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佛陀时代,即有净人出现。《五分律》云:“富兰那语迦叶言……受无净人净果除核食之。”中国寺院的净人,可见的记载始于晋代。《法苑珠林》录有“晋滕普见净人为沙门行食”一事。晋代以后,关于净人的记载渐多
作为净人,首先需要自身是净的,就是要“信佛”,是真正意义上的深信,如菩萨般畏因。谨慎万分,才不会在培福中反犯下罪业。为僧服务的净人,既不可代僧接受“供僧的金钱”,也不可接受“为僧置办物资的钱”,只可接
1.《四分比丘戒本》:“若王、若大臣、若婆罗门、若居士、居士妇,遣使为比丘送衣价,持如是衣价与某甲比丘。……(1)彼使语比丘言:‘大德!有执事人不?’须衣比丘应语言:‘有!若僧伽蓝民、若优婆塞,此是
一、南传比丘不持金银,因此若有净人(或受持五戒的居士)能够适当帮忙处理与金钱有关的事物,就能让比丘在生活上及行政上更能顺畅,并减少修行及弘法上的障碍。二、僧团须要在家居士作为外护,而居士若能亲近如法
僧人以乞食为生,可以乞化饮食,以维持身命来修道,除此之外不攀缘、不化缘,随缘度日。因此作为僧人身边的净人或护持居士,绝不能以供僧的名义去向外攀缘,以免被人误解是僧人变相委托他人为自身谋求利益,从而让
佛教僧团受到佛陀戒律规范,在生活上有许多受到限制之处。在佛陀时代,有一些在家居士会主动至僧团所在之处,以劳务来供奉僧团,这些在家居士后来被称为净人。净人可以替僧人收受与衣物等值的金钱并代为置办、料理
诵经有以下几点应注意的事项:1.诵经前要将双手洗净,且不论吃素或吃荤食,诵经前都应先刷牙漱口。2.选择无人打扰之处,避免他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打断自己诵经。3.学佛的人宜戒除洋葱、葱、大蒜、韭菜、香菜
诵佛经的好处1、便于记忆和理解佛经的真实义:诵经,比如诵《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等等经典,功德至大,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活了起来,
净人,佛教名词,流行于古代印度,意指在佛寺中服劳役的一般人,他们未出家受戒,因此可以执行某些佛教僧侣受戒律限制不能做的日常事物。目前在南传佛教中,仍然保有此一习俗。中文名净人解释佛教名词性质宗教类别
这个时代大家能发大心出家,说明具有多生多劫的佛缘和善根。出家跟俗世有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沙弥、净人阶段要完成由世俗人向出家修道人全方位的转变,不仅外在形态上剃除须发,穿上僧服,而且观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