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净土旨归:释《均善》难

释《均善》难何承天前送《均善论》,并咨求雅旨。来答周至,及以为:兹理兴丧宜明,不可但处以可否之间。吾虽不能一切依附,亦不甚执偏见,但求夜光于巨海,正自未得耳。以为佛经者,善九流之别家,杂以道、墨,慈悲

净土旨归:舍身饲虎

很久很久以前,在南瞻部洲有个大国,叫摩诃罗檀囊,统率着五千多个小国家。国王有三个王子摩诃富那宁、摩诃提婆和摩诃萨青。三个王子里,小王子摩诃萨青天生具有一副慈悲心肠。有天,国王和王妃带着王子,率领群臣出

净土旨归:打开佛学的钥匙---是什么佛心(图文)

佛心是放下-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放下过去的烦恼,不担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很多时候很多事求之不得,不如放下.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

净土旨归:经典就是成佛的道路

宣化上人「经」者,「径」也。径,就是径路,修行的一条径路,这条径路是人人都可以从这条路走的。你想要成佛,必须要经过这条路,所以这条路就是成佛的道路。「经」又有绳墨的意思。什么叫绳墨呢?中国的木匠有一个

净土旨归:发五种心决定往生

厌离心:此界八苦交煎,怨家会聚故。欣慕心:西方万福庄严,寿命无尽故。报恩心:父母师长洪恩,唯佛可报故。恐惧心:若不往生,必受三途业果故。慈悯心:受苦众生,吾当发心救度故。

净土旨归:论教源

论教源尝观世之百工技艺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传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况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语言文字而致哉。盖在心悟之妙耳。是则不独参禅贵在妙悟。即世智辩聪治世语言。资生之业。无有一法。不悟而得

净土旨归:获得命好又会读书的小宝宝之早一点准备

第三原则是在生小孩之前愈早开始计划愈好,最好有三年的时间作准备。准备什么?除了广泛收集相关书籍来参考,以建立养育孩子之绝佳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检讨自己的生活习惯,多多行善、布施、戒杀、放生,以及进

净土旨归:在家修行之如何解决家庭不和

问:为什么家庭不和?如何在家里修六和敬?答:家里不和的原因,自己要去找,把原因找出来,把原因消除,你一家就和睦。因素是很多,一般的因素都是不懂得互相谅解。如果能够互相谅解、互相容忍,不要专看别人的过失

净土旨归:禅师轮回的案例——业力可畏,净土必求

后身(一)戒禅师后身为苏子瞻(苏轼),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某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岐王子。又其次,善旻为董司户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