学佛笔记

第七十九卷 大宝积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09 07:34

第七十九卷 大宝积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富楼那会第十七之三大悲品第六

尔时,大目揵连作是念:“希有世尊!世尊成就如是大悲,善能解说诸菩萨事。所以者何?菩萨具足修集佛法,为无生灭示悟众生。”

尔时,佛知目连所念,而告之曰:“如是,如是,目连,诸佛成就大悲之心。若我弟子闻说此悲具足义者,心则迷闷,无所复乐。目连,且置如来大悲,若我具说为菩萨时所有大悲,汝亦迷闷,无所复乐。”

尔时,目连白佛言:“善哉!世尊,愿说本行菩萨道时大悲少分。”

佛告目连:“汝今谛听!善念持之。当为汝说本行菩萨道时大悲少分,当以譬喻解说其义。本行菩萨道时,所行大悲说不可尽,而是大悲依于四事。何等为四?是菩萨大悲,菩萨随所住悲能修佛法,名为大悲。目连,我本于众生有如是大悲,有如是大愿:所有众生于阿鼻大地狱受诸苦恼,黑绳大地狱、僧伽陀地狱、活地狱、叫唤地狱、大叫唤地狱、炙地狱、大炙地狱,我常代此众生,受诸大地狱中苦,乃至罪毕,受诸苦时心无忧悔。目连,若可有是因缘得度众生,我能尽代,令诸众生出大地狱。我代受苦一入地狱,尽诸众生所作罪业,我于尔时心无忧悔。目连,我发如是大愿,精进咨问有智,所谓佛及弟子:可有如是道理因缘代受苦恼,令诸众生出地狱不?目连,智者闻已,但为我赞说多闻、深发道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赞说亲近善知识。目连,我闻是已大发精进,为求法故深生欲心,求得成就诸佛大法,勤行精进具诸波罗蜜,深行忍辱。

“目连,我本云何深行忍辱?本为菩萨时发如是心:十方所有众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假使是诸众生,尽得人身来诣我所,作是言:“仁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多所乏短五欲乐具资生之物,汝若不能悉与我者,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是众生时皆恶口,苦切骂詈,妄说过恶,不称意故,以刀杖瓦石加害我身,我于尔时不应生恚,不应悔退。我应如是调伏其心:“是诸众生愚痴不知起愚痴业,若我于此愚痴众生起瞋恨者,与此何异?此不入道,我入善道,我今于此众生忍受诸苦,不起瞋业,心当如地等受好丑。”目连,我本深行如是忍辱。

“复次,目连,我常长夜于一切众生如视一子。如大长者饶财巨富,多诸珍宝、奴婢、人使,行百种戒,求得一子,深心爱念,情无厌足。目连,是长者于子常求好事,常与好事,常与利益不与衰恼。如是,目连,我常长夜于诸众生视如一子,我常长夜为诸众生求诸好事,而以饶益不与衰恼。目连,我于长夜失道众生邪道众生,示以正道令住正道。目连,以是因缘,当知如来长夜,于诸众生深心爱念视如一子。

“目连,于过去世有贾客众,夜行失道入于邪径,夜黑闇故不知所趣,皆作是言:我等失道,无救无归,无所依止。谁诸众生,若天、若龙、若夜叉神、若人非人,示导我等令得正道?谁能怜愍饶益我等,于此夜闇邪隘道中,与我光明?目连,尔时空林泽中,有外道仙人草庵中住,于夜闇中闻诸贾客悲唤音声,而作是言:今诸贾客夜闇于此空林中失道,若我不救则为非理,是诸贾客或为虎、狼、师子、大象、野牛诸恶兽等恼害夺命。目连,仙人即时,以大音声告诸贾客:汝等勿畏,我今相救,当作光明示汝正道。尔时,仙人安慰,告诸贾客已,即以叠衣缠裹两臂,以油遍灌,以火燃之,与诸贾客光明示道。目连,时诸贾客皆作是念:今此仙人甚为希有!为我等故不惜身命。目连,时是仙人,以臂光明照示贾客道已,于诸众生悲心转增,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邪道众生为作法明,示以正道。目连,我于尔时,虽燃两臂,身心不异。何以故?目连,深心菩萨于求他利不贪身命,以净心布施因缘,臂还平复无有疮瘢。诸贾客等即得正道,至天明旦见仙人两臂无有疮瘢,生希有心:今是仙人有大神力,能于竟夜燃其两臂,为照我等使得正道,然其手臂都不烧燃,必成大行,必有大德。目连,时诸贾客语仙人言:善哉!仙人,能为第一难行苦行。今以是行,欲愿何事?仙人答言:诸贾客,我以此事,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当度汝等。于生死苦邪道众生,为说正道。时诸贾客心大欢喜,皆作是言:我等当以何事报此仙人?仙人言:汝等当共专行善法,慎勿放逸。诸贾客言:敬从所诲。诸贾客等恭敬欢喜,于是别去。目连,汝谓尔时外道仙人,为诸贾客然臂照道,岂异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诸贾客者,今千二百五十比丘是。目连,如来长夜怖畏众生施以无畏,邪道众生示以正道,无眼众生令得净眼,病重众生能治令差。以是因缘,当知如来长夜,于诸众生深有大悲。

“复次,目连,过去久远,于此阎浮提中,大病劫至,众生普为大病所恼。尔时,阎浮提王,名摩醯斯那,有八万四千大城,王于此中威势自在。时王最大夫人怀妊,若以身手触诸众生,病皆除差;月满产男,生已即言:我能治诸病人。又亦生时,阎浮提内诸天鬼神皆共唱言:今王所生便是人药。以是音声普流闻故,字为人药。时人皆将病人示此王子,诸病人至王子手触,若以身触,即皆得差,安隐快乐。如是展转阎浮提内,皆将病人以示王子,王子手触,病皆除差,安隐快乐。目连,人药王子于千岁中,如是治病,后则命终。命终之后诸病人来,闻其已死,忧愁涕泣:谁复度我病痛苦恼?诸病人言:人药王子于何烧身?问知所在,趣其烧处,出骨捣末以涂其身,即皆得差。作是唱言:人药王子于今犹能治诸病人。目连,如是因缘治诸病人骨渐消尽,骨尽之后至燃身处,取地灰炭各涂其身,病皆得差。目连,如是人药王子,于大病劫,以是方便治诸病人。目连,汝谓尔时人药王子,岂异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我于多病苦恼众生无救无依,疗治其病。我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智慧药治诸众生,毕竟尽苦。目连,我为众生受身,随可饶益即便饶益。目连,以是因缘,当知故为众生受身而作饶益。

“复次,目连,过去久远,我曾独行。时有恶兽来夺我命,欲啖我肉。我临死时,心发是愿:我今死后,当生于此空林泽中作大畜身。若诸恶兽夺我命者,悉皆令得充足饱满。所以者何?是诸恶兽常害小虫以啖其肉,多起杀罪而不饱足。我时发愿,当生于此作大畜身,令诸啖肉饮血众生皆得饱足;即时死已于中化生作大畜身,令诸恶兽饮血啖肉皆得充足,如是展转百千万亿那由他世,故为受身饶益众生乃至一劫。目连,若我自说本行道时,饥渴众生以身血肉施令饱满,若以一劫若减一劫,说不可尽。目连,我本如是于诸苦恼众生深生悲心。

“复次,目连,过去久远,我念本身,见诸苦恼众生,即作是念:我今不应舍而不救。即至其所而问之言:汝有何苦?何所须欲?答言:仁者,我等今者甚大饥渴。我闻是已即语之言:汝等今须何等饮食?答言:我等唯欲饮血啖肉。若能以身血肉与我,我则快乐无复病痛。我即许之,便自割肉出血与诸众生。目连,我于尔时心无悔惜,不愁不没,但作是念:我今割肉亦灭尔所生死苦分。我常长夜乐如是施,如是施已深得欢乐。以是因缘当知如来,于诸众生深有大悲。

“目连,我念过去时世有王,名为大力,有大德力,厚种善根。时大力王而作是念:我今何不设大施会充满众生?作是念已,设大施会恣所求欲,须食与食,须饮与饮,有须衣服、卧具、金银宝物、车乘、钱财,有须砗磲、玛瑙、玻瓈、琉璃、珊瑚、琥珀等宝,悉能与之;华香、璎珞、涂香、末香、缯彩幢盖、男女大小、奴婢人使、象马牛羊、田地产业,皆悉与之。目连,是大力王如是大施。尔时,帝释而作是念:我今何不与此国王作障碍事,令其不果?时即自化作婆罗门,往诣王所而问王言:今大会中何所布施?答言:婆罗门,我所有物悉以布施,无所爱惜。婆罗门言:汝所志愿,我今所乞能见与不?大力王言:我既发言,所有尽与。婆罗门言:王如是者,我今须王身分。王便念言:是婆罗门不须财物,今来直欲破我大施。我若不以身分与者,我则自破大会施事。作是念已,语婆罗门言:与汝身分,截取持去。婆罗门言:大王,今者作如是语,将无悔耶?大力王言:我心不悔。但以今者多有乞人四方来集,我皆应使悉得满足。婆罗门言:我今一人尚不充足,何论余人?目连,时大力王即以利刀,自割其臂与婆罗门:汝可取是一臂。目连,其大力王自割臂时,心无变异无有悔恨;如是一心布施故,能舍一切故,臂还平复。时大力王,以刀割身分,与婆罗门,与已还生。目连,尔时帝释以是因缘,天福则尽,心热苦恼大唤,现身即堕阿鼻大地狱中。目连,汝谓尔时大力国王以身施者,岂异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尔时帝释欲障碍我大施会者,岂异人乎?勿作是念!即调达是。

“目连,是时调达痴人生嫉恚心,欲障我施而不能坏,堕大地狱。我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设大法施;调达痴人犹生恚嫉,贪利养故谋合人众欲共杀我。我时经行在于耆阇崛山下,自上山上机关发石,自破善根于我生恶,自失利养豪尊势力,身堕阿鼻大地狱中。目连,我于调达痴人无有身口意恶,而于长夜以我为怨,世世障我修集善法,而亦不能障我行善;我常长夜慈悲覆润,而不能使以我为亲。目连,调达世世不识我恩。我今举手,如调达等,亦复不识天人世间阿修罗恩,如是等人入邪定位。目连,调达于后临入阿鼻大地狱时,于我乃生深实好心,此亦是如来威神之力。调达第一不知恩义,临入阿鼻大地狱时,闻大声言:痴人调达!瞋恚于佛,不可杀人,而欲横起杀害因缘,以是罪故,今堕阿鼻大地狱中。闻是大怖,心即摧伏,而作是言:我今唯以肉骨一心归命于佛。心即得乐,于佛生信。作大音声,即入阿鼻大地狱中。以是因缘,后出地狱得生人中,出家学道得辟支佛,号曰骨髓。目连,我今授调达记,作辟支佛,则为已度于生死苦。目连,我度调达如我本愿。所以者何?我于先世要度调达,我当度汝余无度者。目连,调达但于我所种涅槃因缘,不于余种。调达从是已后,亦复不于余种善根,但于我所信心清净,言归命佛,以是善根因缘,后得辟支佛道。

“目连,我常长夜于诸众生如父母想,愍其孤穷无有财物,往来生死险难恶道,愚痴无智常盲无目,谁能示导?谁能救护?唯我一人应示应救。目连,我念是已,若有众生恶口骂我,我不还报;若切责我,我亦不报;若瞋若打,我终不报。所以者何?我应常与一切众生毕定安乐,应除一切苦恼衰患,今我不应与诸苦恼。是诸众生谁能忍者?唯我能忍。我今当学众生忍法、善寂灭法、柔和顺法,当如调伏大象,不如不调伏象。目连,譬如调伏大象入战阵时心不退缩,能忍鼓声、螺声、角声、大叫唤声,闻如是等可畏音声不惊不畏;能忍寒热、蚊虻毒虫、风雨饥渴;能忍种种锋剑所伤,弓弩、箭、槊、刀、鉾、戟、剑、铁轮、鞭打,皆能忍受不惊不畏,直冲战阵不退不缩。目连,调伏大象不作是念:我于贼阵不能冲入。但作是念:我当胜此贼阵。目连,我本行菩萨道时,发大心愿亦复如是,于诸众生调伏其心。若诸众生恶口骂我,我不加报;于我有诤,我亦不报;若以刀杖瓦石加我,及夺我命,我于尔时,心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分别是则可受、是不可受,是应亲近、是不应近。于是事中,无忧无悔,无有恚恨,于菩萨道心无厌离,不作是念:我今不能入大贼阵。但作是念:我能破是大恶贼阵,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三界无量众生。目连,我本行菩萨道时所行忍辱,于诸众生所有慈悲,若以言说不可得尽。

“复次,目连,过去久远有外道仙人,名为忍力,受如是法:我于众生不生瞋恨。尔时,有魔名为恶意,而作是念:我今何不往诣仙人,坏其忍法,令发起瞋恨退舍忍心。即遣巧骂千人前后围绕,恶口骂詈,妄说其过,秽言鄙词苦切备至。行时亦骂,到聚落亦骂,入聚落亦骂,食时亦骂,食已亦骂,从座起亦骂,从聚落出亦骂,还至住处林树亦骂,立亦骂,坐亦骂,卧亦骂,经行时亦骂,乃至息入息出亦骂。常随逐骂,种种不净丑恶骂詈,无有休息。目连,尔时千人为魔所使,于八万四千岁,恶口骂詈忍力仙人。尔时,恶意魔于忍力仙人入聚落时,自以屎灌其头上,著钵中,涂衣钵身,以粪扫洒其头上。时忍力仙人,八万四千岁,健骂千人恶口骂詈轻贱,心终不瞋恨,乃至不生退没之心,亦不自言我有何罪,终不生怨恨。八万四千岁,亦不以恶眼视恶意魔,亦不自言我有何罪。目连,是健骂千人骂于忍力仙人,过八万四千岁已知不可坏,生净信心忏悔除罪,作是言:汝以是事欲求何法?我亦愿得是法。目连,是健骂千人,于仙人所得清净心,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仙人既受供养,而亦不生贪爱之心。目连,汝谓尔时忍力仙人,岂异人乎?勿作是念!则我身是。我时受是忍辱法,恶意魔所遣千人,恶口骂詈不休不息常轻于我,亦不能令我心异。目连,健骂千人,于忍力仙人生清净心已,忏悔骂罪,随学忍力仙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时教化令住佛法。是千人具足是六波罗蜜,次第成佛,皆已入于无余涅槃。目连,汝谓尔时恶意魔,常遣千人骂詈我者,岂异人乎?勿作是念!即调达是。

“复次,目连,我念过世,自以其身施与众生,为世间人而作奴仆。尔时,众人种种使我,有人使我分除屎尿,有人使我作除粪人,有人使我除土,有人使我取草,有人使我取谷米、乳酪、酥油、蜜,有人使我取薪炭火水,如是等种种事务皆使我取。目连,我不忆尔时生如是心,有人使我分除屎尿不随去者,有人使我取华香、璎珞、涂香、末香、饮食、果芥而便随去。目连,我不忆尔时所好作务随去,不好作务而不随去。目连,我不念尔时随刹利,不随婆罗门;随婆罗门,不随刹利;随逐毗舍,不随首陀罗;随逐首陀罗,不随毗舍;随逐刹利、婆罗门,不随毗舍、首陀罗;随逐毗舍、首陀罗,不随刹利、婆罗门。亦不念有如是差别,是人大,是人小;随逐是人,不随是人。目连,但随先唤我者,欢喜随去。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不念有人以如法事使我令作,终无有力而不为作。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无有为事而不究竟,无有作善而善不终讫。举要言之,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未曾贪身,何况财物?我行菩萨道时,于财物中不生我物想。我但以先业果报有财,于是财物生如是念:此物当与众生共用。于此物中我有分者,众生亦有。目连,随我行菩萨道得近佛法,不作是念,于我物中言我有分,众生有分;但念所有物是众生物,我无有分。目连,随我得近佛法,则于其中乐不贪著,不摄不取,乐远离诸法,不乐受诸法;乐一切空法,不乐一切法有;乐一切法寂,不乐诸法事相;乐本性无所有,不乐本性有所有。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无量百千万世,于夜闇中自燃其身,失道众生照示道处。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无量百千万世,啖肉众生割肉施与。目连,我念本行菩萨道时,无量百千万世,饮血众生刺血施与,令得饱满快乐。目连,举要言之,于世间中若诸财物资生所用,于诸众生终不贪惜,皆为不恼不害众生。智者所许,贤圣所赞,我常如是,长夜于诸众生深行悲心。

“复次,目连,我念过去,作贾客主名为吉利,入于大海取大珍宝,安隐而出还达本国。是人入城到家门前,是时城中多有乞儿,围绕在前作如是言:善来!安隐!吉利大檀越!我等欲有所乞,若见许者我等当乞。目连,尔时吉利语诸乞人:汝等可乞我所有物,能以相与,无所贪惜。时诸乞人语吉利言:汝从大海所得宝物尽以与我,我等若尔皆得吉利。如是,目连,吉利即时以诸珍宝尽与乞儿,凡有八十亿摩尼珠,一一皆值百亿两金。目连,是吉利以是多物施已,心无有异不生疑悔。尔时,吉利以多宝物,与乞人已不入其家,复还至海采取珍宝,入海之后倍得宝物。过八十岁还到本国,欲入城时,见犯罪人杀者执缚,打恶声鼓街巷唱令,将至杀处加以刑戮。时应死者遥见吉利,作是言:贾客主施我无畏,救我死罪,与我寿命。汝是大檀越贤善好人。吉利闻已语应死者:咄人!我今施汝无畏,救汝死罪。即至杀者所,人人皆与一摩尼珠价值一亿两金。汝今小住,待我今者至王边还。尔时,吉利疾至王所,白言:大王,我欲以好珍宝买此人命。王答吉利:是人罪不可恕,不可得买。若必欲买,汝所有物尽以与我,并自伏死乃可得脱。目连,尔时吉利闻已欢喜:我得大利,得满所愿,能救此人得称我意。即时,吉利得救此人免于死罪,即以居家所有财物,及于大海所得珍宝,无量千亿金银宝物,皆送与王,白大王言:可放此人!我所有物尽现在此。王受物已语杀者言:将吉利杀。答言:尔诺。受王命已即缚吉利,将至杀处,右手举刀,欲斫吉利;手直不下惊怪恐怖,即将吉利白王此事。目连,王闻此语,即自执刀欲杀吉利,举刀欲斫,其王即时两臂落地,得大衰恼发声而死。目连,汝谓尔时吉利贾客主,岂异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尔时王者,即调达痴人是。目连,尔时调达欲夺我命不能得夺;至于今世,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夺我命而亦不能。何以故?如来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中无能害者,何况调达痴人!调达于今谋集恶人来欲杀我,亦自方便欲得杀我,而失利养名闻势力,生身直入阿鼻地狱。目连,我本行菩萨道时,不见利益众生如调达者,而调达不知恩义。我本修菩萨道时,于众生中犹如父母。以是因缘当知如来,于诸众生悲心深厚。

“复次,目连,过去久远雪山王边有五百群象,于中有一大象王为主,体貌可爱,大力有智。时是象群宿出在山崄隘难之处,唯有一道。尔时,猎师见此象群,即夜于崄道中大作坑陷,作是念:此诸群象当堕此中,得属于我,随我所取。夜作坑已,驱逐群象向崄道坑。群象欲出,见有大坑不能得过。目连,时象群主以身横在坑上为桥,使五百群象于脊上过,群象过已作势踊跳。尔时,山神说是偈言:

“恶人作深坑, 中有智象王,

度彼亦自度, 唐劳作深坑。

“目连,汝谓尔时象王利根大力者,岂异人乎?勿作是念!即我身是。时五百群象,今五百比丘为调达所坏者是。尔时猎者,调达等五百比丘是,所谓蹇陀达多、迦楼罗提舍、三闻陀达多、拘迦梨提婆达多。目连,我常长夜,见怖畏众生施以无怖畏,见苦恼众生施与安乐,贫穷众生施以财物,堕邪道众生示以正道,病痛众生除其病苦,饥饿众生施以饮食,食肉饮血众生以身肉血施与。目连,我随所愿皆作不虚,我许众生不生懈怠。目连,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所有诚言终不有异!所作精进懈废休息,我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目连,我随语而行,随行而语。”

答难品第七

尔时,会中有一比丘,名曰象手,从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从如来闻此难事,身毛为竖,涕泪流下。我今欲问一事:世尊自言,我为菩萨时,随语而行,随行而语。世尊从初愿度一切众生,若作是愿,于今所度众生未尽,当入涅槃。如来灭后,或有人来难诸比丘:汝等大师本愿,当度一切众生,众生未尽而自灭度。若有是难,当云何答?”

佛告象手比丘:“若有如是难者,应还问彼:汝以何法为众生?彼人若言:阴入界是众生。应还问彼:为阴入界和合是众生?为离散是众生?彼人若言:阴入界和合是众生。应还语彼:汝自答已。所以者何?和合是众生,阴入界非众生。佛所说法为离散故,不为和合。世尊乐离散行,不乐和合,和合中无众生。彼人若言:但阴入界是众生。应还问言:若尔者,一切草木瓦石皆是众生。所以者何?汝说阴入界是众生,是中亦有阴入界。彼人答言是中无心、无心数法,故非众生者,应还问彼:若尔者,一切众生应是一众生。何以故?如来不说阴入界有异。彼人若言:如来经中说有众生,是故有众生。应还语彼:汝自答已。何以故?如来经说离有离无。彼人若言:若尔者,无有道果。应还问彼:汝以何为果?彼人若言:我说决定第一义为果。应还问彼:决定第一义中无音声语言。无音声语言中,不得言决定有无。汝说决定第一义为果,是决定第一义中,无众生、无众生名字。是故汝说有众生,此语自破。

“复次,象手,如来经说,于诸法中无有灭者,但灭苦恼。我如是通达诸法实相,随所得法为众生说,为无贪取,为远离,为无戏论,为无作起。象手,若人如是知我法义,是人即能不为有无而起行业;若人不为有无而起行业,是人云何见有众生?见无众生?象手,是名常住诸法实相。是中无有忆想分别,无垢无净,无来无去,无道无道果,无长无短,无方无圆,无形无色。是故说诸法一门,谓是定门。象手,是名见法门。入是见法门,名为能见佛。象手,于意云何?随以何法见佛,是法已灭、今灭、当灭灭相耶?”

“不也,世尊。”

“于意云何?随以何法见佛,是法已生、今生、当生生相耶?”

“不也,世尊。”

“象手,若尔者,如来不名为灭。”

“如是,世尊。”

“象手,彼人若言所有身相,我为是故言如来灭入涅槃已,不复转还但见身相,不转还故名如来灭。应还问彼:汝说身相成就为如来耶?彼人若言:我说身相成就,名为如来。应还答彼:如佛经中,不说身相名为如来。若说身相是如来者,一切瓦石、山河、草木皆是如来。彼人若言一切瓦石山河草木,无有三十二大人相名如来者,应答彼言:汝说有三十二相名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何以故?转轮圣王身有三十二相。彼人若言:相入相法知相婆罗门说当作佛,是事为实。应答彼言:若有三十二相即应是佛,而汝自说相师见有三十二相记当得作佛,汝今说佛相。彼人若言:我说佛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是为佛相。应答彼言:汝说十力等是佛相者,今应说佛体性。彼人若言:佛与是相异耶?应答彼言:汝自言是佛相,佛相非佛。彼人若言:更有无形无色法是佛十力等为相。应答彼言:无形无色法,云何以有形有色为相?又汝若说无形无色法名为佛者,余无形无色法皆可是佛。若是等法亦是佛者,是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亦应与是为相应。象手,我诸弟子,应当如是降伏痴人。

“复次,象手,我本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一切众生。我坐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不得众生,不得众生名字。我坐道场,但通达十二因缘法,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何事有故有何事?何事无故无何事?所谓无明因缘故有诸行,诸行因缘故有识,识因缘故有名色,名色因缘故有六入,六入因缘故有触,触因缘故有受,受因缘故有爱,爱因缘故有取,取因缘故有有,有因缘故有生,生因缘故有老死,老死因缘故有忧悲苦恼,如是展转但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诸行灭,诸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灭,老死灭故忧悲苦恼灭,是中但是大苦聚灭。我于是中生眼智明觉,通达如是无中无后无坏解脱。如来通达是解脱故不得余法,但得众因缘生法。象手,如来是通达诸法,随以如是为众生说。象手,若诸佛生,若诸佛不生,诸法性相常住不异,谓名色不失,不相违背,不生不起。象手,我常如是说法,汝等亦应随我意知。我为汝等说如是法,汝等但当勤修行之。象手,大师所应为弟子事事,我尽作已,汝等如所说行,于诸法中当得智明。”

尔时,象手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言:如来所说正法灭故,谁当示导?无说导故名正法灭,正法灭故名如来灭,如是亦名不度一切众生。”

佛告象手:“若人如是难问,应如是答:佛是一切智人,皆知皆见,常待众生可度时节,虽入涅槃犹能有益。又佛今与未来世佛授记作佛,是则佛种相续不绝。一切佛法是一佛法,是故说名如来法,如来法者即是佛法。是故当知如来本行菩萨道时,随语而行,随行而语。”

象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能通达推求一切诸法;善能通达一切法故,身口意业智慧为首,皆随智慧。世尊本行菩萨道时,随语而行,随行而语。”

佛告象手:“如是,如是。象手,如汝所说,我本行菩萨道时,随语而行,随行而语。象手,若人实说,谁不错谬?出于世间,饶益众生,安乐天人,一切大师说正道者,正智解脱无有戏论,到于彼岸度未度者,如来世尊当说我是,是为实语者。象手,若人实语,谁是不诳者?知恩报恩者,当说我是,是我为实语。若有众生小事于我,是事不失。象手,我从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来,于其中间心无退转,亦不忆念贪乐声闻、辟支佛乘我当得是法,但一发心欲教弟子求辟支佛。

“象手,过去久远我时作外道仙人,智慧明利,多闻辩才,得深法忍。时有五百年少婆罗门,见在居家五欲过患,见出家利出家学道,皆来诣我即为说法,得辟支佛道具六神通,心得自在具如意足,常以神力,飞入城邑聚落乞食,供养于我。我作是念:如是成就大净智人,我则不应受其供养。是诸仙人我教化故得如是法,而我不得为得是法,未证当证故勤行精进。象手,我勤精进为证是法。时净居天来现其身,而告我言:莫贪是智!汝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度无量无边众生。象手,我时闻已不复修道,心得第一欢喜快乐,半月静坐乐悉遍身。

“象手,菩萨成就四法,诸天开悟得欢喜心,自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四?一者、菩萨自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亦教他人令深发心。二者、见发大乘人心不生嫉,不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唯我当得,余不应得。三者、众生所行随时而诲,好意共语,将护其善。四者、常自勤心广求诸法,为他人说无所悭吝。象手,菩萨摩诃萨成就此四法,诸天开悟,知当作佛。”

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说偈言:

“菩萨以坚心, 住于无上乘,

亦能化众生, 令住于此乘。

本行菩萨时, 常无嫉恚心,

勤行发精进, 喜心转增益。

见诸众生恶, 知时而化喻,

常以慈悲心, 而无有瞋恚。

常勤行求法, 流布与众生,

以法充一切, 如雨普流润。

行是四法者, 诸天所开悟,

汝当得作佛, 勿生疑惑心。

菩萨闻是已, 勇猛发精进,

是事必应实, 我定当作佛。

如是诸菩萨, 以精进及愿,

忆念智与慧, 而自转高大。

若有诸如来, 出现于世间,

是菩萨则有, 如是诸功德。

大人所恭敬, 诸王及臣民,

皆生欢喜心, 知是有道者。

经书章句义, 文颂算数事,

皆悉善通达, 众生中最上。

聪达有智慧, 造事不以力,

但以其策谋, 而能有所成。

摧伏诸战阵, 不以身手力,

但以智慧力, 自然而降伏。

诸王及臣民, 皆叹未曾有,

怜愍众生故, 生在于世间。

诸人佥皆知, 谓与天共语,

何故知如此, 以知我心故。

是菩萨常得, 值遇见诸佛,

往诣咨请问, 能大益众生。

诸佛答问已, 断了所疑惑,

能利诸众生, 皆使得欢喜。

佛示神通力, 受记当作佛,

是故此菩萨, 心得大欢喜。

所爱贵重物, 内外无贪惜,

是故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普慈覆一切, 常无瞋恨心,

是故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诸佛所称赞, 已得深妙忍,

是故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

不依止诸法, 知法不可依,

得如是智慧, 身能飞虚空。

其心不在内, 亦复不在外,

出过一切想, 故得无上忍。

长夜以慈悲, 普念诸众生,

以是福德故, 得见无量佛。

一切身皆是, 佛身无差别,

能得如是忍, 以法自增长。

发心菩提者, 谁不随而学?

坚住于正法, 得如是功德。

是故求道者, 常应勤求法,

以法求自利, 增益于菩提。”

富楼那品第八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希有世尊!世尊过去世行菩萨道时,善能坚住种种善法。”

佛言:“如是,如是,富楼那,我长夜行菩萨道时,坚住善法。”

尔时,世尊欲明了此事,而说偈言:

“求法能得法, 是为佛道本,

常勤修习法, 远离于非法。

常行于正道, 远离诸邪道,

常修习诸佛, 所可亲近道。

是则离诸难, 能得无难处,

得无难处已, 精进必不虚。

在二最尊贵, 诸形色中上,

眷属具成就, 于诸一切胜。

坚心常安住, 戒品忍辱品,

亦住精进品, 增长于禅智。

于诸众生中, 常能为上首,

功德中亦胜, 了义无所畏。”

尔时,富楼那白佛言:“世尊,如是妙法谁当不学?但念我等本昔懈怠,不望佛智,不自信得如是佛慧,以声闻乘而自出度。世尊,我从今日示教利喜诸菩萨众令住佛法。何以故?诸佛世尊行难行者。世尊本行菩萨道时,为众生故常行如是甚难大事。如是事者,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尚无,况余众生?世尊,如是甚难大事,唯诸菩萨摩诃萨等,怜愍饶益一切众生故,行菩萨道时,有如是等无量无边阿僧祇甚难大事!世尊,诸菩萨行如是甚难大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能转法轮度脱苦恼众生。”

佛言:“如是,如是。富楼那,如汝所说,诸菩萨摩诃萨,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一切众生求利安乐,于一切众生有大慈悲,为一切众生故,行菩萨道时,有如是等无量无边阿僧祇,甚深极难大愿大事!”

佛说经已,慧命富楼那,时会四众,天、人、龙、神、乾闼婆、阿修罗等,皆大欢喜,信受佛语。

End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

第七十九节 五方便第一,彰佛体。依《起信论》。谓: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满。离心名:自觉。(原注:觉心无心。为离心也。)离色名:觉他。(原注:觉身无身。为离色也。)俱离为:觉满。(原注:「下同。」觉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二颇有一识识一切法。乃至广说。问曰。以何等故。智后次说识。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此是经论旧法。如经说。长老摩诃拘郗罗。往长老舍利弗所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智纳息第四之二若法与彼法作所缘或时此法与彼法非所缘耶。答无时非所缘。问何故作此论。答欲止愚于所缘缘法执所缘缘法无实体性。显所缘缘是实有法故作斯论。此中无时非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四诸法因无明此法缘无明耶。乃至广说。问何故此中依明无明而作论。答彼作论者意欲尔故。乃至广说。有说。此二是杂染清净根本法故。谓一切杂染无明为根本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五问曰。以何等故忍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耶。答曰。如见谛道一切时法念处现在前。忍亦相似。问曰。如增长忍时。尽修十六行耶。答曰。不也。如渐除所缘行亦如是。若缘四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二问曰。世第一法为几念处。答曰。现在一坏缘法念处。未来四。问曰。世第一法为几缘。答曰。为四缘。因缘者相应共有因。次第缘者。与苦法忍作次第缘。境界缘者忍智所缘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三问曰。以何等故。见道自地他地修。非世第一法耶。答曰。或有说者。见道展转为因。非世第一法。复有说者。见道圣人身中修。以圣人身中修故。自地他地修。世第一法凡夫

第十一卷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六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迦旃延子。于此经中。现种种事。善于义相。或有人疑。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九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四复次诸心心数法。于所缘定。问曰。为于何法定言定耶。为于眼入定。为于色定。为于刹那定。答曰。或有说者。于眼入定。不于色定刹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数法甚多。云何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六复有经说。若入地一切处定行者。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不离不异。余一切处亦如是。问曰。诸得一切处定。必离第三禅欲。彼若见地是我。当知是第四禅地身见。见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世第一法品第一之四云何顶法云何顶法退。云何暖法乃至广说。问曰。此中逆说凡夫所得法。说世第一法已。何以不次说忍耶。答曰。或有说者。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应说云何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二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七即彼经说。应以四事察人是长老。为可与语。为不可与语。云何为四。一不住是处非处。二不住智论。三不住分别。四不住道迹。问曰如此四事有何差别。答曰或有说者。不住是处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十有业得一入报。谓法入中命根。有业得二入报。谓意入法入。触入法入亦如是。若得报眼入。得四入。眼入身入触入法入。如眼入耳鼻舌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得三入。身入触入法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七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一一人此生十二支缘。几在过去几在未来几在现在。如是章及解章义。此中应广说优波提舍。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义故。如毗婆阇婆提说缘起是无为法。问曰彼以何义故说缘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十五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爱敬品第四之四世尊说无学成就戒身。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此是佛经。佛经中说无学成就戒身。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佛经是此论根本。今欲广解佛经故而作此论。复次所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