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般若品第二之二 般若三昧(一) 内容: 二 般若三昧[经文]善知识,迷人口念,当念之时,有妄有非。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 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 迷而不悟的人只知道口念;但是念的时候,心中有妄有非。 若能念念心行,才是真实不虛的真如法性。 悟得这个的是般若法;修持这个行的是般若行。 不能如是修行,就是凡夫;若能一念悟修,自身当体即与佛平等无异。 [净慧和尚解说]多么容易! 只要你一念修行,自身就跟佛无二无别。 有人会问:难道我们天天就没有一念修行吗? 为什么我们不是佛呢? 这是因为,你的一念,仅仅是一念而已,你的那一念还未做到一念万年。 一念万年,就是要把这一念觉悟不间断地延续下去。 把这一念延续下去了,你就不是一个迷人,而是一个开了悟的人。 一念悟仅仅是一刹那间的事,过了就没有了,所以他尽管也是佛,但是仅仅是一刹那间的佛。 不是一个真正从凡夫的生灭中解脱出来的佛。 大家可能又要问:嗯? 佛那么容易? 不是要三大阿僧祗吗? 怎么一念就成佛了呢? 佛,有因位上的佛,有果地上的佛。 悟了之后,虽然在见地上与佛一样,但是在事上还是要继续修。 为什么呢? 因为福德还不圆满,所以要三祗修福德,百劫种相好。 释迦牟尼佛是果地上的佛。 一念悟自身等佛,指的是因地中的佛。 佛早就说过:大地众生都是佛。 都是佛? 都是因中的佛,因位上的佛,不是果位上的佛。 果位上的佛,是在悟后起修的过程中逐步圆满起来的。 迷人只是口念,这叫口是心非。 修行的人要口念心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所谓言行一致,就是把学到的道理逐步地、一点一滴地落实到我们的言行当中。 六祖处处强调行,而且这个行不是一般的行,而是要念念行,所谓念念若行,是名真性。 悟的这个法就是般若大法,能够照法修行就是般若大行。 不修就是凡夫,一念修行就自身等佛。 [经文]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 凡夫就是佛,烦恼就是菩提。 前念迷惑,就是凡夫;后念觉悟,就是佛陀。 前念执着于境界,就是烦恼;后念不攀缘境界,就是菩提。 [净慧和尚解说]这里还是强调着境与离境。 如果说凡夫本来不是佛的话,修也修不成。 凡夫都有佛性,凡夫修行能够成佛。 所以说凡夫即佛。 菩提是由烦恼转化而来的,菩提没有离开烦恼,离开了烦恼就没有菩提,菩提就是对烦恼的觉悟。 能够明白这些道理,在理路上就不会含糊,在修行上就不会心外求法,就不会在日用运为之外去寻找一个奥妙的东西。 有一句话:佛不度众生。 本来说佛就是普度众生,怎么又说佛不度众生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佛不能够代替我们修行,不能代替我们成佛。 这叫各人生死各人了,各人吃饭各人饱。 佛只是告诉我们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要念念去行。 念念修行,烦恼就是菩提,凡夫就是佛。 如果你不行,佛还是佛,凡夫还是凡夫;菩提还是菩提,烦恼还是烦恼。 [经文]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⑴。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⑵为戒定慧。 【注】⑴尘劳五蕴十八界派生出八万四千对人的心念干扰的因素,这些因素,叫做尘劳。 不被尘劳遮蔽的心性,叫做真如性。 ⑵ 三毒修行人最忌的是贪、嗔、痴,这叫三毒。 必须戒贪、戒嗔、戒痴,戒掉这三毒,自心才得清净。 自心清净,般若智就显出来了。 [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 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最尊贵、最高上、最第一的佛法,无住无往也无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都是从般若法中出生。 大家应当运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如是修行,必定能成就佛道,转变贪、嗔、痴三毒,成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净慧和尚解说]这里是总结般若的重要性、尊贵性。 般若本身无住,也无往无来,般若无相,有相即非般若。 无什么相呢? 无住的相,无往来的相,无一切相,也不离一切相、不住一切相。 这就是般若的体性。 那么,该如何运用般若呢? 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⑴。 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⑵为戒定慧。 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 色受想行识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 我们有没有色受想行识? 有。 哪个是色? 我们的身体就是色。 色受想行识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物质,从我们的身体来讲,就是五根,即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属于内色。 眼根看见的那个叫做外色,外色又叫外尘。 五根,是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精神作用。 受,就是感受。 一事当前,一色当前,一物当前,你都有个感受。 感受分为三种:打你一拳,苦受;给你点好东西,你喜欢,乐受;不好不坏的东西,不会引起你特别的兴趣也不会引起你特别的反感,那也是一种受,叫做舍受,中庸的。 苦受、乐受、舍受,完全根据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而有这三种不同的表态。 想,有感受以后就会想,想了,还有思维活动。 那就是行。 识呢,就是对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或者说,进一步的了解和判断,这就是识。 所以,五蕴就是我们身心组成的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 一切烦恼和五蕴分不开。 五根对五尘,产生种种不同的感受、种种不同的构想、种种不同的思维、种种不同的判断。 判断的结果是什么呢? 若不是三毒,就是戒定慧。 但是对一个迷失的人来讲,以三毒为主。 所以我们要用大智慧即是大般若来打破五蕴烦恼尘劳。 烦恼是隐蔽的东西,尘劳则是显现于外的烦恼行为,也就是业。 光有烦恼而没有行动,还不是尘劳;烦恼有了行动,那就是尘劳,就是业。 烦恼是心理活动,属于惑;业是言行的活动,这就是尘劳。 如果你时刻都用大智慧打破、堪破、照破五蕴烦恼,你就定能成佛。 这也就是心经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苦厄解脱了,就成佛了,就变三毒成戒定慧了。 [经文]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何以故? 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 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 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 即是见性成佛道。 [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 我这个法门,从一实相般若能生出八万四千种智慧。 为什么呢? 因为世人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尘劳。 如果沒有尘劳覆盖,般若智慧便能时常现起,念念不离菩提自性。 悟得这个法门的人,自然沒有妄念,沒有思量、执着,不起诳妄颠倒,随缘应用真如自性,以般若智慧来观照事物,对一切诸法不执着也不舍离,这就是见性成佛。 [净慧和尚解说]般若之用,因人而异。 并不是固定的,贪心重的人,用智慧来对治贪;嗔心重的人,用智慧来对治嗔;愚痴心重的人,用智慧来对治愚痴;八万四千烦恼,都可以用大智慧来对治。 所以说: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我们的智慧为什么不能常现于前呢? 就是被烦恼尘劳覆盖住了。 如果我们用智慧去观照,烦恼尘劳就会逐步地被淡化。 智慧就会显现出来。 能够悟般若大法的人,就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 无念就是不念人我是非,无忆就是不去怀念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无着就是在色声香味触法上不染着。 能不起诳妄,就能够在六尘上做到无念无忆无着。 一个人要对客观世界有所了解,一定要根尘识三者互相发生作用。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客观环境、对于种种事物的接触,就是根尘识。 听经学法,就是要用,念念用得上有用才有佛法,不用就没有佛法了。 经本上是不是佛法呢? 不是。 经本上就是纸和字嘛,文字的组合而已。 法要和人结合起来,能用起来、动起来,那才是法。 经本上的法是死法,行动中的法才是活法。 我并不是说经书不重要。 经书很重要,把经书的道理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言行更重要。 什么是佛教? 是由佛的言教和信受奉行的人加在一起才是佛教。 无念无忆无着,实际上都是反复强调六根六识在六尘当中不要去追念,不要去回忆,不要去执着,不要去贪,不要去妄想,要对境无心。 对境无心是什么呢? 就是根尘接触的时候,你的心不起分别,五蕴中的受不起作用,那就是修行。 三受没有了,平平凡凡的。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就是根尘接触的时候,你的受不贪,不取,也不厌恶。 要不贪不嗔,不取不舍,那才是见性成佛道。 [经文]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⑴者,须修般若行。 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注】⑴三昧三昧是梵文音译,意译正觉,又译正受,是修禅的一种玄妙境界,是在排除了一切妄觉妄受的清净心状态下,用般若智慧观照而获得的正觉正受。 [星云大师译文]善知识! 如果想要进入甚深的一真法界及般若正定的人,必须修持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能见到自性。 大家应当知道,这部《金刚经》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在经文里面已经很清楚地予以赞叹,不能一一细说。 这法门是最上乘的教法,专为有大智慧,有上等根性的人说。 [净慧和尚解说]怎样才能进入般若呢? 一定要诵持《金刚经》。 师父为什么要你们每天诵《金刚经》? 就是要你们进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 就是要修般若行。 这里的甚深法界和我们的真如佛性,本质上是同一个东西,名称不同而已。 一般地讲,法界就是指十法界,四圣六凡。 四圣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六凡分三善道三恶道。 三善道是天、人、阿修罗,三恶道就是地狱、鬼、畜生。 十法界就是生命发展的十个走向、十个类别。 现在我们这个生命是以人道为中心,也还有九个走向,有九个不同的方向可以发展。 你可以向三恶道发展,也可以向三善道发展,也可以向四圣发展。 甚深法界是什么呢? 就是每一个法界中生命的本源,亦即真如佛性。 每一个法界都具备真如佛性,这就叫做甚深法界。 因为一般人了解不到,信不及,所以叫甚深法界。 同时,它又是言思所不能及、不可思议,所以叫甚深法界。 不可想象、说不出来,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要用生命去体会! 要想进入甚深法界,必须修般若三昧。 三昧就是正定。 正定是八正道之一。 这个三昧不是一般的正定,而是般若三昧。 为什么不直接说般若正定,而要说般若三昧呢? 因为正定这两个字,不能完全表达般若的境界,只有用三昧这个词,才能把甚深般若、甚深法界不可思议的境界表达出来。 修般若行,也就是修般若三昧。 般若如大火聚,能够烧毁一切烦恼,故名为金刚般若。 般若智慧照破了烦恼,所以即得见性。 《金刚经》里面,对于持诵此经的功德,赞叹得非常明确,也非常多。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为上上根人说。 这个法门要破一切,又要立一切。 把一切无名烦恼都破掉,把一切功德佛事都立起来。 这就是真空妙有,妙有真空。 发布时间:2024-12-22 12:41:13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6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