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拨无因果为魔说 内容: 拨无因果为魔说此魔子自谓所说之法,令人易于得道者,即是以生灭心作常住[1]解。 以不修善,不断恶,为不生不灭。 拨无因果,堕邪见坑。 此即魔子招徕[2]徒众,令皆得道之实际。 故有平日持斋念佛之人,一亲近彼,即不持斋,不念佛。 其余一切改恶迁善,知因识果,培德植福等事,概行弃置。 唯止(只)令人看一话头,而实不知如何是看,如何是话头。 遂将古人酬(应)机之语,令人依文解义,卜度思量。 如狗子无佛性、庭前柏树子、干矢橛、麻三斤、七斤布衫等,一一学拆字讲义者,拆而讲之,谓之为参禅,谓之为透公案。 稍微能坐,及能按文解义,便为印证,曰:某人夙(素有的,旧有的)根深厚,某人现行精纯,故得用功不久,便已透彻。 夫参禅一事,谈何容易? 古人如赵州谂(shěn)禅师,从小出家,至八十余岁,尚且行脚。 故有颂之者曰: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 长庆坐破七个蒲团,后方开悟。 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 雪峰三登投子,九上洞山。 此等大祖师,大彻大悟,如是之难。 彼魔子之徒,一闻魔说,遂皆开悟。 如前所说祖师,直是替他提鞋也无用处矣。 须知祖师之悟,乃从迷至悟,一悟永悟。 魔徒之悟,乃因迷入误,一误永误。 悟之音虽同,悟之事实反。 以彼魔徒,从初发心,一无戒行,二无正智,三不知话头是参叩自心之方便,而以按文义卜度为参。 如此参禅,尽世间聪明人,通通皆是大彻大悟之人。 (下略)[1] 常住:这里指不生不灭的佛果。 [2] 招徕li:招揽。 且人之常情,纵恣则易,摄束则难。 教以持斋念佛,便觉口头失美味,身心常辛勤。 魔子则曰:只要心好,何必持斋? 汝本是佛,何须更念他佛? 以此恰合自己懒惰懈怠,不愿摄束,任意放纵之机,如囚遇赦书,庆幸无已。 又进而叩其所以,则曰:达摩西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汝但看一话头,自能见性。 既见性已,即名成佛。 既成佛已,则一切俱空,无因无果,无修无证。 一法不立,名真解脱。 彼教人持斋念佛,改恶修善,畏因果,培福德者,皆不知自性之中无一法不具,亦无一法可立。 执著法相,不肯舍离。 舍本逐末,无绳自缚。 如是之人,名为小乘。 何可以为知识而亲近之哉? 须知如来所说因果修证等法,皆是以黄叶作金,为止小儿啼故。 彼等反执为实,则其智与小儿何异? 若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证等法? 若立一尘,便非佛法。 汝但识得自己是佛,一任食肉饮酒,行盗行淫,何一法不是佛法? 上天堂,下地狱,天衣天食,镬(hu这里指地狱中用来烹煮地狱众生的大锅)汤炉炭,何一境不是佛境? 自己即是弥陀,当处即是极乐。 岂待汝鼓起妄想业识心,鼓动父母所生口,毕生终日念佛,受许多冤枉苦,求到临命终时,往生西方。 舍己求人,抛家浪走,岂非知见颠倒,错乱修习乎? 种种魔说,大抵如是。 今试论曰:只要心好,何必持斋。 杀彼之身,悦己之口,是好心耶? 非好心耶? 且兵劫之时,贼来杀人,亦当皆是好心。 设杀汝时,为感恩乎? 为怀恨乎? 汝本是佛,尚不肯念他佛,何肯杀而食彼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之众生乎? 如是,则汝之心性,本来是佛。 汝之行为,原是众生。 何可未得谓得,以凡滥圣,以念他佛为辱,以杀众生为荣哉? 达摩西来,不立文字者,欲人彻证本体,不以徒诵语言为事。 若契本体,则文字即是本体,即解脱相。 终日读诵,依教修行,毕竟无文字相可得。 如永明寿、首山念、栖贤湜、育王微等诸大老[1],皆尽寿读诵,岂彼尽皆不知不立文字之旨乎? 只因汝错认不立为废弃,遂谓如来所说一切大、小乘经,无量法门,皆是黄叶作金,哄骗小儿。 若然,则迦叶、阿难、马鸣、龙树、永明、首山等,皆是弄黄叶汉。 汝既以彼为非,何得承嗣其法,言是禅宗? 彼若果是,则汝之禅宗,便非彼之禅宗。 汝的的是冒彼之名,以坏彼法之恶贼耳。 且汝执著废弃文字为不立文字者。 六祖云:只此不立,便是文字。 况尚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等八字。 且此达摩西来十六字,是文字耶? 非文字耶? 又一切俱空,无因无果,无修无证,一法不立,名真解脱。 何又立破斋谤佛,怙(坚持)恶废善,瞒因昧果,折福损德等法,而不肯令其俱空乎? 上智知空而进德,下愚知空而废善。 佛祖于千百年前,早为汝判断停当矣。 汝谤人执著善法为舍本逐末,为无绳自缚,为小乘。 汝执著恶法,不肯弃舍,现生当遭国宪(制裁),死后永堕阿鼻,应是弃末循本,应是即缚无缚,应是大乘矣。 汝谓:大丈夫佛尚不可得,何有因果修证? 若立一尘,便非佛法。 是佛与因果修证,皆是尘,皆不容立。 而食肉、饮酒、行盗、行淫,何得便非是尘,便皆容立? 且问:食肉、饮酒、行盗、行淫之心,是佛心耶? 是众生心耶? 若道是佛心,佛岂存此心,行此事耶? 若道是众生心,何得便超因果之外,便非是尘,便是佛法乎? (下略)[1] 大老:元老,称年高,品德高的人。 须知禅宗一法,名为教外别传。 凡所提倡,意在言外。 千言万语,总皆指归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法身理体。 令人先悟此体,然后起彼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 但其酬机之语,名为机锋,名为转语。 欲令人参而自得,故无义路。 若会得,固属大幸。 若会不得,但当将此一句话,当做本命元辰,废寝忘餐,终日竟夕,如一人与万人敌,不敢稍有间断放纵。 一年不悟两年参,十年不悟二十年参,一生不悟,即生生参。 果真拌此深心参者,决无不悟之理。 既悟之后,乃名悟道。 尚须历诸境缘,煅炼习气。 直得烦惑净尽,方名证道。 彼魔子者,乃以误为悟。 悟尚全体是误,何况说证? (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发布时间:2025-10-26 12:10:40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3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