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2025-11-17 07:15

人生自古谁无死

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暑,但于上述诸苦之侵逼,在所难免。除未尝历经「死亡」之苦,余七苦之个中况味,实不言而喻。

「生老病死」乃人生四大课题,吾人此际固尚未面临「死亡」,然则「生者必灭;会者必离」,既有生必有死。生死乃人间常事,唯因对死亡未透彻明了,抱持恐惧、忌讳心态,遂起好生恶死之情。然死神之降临,无一人能躲避;死神之肆虐,鲜有人能招架。纵心存抗拒、排斥,然「好生者焉得长生?怕死者岂能不死?」故理应于出生即预见死亡。世间最公平者唯死神。君不见,凡圣贤愚贫富妍丑寿夭皆归一死;叱咤风云,不可一世之王侯将相难免幻化;长寿如雕祖,虽为八百高龄亦终属南柯。

面对死亡

●死亡印象

死人无口,死后世界究竟如何,吾人无从得知,然就临床上已被宣布死亡,其后又复活之实例,可略知一二。美国于七○年代初期,即有学者库布勒罗丝与雷蒙穆迪,将濒死体验视为一门学问,进行研究。综合近二百件案例,可发现有数项情况普遍出现在濒死体验中,按发生先后依序为:被宣布死亡后听到永久难忘的噪音快速通过黑而长的隧道发现自己脱离色身变成旁观者观察医师对自己色身施行急救措施其他灵魂出现一温煦和蔼之灵魂(光之人)助其回溯一生经历,并令其自我评估发现自己在尘世与来世的交界处被判定死期未到,应回到尘世去重新与色身结合回复意识。

几乎所有体验者都认为濒死体验乃死亡过程之一部分,自己在中途即往回走,若非如此,必然会这么死去。

前已述及,众生于死亡罕有正确认识,致心生恐惧。所谓「蝼蚁尚且贪生」,「生存」乃生物之本能欲望,生活中固诸多不遂或生命中时值苦难,众生仍欲求生而不欲求死。以其执着于「我」之假名,误认有「我」及「我所有」,若死神降临,势必置身一全然陌生处所,一切属我所有者,如:姓名、地位、财产、亲友...等,皆不复拥有。当附属于「我」之一切外在条件皆不存在,单独处于一无所知之境地,惶惑恐惧、焦躁不安自是油然而生。

提及死亡,吾人脑海遂即浮现「上刀山、下油锅」及种种惨不忍睹之酷刑,实则并非所有众生毕命之期皆需历此恐怖之境,故此种联想亦为对死亡之错误观念,下三涂者皆属作恶多端、罪孽深重,一般非大奸大恶者并不致此。

「人死必遭审判」之观念深植人心,亦普遍见于各宗教。如天主教、基督教谓「人死后须受上帚审判」,民间神道教则曰「人死后须受十殿阎罗审判」。又有拨无因果者则言「人死如灯灭」,无论在世为善为恶,死即一了百了。此论调以其无因果牵制,易沦于胡作非为、纵欲享乐之后果。

●佛教对死亡的看法

脱离肉体后的灵魂,就多数体验者表示,是不具形态,仅具视点而已。日人小堤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极力抵抗,却力不从心。此时,我感到自己突然从肉体中挣脱,只剩下如气体般的心。家人及医师表情凝重,有些人在哭泣,有些人对躺在病床上的我说话,说话内容我在旁听得一清二楚。」

就医学上而言,小堤先生已濒临死亡,众人认为其已回天乏术,故在病床边讨论善后事宜。小堤先生听了,心想:(别开玩笑了,我不是好端端的在这里吗?)回复意识后,告诉家人方才他们的一举一动,证实所见确非幻象。由此可见,灵魂(神识)是确实存在的。

物理学第一法则为「能源不灭」,意指能源不会突然生成,亦不会突然消灭,故人类死亡时,生命能源并非消灭,而是改变形态,继续存在于某处。库布勒罗丝亦认为:「肉体即使死亡,灵魂仍是不灭的,只是改变存在的次元,永远地存在着。」

佛教对死亡之看法,与科学不谋而合。佛教云死亡为「往生」,乃「舍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灵魂(神识)构成。物质性之色身必随因缘而变化、死亡,精神性之灵魂(佛教谓神识)则是由原有生命形态,转化为另一生命形态,并未死亡。佛经中以六种态度看待死亡:

一、死如出狱:「吾之大患为吾有身」,色身聚集诸苦,似牢狱系缚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满,获释出狱。

二、死如再生:譬如从麻出油,从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终结,另一期生命开始。

三、死如卒业:佛教以为人死后审判之权,既非操之于上帝、阎王,亦未操之于佛菩萨,乃系个人业力所感。生时如求学,死则按生前所造之业及念力,领取毕业证书及成绩单去受生。

四、死如乔迁:色身若屋宇,经岁月之摧折乃至颓圮残破,死亡即似自旧宅迁至新居,非但不足惧,兼且可喜。

五、死如更衣:死亡犹如褪去破旧衣衫,更换新装。

六、死如新陈代谢: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变化,细胞亦不断新陈代谢。死亡亦如细胞之新陈代谢,旧细胞逝去,换来新细胞之生长。

一头部受伤者,忆及其濒死经验:「初闻头部轰然一声,迅即丧失知觉,此后则生起舒适、安然自在之感。」以其神识脱离色身之桎梏,遂感受无所障碍之畅快。据调查,大多具濒死经验者对死亡的感觉为:美好、宁静、光明、祥和、自由自在。由此可知,死亡不尽如固有之观念,充满阴森恐怖。

芬兰籍医学博士鲁卡内奇鲁戴,因急性腹膜炎,被送至急诊病院,接受紧急手术。其时,彼因全身麻醉而失去意识,后始惊觉自己飘浮于天花板,目睹自己色身接受手术,并可知悉此刻正在进行手术之医师心中所想。自天花板所见一切,与平日眼见事物时无异,但无法感受到「时间」,亦即全然无「时间」之概念,此可谓背离日常世界之精神性体验,因已由三次元世界进入四次元世界。由于将存在系统由三次元世界推进至别次元,脱离色身者本质之存在,并无任何变化,在另一次元可继续存在、思考、感觉,是以,毋需恐惧死亡。实则犹如西哲柏拉图所言:「人类灵魂系被囚禁于名为肉体之牢狱中。」倘视灵魂为能源体,依据能源不灭法则,可导出灵魂不灭之结论。

●正确的生死观

重新认识死亡,拥有正确之生死观,即可知长寿未必可喜,死亡亦不足忧,所应关注者为「死往何去」。前已言及神识不死,仅在不同时空转换,死亡即转换之过渡阶段。所谓「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问为治世之本,求学以增广见闻智识,学习生存之道,人人皆可胜任。学习如何面对死亡,则非易事。试问:「应如何死?」人皆云:「一息不来便死。」此言固然不差,然欲死得自在、死得安详,却非吾人所能主宰。何以得知?一般世间凡夫临命终时,多难免挣扎、痛苦,对金钱、子孙恋栈不舍,终至死不瞑目。如下状况亦不乏其人:在医院急救,四肢发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半身不遂,手脚不听使唤;老来多病,子孙不肖,身心交煎,生不如死。总而言之,于生命执着愈深,面对死亡时之痛苦愈甚。

死亡之情状约而有四:寿尽而死、福尽而死、意外而死及自如而死。除修行圆满者可生死自如外,余三者皆无法自我掌控。解脱之圣者面对死亡时,其心态迥异于凡夫。如印光大师,于往生前一个月即已预告大众,早作准备。又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往生前即预言数年后之事。此二位圣者既能预知时至,自可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当其往生时,皆能安详示寂,此等来去自在的功夫,系平日认真修行之结果。以其心胸宽大、平等,故尽虚空遍法界皆为其故乡。足见修持之有无,其往生情形,实有天壤之别。又如释迦牟尼佛火化后,得八万四千颗舍利子;章嘉大师火化后,得一万多颗舍利子,头盖骨上显现「嗡嘛呢叭咪吽」六字,另一高僧则烧出一尊观世音菩萨像,此殊胜现象,实难以常理解释。

究竟当如何方能「死得其所」,让亡者深蒙上乘利益?首在去除恐惧死亡之心理。应先做好心理建设,内心如是观想:死亡一事,从古迄今,上自君王权贵,下至贩夫走卒,乃至科学家、博学多能者,无一可幸免。任凭阁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抑或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亦难逃一死,更何况平凡如我辈?若先具备此种认识,接受「人皆有死」之观念,并了知死亡之真相,方可祛除恐惧之心态。

死亡历程

人体由「地、水、火、风」四元素所构成,以其遍满大千世界,故曰「四大」。吾人色身坚固部分,如肌肉、骨骼属「地」,津液、血液属「水」,体温属「火」,呼吸属「风」。命终之际,四大随之分解,其次第如下:

一、地大:病者两颊深陷,面色苍白,齿现斑点,筋肉颤动,手足抽搐,采任何姿势皆不适,双眼难以阖上或睁开,全身无力,压力自四面而来,遍及全身每一毛孔,乃至五脏六腑,感觉似被一座高山压扁,逐渐沉没于海底。心识因激动致错乱,随即陷入昏迷。此表色蕴正行分解,地大摄入水大,故地大能力销镕,水大能力益显,病者所见为闪闪发光之幻象。

二、水大:全身犹似浸于水中,寒气逼人,既湿且冷,透至内脏骨髓,外在暖气亦无法驱寒。因色身内液体失控,故有流泪、流涎、流涕,乃至排泄失禁等情形,遂致眼干、口渴、唇舌下垂、鼻腔塌陷、呼吸急促等情形。其觉受力减弱,苦乐寒热感交替出现,心识因而模糊、紧张,挫败感油然而生。此表受蕴正行分解,水大摄入火大,即水大能力消失,由火大支撑意识,湿寒感逐渐为火焰燃烧之灼热感取代,此时,病者心中所见为烟雾弥漫之漩涡。

三、火大:病者生理机能多已退失,痛苦增剧,骤感烈火焚身,筋骨肌肉因剧痛而僵硬,满脸通红,面部灼热,出息多于入息,心识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甚至无法认出身旁亲友。因此际火大支撑意识之功能愈形减退,逐渐由风大支撑意识,四肢发冷,体温降低,终至心脏温度变冷。病者心中所见为红色火花闪烁于露天大火上,似萤火虫飞舞。

四、风大:病者呼吸急促、费力,呼气长,吸气短,双眼上翻,生平经历如影片重现眼前。全身无法动弹,似遭烈风吹刮,碎为微尘。心中所见为红灯或红色火炬,俟最终三次呼气后,呼吸乍停,此即医学上所谓「死亡」,然其神识尚未完全脱离色身。

玆举数例,以供参考。

实例一:

芭芭拉哈利斯:「我因背部脊椎障碍接受手术,手术完,全身被固定于电动旋转床上。二日后,血压骤降至三十以下。朦胧中,听到周围一片混乱,医护人员于忙乱中进行急救措施,我由于饱受病苦,遂大喊:不要管我,让我死了吧!随即昏迷。当晚,我睁开双眼,发觉置身于医院大厅,天花板上之扩音器横在眼前,低头一看,自己正飘浮于半空中。回至病房,见自己色身躺卧电动旋转床,插满管子。忽然周遭变暗,有人拉起我的手,靠近一看,竟是十四年前刚过世的祖母。祖孙二人不需语言,即可彼此了解,犹如心电感应。须臾间,周围渐亮,黑墙般的物体笼罩着我,开始激烈回转,里面发出金光,且愈来愈强,最后将我团团围住。和风徐吹,低沉的嗡嗡声阵阵传来,祖母已不知去向,我亦回至自己色身。

一周后,我又再度发生脱体现象。当时,自己犹如置身于巨大肥皂泡中,黑暗中,无数泡泡从四周飘来,每个泡泡里是不同时期的自己,我的一生全在数不尽的泡泡里。此际,我感觉到神就在我身边(我本是无神论者),那是无形的,只能说是一种能量或力量。从泡泡中,我再次体验自己的人生。旁观的我,只是以意识形态存在,无所谓形体。我又溜进护理站的洗衣间,看到我不慎尿湿的垫子在干衣机里旋转。原来护士未经清洗,即直接烘干。两名护士正在谈论我的病情,我才知道腰间至胸前的石膏,须六个月方能拆除,但医护人员为了安慰我,都骗我说,只要六周即可拆掉。听到这里,我便回到病房,进入自己体内。后来,我把石膏和垫子的事告诉那两名护士,她们都吓得目瞪口呆。」

实例二:

菲莉丝爱德华的濒死体验是:「遇见死去的亲友,其中包括素未谋面的祖父。还见到耶稣,我们互相拥抱,拍拍肩膀,相视而笑,然后他就在瞬间消失了。接着,我开始人生的回顾。」

爱德华另一次经验则是:「感觉自己飘浮在宇宙间,除了我,尚有许多不同国度、不同人种的人,该处完全无时间及空间的感觉,无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亦无过去和未来,因为是在脱离时空的永恒当中。」

实例三:

北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怀德史东:「我也是无神论者,只相信眼睛所见的事物,并且极端的自我主义。西元一九八五年六月一日,因十二指肠穿孔而住院,在等候开刀时,剧痛难忍而昏迷。等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站在床边,色身犹卧于病床,我极度不悦,原以为死后一了百了,讵料既能看得见东西,也听得到声音,连自己站在地板上的感觉亦十分清晰。伸手去摸床上的自己,亦有触感,乃至病房里的味道、空气中的气息全然存在。我向妻子吼道:这是怎么回事?我快疯了!但妻子却毫无反应。我又对妻子身旁的友人怒吼,对方亦毫无反应。此时,门外有人唤我,一看,皆是素未谋面者。我听从陌生人的指示,随他们而去。室外雾气弥漫且愈来愈浓。途中我屡屡问及:要带我去哪里?彼皆不答,只言:到时候就知道了。、走快一点!约莫走了几十英哩,雾气完全笼罩四周,伸手不见五指,我不安又疲倦,遂站在原地不动。彼即对我拳打脚踢,撕裂我的皮肤,啃噬我的肌肉,我寡不敌众,终被按倒在地。我不由自主地向神祈祷,彼等竟消逝无踪。远处出现一光点,且愈来愈亮,将我围住,缓缓上升,适才打斗的伤痕也完全不见。前方出现许多星星,我们相互致意,毋需语言,以心电感应即可交谈。接着开始回顾我此生所作所为,一切皆依序出现,所有行为皆被提出讨论。结论为:我必须回至地面上。经过一番争执,我只得同意。睁开眼时,医护人员已开始为手术做准备了。」

上述诸例之共同点为,在濒死状态中,皆曾经历生命的回顾,故一生所作所为在临终时将一一浮现,可由此得证。

提升死亡品质

或谓曰:「佛教为怕死之宗教,但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忽略现实、逃避现实。」实则不然。所谓「现实」问题,非唯衣食住行,亦应涵盖生老病死。今人讲究「生活品质」,焉知「生活品质」亦须囊括「死亡品质」。西方社会多偏重现世生活,于死亡则避而不谈。传统中国社会亦视死亡为不祥、无形之威胁。故病者临终之际,家属每每手忙脚乱、六神无主。病者亦莫可奈何、听人摆布。医者则着重延长肉体生命,漠视病者精神尊严。

●正确处理死亡问题

死亡问题处理得当,可令亡者于百年后安详而逝;处理不当,非但无法令亡者获益,兼且造业。纵观目下世间人处理死亡之方式,百分之中约九十九均不甚允当。尤可悲者,遗眷以自己认为「孝顺」之方式处理善后,实际而言,诚大不孝。何故?就一般状况而言,当医师宣告患者不治,家属即急忙为其更换衣衫,或是将钱钞置于其衣袋内(此即民间所谓「手尾钱」)。以为应于断气前完成此二事,亡者方可「得到」,殊不知新台币未必能于阴间流通。殡葬后又大肆杀生宴客,请「阵头」摆排场,徒费一笔冤枉钱,却无由利益亡者。因宴客杀生之罪业,还须由亡者承担。《地藏经》云:「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少有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念佛善终

《净土圣贤录》曾载唐张善和往生实例。张系以屠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头,作人言曰:「汝杀我!」张善和告妻:「急延僧为我念佛。」僧至,谓云:「经言: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具足十念,称阿弥陀佛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张善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向西厉声称佛。未满十声,遽云:「佛来也,已与我宝座。」言讫而终。

●平日勤烧香,以免临时抱佛脚

似张善和临终情形,欲结手印、持咒或打坐皆不可得,此时唯靠念佛而已。以其一生所造杀业而言,实难往生善道。然以至诚念佛,不满十声,即得生西,此乃处理得当之例证。但读者切不可依样画葫芦,误以平日造业无妨,仅须临终念十声佛号即可。须知张善和宿世必植善根,方可于临终保持正念,此机缘诚属可遇而不可求者。

《群疑论》云,有如下情形,临终不得念佛。一者善友未遇;二者业苦缠身;三者中风失语;四者狂乱失心;五者或遭水火;六者遭遇虎狼;七者临终恶友;八者昏迷致死;九者军阵战斗;十者高岩伤命。此十种情形,寻常可见。是故,莫存侥幸,当于平日奠定佛种,否则,欲临终十念,实非易事。

目下天灾人祸频传,临命终得盖往生被、撒金光明沙或得遇加持过之咒轮,确须因缘、福报具足。所谓人生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考终命即今所言「寿终正寝」。切莫以寿终正寝为理所当然,应知人生无常,平凡如我辈者,实无从揣测、预知,将于何时、何地、以何种因由而命终。吾人对死亡有正确认识,方可预作妥善处理。

既知人皆有死,即可知死亡非他人之功课,乃生而为人者,皆应探讨之课题。无论出家、在家、学佛与否、佛道、外道,皆应彻底了知死亡真相。以其于任一时空,吾人与周遭之亲友,皆有可能面临此问题。若能于生命正确认知,于佛法真实了解,自可勘破生死,坦然接受,视「死亡」为洒脱自在之生命艺术。

End

慧律法师:临终助念的相关知识

助念之意义众所皆知,五浊恶世,苦恼无量,世寿既尽,谁不思舍此秽躯,投生清净庄严之极乐圣土?阿弥陀佛于无量劫前,为法藏比丘,即于世间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大愿,成就西方极乐世..

慧律法师:佛教的宇宙观

至于宇宙,则是每一个宗教都会谈到的。释迦牟尼佛在经典里面说的,这个宇宙有多大呢?有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的广阔;有不可思、不可议、无量的世界。在科学发展了两千多年后..

慧律法师:放下爱恨恩怨 得清净无染的心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什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般若波..

星云大师:死亡是什么感觉?死亡的真相

死亡是什么感觉?我们每一个人都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根据经上的描述,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

慧律法师:千万别做佛教的罪人

西藏密宗是正法,毁谤者为恐怖分子。“我修净土宗,专心念佛,一门深入,只有这个能了生死,其他是魔,其他经典不能看!”(如此)不惜诽谤、攻击其他不同的宗派,这个跟迷惑的众生有..

慧律法师:如何面对和处理死亡

人生自古谁无死众所皆知,人间有八苦,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暨五阴(指色、受、想、行、识,为类聚一切有为法之五种类别。)炽盛。人生在世,虽区区数十寒..

慧律法师:念佛恳切的心如何生起来

三界的因,哪一个没有?贪瞋痴是俱生的烦恼。最初一念不觉,出现了阿赖耶,跟着阿赖耶连带生起来的,前七识。末那识生起来了,末那识四大烦恼常相随,第一个我见,非常坚固,执着阿..

慧律法师: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圣人告诉我们:“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这就是说,世间任何的东西,只是暂时借你用的,没有永远的东西。今天你很有钱,但死了之后,钱就不是你的。你今天有一个很好的床铺,死..

慧律法师:佛号最吉祥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

慧律法师: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

念佛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求平安,能平安过日子就好,这像什么,你们知道吗?就像小孩子不懂事拿一颗大钻石去换一颗糖果吃,念佛不求往生只求家庭平安,就像拿一百克拉的钻石..

慧律法师: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贪钱、贪..

慧律法师:修行要有健康的身心

要有健康的身体,平时要调饮食、调睡眠,有病就去求诊。所谓健康的心,是指要有正念、正见。我们说破见不破法,也就是破众生的知见,不破佛法。法就是六根六尘六识所建立的万法..

慧律法师:不了解生命,我们就得不到生命

有许多人问:慧律法师师你有什么神通吗?我说:没有,一点神通都没有。我既不会看地理,也不会算命,也不像商业钜子王永庆那样有钱。我只是个两袖清风一无所有的修行人,唯一拥有..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

慧律法师:断除四烦恼建立正知见一、四烦恼1、我见学佛之前,先学修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对的,然后执著自己所看到的,排斥别人、攻击别人,当他拥有自己的看法之..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跑去楼..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开示录

⊙其实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复杂的是我们自己而已。⊙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我们要立即断然的舍弃所有一切矫饰性的虚言、妄语,我们必须..

慧律法师: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

慧律法师:请问师父,信佛是为了什么?

信佛为了解脱。佛陀告诉我们悟,要赶快觉悟,时间一天一天过去,我的生命一天一天减少,要赶快觉悟,要不然到死的时候,意识佛教不说灵魂,说意识会随业到六道轮回继续轮转。有人..

慧律法师:明了人生的因果

1.明了人生的因果因果,是宇宙人生的规律,也是佛法建立的根本。整个佛法的理论体系,都以因果为基础。世界上的宗教、哲学、科学也都谈到因果,但由于缺乏般若智慧,所以对因果..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

慧律法师:记住一句话,就立刻转凡成圣!诸位!只要记住师父一句话,就立刻转:永远不要去看众生的过失,你就无比快活!很快活!你今天为什么不快活?就是因为要看众生的缺点,老是把..

慧律法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古人说:「无所为..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解脱后的心灵》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

慧律法师:减少烦恼两个办法

慧律法师:应该怎样过人生呢?要记住: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心要》

现在翻开一百一十一页,往生居士第三,清朝甘露寺,江苏镇江县的甘露寺。就是劳动,甘露寺有一个很勤劳专门在做苦工的仆役。一向不识字所以才会跟你们说,不识字也不要紧,了生死..

慧律法师:高雄文殊讲堂清规

1、真观照。保持秒秒安祥。一日明心见性。灵光普荫人天。2、勤念佛。念念要生彼国。念到不念而念。弥陀不从他得。3、虔礼佛。消尽平生罪业。欲了施主供养。便是这个法则。4..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学佛的过程中,往往必须经历重覆的挣扎;重覆的创伤、挫折;重覆的忧郁感;重覆的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无力感。然后,才慢慢地体悟出真理。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境界申迷失..

慧律法师:濒死体验九则

节录自慧律法师《临终备览》1.日本人小提德行先生二十七岁时,因脊椎受伤并发肋膜炎,致生命垂危,以下为其脱体经验:“我感觉头很晕,背部似被蜘蛛网缠住且欲将我拉进地底般,虽..

慧律法师:每天一定要定功课

我们做功课通常都是散持。我问老菩萨:一天念多少?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反正有空就念。那么,没空呢?没空就看电视。世间人就是这样,因此修行无法成就。一定要定功课,看一天要念..

慧律法师:对佛教的常见误解

佛教的原貌是清净光明的,是反求诸己的,是绝对平等无私的。然而,由于欠缺教育的缘故,使社会大众无法认识其本来面目,产生种种误解。又以文化、制度诸多因素,导致弊端丛..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着于..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慈、悲、喜、舍》

我慢是障道的根本,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一个有德行的人,绝对不会骄傲的。一个骄傲的人,他的胸量就小,脾气就暴躁,自然没有什么德行可让人来亲近。一个有德行的人必须..

慧律法师:有人害我钱财损失,我起了嗔心

问:最近半年来,有人伤害我,害我钱财损失,所以我起了嗔恨心,妨碍我的修行,请问法师,如何去突破这个逆境。答:嗯,这当成我们欠他的啦!把它想成别人为什么不会遇到这种事,偏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让你赢,我也没有输》

释迦牟尼佛自认是世界上最平凡的人,所以他没有烦恼。而大多数的人却将自己当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最不平凡的人,也正由于我们自觉了不起、不平凡,而过著烦恼不堪的日子..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净土圣贤录易解》

《净土圣贤录易解》序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了;又因文..

慧律法师:如何设置灵堂

设灵灵堂布置宜庄严肃穆,简单隆重。供奉西方三圣,前面悬挂亡者相片,陈设香炉、水果、鲜花等。亡者灵前以莲花灯,代替民间之金童玉女。祭品宜素戒荤。佛像后面垂挂黄布,再置..

慧律法师:远离三有,如鸟出笼

《楞严经》【远离三有,如鸟出笼】。慧律法师:这个比喻得很好!鸟,表示我们的心,出笼就是解脱了,不为物累,不会被假相所束缚,这个鸟就是我们的心,如果被假相所困住,..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律己与宽人》

修行人要让众生有解释的机会忏悔的余地,不要咄咄逼人。就像如果一位出家人犯了戒律,或在家居士过去曾造了很多杀业,甚至毁谤三宝,学佛的人都应以慈悲关怀的心来原谅及开导他..

慧律法师:佛法讲世间的真相

对于智者,生命是一种享受,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来听经闻法,我们就是要开智慧,我们不会象世间人,为了一点小事,撞得头破血流,到最后一场空。世间,大家都是迷茫,所以那些个唱歌..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和烦恼才能获得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放下执着才能获得快乐,人都是一..

慧律法师:往生被(陀罗尼被)的用法

往生被又名“陀罗尼被”。其来源非出自《大藏经》,而系明季密宗盛行,金刚上师为慈悲救世故,集诸佛密咒,以梵文(或藏文)书于布帛,犹似坛场、《藏经》,倘经加持,其效力更不可..

慧律法师:人生一切皆苦?

许多人不了解佛教,认为佛教教义太重视苦;把人生说成苦哈哈的,变成是一种偏激的厌世态度。因为人类的生活中固然有苦,但也有快乐,不该「以偏盖全」。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

慧律法师:断气后处理原则

勿急于搬动遗体或盖棺、安葬亡者甫断气,心跳、呼吸固已停止,其神经系统及脑部尚在运作,未全死透,仍处有知觉之弥留状态,即令身躯僵冷,耳识犹在,听闻家属悲泣,自必哀..

慧律法师:慧律法师《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

慧律法师:放下执着烦恼 才能得到快乐

哲学家说:有智慧的人随时从周围取得快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他快乐。快乐是来自内在的解脱,你的内心不快乐,每天祈求谁给你快乐呢?人都是一样,自己在家待得无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