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因果启示: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内容: 施恩不求报。 与人不追悔。 施恩求报。 则贪心未忘。 与人追悔。 则吝心未化。 贪而且吝。 君子不为。 金刚经云。 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而生布施。 又曰。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由此观之。 人能以财济人。 内不见有能施之我。 外不见有受施之人。 中不见有所施之物。 是谓三轮体空。 一心清净。 则斗粟称无涯之福。 一文消千劫之灾。 若微有求报之心。 虽施黄金万镒。 终不圆满一心之量也。 至于追悔二字。 尤人生大关键处。 恶事追悔之。 则将来恶念渐止。 善事追悔之。 则将来善念不生矣。 人而施与后悔。 莫如不施不与之为愈也。 世人欲得仓中五谷。 岁岁不乏者。 必须取谷麦种子。 以牛犁耕田地而种之。 不种则竭尽也。 法中亦尔。 以孝心。 悲心。 敬心。 为种子。 以衣食。 财帛。 身命。 为牛犁。 以父母。 贫病。 三宝。 为田地。 有佛弟子。 欲得藏识中。 百福庄严。 生生无尽者。 须运悲敬孝心。 将衣食财帛身命。 敬养供给于父母贫病三宝。 名为种福也。 不种。 即贫穷无福慧。 入生死险道。 谓种福之田。 如彼种谷之田。 名为福田也。 布施有三。 有法施。 有财施。 有心施。 种种方便。 劝化教导人谓之法施。 最为上善。 财施。 谓种种钱财布施。 心施者。 窘于无财。 但心念恻然思以济之而无由。 亦谓之施。 明沈鲤。 字仲化。 归德人。 好推毂贤士。 不使人知。 有警世语曰。 呜呼。 世事何其参差不齐哉。 吾每当宾筵醉饱。 箸不能下。 主人仍荐珍无已。 而贫人有终身不知异味者。 有饥饿死者。 吾冬裘夏葛。 凉燠以时。 犹欲穷奢极侈。 以徇时尚。 而贫人有衣不蔽体。 傍檐宿露。 朔风刺骨。 寒颤齿击者。 吾高檐大栋。 安居甚适。 犹复为池台花竹。 极耳目之玩。 不惜千金购之。 而贫人缓急无赖。 至有捐性命。 割父子夫妻之欢者。 吾身家子孙。 已宽然有余。 犹务多积厚蓄。 为子孙计久远。 而贫人有室如悬磬。 朝不谋夕者。 吾货财纷纭。 而耳目不及周。 不免至狼藉。 阴以润盗贼。 而贫人偶拾其遗秉滞穗。 则忍不能与。 或负贷子钱。 通工易事。 则刀锥之末。 有尽力争之者。 吾盛陈筐篚。 攀援豪贵。 惟恐不纳。 而贫人丐一钱。 以延旦夕之命。 有艴然作色者。 有托在肺腑。 而不能以贫身归者。 吾多财而宣侈导淫。 因之贾祸。 而贫人有待吾鼠壤之余。 而不可得者。 何世事参差不齐。 一至于此也。 吾今为贫人缓颊。 非槩以倾赀赈饥之类。 强人所难。 惟捐其所无用。 以化为有用而已。 宾筵若醉饱。 何不分杯觞。 以施之饿而欲死者。 何不分残汁。 以施之生平不知异味者。 为两得其便乎。 衣而敝之箧笥。 与无衣同。 省为短褐。 以施衣不蔽体者。 则人且挟纩。 吾文绣亦自不乏也。 吾不为耳目之玩。 即可全人之性命与骨肉。 此义举也。 以资谈议则可传。 以省深夜则自得。 天下之可玩好者。 无佳于此矣。 吾多积厚蓄。 终身不尽用。 以遗诸子孙。 则贤者。 不恃此而足用。 愚者。 虽得此不为用。 何不及吾身而施之。 朝不谋夕者之犹为有用也。 吾所狼藉者。 业置度外。 茍贫人得之。 是拾遗于道也。 非损吾之有也。 吾何惜。 吾盛陈而攀援。 宁讵见德。 施升斗于涸辙。 即欣欣起死回生也。 何以不为此而为彼。 吾多财而为祟。 彼得少而为福。 而吾损有余补不足。 虽为人贻福。 实为我脱祸也。 此两利之道也。 故曰。 捐无用为有用者。 此也。 不睹天道人事乎。 盈虚消长。 天且弗违。 泉货流行。 岂居一处。 昔所称富家。 今存者几乎。 彼其子孙。 不终享也。 非由前人好施。 而不为远图也。 盛衰倚伏。 势使然也。 知其然。 而当积则积。 当散则散。 可为己用。 亦可为人用者。 达人也。 既笼泉货。 而聚之一室。 又设之堤防。 以为千万世不拔之业。 使不得他有灌输者。 愚人也。 积阴德为长久计者。 智人也。 无所为而为者。 君子也。 隋李士谦。 字子约。 幼孤。 事母至孝。 年十二。 魏广平王。 辟为开府参军。 家富。 出粟数千石。 以贷乡人。 值岁歉。 召各欠户焚券。 曰债了矣。 来春。 又出粮种。 分给贫乏。 所活甚众。 死者瘗之。 或颂公阴德。 公曰。 阴德如耳鸣。 己自知之。 人无知者。 今子已知。 何谓阴德。 一日梦紫衣神告曰。 上帝嘉汝阴德。 昌大汝后矣。 宋太仓顾姓者。 为州吏。 凡有迎送。 必寓城外卖饼江姓家。 后江被仇嗾盗。 顾集众诉冤得释。 江感恩。 有女年十七。 送至顾家。 愿为妾。 顾使其妻。 具礼送还。 江又携往。 顾复却还。 后顾赴京。 拨韩侍郎门下办事。 侍郎偶出。 夫人见之。 召问曰。 君非太仓顾提控乎。 我卖饼江家女也。 嫁充相公少房。 寻继正室。 秋毫皆君赐也。 当与相公言之。 侍郎归。 备言始末。 侍郎曰。 仁人也。 竟上其事。 帝称叹。 除礼部主事。 宋范文正公。 遣子尧夫。 归苏取麦五百斛。 途遇故人石曼卿。 言三丧未举。 尧夫尽以麦舟付之。 既归未及言。 文正曰。 见故人否。 尧夫以石曼卿三丧未举为对。 文正曰。 何不以麦舟付之。 曰付之矣。 范公父子同心。 乐施如此。 岂若今人只是敬奉富贵。 锦上添花。 不肯周济贫苦。 雪中送炭耶。 即或有人略施略与。 有不求报追悔者乎。 昔有一女入寺。 欲舍而无财。 止有钱二文。 捐而与之。 主寺者。 亲为忏悔。 及后入宫富贵。 携数千金入寺舍之。 主僧唯令其徒回向而已。 怪问之。 僧曰。 前者。 物薄而心甚真。 故老僧亲忏。 今者。 物厚而心不切。 令徒代忏足矣。 夫行善种德。 至心为上。 若一转念。 即不如初念矣。 况追悔哉。 于铁樵曰。 禽兽犹知报德。 焉有人而不感恩之理。 不知最难堪者德色。 德色一露。 感者生惭。 惭化而怨生矣。 昔有吏曾救一人之命。 其人渐富。 而吏转贫。 偶过其家。 举家出拜。 留饮极恭。 吏酒酣大言曰。 汝非吾力。 则妻子婢仆。 以及目前所见之物。 何一为汝有。 今汝富而吾反贫。 何哉。 言讫。 宿于其家。 其人计曰。 彼望报之心太奢。 报之不能满其意。 不报。 祸必及我矣。 不如杀之。 遂绹其首。 噫。 救人而反以自杀。 此中自有参会巧苻之因。 彼人之凶恶报应。 与吏之数命当然。 姑置勿论。 但举此以戒求报者。 发布时间:2025-05-28 10:19:38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2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