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第十一讲、末那与阿赖耶识【1】第七末那识八识中的第七识是末那识,义译为意,此即《广论》所称: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末
壹特异功能,其实就是人的本能。通过修行,人人都可以拥有。我知道,很多人练过气功,对修道、宗教等事情很感兴趣,可是练了多年,也没出功能。这里原因有两个,一是你没得真传,二是你目的不纯。没得真传这个原因好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
中国当代佛教的社会建设功能——佛教信仰及其认同模式李向平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经由大群社会向小群社会过渡,既有的结构、制度、组织先后呈现了分化状态,社会成员之
自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以来,国际社会科学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将会逐渐衰弱直至灭亡。早在1710年,英国的托马斯沃尔斯顿就为宗教的灭亡预定了日期。他认为宗教不过是原始时
其实,阿赖耶识这个词也包含了两个意思:一个是唯识宗所说的,属于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另外一个就是表示如来藏的阿赖耶识。二者虽然名称一样,但实际上是大不一样的:唯识宗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的,但同时也是无常
【论文】三.三四六又契经说:有情流转五趣四生,若无此识,彼趣生体不应有故。谓要实有、恒、遍、无杂,彼法可立正实趣生。【疏翼】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三趣生体证。于中分三︰一、引经并陈具义多
【论文】三?三九四又契经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如是二法展转相依,譬如芦束,俱时而转。若无此识,彼识自体不应有故。【疏翼】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七难名色经,或与名色相依识证。于中分三︰一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七章 阿赖耶识的异名宇宙间「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心」、「一切物」,总名叫作「一切法」。一切法的总根据就是「识」。这识在「凡夫」的地位叫作「阿赖耶识」,凡夫便是「地狱」、「畜生」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九章 阿赖耶识的能力不灭宇宙既是这阿赖耶识的相分,所以换一句话说:便是宇宙充满在这阿赖耶识之中,不过宇宙在这阿赖耶识中,并不是如同我们人所见的景况,这宇宙是不纯洁的、不清净的,是无穷复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据三无性论卷上载,唯阿摩罗识无颠倒、变异,故谓之如如。转识论则谓,实性即阿摩罗识。又据十八空论载,阿摩罗识乃自性清净心,然为客尘所染,而谓之不净。据金刚三昧经载,众生一切之情识皆转入庵摩罗。至于阿摩罗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
大圆满的意思,就是指在心的一刹那间已经圆满基、道、果的所有万法。也许有人会反驳道:如果说在一瞬间的阿赖耶识上,圆满了世间的一切万事万物,我还能够理解,但佛的智慧怎么会圆满于阿赖耶识之上,佛的智慧怎么会
玄奘大师形容阿赖耶识是「去后来先做主翁」。意思是说,人到世间上来,阿赖耶识比眼耳鼻舌身意先进入母胎;人死之后,阿赖耶识是最后离开的识,它是我们生命的主体。阿赖耶识有四种比喻,恰好说明它的功能与特色:一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
学佛的人一定要对宇宙一切诸法的体相业用,有如实无误的尔又全面的了解,然后方能无挂无碍,具备一切智智。如果学人尚有一法不明,一理未通,这样便有一分迷事与迷理的无名存在,当然就不会获得大自在与大解脱。学佛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
什么是「阿赖耶识」的「因相」呢?就是具足「一切」善恶「种子」的这个「阿赖耶识」,它在「一切时」当中,「与彼杂染品类」的「诸法」,以这个第六意识的「现」行来当作「因」,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是偏重在种子起现行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一般人
阿赖耶识(梵文:आलयविज्ञान,音译ālaya-vijñāna),又译为阿梨耶识。阿赖耶在梵文中的原意为:藏,能藏、集藏,阿赖耶识即是指能够集藏分段生死等有漏无漏法种的第八识如来藏。因其内涵深广
这就好像问:为什么有这个世界?佛教不主张问此类问题。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但我们总想以这有限的能力考察无限,提出一些超过现有理解力的问题,自然难以找到答案。我们的一生能积累多少经验?人类几千年历史又能积累
赵朴初答:四分律虽属小乘戒,但其文义通于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说法。中国盛行大乘,以大乘教义解释律藏,摄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组成部分,出家菩萨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就是是以声闻戒为基础的。如杀、盗
明奘法师关于特异功能的开示:我的朋友在一场突然的人生经历后获得特异功能,这是怎么回事?我的朋友经过一场突然的人生经历,好象大梦一场,梦醒后,忽然对佛学有了一定的知识理解,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朱清时教授是中科院院士,前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他的演讲「物理学步入禅境」以及「再谈物理学步入禅境」曾经引起广泛的讨论,本文是他的另一次演讲,相对而言较少为人所知。不管是否同意其观点,
「阿赖耶识」是印度的语言,中文的意义就是「我」的意思。人有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七识都有死亡、毁坏的时候,只有第八阿赖耶识的「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它可以随着
问:法师所讲的阿赖耶识和藏密的中阴身,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答:中阴身不只是藏传佛教讲,汉传佛教中也讲到,在《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中都讲到中阴身。中阴身是属于生命的过渡形式,也就是从我们
第三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三佛在舍卫国。时迦留陀夷。闻世尊所制戒不得弄阴堕精不得身相摩触。便持户钥在门外立。伺诸妇女若居士家妇女来语言。诸妹可入我房看。将至房中已。向彼以欲心粗恶语。诸女乐者笑其所言。不乐
第八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八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以纯白羊毛作新卧具。诸居士见皆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愧无有厌足。外自称言我修正法。如是何有正法。作新白羊毛卧具似王若王大臣。时诸比丘闻。中
第二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二担处者。头担肩担背担若抱若复有余担。此诸担上有金银七宝乃至衣被。若复有余所须之物。有主。以盗心取五钱若过五钱。若牵挽取若埋藏若取离本处。初离处波罗夷。若方便欲举而不举偷兰遮。若
第一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一稽首礼诸佛及法比丘僧今演毗尼法令正法久住优波离为首及余身证者今说戒要义诸贤咸共听今欲说深戒为乐持戒者为能讽诵者利益诸长老今说十句义诸佛之戒法令僧喜永安摄取于僧故不信者令信已信者
第五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五世尊尔时。以无数方便呵责。汝云何以五法教诸比丘。广说如上。提婆达汝莫断四圣种。何等四如上所说。提婆达。汝今莫方便破和合僧。莫方便受破和合僧坚持不舍。汝当与僧和合不斗诤。同一水乳
第六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六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世尊听诸比丘持三衣不得长。时六群比丘畜长衣。或早起衣或中时衣。或晡时衣。彼常经营庄严如是衣服藏举。诸比丘见已语六群比丘言。佛听持三衣不得长。此是谁衣
第九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九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六群比丘畜钵好者持。不好者置。如是常营觅好钵畜钵遂多。时有诸居士诣房观看。见六群比丘畜多钵。见已皆讥嫌言。沙门释子求欲无厌不知惭愧。外自称言。我知
第四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四时尊者沓婆摩罗子去佛不远。世尊知而故问。汝闻此比丘尼所说不。答言闻。唯世尊当知之。世尊告言。今不应作如是报我。若实当言实若不实当言不实。时沓婆摩罗子闻世尊教已。即从坐起偏露右臂
第十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十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诸比丘秋月风病动。形体枯燥又生恶疮。世尊在闲静处念言。此诸比丘今秋月风病动。形体枯燥又生恶疮。我今宁可方宜使诸比丘得服众药。当食当药如食饭干饭不令
第七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七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舍卫城中有长者。晨朝严驾将从诣园游观已。复回车诣祇洹精舍。置车在祇洹门外。步入见跋难陀释子礼敬问讯在前坐听法。跋难陀释子辩才智慧善能说法。即为长者
第十四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十四尔时世尊在罗阅只迦兰陀竹园中。世尊从罗阅城出游行人间。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国界。田殖不收米谷勇贵。乞食难得人皆饥色。时有五百乞人随逐世尊后。时有婆罗门名曰沙菟。有
第二十六卷 四分律藏第二分一百七十八单提法之三尔时婆伽婆。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提舍难陀比丘尼。是谶摩比丘尼弟子。师语。汝取衣钵尼师檀针筒来。时提舍比丘尼。受师教不审谛。语诸比丘尼言。师教我偷衣钵尼
第十一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十一(九十事初)尔时佛在释翅瘦迦维罗卫尼拘类园中。尔时释种中有释迦子。字象力。善能谈论。常与外道梵志论议。若不如时便违反前语若僧中问是语时即复违反前语。于众中知而妄语。诸梵志等
第二十四卷 四分律藏第二分三十舍堕法之余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偷罗难陀比丘尼有檀越。晨朝着衣持钵诣其家语言。我须酥。彼言可尔。即买与之。既买酥与。而言。我不须酥须油。彼言可得。彼即往卖酥家语言。我
第十七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十七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十七群比丘往语六群比丘。长老。云何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云何入空无相无愿。云何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耶。时六群比丘报言。如汝等所
第十八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十八尔时佛在拘睒毗国瞿师罗园中。尔时阐陀比丘。余比丘如法谏时。作如是言。我今不学此戒。当问余智慧持律比丘。时诸比丘闻。其中有少欲知足行头陀乐学戒知惭愧者。嫌责阐陀比丘言。云何诸
第二十二卷 四分律藏第二分戒波罗夷法尔时世尊。在毗舍离猕猴江边楼阁讲堂上。时世尊。以此因缘集诸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我与诸比丘尼结戒。集十句义。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
第十五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十五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舍卫城中有一比丘。作是念。我今宁可常乞食着粪扫衣。彼即如所念便行。尔时舍卫城中诸居士。为命过父母及兄弟姊妹及夫。于四衢道头或门下或河边树下或
第二十三卷 四分律藏第二分十七僧残法之余尔时佛在舍卫国。时世谷米勇贵乞食难得。时有比丘尼入城乞食空钵而还。时提舍难陀比丘尼。到时着衣持钵入城乞食。渐次到一贩卖人家默然而立。是堤舍比丘尼颜貌端政。贩卖人
第十二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十二尔时佛在旷野城。时六群比丘。与佛修治讲堂绕堂周匝自掘地。时诸长者见讥嫌言。沙门释子不知惭耻断他命根。外自称言我知正法。如今观之有何正法。而自掘地断他命根。诸比丘闻。其中有少
第十三卷 四分律藏初分之十三尔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尊者难陀。为众僧所差教授比丘尼。教授比丘尼已默然而住。尔时大爱道语言。尊者难陀。我等欲得闻法。愿更与我等说。尔时尊者难陀。与说法已默然而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