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舍离不仅是佛陀最后开示法义、并告知弟子们自己即将入灭之地,还有许多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亦在此发生。就在吠舍离,佛陀做了一个足以在僧团和当代社会激起惊涛骇浪的重大决定,那就是女众终于得以受戒进入僧团学法
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为梵语 Ananda 的音译。意为「欢喜」,「喜庆」原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后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
在印度的一座寺院里,阿难和尚祈祷、默想,努力去摒弃本身的粗劣本性,以求达到至善境界,他经常对自己的德行和感觉没有把握,他经常自视为全寺,乃至于全世界最无用的和尚。阿难和尚感受到这样卑微,以致有一天他竟
法华特论达庵居士 冯宝瑛著第十一 阿难等授记品---授学无学人记品普通声闻人之缘熟者,皆蒙授记矣。而多闻之阿难,密行之罗睺罗,虽亦示迹声闻;地位则较异。或有学(未证极果),或无学(己证极果),此类根机
大迦叶尊者为法的真诚,很得佛陀的信任,佛陀对于他,其爱护是无微不至。在佛陀的教团里,有所谓六群比丘满宿等,专门结党犯恶,佛陀因此制下许多戒律。有一个时期,是佛陀住在祇园精舍的时候,六群比丘们又
富翁阿难达自己不属于自己5~3 此为我子我财愚者为此忧扰自己不属自己何有我子我财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富翁阿难达。阿难达很有钱也很吝啬,他不愿行善布施,常对儿子牧拉斯里说:“不要以为有钱
婆罗门阿难它普迦卡战胜自己无与伦比8~5胜己真尊贵胜人不尊贵战胜自己者守戒过生活8~6天神乾达婆魔王及梵天皆遭到败北不能胜彼人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一位婆罗门阿难它普迦卡。有一天,阿难它
梵名A^nanda,巴利名同。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意译为欢喜、庆喜、无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朗朗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阿难陀天生容
当我执笔要写下阿难陀尊者一生的事迹时,就自然的会记得文殊菩萨赞叹他的话:「相如秋满月,眼似净莲华,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关于阿难
都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法如甘露,佛音如法鼓。许多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未能“甘露先尝,法鼓先闻”。绝大多数人相信,佛的指点和教诫对自己的修行之路绝对是有帮助的。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今天要说的主
故事:为了弘扬宇宙人生的真谛,佛陀率领着一千二百五十名比丘,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大地上不停地游化。当他们行进到一条小河边时,与一支庞大的商队相遇了。商队众多的大象将原本清澈的小河搅得浑浊不堪。涉过小
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一位对佛经传播起到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佛教人士。作为释迦牟尼的常随侍者,不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而且充分发挥了他强闻博记的特长,凡是佛陀讲过的佛经,多
阿难尊者跟随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岁时,选阿难为常随侍者,当侍者达二十五年。因为他专注地服侍佛陀,谨记无误佛的一言一语,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佛灭后第一结集由阿难诵出三藏中的经藏。佛祖涅槃后,大迦叶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个难题不止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连佛的侍者、多闻第一阿难尊者都有。曾几何时,阿难走了桃花运,洞房花烛夜时,佛赶紧派文殊菩萨率众赶来
阿难,也称阿难陀,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是白饭王的儿子,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一共四个兄弟,每人都有两个儿子,所以他们四个堂兄弟一共是八个儿子。释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难最小,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
所谓“七处征心”的这段演绎来自于楞严经的第一卷。阿难被摩登伽女用娑毗罗咒困于淫舍之后,反省自己一向多闻未全道力。向佛陀请求开悟之道。开悟的全称,用楞严经中的经文来表达就是: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