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关于普陀观音的记载 内容: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锷,在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回日本供养。 慧锷从四明(浙江宁波境内)出海,当船经过舟山群岛时,被狂风恶浪阻住了归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花,船不能前航,被迫将圣像留在岛上结庐供奉。 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朝拜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终更名为普陀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普陀观音的由来,如同普陀山得名一样。 观世音菩萨,并不说有固定道场。 佛典说观世音菩萨往劫中久已成佛。 虽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实报土和方便土;虽常侍阿弥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现色身广行救度(同居三土)。 观世音菩萨为令众生投诚有地而示迹普陀,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处,而是“无刹不现身”。 《普门品》宣说,观世音菩萨普随一切众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独立一门。 “普门”即普遍通达,法力广大无边。 若菩萨只在南海,则不称为普门。 印光大师认为,观世音菩萨的普门救度,犹如一月投影万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现全月。 但如果水昏暗波动,月影便不能分明。 众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诚,便难蒙救护。 观世音菩萨能闻声救苦,到处行慈运悲,以此大悲行愿而救度众生,广做佛事。 观世音菩萨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观世音菩萨乃是大悲为道场。 太虚大师说:“清净为心皆补怛(即普陀),慈悲济物即观音。 ”哪里有虔诚的观音信仰,哪里有菩萨的广大慈悲,哪里就是观音道场。 佛法认为,以无住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 法无处不在,观世音菩萨以无所住而行大悲救度众生。 其大智大悲,并没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区别,观世音菩萨是无所住且无所不在的。 发布时间:2025-02-10 11:55:29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10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