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略论净土欣厌行
2025-05-21 09:37

略论净土欣厌行

智者大师,示现陈隋之际,开创中国天台宗,提倡归向净土。撰著《净土十疑论》,驳斥当时诸家对净土之问难,层层递进,功德甚伟。

大师指出,若人欲修净土法门,决定生西方者,须具两种行。一者厌离行,详述此身之不净,迫切厌离;二者欣愿行,劝勉往生。此中又分二,一先了解为何往生,二观察净土庄严欢喜愿往。

凡夫自无始来,缠缚于五欲,长劫轮回,备受众苦。若不起心厌离,未有出期。所以大师特就四念处中观身不净法,引诸经典,详加论证。广举七种不净观,令人于欲乐享受,渐渐生厌,直至断除。在此基础上发愿求离三界,求生西方,此为厌离行。众生幻躯乃四大、五蕴假合而有,无常无我,注定了苦是本质,其通常的表现即为生老病死,心念的生住异灭等。所以佛成道后,于鹿野苑,度憍陈如五比丘,初转法轮时所说即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世间的真相是苦性,导致痛苦产生的根源便是集,而通过修行佛道即道,最终才能获得痛苦的解脱即灭。

世间多忧苦,流转起还没,无物可依怙。人生在世,追求种种圆满,诸如生命的永恒,自心的适逸,家庭的幸福,事业的成功等等。然而总是事与愿违,纵然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收获却难如人愿。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故而佛陀名此世间娑婆,即堪忍之意。又名五浊恶世,并详缕五恶、五痛、五烧的恐怖,直指诸苦根源在于人类的错误思想。具体表现如下:

一、人类妄求生命的永恒

早在秦始皇时代,便有了徐福率童男童女远赴蓬莱访仙之记载,所为即是求长生不死。然而有生必有死,有情诞生的那一时,便已注定了终归于死亡的必然。死期的不确定性,自然引发出人类的恐惧和无奈,并发出了死生亦大矣的感叹。

二、人类妄求感情的美满

人有七情六欲,感情是永恒的主题。无论是婚姻、爱情、亲情、友情,都是被美化的毒药。人生在世,如缺少了感情,生命的质量似乎就大打折扣。所以,海枯石烂、地老天荒式的海誓山盟被人们津津乐道,相爱的人希望感情牢固,永不变更。可是变幻不停的世间又注定了这种想法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战争、疾病、自然灾害等毫不留情地把人类的梦想击破,加上现代人的浅薄、无知、不负责任,面对无情的现实,除了唉声叹气,别无他法。

三、人类妄求财富的永久

人每日的生活需要货币来维持,所以合理合法地获取与使用金钱本属正当。可是一旦错误地认为金钱即是一切的时候,心态就必然会扭曲----不择手段地掠夺与守护财富,之后便是壁垒森严的保险库、荷枪恃弹的警卫、国外的银行帐户有钱原是福报,花钱要靠智慧。佛法认为,财富乃是五家共有:即水、火、盗贼、恶王和不肖子孙。一场洪水能漂去几十年的积蓄,一场大火可将万贯家产烧个净光,盗贼能在一夜间将你的钱财尽数席卷,一个荒唐的政府,无丝毫理由便可将你的家财没收充公。即便侥辛逃得上述种种难缘,孰料家贼难防,败家子能在转瞬间令人倾家荡产将财富视做生命的唯一趋向,实在是可望而不可及。

四、人类追求世界的永恒美好

从儒家的大同思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从空想的乌托邦到巴黎公社,无一不体现出人类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我们都希望远离战争、动乱,远离疾病、瘟疫,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渴望亲情,渴望和谐相处。然而,人类几千年的文明进程中,更多的是摧人泪下的场景。我们不否认历史上曾有过短期局部的太平盛世,可永恒美好的世界始终只能存在于理想当中。

五、人类追求大自然的和谐平衡

从戒杀放生到生态保护,从素食文化到创建森林公园。人类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创造和建设好共同的家园。然而光用嘴说徒为表面文章,浪费资源因贪心而起,台上天花乱坠,台下即是生猛海鲜,这难道不是人类的悲哀吗?环保、净化人心、道德水准的提高、人类素质的提升是要靠脚踏实地做出来的。缺乏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并非人们生活得已经很美满很幸福了,也并非人类真的没有危机,而是大多数人被贪瞋痴所蒙蔽。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以上我们仅从人类自身和居住环境等角度,来认证世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不仅色法无常,我们的心念----受想行识也是无常,最终导致五蕴假合的人类必定是无常的。无常是世间的真相,佛陀说,无常故苦,无常因、无常缘和合的一切也终归无常。众生长久以来,以我为中心,执我为实有,错误认为世间一切真实常住,所以牢固地贪著于自我以及我所依存的生活空间,产生了坚实的身体受、境界受以及后有受。生命在十二因缘的钩锁连环之中,无始无终永无尽头。如能深刻了解世间的本源----苦、无常、无我、空,并以其作为观察世间的工具,可使我们如实把握世间真相,远离对五蕴色身及世间的贪受,脱离贪欲、烦恼的系缚,斩断生死根本,导向清净解脱。

身为苦本。所以智者大师在劝人对业报色身厌离的同时,也劝免行人发愿获得净土法性生身,由此引出欣慕极乐之行持。

首先,指示求愿往生的意义。大师认为,求生净土是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因此世恶浊,烦恼增强,自顾尚且不暇,何时能救苦难众生。故求生净土,亲近诸佛,证无生忍,乘愿度生。又引《往生论》,生佛国心,即是发菩提心。强调愿生须具二行,一者远离三种障菩提门法,即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和远离孝敬供养自身等;二者须得三种顺菩提门法,即在远离前边三种障菩提门法的同时获得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与乐清净心。

其次,点明了欣心愿求的方法。包括观想阿弥陀佛法身、报身,或者观净土七宝庄严妙乐、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一切善行等,并将此功德回施一切众生同生极乐,那么此人决定往生。理亦有二:

一者只为度生始往生。阿弥陀佛因地经过累劫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修持,以无上大悲成就极乐世界,目的是为了平等救度十方有缘众生圆满菩提,显发众生本来与佛不二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一切有情无量劫来,漂泊生死苦海,互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爱恨了无尽期,分离之泪盈满四大海水;累生枯骨,积遍须弥。一切众生于我有大恩德,纵粉身碎骨,亦无法报答。父母养我肉身,师长成就慧命,国家施我无忧,众生无不是我修道良伴。我与众生今同处生死烦恼大海,报恩无门,回馈无路。今日庆幸得闻佛说净土妙法,故发愿往生,求教于佛,诸菩萨等以为同参伴侣,唯期烦恼链断,无明即除,乘本愿船,驾弥陀舟,还来此界他方,以智慧福德方便度脱有缘众生。而我此身暂住娑婆,尚未端坐七宝莲台,业果等流,杂染频仍,我执我慢,烦恼众生;二六时中心口不一,障碍净行,与往生本愿南辕北辙,无法交感,自设菩提觉静之障。故劝我等同伦当随顺大师言,转变心行,以不求自乐无染心替代贪求自乐之心,即智慧心;以安清净心转换无安众生心,拔一切众生苦,具足慈悲心;以乐清净心除灭恭敬供养自身心,怜悯一切众生,获方便心。常当作愿与众生同生佛国,俱闻法音,如是方为往生之正确动机。

二者心心相印莲花开。诸佛菩萨随愿度生,游戏六趣。诸凡夫循业流转,沉沦正道。纵使对此世间生出离之念, 若无圣者指一归趣,依旧求出无路。若心无一所缘净境,二六时中,欲令变心一意,亦如隔靴搔痒。是故释迦世尊于净土诸经中,处处劝勉,时时提斯,示彼安养莲邦种种依正庄严,娑婆秽土诸般剧苦浊恶,欲令行人于较量分别之际,对彼国土深生向往、追慕之心,起就路还乡之念。

行路之人须识方向,归乡之路也须谙熟于胸。所以于净土诸经,诸大德之著作,须详加阅读,仔细思考,于彼国无量清净庄严功德长时忆念,恒不间断:

常思彼土黄金为地,一平如掌,此土泥泞满道,凹凸不平,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无诸身心苦恼,安乐调柔,此土四大常违,心火炎炎,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莲花化生,此土一入胎胞,十月牢狱,故心往之;

常思彼土童颜永驻,相貌常青,此土鸡皮鹤发,老态龙钟,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无诸病痛,四大和适,此土百八种病,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寿命无量,此土纵活百岁,难免黄泉,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此土怨亲债主,不得躲避,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故友亲朋,随忆即见,此土爱人常分,亲人常离,故心向往之;

常思彼土,欲有所需,动念即至,此土若求一物,难上加难,故向往之;

常思彼土,五蕴皆空,随缘显识,此土五蕴炽盛,引众烦恼,故向往之;

常思我身虽困娑婆,而心已居净土,七宝池水芬陀利上已标吾名,临终势至金台,必安我足;

常思弥陀慈父常忆儿归,观音悲母恒想子还,我苦欣愿具足,今生定还家乡。

南无阿弥陀佛!(摘自《净土》)

End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念佛人的楷模——略述省庵大师净土情怀

导读: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净土宗第十一代祖师省庵大师的往生日。与诸位净土祖师相比,省祖的住世时间是最短的,只有49年。他临终给我们留下了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

范仲淹修净土

◎ 佛 泉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989--1052)考取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开始实现他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范公一生的历史成就涵盖政治、军事、文学和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政治上,他出任

一代宰相“郑清之”,导禅归净,劝修净土

历史因缘有宋一代,虽禅风盛行,却不乏导禅归净,劝修净土之人。当时诸宗高人,深感根机不堪,自力难证,教依本宗,行无不归心净土。禅宗自永明延寿大师作四料简偈,劝修净土,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其后,禅

八种方法成就净土法门

◎ 方海权在过去好多祖师大德,为众生示现一生勤苦办道,一生成就,从今走上永恒的快乐,证到佛心。而我们所学到的净土法门,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来修学就能够即刻成功。在《华严经》里,普贤菩萨教导善财童子,以及

至心信愿得生净土

如何才是直心道场?如何顿圆弥陀?如何才是至心信愿得生净土?善男子,能如是问究竟直心,圆顿,至信,汝之善根亦不可思议,何以故,直心者、即绝对无相寂灭无生也;圆顿者、心境相应觉念性现前也;至信者、至诚深信

读《净土教概论》札记

◎ 施萍婷若干年前,读望月信亨著、释印海译《净土教概论》,第一章第四节《弥陀信仰之传播》有这样一段话:阿弥陀佛之信仰,很早时代就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地方,后汉以来有关阿弥陀佛及其净土经典陆续不断翻译到中国

净土法门广泛流行说

◎ 谢路军自善导创立净土宗以来,净土法门日益广泛流传。若把种种流传的情况和表现加以归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善导称名念佛法门引发社会的普遍信仰;在民间净土集会结社风行;佛教其他宗派兼修净土。(一)引发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李炳南:净土法门,没有什么秘密

而净土法门是出世间法,是小乘还是大乘?是大乘。我说的话皆是佛经上的,看祖师的注解说的,我怕诸位误会,以为我妄作聪明,强说净土是大乘。但是,我懂净土吗?这世界上没有懂得的,出家二众,在家二众皆不懂得。唯

李炳南:净土精华

净土精华李炳南老居士讲述民国六十五年元旦慎斋堂开示明伦月刊社整理大家在台中每星期有两三个地方可以听讲,但听的是教理,不容易了解,然教理归教理,自己须修行。实修的方法非常重要——修别的法门须一步一步地有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一)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弟子钟清泉敬记前言民国七十四年六月十二日的华严经讲座,雪公老恩师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老恩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无量寿经四帖疏,讲述净土宗的安心法门,劝所有净业莲友,一起把心安住在至诚心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二)

丙二、夹杂恶性名杂毒善上一次说到安心法门,我们众生尘沙劫以来,心安不住,东奔西跑,所以轮回到今天,这轮回必得安住心才可能跳出。今天继续讲净土别安心,上次讲到至诚心辨真伪的三业修善,清净心作,今天接着讲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三)

乙二、明两利净土宗的三种别安心,上两次说至诚心,至诚心又分两项,辨真伪和明两利,辨真伪上次说过了,今天来讲明两利。明是明明白白地表示出来,两利是自他两利。辨真伪是谁修行谁得好处,自己得利益。两利是自己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四)

甲二、深心深心,深是一个讲法,心是一个讲法。深是以水的深作譬喻,水深水浅,有限度吗?深是因为有浅比较来的。心并不是胸腔里的肉团心,心是性一动谓之心。深心这个表,旁边括着两个字决信,为着大家不明白,所以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五)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虽然列出表来,还得有人讲,没人讲还是看不懂。我们现在不是讲华严经吗?怎么说到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呢?净土法门就在华严经上,没有华严经就没有净土法门。这些年来,我们大家都念阿弥陀佛,诸位可别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七)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特别的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能去的,懂得净土安心法门可以办得到,不懂这个方法,念上一百年也不生效。在观经说的净土三种特别安心法,现在讲到第二种深心。观经说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这三心是至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六)

弥陀大愿摄众往生净土宗说带业往生,带业这两个字不容易讲,把三藏十二部都看完了,才能清楚带业往生的道理。往生为何还带业呢?除了佛才不带业,菩萨以下往生都是带业的。往生只有净土宗有主张,别的宗派并无往生这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八)

现在继续讲净土三种安心的第二种深心,深心的讲义表解有上下两层,下面七行是解释上面九行的,现在就来解释深心表解下面的七行文义。丙一、一心依佛所教一心这两个字十二万分的重要,是指修净土法门的功夫。而什么人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九)

我们来听一次经,总要得一点好处,这次先来谈念佛,怎样念可得一心不乱?有一首偈云:念佛不必求多念,但念百八声不乱,其中若有一念差,掉转珠头皆不算。不乱是指有人来打扰时,你打扰你的,我还是得我的一心,不被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序文

李炳南居士著述阿弥陀经摘注接蒙弁言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重刊序重校新版阿弥陀经要解讲义序净土三经合刊序净土丛书序蕅益大师净土集序中华大典印光法师文钞序重刊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序印光大师遗教两要序重印弥陀净土法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

乙二、随喜他一切三业世出世善根你若想存心做善事有的是办法,除了自己三业作外,可以随喜。什么叫随喜呢?譬如诸位今晚在此听经,听经是你的功德,这两个钟头你听进去的都是经文好言语。而这所有的人是谁约来的?他

李炳南:雪庐老人净土选集-佛七开示

李炳南居士讲述壬子年灵山寺佛七开示甲寅年灵山寺佛七开示戊午年新春结七念佛开示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之一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上)戊午年灵山寺佛七开示(下)幸酉岁佛七开示壬戌佛七雪僧贡言快刀斩乱丝乙丑年灵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一)

乙三、不为一切异见、异学、别解、别行人等动乱破坏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为什么是难信呢?难信的原因是什么呢?谁能够说出来,不学佛的人听到净土法门是糊里糊涂,半信半疑;学佛的人对净土法门也多是一知半解,学佛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二)

乙四、生彼国已回入娑婆教化众生华严经讲了十六年,全套华严经共有十六本,现在才讲到第七册,这还只是粗枝大叶的讲而已,细讲那就不用说了,个人也没细讲的学问。目前华严经讲到第十回向的安住梵行,这和净土法门的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三)

乙五、忆持不忘无分时节常作此愿学佛修净土的人,无分时节,忆念不忘回入娑婆教化众生的大愿。大乘法是自度度他,自己先成就,但自己成就不行,局面太小了;中乘是自己成就,也给别人小小的帮助,不能全部地帮助,因

李炳南:净土安心法门(十四)

华严经讲到梵行,梵行有二十条,安住梵行是第十六条,大家若能安住梵行,就到一心不乱了。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就行了,诸位或可有一心不乱的,但是我看不出来。要一心不乱须先伏惑,一起贪嗔痴就压住,学伏住惑再学断

黄念祖:净土资粮-信愿持名【一】【二】

净土资粮《阿弥陀经》宗要:信愿持名三昧耶戒优婆塞黄念祖敬述(一)引言《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我们现在也可以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参加今天广化寺念佛七道场。在北京的佛教徒。

黄念祖:真觉路会归净土

真觉路会归净土黄念祖居士勤修三无漏学,消除自他三毒,背尘合觉,直登彼岸。这是万古颠不破的原则。至于具体行持,则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通觉岸。但当前已是末法,环境是五浊恶世,所选行门,切须合于时代,契于

家庭就是你的净土,就是你的修行处

1.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有的人整天打坐,磕头、拨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习气、烦恼依旧,性格、心态依旧、没有任何改变,这不是真正的修行

专修净土肉身不腐

◎ 念 佛昙鸾大师(476~542),俗名不详,自号玄简大士。南北朝梁时山西雁门人(北魏境内),家居五台山附近。他从小就听人谈起山上佛教各种神奇灵异之事,听过以后亲自前往寻觅参礼,后来终于出家为僧。昙

李炳南: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

听人说,修净土不过是种种善根罢了,对吗?很对。树无根不长,怎么还能开花结果呢?念佛是因根,往生是果实。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某人这句话的毛病在不过是三字,他的善意或者恶意姑且不管,只看

李炳南: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问: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答: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

李炳南答: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

问:净土宗信者有需要研究外宗经典吗?李炳南答:法门无量誓愿学,为四宏誓之一,为大乘学者之原则,净土宗岂能例外,不过为学应须知其本末,明其先后耳。本者本宗之经宜先通,末者他宗之经继后学,本不通而务他端,

李炳南:如何修净土法门_修净土法门必须了解的十件事

什么是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指修持往生佛国净土的法门,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天念 南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如何修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修净土法门必须要了解的十件事

佛法修行有「通途」和「别途」之分,净土法门是属于「别途」,也就是「二力法门」,与普通法门不一样。修一般法门是「信解行证」,但净土法门重在「信愿行」。为什么没有「解」呢?因为这个法门除了佛以外,没有第二

李炳南:末法时期如何修净土法门?

在佛学中,本没有什么宗派,因为末法时期,众生根器薄弱,智慧不及从前。所以修行方法必须有所选择。佛说: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我们就必须依佛陀之教化而修。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靠佛力与自力修行。但是真正相信净土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一家七口全部出家,夫妻二人同生净土

了相,四川西蜀吴姓的子弟。高、曾、祖父皆任官于安徽,于是在安徽安居下来。后来,祖父经商致富,父亲是善乘法师,母亲是善果比丘尼,在他们出家前均笃信佛教,供奉观音大士更是虔诚。生下二男二女,了相大师是长子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一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上悟下行法师,尊敬的开林法师,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下午好。行师父慈悲,吩咐定弘给大家在佛七当中,今天在圆满之前给大家讲个半小时的话,鼓励大家念佛。佛七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德按照经典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二集)

尊敬的主法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上午好!定弘昨天跟大家谈到闻名的功德,这是弥陀本愿的核心,第十八愿所说到,若有众生,闻佛的名号功德,必定能产生至心信愿,而能至心信愿就决定得生净土。所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十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接到念佛同修的一些问题,其中提到对于念佛怎么念法,以及可能出现的境界,有疑惑,那么想抽一点时间谈一下这个问题。念佛要是会念,就很容易得到三昧;如果不会念

钟茂森:往生净土之正因(第四集)

尊敬的主七和尚,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今天是佛七的第三天,大家的状态是渐入佳境,刚才大家念佛声音非常整齐,听起来很安定,证明大家的心就愈来愈静下来了。通常佛七到中间第四天这是状态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