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淡泊人生 内容: 淡泊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的解释是:不追求名利,如:淡泊名利、淡泊明志等。 《东观汉记郑钧传》载曰:好黄老,淡泊无欲,清静自守。 这就是道家的一种处世态度:淡泊无欲,清静无为。 宋代诗人秦观在《送蔡子明襄用蔡子俊韵》中写道:故人淡泊处天性,鹪鹩巢林一枝足。 这同样是说,淡泊是一种知足、不逐名利的心态,其实古往今来的先贤哲人们,无一不以淡泊二字为座右铭。 淡泊人生,方能不忘初心,有始有终。 淡泊人生,需要我们少欲知足。 少欲知足在佛经中多有论述,是佛祖希望信众们持有的一种生活态度。 对于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贪求,谓之少欲;对于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觉满足,谓之知足。 《佛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 知足之人虽卧地,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经中是说,多欲多苦恼,知足才能富乐。 唯有少欲知足,我们才能不为名闻利养所累,才能不为权势利禄所羁绊,才能真正淡泊人生,福乐相伴。 淡泊人生,需要我们勤修福慧。 诸葛亮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人生,需要我们明志、达远,放下身心的束缚与障碍,追求自由与洒脱。 这就需要我们勤修福慧,培植自己的福报,长养自己的慧命。 一个有福报的人,是需要广结善缘才能去成就的;一个有智慧的人,是需要面对很多困苦和挫折才能成就的。 我们想勤修福慧,就不必患得患失,只需要勇敢地去面对,去承担,去付出,去创造,就能在人生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当我们福慧具足,就会活得轻松、自在、洒脱,也就达到了淡泊人生之境。 淡泊人生,需要我们精进不怠。 佛陀曾说:诸事无常,精进不怠。 即是说,我们的人生如同光怪陆离大千世界,倏然多变,生老病死等人生八苦一直在我们身边。 如何才能淡泊这复杂多变、无常的人生呢? 那就需要我们精进不怠。 精进不怠就是要求我们发出离心,发勇猛心,不忘初心,誓不退转。 《了凡四训》中讲到天下聪明俊秀不少,聪明的人太多了,为什么不能成就自己呢? 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就是大部分人常常陷入因循苟且之中,容易懈怠散乱,被无常多变的人生所困顿、桎梏,而耽误了自己,所以,我们要时刻找个心念,精进不懈,时时观照自心,修正身心,才能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失初心,淡泊人生。 淡泊人生,需要我们心无旁骛。 何谓心无旁骛? 即是说,心中没有太多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常言道:一心不可二用。 我们若想做成一件事,就不能有二心,就不能分心。 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只要我们能集中精力地去做一件事情,就能获得圆满。 实际上,我们心很容易散乱,思想很容易散漫,以致我们很难去关注一件事情,很难去成就一件事情。 唯有物我两忘,心无旁骛,才能专心致志,集中心念和思维去完成任务;唯有心无旁骛,心系一念,才能摒弃身心之外的一切烦恼,破除妄念与执着,达到淡泊人生之境。 因此说,淡泊人生,需要我们心无旁骛,去克服人生中的种种困惑、疑虑等等。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淡泊人生,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处世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豁达情怀,是一种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的怡然之境。 只要我们能少欲知足、勤修福慧、精进不怠、心无旁骛,就能达到物我两忘,淡泊人生之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来去自如。 淡泊人生,人生淡泊。 摘自《圆音》2015年第5期 发布时间:2024-10-04 06:24:07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