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比丘。时。阎罗王自生念言。世间众生迷惑无识。身为恶行。口.意为恶。其后命终。少有不受此苦。世间众生若能改恶。修身.口.意为善行者。命终受乐。如彼天神。我若命终生人中者。若遇如来。当于正法中剃除须发。服三法衣。出家修道。以清净信修净梵行。所作已办。断除生死。于现法中自身作证。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以偈颂曰。
虽见天使者 而犹为放逸
其人常怀忧 生于卑贱处
若有智慧人 见于天使者
亲近贤圣法 而不为放逸
见受生恐畏 由生老病死
无受则解脱 生老病死尽
彼得安隐处 现在得无为
已渡诸忧畏 决定般涅槃
佛说长阿含第四分世记经龙鸟品第五
佛告比丘。有四种龙。何等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为四种。有四种金翅鸟。何等为四。一者卵生。二者胎生。三者湿生。四者化生。是为四种。大海水底有娑竭龙王宫。纵广八万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严饰。皆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须弥山王与佉陀罗山。二山中间有难陀.婆难陀二龙王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
大海北岸有一大树。名究罗睒摩罗。龙王.金翅鸟共有此树。其树下围七由旬。高百由旬。枝叶四布五十由旬。此大树东有卵生龙王宫.卵生金翅鸟宫。其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其究罗睒摩罗树南有胎生龙王宫.胎生金翅鸟宫。其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究罗睒摩罗树西有湿生龙宫.湿生金翅鸟宫。其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而鸣。亦复如是。究罗睒摩罗树北有化生龙王宫.化生金翅鸟宫。其宫各各纵广六千由旬。宫墙七重。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校饰。以七宝成。乃至无数众鸟相和悲鸣。亦复如是。
若卵生金翅鸟欲搏食龙时。从究罗睒摩罗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随意自在。而不能取胎生.湿生.化生诸龙。
若胎生金翅鸟欲搏食卵生龙时。从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自在随意。若胎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随意自在。而不能取湿生.化生诸龙食也。
湿生金翅鸟欲食卵生龙时。从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自在随意。湿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自在随意。湿生金翅鸟欲食湿生龙时。于树西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八百由旬。取湿生龙食之。自在随意。而不能取化生龙食。
化生金翅鸟欲食卵生龙时。从树东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二百由旬。取卵生龙食之。自在随意。化生金翅鸟欲食胎生龙时。从树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四百由旬。取胎生龙食之。随意自在。化生金翅鸟欲食湿生龙时。从树西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八百由旬。取湿生龙食之。化生金翅鸟欲食化生龙时。从树北枝飞下。以翅搏大海水。海水两披千六百由旬。取化生龙食之。随意自在。是为金翅鸟所食诸龙。
复有大龙。金翅鸟所不能得。何者是。娑竭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伊那婆罗龙王.提头赖吒龙王.善见龙王.阿卢龙王.伽拘罗龙王.伽毗罗龙王.阿波罗龙王.伽?龙王.瞿伽?龙王.阿耨达龙王.善住龙王.优睒伽波头龙王.得叉伽龙王。此诸大龙王皆不为金翅鸟之所搏食。其有诸龙在近彼住者。亦不为金翅鸟之所搏食。
佛告比丘。若有众生奉持龙戒。心意向龙。具龙法者。即生龙中。若有众生奉持金翅鸟戒。心向金翅鸟。具其法者。便生金翅鸟中。或有众生持兔枭戒者。心向兔枭。具其法者。堕兔枭中。若有众生奉持狗戒。或持牛戒。或持鹿戒。或持哑戒。或持摩尼婆陀戒。或持火戒。或持月戒。或持日戒。或持水戒。或持供养火戒。或持苦行秽污法。彼作是念。我持此哑法.摩尼婆陀法.火法.日月法.水法.供养火法.诸苦行法。我持此功德。欲以生天。此是邪见。
佛言。我说此邪见人必趣二处。若生地狱。有堕四生。或有沙门.婆罗门有如是论.如是见。我.世间有常。此实余虚。我及世间无常。此实余虚。我及世间有常无常。此实余虚。我及世间非有常非无常。此实余虚。我.世有边。此实余虚。我.世无边。此实余虚。我.世有边无边。此实余虚。我.世非有边非无边。此实余虚。是命是身。此实余虚。是命异身异。此实余虚。非有命非无命。此实余虚。无命无身。此实余虚。或有人言。有如是他死。此实余虚。有言。无如是他死。此实余虚。或言。有如是无如是他死。此实余虚。
又言。非有非无如是他死。此实余虚。
彼沙门.婆罗门若作如是论.如是见者。言世是常。此实余虚者。彼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是故彼作是言。我.世间有常。彼言无常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是故彼言。我.世间无常。彼言有常无常者。彼行于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故言。世间有常无常。彼言非有常非无常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故言。我.世间非有常非无常。
彼言我.世间有边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言。命有边。身有边。世间有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故彼言。我有边。彼言我.世间无边者。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言。命无边。身无边。世间无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言。我.世间无边。彼作是言。此世间有边无边。彼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命有边无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故言。我有边无边。彼作是言。我.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于行有我见.命见.身见.世间见。命身非有边非无边。从初受胎至于冢间。所有四大身如是展转。极至七生。身.命行尽。我入清净聚。是故言。我非有边非无边。
彼言是命是身者。于此身有命见。于余身有命见。是故言。是命是身。言命异身异者。于此身有命见。于余身无命见。是故言。命异身异。彼言身命非有非无者。于此身无命见。于余身有命见。是故言。非有非无。彼言无身命者。此身无命见。余身无命见。是故言。无命无身。彼言有如是他死者。其人见今有命。后更有身.命游行。是故言。有如是他死。无如是他死者。彼言今世有命。后世无命。是故言。无如是他死。有如是他死无如是他死者。彼言今世命断灭。后世命游行。是故言。有如是他命无如是他命。非有非无如是他死者。彼言今身.命断灭。后身.命断灭。是故言。非有非无如是他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乃往过去有王名镜面。时。集生盲人聚在一处。而告之曰。汝等生盲。宁识象不。对曰。大王。我不识.不知。王复告言。汝等欲知彼形类不。对曰。欲知。时。王即敕侍者。使将象来。令众盲子手自扪象。中有摸象得鼻者。王言此是象。或有摸象得其牙者。或有摸象得其耳者。或有摸象得其头者。或有摸象得其背者。或有摸象得其腹者。或有摸象得其?者。或有摸象得其膊者。或有摸象得其迹者。或有摸象得其尾者。王皆语言。此是象也。
时。镜面王即却彼象。问盲子言。象何等类。其诸盲子。得象鼻者。言象如曲辕。得象牙者。言象如杵。得象耳者。言象如箕。得象头者。言象如鼎。得象背者。言象如丘阜。得象腹者。言象如壁。得象?者。言象如树。得象膊者。言象如柱。得象迹者。言象如臼。得象尾者。言象如絙。各各共诤。互相是非。此言如是。彼言不尔。云云不已。遂至斗诤。时。王见此。欢喜大笑。
尔时。镜面王即说颂曰。
诸盲人群集 于此竞诤讼
象身本一体 异相生是非
佛告比丘。诸外道异学亦复如是。不知苦谛。不知习谛.尽谛.道谛。各生异见。互相是非。谓己为是。便起诤讼。若有沙门.婆罗门能如实知苦圣谛.苦习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彼自思惟。相共和合。同一受。同一师。同一水乳。炽然佛法。安乐久住。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人不知苦 不知苦所起
亦复不知苦 所可灭尽处
亦复不能知 灭于苦集道
失于心解脱 慧解脱亦失
不能究苦本 生老病死源
若能谛知苦 知苦所起因
亦能知彼苦 所可灭尽处
又能善分别 灭苦集圣道
则得心解脱 慧解脱亦然
斯人能究竟 苦阴之根本
尽生老病死 受有之根原
诸比丘。是故汝等当勤方便思惟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End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五】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二】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右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光明遍照第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光明遍照第十二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泉池功德第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泉池功德第十七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
第三卷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提道场第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菩提道场第十五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堂舍楼观第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堂舍楼观第十六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方佛赞第二十三)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十方佛赞第二十三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受用具足第十九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德风华雨第二十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德风华雨第二十圆明具德之风,故曰德风。妙华飘聚如雨,故曰华雨。彼佛国土风花、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本品显极乐大士神通光明。于圣众中,特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愿力宏深第二十九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若有本愿为众生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慈氏述见第三十九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往生第四十二)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菩萨往生第四十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叁、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勤修坚持第四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序分中《大教缘起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