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大师: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 内容: 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蕅益之不须参究者,以念佛一法不以开悟为事,若求开悟,或置信愿于度外。 而念到极处,亦能开悟,不悟亦无所碍。 纵悟到极处,若无信愿,则断难往生。 以故大师恐人受病,令其直念也。 (复金慧畅居士书)外行人,多多以求悟,求得种种境界,而不以决定求生为事,即所谓捨本逐末也。 何以故? 以悟到极处,若未断尽烦惑,仍然是六道轮回中人。 倘得往生,比悟到极处,而未断尽烦惑者,其高下有若天渊悬殊。 (复习怀辛居士书)汝父于此劫浊之中,不知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痴痴然,欲参禅明心见性。 须知彼所参者非禅,乃文字知见,参到老,于禅了无所干。 即令真得禅宗明心见性之实益,其去了生死,尚大远在。 以烦恼惑业未断,悟是悟,生死是生死。 若谓明心见性,即无生死可得,此系门外汉,与狂禅者之所谬认者。 然现时谁是明心见性之人? 净土法门,全仗佛力,详看《嘉言录》[1] ,《文钞》,依之而行,决定可以往生西方。 去(去年)秋,《净土十要》印出,此为净土法门最要之书。 年底,《佛学救劫编》印出,尚未寄来,待来,当为寄三几包。 依之而修,较比亲近善知识为稳当。 若不自量,来江浙遍访高人,或竟将此信心被高人打破,则禅既无望,净又不信,前途茫茫,将趣(趋向)何所? 今之欲亲近善知识者,须先知禅净之所以。 否则,十有八九,由善知识破坏净土善根,尚自嚣嚣[2]得意,谓得正法,良可痛叹。 (复郑慧洪居士书)[1] 《嘉言录》:指《印光法师嘉言录》。 [2] 嚣嚣:自得无欲的样子。 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而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念到极处,也会开悟),所失之利益无穷矣。 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 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 又未断烦惑,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 (复陈慧新居士书)普通修持,无不以开悟为希冀。 而开悟一事,亦非易易。 若知净土宗旨,决不预期开悟。 若不注重信愿,开悟亦难了脱。 若能一心念佛,不悟亦可往生。 汝信中谓纵具厌秽之情,未识自性奚若[1],是志在开悟也。 开悟而有信愿,是为禅净双修,最为高上。 然世绝少真开悟者。 何谓真开悟,即所谓明心见性。 乃于自心中彻底明了,非只会说而已。 会说不名开悟,且勿误会。 真到明心见性地位,尚须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世人凡求开悟者,皆不注重于信愿求生。 而欲以此依稀仿佛之悟了生死,则是自误误人。 固不如老实念佛者为稳当也。 (复方家范居士书)[1] 奚若:何如,如何。 江西一弟子龙松生,于禅颇有会悟,光极力破斥,尚不肯听。 观面色或有著魔之相。 听其所说,则直欲上续诸祖慧命。 汝于外道充斥之地,若不按实事修,则或致彼魔外亦复藉口。 汝欲开悟,岂须用参究工夫? 但能念到念极情忘时,自可开悟。 即不悟亦无所碍。 须知有信愿,不悟亦可往生。 得悟无信愿,仍是六道轮回中人。 (复郑慧洪居士书四)倘阁下欲高竖禅帜,以大彻大悟为事,当更参禅宗大老。 如曰吾于即生决定要了生死,请将参禅之念,抛向东洋大海外。 依净土法门,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决定可以满其所愿。 倘不依净土法门,所有修持,皆成人天福报,及未来得度之因缘而已。 欲了生死,断难梦见。 (复何槐生居士书)念佛求生西方,以真信切愿为前导。 以至诚持念为正修。 切不可求开悟,明心见性,看念佛的是谁,此是参禅人的工夫。 即真明心见性,若见、思惑未断,尚无了生死之分。 况未到明心见性地位乎? 此系仗自力了生死者。 念佛乃仗佛力了生死法门。 若看念佛的是谁的人,决定无有真信切愿。 未断惑,则不能仗自力了生死。 无真切信愿,则不能仗佛力了生死。 求升反坠,弄巧成拙,许多痴人,均以此为高超玄妙,可哀孰甚! (复沈艺民居士书) 发布时间:2025-10-26 13:49:07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35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