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金刚经注疏九 究竟无我 内容: 金刚经注疏九究竟无我①分第十七(白云按: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在善现起请分第二,须菩提问过这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又重提这个问题? 两次问意不同。 前面为立菩萨行体而问,问如何住、如何修、如何降伏自己的心。 世尊教修菩萨行者能如是住、如是修、如是降伏自己的心,即真是菩萨。 而在此问意是为了菩萨行的障碍。 问如何断除菩萨行中的障碍。 )[古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③。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 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④。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⑤。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解]① 究竟无我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归纳为人无我和法无我。 《楞伽经》卷一说:什么是人无我? 离我我所,离诸客尘,不染不着。 了知自心现的器界识身,都是因缘转生的妄想。 去除了自我偏执,就确立了人无我观。 什么是法无我? 佛说的一切法,都是顺众生希望心的方便法门。 不为名相束缚,不为法缚,就确立了法无我观。 破了二种我执,不要又生出无我相。 (“我相”虚妄,何来“无我相”)? 这才是究竟无我。 ② 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维摩经·观众生品》有一段舍利弗与天女的精采对话。 舍利弗问天女:“汝久如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女说:“如舍利弗还为凡夫,我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说:“我作凡夫,无有是处。 ”天女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是处。 所以者何? 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 ”舍利弗说:“今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当得如恒河沙,皆谓何乎? ”天女说:“皆以世俗文字数故! 说有三世,非谓菩提有去来今。 ”③ 释迦牟尼 牟尼,意为仁、忍、寂,有大仁,能大忍,能至寂,所以世人尊称成道后的悉达多为释迦牟尼。 ④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如者真如也,不伪曰真,不异曰如。 此真如体,贯彻三世,绵亘十方,非空非有,不变不迁,名如来性。 若有所得,即非佛菩提也。 ⑤ 一切法皆是佛法 入不二法门的菩萨,烦恼即是菩提,淫怒痴也是解脱。 佛法世法无二法,真如妄如本一如。 《楞严经》二十五圣各说圆通本根。 从观六根任一根、观六尘任一尘入手,或观地水火风空识各大种性,都可悟得圆通。 优波尼观白骨化成微尘,归于虚空,得阿罗汉;火头金刚化淫火为智慧,修成金刚身; 孙陀罗难陀观鼻端白而得菩提。 五花八门,门门同归圣道。 有凡夫才有如来,若无凡夫,则无有佛。 也就是说,若无无明,则无般若智慧;若无三不善根,则亦无三善根;乃至若无八邪,也就无有八正道;若无十不善业道,也就无有十善业道;若无有漏之身,也就不能证得寂灭无为的法身;若无四颠倒,更不能远离颠倒而真正证得常乐我净的涅槃。 一切法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此有故彼有,离此无彼,离彼无此,明此道理,可知一切法皆是佛法。 禅宗四祖道信找到懒融和尚,懒融带四祖到山后小庵,那儿是懒融坐禅之处,见四周许多虎狼脚印。 四祖摊开双手作惊异状,懒融说:“你还有这个在吗? ”四祖在坐禅的大石上写了个佛字,懒融竦然震惊。 四祖说:“你还有这个在吗? ”四祖就这样点化了懒融。 [释净慧注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前来第一周为立菩萨行体,自下第二周为断菩萨行障。 何者? 前周之初。 教菩萨起三行,涉行深者即忘怀而舍着:发迹近者或存能以自取。 谓我能如是住,我能如是修,我能如是降伏,我即真是菩萨。 夫有我即有住,有住即有障。 无我即无住,无住即无障。 住与不住相违,我与无我正反。 有我之心,既迷无我之妙理;有住之执,亦障无住之真行也。 夫行以趣果为功,障以碍道为用。 障若不断,行无由成。 障断行成,则菩提之果,指日可登也。 为此义故,须菩提重请前章以发端,欲令如来绝彼证道之深累。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所以者何?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此答初请即断彼行障也。 何则? 夫存自者不能忘观。 存他者不能忘境。 其欲自他两灭者,莫若境观双尽也。 是故,如来控前无度以尽境,引今无发以尽观。 境尽故绝乎所度,观尽故绝乎能度。 所度绝即他我灭也,能度绝即自我灭也。 两我之执既灭,障道之累自静。 由此论之,岂有一我为菩萨而为发心之物乎? 故曰:所以者何,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也。 须菩提既三行具请,如来但举一答。 何也? 夫发心为初,修行为次,降伏为后。 发心为显摄道,修行为显成就道,降伏为显不退道。 既初无发心者,而况修行乎? 况于降伏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 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断行障已,次断情疑。 疑曰:若今时菩萨是无,昔日亦应是无。 若昔日菩萨是有,今日亦应是有。 昔若无者,释迦菩萨不应依然灯以得道。 昔若有者,今时发心何得独云无耶。 佛欲断此疑,故为斯问也。 不也。 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玄悟圣旨,故答以无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先述如是,美其言也。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次举得记,成其义也。 夫授之为体,示果也。 记之为义,定时也。 然灯正觉既遥授以当来,则释迦菩萨岂即成于昔日? 故论曰:以后时授记,然灯行非上。 以后时授记,授记后时方得也。 然灯行非上,昔行不得菩提也。 解者或云三时授记,何其谬欤也!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疑曰:前举然灯明菩提不可取,今举然灯明菩萨不可得。 若尔,本以菩萨得菩提,故曰如来。 若无菩萨得菩提,则一向将无如来耶? 今明诸法之如,以不异为义。 如来之如亦尔。 未证之前曰法如,已证之后曰如来。 名虽二矣,体犹一焉。 诸法之如目法,如来之如目人。 法如既实有,则人如不无也。 人如不无矣,则如来实有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疑曰:前无菩萨故,可使菩萨不得菩提。 今有如来故,则如来自证菩提耶? 佛欲断此执,故标而出之也。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夫前执菩萨得菩提,彼为不实。 今谓如来得菩提,此亦为虚。 故言实无有法佛得菩提也。 前无菩萨故,言有得者应非实。 今有如来故,言有得者应非虚。 夫菩提者,以真如为其体。 真如者,妙有妙无,非因非果,出心虑之表,绝言像之外。 难以觉观求,难以身心得。 而彼谓如来,得之于色心,求之以觉观,此其非妄。 谁其妄乎? 故维摩经曰: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明如来无所得,或谓如来一向不得菩提。 为断此谤,故言如来所得菩提也。 于是中无实无虚。 疑曰:前言有得者非实,今言有得者非虚。 何谓也? 今断此疑。 由有相之中无可得,说有得者无实。 由无相之中有可得,说有得者无虚。 无实,即遣有相之中有谤;无虚,即遣无相之中无谤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夫统诸法者,真如。 证真如者,诸佛。 佛既证其本,亦所以统其末也。 由此言之,一切法皆是佛法。 此更举其所得,示无虚也。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真如者,诸法之通体。 然其诸法有顺真者,有违真者。 顺真者真所持,违真者真所离。 真所持者真处有,真所离者真处无。 真处有者是名一切法,亦名佛法。 真处无者,是名一切法而非佛法也。 言即非一切法,就离相以为言。 是名一切法,约即真而成义。 此更举其不得示无实。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此更寄喻以示体也。 譬如人身,指法身也。 隐则称如来藏,显则名法身。 出二障之表,故言长;周万像之内,故称大。 须菩提言:世尊!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既悟圣旨,更对妄以明真也。 何则? 身有二种:一聚身,二依身。 聚身以五阴为体,依身以真如为性。 五阴则分而有限,真如则圆而无际。 分有限者开彼我而为二,圆无际者泯自他而为一。 彼我既开,称曰彼我。 自他若泯,非复自他。 言则非大身,则非自他之聚身。 是名大身,即真如之依体也。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疑曰:证菩提者是自行,度众生者是化他。 昔无菩萨者,是无自行矣。 今无菩萨者,谁复化他耶? 佛欲断此执,故标而出之。 何以故? 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我无,故无能度;众生无,故无所度;寿者无,故无恒度。 此三若寂,即是人空。 人既空矣,何有菩萨于其间而欲强度众生哉?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疑曰:证菩提者但自行,度众生者但化他,能自他兼利者,其唯清净佛土耳。 若无菩萨者,谁复庄严佛土、欲自他两利乎? 佛欲断此执,故标而出之。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上言庄严,显所严之土可不取。 今言庄严,显能严之人不可得。 所严可不取,即法空也;能严不可得,即人空也。 人法俱空者,何有菩萨于其间而欲庄严佛土乎!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执有我者,既非菩萨。 通达无我理者,真菩萨也。 [白话解]这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应怎么住? 应怎样降伏那躁动奔驰的心? ”佛告诉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菩提心,应立心灭度一切众生。 当一切众生都被灭度了之时,又要明白,其实并没有灭度过一个众生。 须菩提,你要明白,菩萨如果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便不成菩萨了。 为什么这么说? 须菩提,事实上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法。 须菩提, 你想想,如来在燃灯佛处,得到无上菩提的法吗? ”“没有啊,世尊。 照我理解佛说的真实义,世尊在燃灯佛处,没有什么法是得无上菩提的法。 ”佛说:“对了,你说对了。 须菩提,确实没有什么法,可使如来得无上菩提。 须菩提,如果真有得无上菩提之法,燃灯佛便不会给我授记,不会对我说‘你将来可作佛,号称释迦牟尼’。 因为实在没有得无上菩提之法,燃灯佛才给我授记,说了这句‘你将来可作佛,号称释迦牟尼’的话。 你明白了吗? “如来”是什么意思? 见种种法都如同实际一样,就名为“如来”。 须菩提,实实在在没有什么法可使佛得无上菩提。 如果说如来得无上菩提,这无上菩提是什么样子? 说实有吧,却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说虚吧,佛的智慧确实无可比拟,确实通晓如来实相。 因此,这无上菩提无实无虚。 因此,如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 须菩提,我所说的一切法,亦不是一切法,只是名叫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说某人高大。 ”须菩提接话:“世尊,如来说人身高大,不是真的高大,只是名为高大。 ”“须菩提,菩萨也一样,如果他说‘我应当而且能灭度一切众生\’,就不说他是菩萨了。 为什么呢? 须菩提,确实没有什么法可以让一个人称为为菩萨。 因此,佛说一切法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须菩提,如果菩萨说‘我应当而且能成就庄严佛土\’,也不说他是菩萨了。 为什么? 如来说的庄严佛土,并不庄严,即庄严又非庄严,只是名叫为庄严佛土而已。 须菩提,通达了无我法的菩萨,如来说这才是真材实料的菩萨。 发布时间:2024-12-28 09:33:31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7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