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宗法师:认识观世音菩萨 内容: 认识观世音菩萨一、认识观世音菩萨1. 名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观音老母观音娘娘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2. 道场:虚无之身无刹不现身极乐世界补怛洛伽山浙江普陀山布达拉宫3. 性别:唐以前多男相,后多女相,表示慈悲。 勇猛丈夫观自在。 水陆庵观音相。 4. 长相:见《观经》。 ①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 ②身色:紫金。 项有圆光,光中五百化佛。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③顶上:天冠立化佛。 ④面:如阎浮檀金色。 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于八万四千光明。 ⑤臂:如红莲华色。 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 手掌作五百亿杂莲花色。 ⑥指端:八万四千画、印、色、光,柔软普照,接引众生。 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 5. 身世:《悲华经》阿弥陀佛过去生中曾为转轮王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长子名不眴。 宝藏佛授记名观世音。 《大悲心陀罗尼经》正法明如来6. 地位:一生补处菩萨无量寿佛化身西方三圣之一弥陀长子侍者上首弟子辅弼7. 经典:《无量寿经》《观经》《心经》《法华经普门品》《华严经》《首楞严经》《观音授记经》《悲华经》《大悲心陀罗尼经》《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8. 法门:耳根圆通照见五蕴皆空持名持咒大悲咒六字大明咒准提咒9. 道力:分身六道寻声救苦10. 特质:慈悲11. 本怀: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观音引接见弥陀12. 应身:《法华经? 普门品》所举的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身,与《楞严经》三十二身大致相同。 那便是: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独觉和缘觉)、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及非人等身、执金刚神身。 三十二及三十三都不是定数,实则应化无量。 《楞严经》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四十臂、一百八臂,乃至千臂、万臂、八万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一百八目,乃至千目、万目、八万四千目13. 十三观音杨枝观音龙头观音持经观音持莲观音持珠观音合掌观音圆光观音游戏观音白衣观音莲卧观音施药观音送子观音自在观音如意观音马头观音蛤蜊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洒水观音马郎妇观音一叶观音青颈观音威德观音延命观音六时观音众宝观音岩户观音德王观音泷见观音能静观音阿耨观音叶衣观音琉璃观音普慈观音一如观音不二观音多罗尊观音阿摩提观音感应14. 影响感应节日民俗15. 民间信仰观音老母观音娘娘慈航大士妈祖赵五娘观音会二、观世音菩萨与我们的关系1. 是三圣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 善思念之。 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 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 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又观世音大势至,于诸圣众最第一,慈光照曜大千界,侍佛左右显神仪。 度诸有缘不暂息,如大海潮不失时,如是大悲大势至,一心稽首头面礼。 2. 是一体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 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3. 是救主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 观音相好佛无异慈悲救苦最为强救苦虽遥别世界众生急念应时来悲心拔苦超三界慈心与乐涅槃期随逐众生身有异分身六道度时机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两手纤圆杂华色恒将此手接众生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4. 是护主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5. 是胜友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6. 是侍友无量菩萨为同学,性海如来尽是师。 弥陀心水沐身顶,观音势至与衣被。 欻尔腾空游法界,须臾授记号无为。 7. 是老乡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 此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如《随经》(《灌顶经》卷一一意)云十方佛国皆悉严净,随愿并得往生。 虽然,悉不如西方无量寿国。 何意如此? 但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先发心时,从此界去,于此众生偏是有缘。 是故释迦处处叹归。 8. 是老师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不违师教念弥陀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观音顶戴冠中住,种种妙相宝庄严,能伏外道魔憍慢,故我顶礼弥陀尊。 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 9. 是同学普劝有缘常念佛,观音大势为同学。 若能念佛人中上,愿得同生诸佛家。 10. 是兄弟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乎法界之类皆兄弟也。 三、观世音菩萨给我们的利益1. 助佛普化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 弥陀侍者二菩萨号曰无边观世音一切时中助佛化分身六道起慈心2. 长劫相随念念随机为说法惛惛难悟罪根深百计千万数出世万中无一出烦笼念汝众生长劫苦诸佛对面不相逢3. 摄取六道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4. 分身六道随逐众生身有异分身六道度时机5. 咸蒙大悲众等咸蒙大悲力碎身惭谢报慈恩6. 灭罪增福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 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7. 寻声救苦救苦观音缘法界,无时不变入娑婆。 观音相好佛无异慈悲救苦最为强救苦虽遥别世界众生急念应时来悲心拔苦超三界慈心与乐涅槃期随逐众生身有异分身六道度时机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8. 摄归本国两手纤圆杂华色恒将此手接众生救苦分身平等化化得即送弥陀国恒舒百亿光王手普摄有缘归本国9. 称名满愿如经言阿弥陀佛国,有无量无边诸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皆当一生于他方次补佛处。 若人称名忆念者、归依者、观察者,如《法华经普门品》说,无愿不满。 10. 救人现患时毗舍离国人民,遭五种恶病:一者眼赤如血,二者两耳出脓,三者鼻中流血,四者舌噤无声,五者所食之物化为粗涩。 六识闭塞,犹如醉人。 有五夜叉,吸人精气。 良医耆婆,尽其道术,所不能救。 时有月盖长者为首,部领病人,皆来归佛,叩头求哀。 尔时世尊起无量悲愍,告病人曰:西方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汝等一心合掌求见。 于是大众皆从佛劝,合掌求哀。 尔时彼佛放大光明,观音、大势一时俱到,说大神咒,一切病苦皆悉消除,平复如故。 11. 为做胜友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12. 平生来护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13. 临终来迎执台、执华、授手、放光、安慰、赞劝。 生彼国时,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 如来尊号甚分明,十方世界普流行;但有称名皆得往,观音势至自来迎。 14. 净土说法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 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 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普门品偈颂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螈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发布时间:2025-07-20 09:08:05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25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