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惠明: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 内容: 中兴华严的澄观法师蔡惠明一、澄观的简历和着作. 澄观(738—839),唐代高僧,被尊为华严宗四祖。 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1岁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 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 乾元年间(758~759)依润州(今江苏镇江)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律师受南山律学并往金陵依玄璧长老习关河“三论”。 代宗大历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粲经》。 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 后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 大历七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习“三论”。 大历十年(775)到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 复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荷泽神会门下的洛阳无名,咨决南宗禅法。 更从慧云探究北宗禅理。 他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教义;又研究经传、子、史、小学、尔雅、天竺悉昙、诸部异执、四围、五明、秘咒仪轨等学问。 大历十一年(776)历游五台、峨眉诸山后,仍回五台,驻锡大华严寺,专行方等忏法。 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 在讲经中,深感《华严》旧疏文繁义约,令人难解,发愿撰作新疏。 从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4年,撰成《华严经疏》20卷,并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 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现行的《十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刊,略称《华严经疏钞》)。 因此有“华严疏主”之称。 贞元十二年(796)奉诏入京,协助厨宾三藏般若翻译南印度鸟荼国王所进的《华严经》后分梵本,他负责审定,历时二年译出《华严经》四十卷,即后世通称四十《华严》。 接着朝廷命他住陕西终南山草堂寺作疏解释,撰成《贞元新译华严经疏》10卷。 次年,唐德宗寿辰,又奉诏入京在宫内宣讲《华严经》,被授“清凉国师”的称号。 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担任证义。 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代皇帝对他都很尊敬。 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世寿102岁(依据《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二十五“本传”)。 古来佛教史都采用此说,但《宋高僧传》卷五“本传”却说他于元和年中圆寂,年七十余。 澄观有弟子100余人,着名的为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印法印和寂光等四人,称为“澄门四哲”。 继承他的法统的是宗密,被尊为华严宗五祖,世称“圭峰大师”。 澄观着作等身,共撰《华严经疏》400余卷,一生讲《华严经》达50遍。 他的着述现存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60卷,《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90卷、《华严经行愿品疏》10卷、《大华严经略策》1卷、《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1卷、《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1卷、《三圣圆融观门》1卷、《华严法界玄镜》2卷、《五蕴观》1卷、《华严心要法门》1卷、《华严经纲要》3卷等。 已佚的有《十二因缘观》1卷等。 另外尚有《法华经》、《楞伽经》、《中观论》等疏钞,今已不存。 二、澄观的佛学思想澄观佛学思想的特点是祖述师说,中兴《华严》。 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代法藏,他因武则天给以“贤首”称号,世称“贤首大师”,华严宗为此又称贤首宗。 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思想为宗旨,亦称“法界宗”。 此宗推奉杜顺为初祖,杜顺原名法顺,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西北)人,曾从因圣寺修学禅法,后住终南山弘扬《华严经》,着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1卷,为该宗的无尽缘起和判教方面的五阶次第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祖智俨,天水(今甘肃)人,师事杜顺。 受具足戒后,云游参学,对地论学派慧光经疏中的“别教一乘”和“无尽缘起”说和《十地经论》中的六相义,独具心得。 着有《华严经搜玄记》10卷、《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华严五十要问答》2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4卷等。 法藏依智俨学《华严经》,深达玄旨。 28岁后开始讲说此经,并参加实叉难陀、义净、菩提流支等翻译八十《华严》、《大乘入楞伽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大宝积经》等,着有《华严经探玄记》20卷、《华严经指归》1卷、《华严经文纲目》1卷、《华严策林》1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4卷、《华严经问答》2卷、《华严经义海百门》1卷、《华严经普贤观行法门》1卷等。 法藏学说继承智俨法界缘起的思想有所发展。 他推崇《华严》,倡导法界缘起理论,并用四法界、十玄无尽、六相圆融等说来阐明圆融法界无尽缘起的内容。 法藏有弟子多人,以慧苑为上首。 但慧苑因作《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15卷,与法藏学说相反,被视为异说。 唐大历中,慧苑弟子法铣着《刊定记纂释》21卷,力斥慧苑之作,恢复法藏宗旨。 澄观继承法铣思想,着《华严大疏》及《随疏演义钞》,更有所发挥,但他仍杂有不少禅宗、天台宗的见解。 他的上首弟子宗密则主张融合华严与禅宗,提倡教禅一致,着有《原人论》、《禅源诸诠集都序》、《华严经疏》等,对澄观的华严思想又有所发展。 澄观早年曾广泛参学禅教名家,对《大乘起信论》领悟较深。 他是在这基础上来发扬华严学说的。 所以他的佛学思想中杂有禅宗、天台宗、《起信论》的成分,从而融会禅教,强调唯心,着重于一心法界的论述。 他认为“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法界”。 所以立一心法界缘起说,以发扬华严性起的教义。 在澄观之前,法藏弟子慧苑在其所着《华严经略疏刊定记》中纂改法藏的“十玄”宗义,作德相、业用两重十玄说。 经澄观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二及《随疏演义钞》卷1、2、10中加以反驳,针锋相对,显正抑偏,从而恢复了法藏《华严探玄记》的十玄说,并加以发挥。 又慧苑认为法藏的五教判是受了天台四教的影响(即在四教的基础上,只加了一个顿教),因而另立了迷真异执、真一分半、真一分满、真具分满的四教。 澄观在《华严经疏钞》中,对慧苑的四教说力斥其妄,赞扬法藏的“五教”义,更具体地以南北禅宗作为顿教(见《随疏演义钞》卷8)。 一因为澄观所处的时代,正是六祖慧能下南岳怀让、青原行思、荷泽神会大弘南禅宗时期。 他早年又曾参访南阳慧忠、道钦、荷泽门下的无名,还请益过北宗系的慧云等,他受禅宗思想影响很大。 为此他极力融会禅教,在《随疏演义钞》卷2叙述他的体会说:“造解成观,即事即行,口谈其言,心诣其理,用以心传心之旨,开示诸佛所证之门。 会南北二宗之禅门,摄台(天台)、衡(南岳)三观之玄趣。 使教合忘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 ”在此书卷一中写道:“若论(一作依)交彻,亦合言即圣心而见凡心,如湿中见波。 故如来不断性恶,又佛心中有众生等”。 这是他在解释华严宗理事无碍、真妄交彻的教义上采用天台宗性恶说的实例。 另外在《华严经疏》卷21里说:“无尽即是无别之相。 应云:‘心佛众生体性皆无尽\’,以妄体本真故缘无尽,是以如来不断性恶,亦即由阐提不断性善”。 可见他融会诸宗,禅教一致的旨趣。 以后由他的弟子宗密继承和发挥,对后世我国佛学思想影响广泛。 三、关于《华严经疏钞》《华严经疏钞》80卷,是澄观的重要着作。 他先于兴元元年到贞元三年(784—787)间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简称《大经疏》)20卷,解释唐译经文,以后又为僧睿等撰《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略称《演义钞》),解释疏文。 《疏》、《钞》原来别行,到了宋代,晋水净源(1011—1088)才录疏以配经,编为120卷,称为《华严经疏注》。 后人更会钞入疏,称为《华严经疏钞》。 80卷《华严》是武则天证圣元年f695)译出的,法藏即撰《新译华严经略疏》,但写到第十九卷就圆寂,由弟子慧苑继承遗志,编成《续华严略疏刊定记》,但《刊定记》所说与法藏原意相左。 其不同点是:1、慧苑依《究竟一乘宝性论》立四种教,而法藏是五教教判;2、慧苑立德相、业用两重十玄,而法藏则是一重十玄说。 这就引起争论。 澄观的《大疏》与《演义钞》,就是为破斥慧苑异说,恢复法藏大义而作的。 、《大疏》立十门解释经文,《演义钞》分四段解释疏文。 《大疏》十门是:1、教起因缘,认为佛说《华严经》的缘由在因及缘二方面各有十义。 2、藏教所摄,《华严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经藏摄,于声闻、菩萨二藏中属菩萨藏摄。 在小、始、终、顿、圆五教中,为圆教所摄。 3、义理分齐,《华严》圆教乃是别教一乘,由所依体事,摄归真实,理事无碍,周遍含容(即事事无碍)四个十门以显无尽。 这周遍含容十门是:同时具足相应门、广狭自在无碍门、一多相容不同门、诸法相即自在门、秘密隐显俱成门、微细相容安立门、因陀罗网境界门、托事显法生解门、十世隔法异成门、主伴圆融俱德门。 此即依《华严教章》及《华严探玄记》的十玄门而立。 4、教所被机,《华严》所被,有五类机根,其中第一类一乘圆机,正是《华严》教摄。 5、教体湛深,略有音声言语、名句文身,通取声、名、句、文四法,有事事无碍、海印炳现等十门,此后二门为《华严》所宗。 6、宗趣通别,阐述昙隐所立因缘、假名、不真、不实四宗。 7、部类品会,有彰本部、显品会、明支类、辨释四门。 8、传译感通。 9、总摄名趣。 10、别解文义。 流通分则解释全经的七处九会。 《演义钞》的四段是:1、总序名意,解释疏序的文意;2、归敬请假,演译《大疏·归敬偈》的文意;3、开章释文,说《大疏》开十门以释经义;4、谦赞回向,说《大疏》最后的《回向偈》。 宋净源录疏注经以后,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有妙明厘经入疏,厘疏入钞,成《华严经疏钞会本》,刻版流通,版存杭州昭庆寺,世称“昭庆本”。 但真可弟子道开在神宗万历年间(1573—1619)撰《藏逸经书标目》评斥此本说:“起止配合,率多牵强”。 到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嘉兴叶祺胤,即以《南藏》别行本,校订昭庆本重刻。 清乾隆版大藏经及金陵刻经处的刊本,均以此本为底本,由于原来删节不全,会合不当,因此以讹传讹,错误百出。 1919年徐蔚如与印光大师曾将唐贞元刻本《华严经刻本》交扬州江北刻经处刻印,并从日本求得科文10卷本。 1937年徐老逝世,由李圆净、蒋维乔、黄幼希等继承遗志,在上海成立华严经疏钞编印会,由华严座主应慈法师任理事长,叶恭绰、蒋维乔任副理事长,黄幼希、李圆净主持其事。 1944年春全书完成,印刷500部,每部40期,使三百年来《华严经疏钞》,得以恢复澄观原本,对华严教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发布时间:2025-03-31 07:14:17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1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