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论人与自然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与自然就交织在一起。人先是由自然的力量的威慑而乞求大自然的恩惠,后来,却因为认识自然到利用自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大有征服自然的气概,甚至随心所欲。正因此
《林间录》蠡测陈士强《林间录》,二卷。北宋大观元年(1107),明白庵沙门惠洪集。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惠洪,又作“慧洪”、“德洪”,字觉范,号寂音,筠州新昌(今浙江境内)人,俗姓俞氏。年十四,父
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刘元春一、《宗镜录》简介《宗镜录》,一百卷,五代吴越国法眼宗三祖延寿大师(904~975)的代表作。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及《净慈寺志》卷八所说,延寿于
《楞伽师资记》游意陈士强《楞伽师资记》,又名《楞伽师资血脉记》,一卷。唐东都(洛阳)沙门净觉居太行山灵泉谷集。日本以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残本为底本,1931年朝鲜金久经整理本为校补本,将它编入《大正藏
《山庵杂录》随笔陈士强《山庵杂录》,二卷,明洪武八年(1375),天台山沙门无愠述。收入《续藏经》第一四八册。无愠,字恕中,别号空室,临海(今浙江境内)人,俗姓陈。临济宗虎丘绍隆系第八世法孙,径山元叟
佛教教育当代开展刍议韩焕忠传统的佛教教育,是以寺院为据点,以大师为核心,以师徒授受为主要方式,以居士群体为群众基础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重大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就拿日常语言来说吧,平常我们说有本事、有地位、烦恼多、爱想入非非,他们俩是心心相印的好朋友,今日与先生相见,真是三生有幸,都来自佛教。随处可见的佛教寺
清凉澄观的三教之辨韩焕忠十网佛教的判教既要对佛教内部各种经典和义理作出分判,也要对佛教与非佛教什出辨析。佛教在印度时,外道有九十五种之多,因此佛经中的“如是我闻”以及“二法印”等,就是佛教为了与外道相
明末禅门僧诤与清雍正帝“拣魔辨异”评析刘元春提要:明末临济宗内部圆悟与法藏之间的僧诤,焦点主要是禅宗传承源流、五家宗旨、禅风特点的看法不同。双方发生相互攻讦的原因,也与个人恩怨、特别是圆悟有门户之见有
天台智者的生佛关系论韩焕忠智者站在“十界互具”、“一念三千”的圆教境界论立场上,是主张“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的。但这种平等一如只是从本性上来说的,就现实而言,众生处于生死流转之中,而佛已破除一切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