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金刚经注疏十一 非说所说 无法可得 净心行善 福智无比 内容: 金刚经注疏十一非说所说 无法可得 净心行善 福智无比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古文]“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释净慧注疏]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前约化体断疑,今约化用断疑。 相好是化体,说法是化用。 疑曰:如来有色可应有说,如来无色,其谁说乎? 佛欲断此执,明说法不离法界,即如色身不离法身,故言勿谓我有所说也。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所说是无,故而谓有,此其不解也。 心执而口言,此其谤佛也。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晓谤意也。 说无可说,推俗以入真。 是名说法,从体以起用。 所谓从最清净法界,乃至流乎化身,化身流出此经也。 [白话解]“须菩提,你不要说如来心中想着‘我有法要说\’。 不能这样想。 为什么? 如果谁说如来说了什么法,便是对佛的诽谤,不理解我所说的真实义。 须菩提,什么是说法? 其实无法可说,只是名为说法。 ”这时,须菩提已深得佛旨,生发了般若智慧,已得慧命的须菩提对佛说:“将来众生听说这么深奥的妙法,会生信心吗? ”佛说:“如来说的众生,非众生,非不众生。 一念悟时,众生便是佛,心迷时,佛也是众生。 须菩提,还要知道,众生心中的众生,如来说并非众生,只是名为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古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净慧注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前约化身断疑,今约法身断疑。 疑色声是化身,菩提是法身。 疑曰:证果下者有上,证果上者无上。 前说实无有法得菩提,无上之名因何立耶? 须菩提欲断此疑,故为斯问。 如是,如是!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夫诸法本寂,则烦恼性空。 烦恼既空,有何可断? 空即是灭,何须别证? 此灭即是无上菩提也。 故经曰: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白话解]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佛得无上菩提,也即是无所得吗? ”佛说:“是啊 ,是啊! 须菩提,对于无上菩提,我没有得到什么法,少少一点点都没有,这才说是无上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古文]“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释净慧注疏]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既其无得而名无上者,由体平等也。 体即法界。 无量众生成佛,此亦不增。 无量劫中不成佛,此亦不减。 不增故不高,不减故不下。 既无高下矣,更有何法逾其表而不名无上乎?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复由净平等也,无我无人即清净义。 因时自性清净,果时无垢清净。 斯净无等亦无上之称谓也。 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由道无等也,道即一切善法。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善是离恶之名,法是能持之义。 无流之善有二功能:一是离障,二是持真。 说非善法,就离障而为功。 是名善法,约持真而成义。 由此言之,余无等也。 因既无等,而果有上者,未之有也。 [白话解]“再次,须菩提,一切法平等,无有高下之分,便说是无上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修行一切善法,即得无上菩提。 须菩提,所谓善法,如来说亦非善法。 善不善平等无二,说是善法,亦是假名而已。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古文]“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 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释净慧注疏]前约法身果断疑,今约法身因断疑。 疑曰:菩提之因必善,则正说之体无记。 云何以无记之因,得菩提之果也? 为断斯疑,明汝法是无记,而我法自是善。 何者? 正说即发起善也。 本从真实生,未还显真实。 所以一偈法宝,胜无量珍宝也。 法宝胜故,持虽少而福多。 珍宝劣故,施虽多而福少也。 [白话解]“须菩提,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须弥山王的七宝聚集起来,有人以这么多珍宝布施。 又有人对这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受持读诵,向人宣说。 前者的福德不及后者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根本无法用数字作譬喻。 ” 发布时间:2024-12-28 09:52:21 来源:学佛笔记 链接:https://www.zatong.cn/Note/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