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律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内容: 慧律法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同学!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经,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关节,今略说之。 金刚经是实相般若,佛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可以开学人的大智慧。 然全部金刚经,都是破相显体。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两句,乃体用并显。 云何体用? “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 是用,用不离体,体不离用。 “应无所住”既不著有,“而生其心”亦不落无,方是金刚本旨。 所以六祖闻此二句,立时悟道。 然则六祖何以一闻便悟? 当知六祖乃肉身菩萨,早已见性。 何以故? 试看六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于此偈语,知六祖已悟无住本性之体,而未明生心起用之妙,故令三更入室。 传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六祖大悟体用不二之理。 后来即依此教化学人,大振宗风。 可见这两句经,非常重要,望大家特别注意。 应无所住,就是一切不住。 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实相境界。 既悟实相无相,一无所得,还有什么我执、烦恼、生死、无明可住? 若执著无住,又落于偏空。 何以故? 当知真空不空。 云何不空? 空寂灵知,起用自见。 用云何起? 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 云何生心? 即生吾人本具之妙明真心,就是生悲愿无尽之菩萨心、菩提心、慈悲心、平等心、利他无我心。 如是等心,皆是无所住而生之心。 便是真心、清净心,亦即是佛心。 而众生所生之心,乃贪心、我执心、贡高心、差别心,乃至八万四千烦恼心。 如是等心,皆是有所住而生之心,便是妄心、业识心,亦即是众生心。 所以者何? 因众生处处著相,相多故心亦多,心多即不能清净,心不清净,即不能悟得实相真心。 故学佛人欲悟实相真心,即要放下一切,则一切不住,真心自见,即是道心。 道从心生,心由道见。 讲到究竟,这一个道字,也不可说。 所谓言语道断,心行路绝。 此理微妙,初学人不易领悟。 佛要人领悟实相无相,离念即是真心,故说“应无所住”。 佛又要人领悟起用之妙,故又方便说“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二句,看来似觉矛盾,其实就是如是。 诸同学! 既知应无所住,即是实相菩提,亦即法身佛之境界,却不要去觅此实相,觅此法身佛,觅即不是。 何以故? 实相无相,不可觅故。 放下便是,动念皆非。 一起觅心,便成妄想。 当知此实相境界,非诸佛独有,我等亦本自具足。 所以者何? 佛与众生,本来无二故。 只要大家此刻瞑目寂照,一念不生,则如如不动,万物同体,即是实相之无住真心。 如一念微动,即是有所住。 有所住,即非实相。 所以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大家修持不能相应者,因有所住,故有所求;有住有求,便是自加捆缚,岂能自见本性? 大家现在修的是心地法门,须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道理认清。 要明白这两句经的体用,必先立其体,然后才能起其用。 体云何立? 将一切有求有住之心放下便立。 因一切放下,妄心自息。 妄心息,则无住真心,自然现前。 但是大家明知放下是好,而总不能放下者,何故? 盖吾人业识太深,放下不易。 因为放下不易,故又要从降伏其心下手。 殊不知,一切无住,便是降伏。 若另求降伏,便是头上安头。 果能一切无住,即得实相本体。 依实相本体,而住无所住,生无所生,即是依体起用。 佛与众生之分,只在觉与不觉,慈悲与不慈悲。 觉则即相离相,一切不住,故名曰佛;不觉则见境生心,一切皆住,故名众生。 慈悲则平等为怀,万物一体,即名曰佛;不慈悲则贪嗔痴慢,烦恼丛生,即名众生。 然觉与不觉,乃体上之分;慈悲与不慈悲,乃用上之别。 体用不二,皆是一心。 若能转恶心为善心,即是佛心。 故六祖云:“一念平直,众生是佛”。 诸同学! 佛有三身,当知吾人亦有三身,所谓法身、报身、化身。 其不住时,空寂灵知之真心,遍满虚空,即是法身。 生其心时,善心生得善报,恶心生得恶报,此时之心,即是报身。 一念思量,种种变化,思邪化地狱,思善化天堂,此时之心,即是化身。 大家明白此理,就要时时在无住生心上用功。 心如虚空,而不存虚空之量;度尽一切,而不著一切之相。 所谓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不变即是无所住,随缘即是生其心。 发布时间:2025-06-04 09:50:58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21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