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禅宗文化:唐寅《警世诗》的人生哲理 内容: 唐寅(1470一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擅长画山水,并人物花鸟。 兼善书法,能诗文。 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 唐寅不仅是一位诗画兼长的才子,而且还是一位佛教信徒。 其六如居士之名即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语。 唐寅一生蔑视权贵,不拘小节。 他常常与高僧往来,而且还经常借诗文来弘扬佛法,教化大众。 他的《警世诗》便是一篇阐释佛理、化世导俗的佳作。 《警世诗》全诗如下:措身物外谢时名,着眼闲中看世情。 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 过来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觉再生。 说与明人应晓得,与愚人说也分明。 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缺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但凡行事要知机,斟酌高低莫乱为! 乌江项羽今何在? 赤壁周瑜业更谁? 赢得我时何足幸,且饶他去不为亏。 世事与人争不尽,还他一忍是便宜。 举世不忘浑不了,寄身谁识等浮沤。 谋生尽作千年计,公道还当一死休。 西下夕阳难把手,东流逝水绝回头。 世人不解苍天意,空使身心夜半愁。 唐寅的这首《警世诗》是一首长篇七言古诗,共十六句。 诗歌的思想涵盖了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含有丰富的人生哲理。 现分别对这首诗歌的思想评述如下:第一,世事无常,顺其自然。 时序流转,世事变迁,是大自然不可逆转的规律。 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人世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世事的变化是永无止息的。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骚客对世事的无常发出了无奈的感叹。 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曾面对着奔流不止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意思是说,世事的变迁就像昼夜流淌不止的河水一样永不停息。 对于世事的无常,诗人感受很深。 他认为,面对无常的世事,不应该多动心机,过分谋划不切实际的未来,而应当常怀平常之心,顺其自然。 只有这样才会过得安然自得。 诗人在诗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措身物外谢时名,着眼闲中看世情,人算不如天算巧,机心争似道心平。 过来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觉再生,说与明人应晓得,与愚人说也分明。 诗人认为,世事自有公论,用不着费尽心机,投机钻营。 很多时候,世事并不像自己所想象的那样如意,与其过来昨日疑前世,睡起今朝觉再生,倒不如顺其自然来得好。 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是无法改变无常变化的。 为了说明世事无常的道理,唐寅在诗中以各种比喻来说明无常之理:世事如舟挂短篷,或移西岸或移东。 几回缺月还缺月,数阵南风又北风。 岁久人无干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 世事的变迁,的确如短蓬飘移、残月春花一样变化难测。 青春、名位、财富等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一个高官厚禄之人,很可能因各种原因丢失官位;一个亿万富翁也有可能会变得一无所有。 尘世上没有什么事是永恒不变的。 一个人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成败得失。 第二,不辨是非,能忍自安。 唐代百丈禅师曾说:是非以不辨为解脱。 这句话指出了对治人我是非的最佳方法。 唐寅对待人我是非的态度与百丈禅师一样,并且还进一步主张将是非当成耳边风,既不听是非之言,亦不传是非之语。 正如其《警世诗》中说:是非入耳君须忍,半作痴呆半作聋。 赢得我时何足幸,且饶他去不为亏。 世事与人争不尽,还他一忍是便宜。 人若能够以装聋作哑的态度来对待人我是非,这些是非就会销声匿迹了,自己也能因此避免了许多祸患。 人世间有很多不平之事,大多数人都能够忍耐。 唯一使人不堪忍受的是人我是非。 在我们周围常有一些好事之人,他们整天喜欢到处打听人我是非,然后添油加醋地到处传扬,有时甚至把一些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得有鼻子有眼,给当事人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还有一些人,天生喜欢挑拨是非。 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在张的面前说李的不是,在李的面前说张的是非,他自己却在中间当好人。 本来关系很好的朋友经过他们这么一挑拨,顷刻间便反目成仇。 俗话说,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诗人劝告世人,对于来说是非的人,我们应对其存有清醒的认识。 在这样的人面前,我们首先自己不说是非之言,同时也不听别人的是非之语,更不要去分辨是非的真伪,而是对是非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一旦你对人我是非不放在心上,这些是非便失去了生存的空间,慢慢地便会自然消失了。 诗人在这句诗中还讲到我们对待是非要学会忍辱的精神。 佛教讲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民间俗语也说能忍自安。 很多时候,具有忍辱精神也是人生的一大修养。 当我们遭受到别人无故中伤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以牙还牙的方式作为回报。 其结果是两败俱伤,而问题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 反之,如果能够忍得一时之辱,不仅可以平安无事,而且还可以使受辱者以此作为奋发向上的动力,日后成为有所作为的人。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名人都是受过屈辱之后才奋发有为的,如韩信甘受胯下之辱,青年时成为护持刘邦的一员大将:春秋时吴越之争,越王勾践战败,忍受甘为吴王夫差奴仆的奇耻大辱,为了不忘国耻,勾践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灭掉吴国,成为名扬一时的霸主。 第三,行事谨慎,宽容待人。 诗人在《警世诗》中以项羽独断专行,以致乌江自刎和周瑜年少气盛,而致短命的历史教训,来告诫世人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小心谨慎,凡事要细加斟酌,三思而行,且不可意气用事,为所欲为。 否则,不仅事业难成,而且还会遭致杀生之祸。 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对事情的成败得失深思熟虑,不仅可以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还能使事业进展顺利,最终取得成功。 诗人在诗中还告诫世人要以宽容之心待人。 其诗说:但凡行事要知机,斟酌高低莫乱为! 乌江项羽今何在? 赤壁周瑜业更谁? 赢得我时何足幸,且饶他去不为亏,世事与人争不尽,还他一忍是便宜。 世事本是如此,该属于你的东西,你赶也赶不走,不该属于你的东西,你求也求不来。 人生世上,每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不必处处争强好胜,惟我独尊。 在我们周围总会有一些人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优秀,对此,我们不应怀有妒忌之心,而且应该以宽容之心待人。 并尽可能向别人请教,这样既包容了别人,也使自己能不断得到进步。 若是时时处处都与别人互争短长,往往会害人不成反害己,落得个追悔莫及的下场。 其实,人活在世上,如果处处都与人相比,你就会永远生活于痛苦之中。 因为,在我们周围,比我们更有能力的人多如牛毛,一旦你有了争强好胜之心,你便会想尽一切办法超越别人。 而实际上你的能力又很有限,虽经努力你仍居人后,这时你会感觉到过得很痛苦。 与其这样倒不如放人一马过得自在。 一旦你没有了争强好胜之心,你会发现,其实你过得很轻松。 第四,看破世事,随缘度日。 唐寅在《警世诗》结尾几句以十分中肯的语句来劝诫世人应当看破世事,随缘度日。 诗云:举世不忘浑不了,寄身谁识等浮沤,谋生尽作千年计,公道还当一死休;西下夕阳难把手,东流逝水绝回头,世人不解苍天意,空使身心夜半愁。 诗人认为尘世上许多事情都是不了了之,人生纵使百年,也终将在人世消失。 纵然你千般算计,万般谋划,无论你的算计成功与否,待到身死命终,你一生为之苦心经营的事业也就此罢休。 光阴就像无限美好的夕阳一样,只是己近黄昏,使人无从把握;时光又像东流的江水一样,从来不会倒流。 尘世上的痴迷之人却从没有看破人世往来代谢的规律。 往往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假使人人都能看破尘世中的人我是非,成败兴衰之事,则会过得逍遥自得,心无挂碍。 唐寅的这首《警世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诗中言教来为人处世,则不仅可以远离祸患,而且还能够使人看破世事,从而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人生的得失。 发布时间:2025-04-15 06:27:36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16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