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阿难是如何证得佛果的?
2025-04-11 08:02

都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如甘露,佛音如法鼓。许多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未能“甘露先尝,法鼓先闻”。绝大多数人相信,佛的指点和教诫对自己的修行之路绝对是有帮助的。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今天要说的主人翁——阿难尊者。他在佛的身边随侍了四十多年,佛的诸大弟子中唯独他,迟迟没有证道,直到佛陀涅槃。那么,连佛都无法提点的阿难,究竟是如何证得佛果的呢?

阿难不证道,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此前写过一篇文章《佛本可住世一劫,年寿八十罪在阿难……》,讲的是《贤愚经》中的一个故事:

阿难为魔所迷,偏偏天机时至。佛问阿难:“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寿一劫。吾四神足极能善修,如来今者当寿几许?”阿难不答,魔波旬趁机而入,请求佛陀涅槃,无奈之下佛只好答应了魔波旬的请求。

不止佛的涅槃,连佛法的传承都差点因未证佛果的阿难误了大事。我们知道,阿难不仅是佛的侍者,更是佛的堂弟,是佛历年来当成“绍隆佛法”的继承人。因此,佛向阿难宣讲了诸多佛经,阿难尊者也号称十大弟子中“多闻第一”。

偏偏,“多闻第一尊者”是个连阿罗汉果都未证得的人。佛入灭之后,许多僧人都不认可阿难宣讲的佛经。其中甚至包括僧团的继任领导者大迦叶尊者。理由很简单,阿难“爱惑未尽,习结未断”!阿难不证道,就无法参加三藏经典的集结。

据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佛涅槃后,僧团并非一片哀寂。相反,有僧人弹冠相庆,因为佛在世之时,颁布诸多口头戒律,限制不虔诚的僧人行为。如果佛已涅槃,失去了最终审判,许多懈怠比丘认为:“如来寂灭,我曹安乐,若有所犯,谁能诃制?”

大迦叶尊者听到这样的言论倍感失望,于是决定“承顺佛教,宜集法藏”。在未生怨王的赞助下,第一次佛法集结在迦兰陀竹园南边的七叶窟举行。包括大迦叶在内,有999位阿罗汉参加。

此时,阿难也跑来参加。可惜被大迦叶尊者“无情地拒绝了”。理由是“汝未尽漏,宜出圣众”。阿难不服,说我随侍如来多年,所有的法会我都参加。佛的诸多弟子中唯有我号称“多闻第一”。阿难觉得,迦叶将他排斥于外,是因为迦叶想树立自己在僧团与佛法中的绝对权威,而并非单纯因为佛法。

迦叶也不给阿难面子,直接说他“爱惑未尽,习结未断”。如果阿难能证得佛果,自然会一视同仁。愤恨而出的阿难“至空寂处,欲取无学,勤求不证。既已疲怠,便欲假寐,未及伏枕,遂证罗汉。”

阿难是怎么证道的?他离开七叶窟,跑到一个空寂无人的地方,向佛当年吃完乳糜,离开苦行林一样。不证道就决不放过自己,大有一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气节。

可惜毕竟具足三十相的阿难不如具足三十二相的堂哥,他“勤求不证”没有坚持太久,困了,想来个午睡。这么想着,他也这么做了。正当他准备睡午觉时,突然身心放松,心有所悟,还没靠上枕头的那一刻,阿难证道了!

没错,过程就是这么简单 神奇。在佛身边学了几十年没能证道,刚想着午睡放松就证得佛果。只能说佛缘已至,佛法奇妙。于是阿难赶紧回到七叶窟,大迦叶果然信守承诺,请阿难登上师子座,并由他集结三藏经典中的经藏……

End

吠舍离·阿难舍利塔

吠舍离不仅是佛陀最后开示法义、并告知弟子们自己即将入灭之地,还有许多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亦在此发生。就在吠舍离,佛陀做了一个足以在僧团和当代社会激起惊涛骇浪的重大决定,那就是女众终于得以受戒进入僧团学法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祖阿难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

冯培德:阿难和尚

在印度的一座寺院里,阿难和尚祈祷、默想,努力去摒弃本身的粗劣本性,以求达到至善境界,他经常对自己的德行和感觉没有把握,他经常自视为全寺,乃至于全世界最无用的和尚。阿难和尚感受到这样卑微,以致有一天他竟

大迦叶之阿难赠钵

大迦叶尊者为法的真诚,很得佛陀的信任,佛陀对于他,其爱护是无微不至。在佛陀的教团里,有所谓六群比丘满宿等,专门结党犯恶,佛陀因此制下许多戒律。有一个时期,是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六群比丘们又

阿难陀介绍

梵名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陀天生容

阿难陀出家因缘

当我执笔要写下阿难陀尊者一生的事迹时,就自然的会记得文殊菩萨赞叹他的话:「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关于阿难

阿难是如何证得佛果的?

都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如甘露,佛音如法鼓。许多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未能“甘露先尝,法鼓先闻”。绝大多数人相信,佛的指点和教诫对自己的修行之路绝对是有帮助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今天要说的主

佛陀阿难的故事?

故事:为了弘扬宇宙人生的真谛,佛陀率领着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大地上不停地游化。当他们行进到一条小河边时,与一支庞大的商队相遇了。商队众多的大象将原本清澈的小河搅得浑浊不堪。涉过小

阿难为什么是最晚得道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一位对佛经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佛教人士。作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侍者,不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而且充分发挥了他强闻博记的特长,凡是佛陀讲过的佛经,多

佛家弟子阿难的具体故事是什么?

阿难尊者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佛祖涅槃后,大迦叶

阿难与摩登伽女故事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个难题不止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连佛的侍者、多闻第一阿难尊者都有。曾几何时,阿难走了桃花运,洞房花烛夜时,佛赶紧派文殊菩萨率众赶来

佛经里经常提到的阿难是谁?

阿难,也称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一共四个兄弟,每人都有两个儿子,所以他们四个堂兄弟一共是八个儿子。释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难最小,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

佛陀让阿难演绎七处征心的目的何在?

所谓“七处征心”的这段演绎来自于楞严经的第一卷。阿难被摩登伽女用娑毗罗咒困于淫舍之后,反省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向佛陀请求开悟之道。开悟的全称,用楞严经中的经文来表达就是: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