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阿育王与善容王
2024-10-04 13:16

佛教谈论性的问题,大多用爱欲或情欲等词宋表述。 爱欲或隋欲,本无所谓好与坏、善与恶、清净与污染,它只是一种现象和动力,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它、驾驭它。

在佛典中,有不少关于节制情欲、断绝情欲的故事。如《阿育王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阿育王一心一意奉行佛法,清心寡欲,但他的弟弟善容王却对佛法颇有异议。

有一天,善容王觉得很无聊,准备带着手下到郊外去打猎。有人建议,这次跑得远一些,干脆去深山打猎,善容王同意了。

他们来到一个林深草密的地方,看见许多面色苍白、有气无力的出家人在这里修行。他们有的一丝不挂,全身赤裸裸地晒着太阳;有的正在吃树木的枝条和嫩叶;有的在修炼吐纳行气的功夫;有的躺在荆棘之上,故意让尖刺扎入皮肤他们是苦行僧,用各种使自己痛苦的方式来求取解脱之道。

善容王和手下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善容王不忍心让他们这样苦修下去,就走上前去问一个躺在荆棘上的修行者: 你这样苦修,何年何月才能修得神仙之道?

这个体无完肤、身上流着脓血的修行者回答道; 刚才我看见鹿在树林中交配,心中会涌起冲动,阴茎不由自主地勃起--看来我的定力还不够,再要努力修行啊!

这个修行者的声音非常微弱,善容王要俯下身去才能勉强地听清。善容王很同情他们,也没心思打猎了,掉转马头踏上了回程。

半路上,善容王看见儿个衣着整洁、面色红润的行脚僧人经过,于是就联想道: 那些赤身露体、吃着树叶、身体虚弱的修行者,看到鹿在交配还会产生连欲之心:这些在城镇被人供养的出家人,吃得好,穿得好,怎么町能不产生淫欲之心? 阿育王知道了善容王的想法后,担心他会对出家人有成见,便设下一个计谋来教育他。

一天,阿育王召见善容王,将目已的一名侍妾赐给他。善容工很高兴,当晚就与这个侍妾同眠一室。

第二天,阿育王找来善容王当众训斥道: 你是我的亲兄弟,怎么竞干出这种事来--带走我的侍妾去行淫乐? 善容王心想: 明明是你自己把侍妾赐给我的,怎么-夜过后就出尔反尔了? 他刚要辩解,不料阿育王己大声下令: 来人,把他拖出去斩了! 有个大臣劝谏道: 陛下,您只有一个弟弟,他还没有后代,这样把他杀了,恐怕会留下断人之后的骂名。不如让他再活七天,给他一个留下后代的机会,七天后再杀也不迟。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阿育王道: 就这样办吧,便宜他多活几天。

到了第七天,阿育王派人去问善容王: 你这几天在后宫随心所欲地与宫女们厮混,过得快乐吗?

善容王无精打采地回答: 我在后宫度日如年,眼前的-切都变得黯然无光,怎么会快乐呢?

阿育王听说后,觉得目的快要达到了,就再次召见善窖王,问他: 你为什么不抓紧这七天时间,在后宫行欢作乐呢?

善容王回答说: 想到自己再过几天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心情去关心声色之欲啊!

阿育王听了这话,便开导他:现在,你因为心中充满了对死亡的恐惧,所以身在后宫,却不近女色。佛祖曾经说过:一个沙门-生中要思虑担忧三世,死后复生,又要为各种事情思虑担忧三世。按照这样的规律,一个人不论经过多少世,投生多少次,每一次都要为各种事情思虑担忧三世,并且还要经受各种苦难,还会有不计其数的烦恼。人们正是考虑到做人有这么多的痛苦和烦恼,才出家为僧,追求清净无为、平安度过一生的真谛。如果不专心、勤奋地修炼,那么又要经历无数劫的痛苦。 听了阿育王的这番话,善容王顿时醒悟,欲念惧灭,剃度出家,后来终于修成了阿罗汉。

当然,抑制欲望要弄清目的,才会生出悟性。性天澄彻之时,就是饥餐渴饮,也能康济身心;心地沉浊之人,即便坐禅念佛,也是浪费时间。

End

阿育王与善容王

罗伟国佛教谈论性的问题,大多用爱欲或情欲等词宋表述。 爱欲或隋欲,本无所谓好与坏、善与恶、清净与污染,它只是一种现象和动力,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它、驾驭它。在佛典中,有不少关于节制情欲、断绝情欲的故事。如

阿育王造塔

◎ 谢生宝如来佛涅槃后,古印度的阿育王娶了一位秀美的金发夫人。阿育王请相师给夫人相面。相师观看了夫人的长相体态后说:夫人将来必定能给大王生一个金色太子。阿育王听后十分高兴,就把金发夫人封为第二夫人。金

赵朴初答:阿育王弘扬佛教的原因是什么?

赵朴初答:摩揭陀原来是释迦牟尼教化的根据地。佛教最初就得到摩揭陀国及其邻国国王们的支持,阿育王的祖父笈多王也是一位佛教的护持者。这个事实反映着当时印度的刹帝利(国王)和婆罗门(僧侣)的冲突,而且,据我

赵朴初答:阿育王之后又有什么大事发生?

赵朴初答:阿育王大弘佛法后,三百年中,佛教在中亚各国获得坚固的根据地,更向东发展而传来中国,流布地域日见推广。但是在印度境内,佛教却遭遇了厄运。阿育王逝世后不到五十年,孔雀王朝为巽伽王朝所代替。受到婆

赵朴初答:阿育王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赵朴初答:阿育王(Asoka,或译为阿输迦王,或意译为无忧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摩揭陀国的国王。他的祖父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旃陀罗笈多(有人根据他的名字而考证他是有旃陀罗种姓的血统的,阿育王也曾被称为

第四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第四卷 阿育王经鸠那罗因缘品第四是时阿育王。于一日中起八万四千塔。于是日中王夫人名钵摩婆底(翻有扶容华也)生一男儿。形色端正眼为第一。一切人见无不爱乐。时有内人即白大王王有功德夫人生儿。王闻欢喜而说偈

第一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育王经生因缘品第一佛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精舍。于彼早起着衣持钵。与比丘众围绕入王舍城乞食。是时空中而说颂曰。佛身如金山行步如象王面貌甚端严犹若于满月与比丘围绕俱行入于城尔时世尊将欲入城足履门阃

第三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三卷 阿育王经供养菩提树因缘品第三尔时阿育王。于佛生处得道转法轮入般涅槃。于一一处。各以十万金供养于菩提树。倍生信乐作是思惟。此是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处。日日之中最胜珍宝供养此树。是时阿育王第一

第二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二卷 阿育王经见优波笈多因缘品第二尔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舍利塔已生大欢喜。与诸大臣共往鸡寺。到已于上座前合掌礼拜而作是言。佛一切见者记我以沙施佛今得是报。更复有人佛所记不。彼时上座比丘名耶舍(翻名闻

第五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第五卷 阿育王经半庵摩勒施僧因缘品第五尔时阿育王得坚固信问诸比丘。谁已能于佛法之中最大布施。诸比丘答言。孤独长者已大布施。王复问言。其能几许佛法中施。比丘答言。用百千万金。阿育王闻即便思惟。孤独长者用

第九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优波笈多弟子因缘品第八之一虎子因缘是时优波笈多。住摩偷罗国大醍醐山那哆婆哆寺。去寺不远有一虎。生子不能觅食。饥饿困苦即便命终。优波笈多以精进慈悲与虎子食。优波笈多有五百弟子。未得道果。白其师。云何乃与

第八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品第七之二优波笈多因缘尔时舍那婆私于大醍醐山起寺已。即便思惟。卖香商主名笈多。生已未生。见其已生。其儿名优波笈多。世尊所记无相佛。我入涅槃百年后能作佛事。生已未生。见其未生。舍那

第六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卷 阿育王经佛记优波笈多因缘品第六是时佛欲涅槃化阿波罗啰龙王。及瞿波啰旃陀利龙王竟。至摩偷罗国。于彼国告阿难言。于此摩偷罗国我入涅槃百年后。当有卖香商主名笈多。有儿名优波笈多无相佛。当作佛事教化多

第七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品第七世尊付法藏与摩诃迦葉(翻大龟)入涅槃。摩诃迦葉付阿难(翻欢喜)入涅槃。阿难付末田地(翻中)入涅槃。末田地付舍那婆私(翻纻衣)入涅槃。舍那婆私付优波笈多(翻大护)入涅槃。优波

第十卷 阿育王经 - 乾隆大藏经

优波笈多弟子因缘第八之二树因缘南天竺国有一善男子。于佛法出家。而于其身为爱所缚。以苏油摩身。又用汤水以浴其身。以种种饮食供养其身。以其于身爱所缚故不得圣道。即便思惟。谁能为我说法。闻摩偷罗国有一比丘名

第1337部 阿育王譬喻经 - 乾隆大藏经

阿育王譬喻经昔有大国王。字名阿育。统领诸国莫不臣属。大王聪明智慧无量。教问诸臣。天下颇有不属我者不。诸臣对曰。天下尽属大王。无不弭伏。中有一智臣对曰。王界内不属王者。海中有龙王不属大王。初不遣信亦无贡

阿育王传 第五卷 - 大藏经

阿育王传 第五卷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商那和修因缘尊者阿难将入涅槃。商那和修向摩突罗国。于其道中到一寺边名为毗多。会值日没即宿彼寺。时此寺中有二摩诃罗比丘。共论议言。我昔闻商那和修作是言。若有比丘小戒不

阿育王传 第三卷 - 大藏经

阿育王传 第三卷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驹那罗本缘阿恕伽王夫人字曰莲花。产生一子名为法增。有一辅相。白于王言。王应欢喜。所以者何。王生一子。面貌端正其眼最胜。王闻此语。心生庆悦而作是言。先王之种有大名称。

阿育王经 第七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七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品第七世尊付法藏与摩诃迦叶(翻大龟)入涅槃。摩诃迦叶付阿难(翻欢喜)入涅槃。阿难付末田地(翻中)入涅槃。末田地付舍那婆私(翻纻衣)入涅槃。舍那

阿育王传 第二卷 - 大藏经

阿育王传 第二卷 (本缘之余)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王又问言。庄严生时。其事云何。树神答言。语所不及。言不能宣。今当略说。便作偈言身出金色光人天所乐见大地山海动如船在海浪王以百千两金。置此处起塔而去。于

阿育王传 第四卷 - 大藏经

阿育王传 第四卷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忧波鞠多因缘之余说此偈已即入涅槃。如是乃至起八舍利塔。第九瓶塔第十灰炭塔。乃至释提桓因及四天王。以香花音乐末香涂香供养舍利。而作是言。佛付嘱我等法而般涅槃。从今已去

阿育王传 第七卷 - 大藏经

阿育王传 第七卷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王极大恐怖而作是言。此三王今同心击我。我当云何有天神语言。汝以天冠着子顶上。舍王位与汝子。将五百力士足能摧伏。大军王即舍王位及以天冠结顶之具悉以与之。即名此子为难看

阿育王经 第八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八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佛弟子五人传授法藏因缘下优波笈多因缘尔时舍那婆私于大醍醐山起寺已。即便思惟。卖香商主名笈多。生已未生。见其已生。其儿名优波笈多。世尊所记无相佛。我入涅槃百年后能作佛

阿育王经 第一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一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生因缘第一佛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精舍。于彼早起着衣持钵。与比丘众围绕入王舍城乞食。是时空中而说颂曰佛身如金山行步如象王面貌甚端严犹若于满月与比丘围绕俱行入于城尔时世尊

阿育王传 第一卷 - 大藏经

阿育王传 第一卷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本施土缘归命一切智婆伽婆。住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尔时世尊日时已到。着衣持钵将诸比丘前后围绕。向王舍城次行乞食。说者曰不动如金山容豫如象王圆足如满月比丘众围绕诣王舍大城

阿育王经 第三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三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供养菩提树因缘品第三尔时阿育王。于佛生处得道转法轮入般涅槃。于一一处。各以十万金供养于菩提树。倍生信乐作是思惟。此是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处。日日之中最胜珍宝供养

阿育王传 第六卷 - 大藏经

阿育王传 第六卷西晋安息三藏安法钦译尊者见阿沙罗其心调顺。即授以法。得阿罗汉。与筹着窟中。于是阿沙罗还于本国。比丘尼见上座来而语之言。今始端严。上座答言。蒙汝恩故今得端严。尔时长者天护即作般遮于瑟。聚

阿育王经 第二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二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见优波笈多因缘品第二尔时阿育王。起八万四千舍利塔已生大欢喜。与诸大臣共往鸡寺。到已于上座前合掌礼拜而作是言。佛一切见者记我以沙施佛今得是报。更复有人佛所记不。彼时上

阿育王经 第四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四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鸠那罗因缘第四是时阿育王。于一日中起八万四千塔。于是日中王夫人名钵摩婆底(翻有扶容华也)生一男儿。形色端正眼为第一。一切人见无不爱乐。时有内人即白大王王有功德夫人生

阿育王经 第十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十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优波笈多弟子因缘下树因缘南天竺国有一善男子。于佛法出家。而于其身为爱所缚。以苏油摩身。又用汤水以浴其身。以种种饮食供养其身。以其于身爱所缚故不得圣道。即便思惟。谁能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 第2044部 - 大藏经

天尊说阿育王譬喻经失译人名附东晋录昔有大国王。字名阿育。统领诸国莫不臣属。大王聪明智慧无量。教问诸臣。天下颇有不属我者不。诸臣对曰。天下尽属大王。无不弭伏。中有一智臣对曰。王界内不属王者。海中有龙王不

阿育王经 第六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六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佛记优波笈多因缘第六是时佛欲涅槃化阿波罗啰龙王。及瞿波啰旃陀利龙王竟。至摩偷罗国。于彼国告阿难言。于此摩偷罗国我入涅槃百年后。当有卖香商主名笈多。有儿名优波笈多无相

阿育王经 第九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九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优波笈多弟子因缘第八虎子因缘是时优波笈多。住摩偷罗国大醍醐山那哆婆哆寺。去寺不远有一虎。生子不能觅食。饥饿困苦即便命终。优波笈多以精进慈悲与虎子食。优波笈多有五百弟

阿育王经 第五卷 - 大藏经

阿育王经 第五卷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罗译半庵摩勒施僧因缘品第五尔时阿育王得坚固信问诸比丘。谁已能于佛法之中最大布施。诸比丘答言。孤独长者已大布施。王复问言。其能几许佛法中施。比丘答言。用百千万金。阿育王闻

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 第2045部 - 大藏经

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 序原夫善恶之运契。犹形影之相湏。受对明验。凡三差焉。现也中也后也。播九色之深恩。以悦天妃之耳目。孤禽投王而全命。形受五兀之切酷。斯现报也。群徒潜沦于幽壑。神陟轮飘而不改。身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