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二十一】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个人,其手足安好,身体调适,一副安乐长生的样子,没有不顺适的地方,这个人无因无由用两只手掌相互摩擦,两只手掌无端就生出涩、滑、冷、热等感受。受蕴也是这样。阿难啊!这种种虚妄触受,既不是从空无中产生,也不是从手掌中产生。阿难,如果是从空无中产生,既然它能触摸到手掌,为什么就不能触摸到身体,虚空之触并不会去选择其所要触摸的地方。如果是从手掌中产生,用不著两只手掌的摩擦,自然就在手掌上。如果仍然是从手掌上产生,那么,当手掌去触摸到它时手掌就能感受到它,手掌离开后,它就应当重归于手掌,那么,它应当也能进入种种能够触受的地方,譬如像手腕、手臂、骨骼、神经等地方,都应当能够感受到它产生的痕迹。如果这当中一定有能觉知的心,觉知到触受的产生和进入,那就应当有一个东西在身体中往来,为什么非要等到手掌的应合触摸才有触受呢?所以,应当知道,受蕴亦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为。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譬如有人说到梅子时,口中就会淌出口水,有人想到站在悬崖边上,脚底就会抽蓄紧张,想蕴也是这种情形。阿难,说梅子时口中生出酸味,既不是从梅子这里生出来,也不是从口里生出来。阿难,如果讲梅子生出酸味是从梅子里生出,那么,这个梅子自己就会去说,何须要人去说?如果酸味从口里生出来,口自己应当尝得到,何必要用耳朵去听?如果只是耳朵听到的,那口水为什么不从耳朵里淌出来呢?心里想像站在悬崖边上的情形,与口说梅子时的情形,其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应当知道,想蕴也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为。
End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佛又问须菩提:若有人,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内容提要:十八天名字: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内容提要:十种仙: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这些都是在人间修炼身心之人,虽不修大乘正觉,但都可以修成一些福德,享千万岁寿命
卷第十八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内容提要: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七、五尘并消纯定
第五十一章 认识止观魔事 以免认贼为子内容提要:世尊提醒阿难及大众,在止观中所见到的无数非无漏的十方国土,都是迷顽妄想建立的。应当知道,心中的虚空,犹如太空里的一片浮云;心中的世界,不外是太空中的一粒
第五十三章 受阴区宇十种魔心内容提要:受阴区宇十种魔心:一、引悲魔入心,二、引狂魔入心,三、引忆魔入心,四、引下劣易知足魔入心,五、引常忧愁魔入心,六、引好喜乐魔入心,七、引一分大我慢魔入心,八、引轻
卷第十九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一内容提要: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一无因论,二、圆常论,三、一分常论,四、有边论,五、 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六、五阴死后有相论,七、五阴死后无相论,八、五阴死后俱非
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内容提要: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六、立虚无心成空亡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记与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
卷第三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性。原文阿难白佛言:世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内容提要: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原文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
第十八章 释疑二 四大周遍法界 何以互不相克内容提要:众生迷惘,背觉向尘,便有风动、空晴、日明、云暗等种种世间有为相都在心中显现。佛以妙明不生不灭的境界合于如来藏,如来藏心只是清净微妙的本觉之性,圆照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尘烦恼。去掉泥尘,只存
第二十六章 结从心解 也有次第内容提要:世尊以华巾绾结解结为例,引导阿难明白,解脱心中根结,也有次第。初解之时,先得人无我;及至空性圆明,成法无我;得法解脱后,把空相也空掉,便说是菩萨入三摩提,得无生
卷第十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耳根?因为后面另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弥勒菩萨诸法唯识证圆
第三十五章 必断杀盗淫 切戒大妄语内容提要:不断淫心,必入魔道。不断杀心,必入神道。不断偷心,必落邪道。犯大妄语,断如来种。原文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
卷第十三第三十六章 正法末世建坛修行仪轨内容提要:详细介绍涂抹场地、布置法器、张挂画像、净身进坛、持咒修行等具体修行仪式轨则。原文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提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第三十七章 佛顶光明般怛啰咒内容提要:世尊给与会大众念颂佛顶光明般怛啰神咒。原文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
第四十一章因地十心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修行因地十心住,其名为:干慧地、信心住、念心住、慧心住、定心住、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住、愿心住。原文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
第四十二章 十住十行十回向内容提要:一 十住是: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二 十行是: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论文】三.三三四又契经说:有异熟心,善恶业感。若无此识,彼异熟心不应有故。【疏翼】第二依经附理或正引经申其理证十证中,第二异熟心证。亦分为三︰一、引经,二、别显征其义明违理不成,三、总结归本识彰他义
【论文】二?一复如何知,诸有为相,异色、心等,有实自性?【疏翼】第二破小乘不相应有二中,第二别破异计。其中第一破本萨婆多等十四不相应者有六,第四已破二无心定及无想异熟,自下第五破四相。于中又四︰一、问
【论文】一?三八六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命根。【疏翼】第二破不相应行中,第二别破异计,于中有三。此第一、破本萨婆多等说十四不相应者中,第三破命根也。于中亦分四︰一、问外人说有之由,二、外人引有之教
【论文】二.三一复如何知,异色、心等,有实诠表名、句、文身?【疏翼】第二别破诸部异计中,初破本萨婆多等说十四不相应者有六段,今第六破名句文身。文亦分四︰一、问外人说有之由,二、外人引有之教理,三、以理
【论文】二?一五七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疏翼】初一颂半略释外难略标识相中,第一长行广释上之三句答难、破执、略标论宗已,今长行广释下之三句,略辨识相、彰能变体。【述记?卷十二】上来虽
【论文】二?一六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华,非实有性。【疏翼】第二别难中,第七有无乖角难。于中有二︰初、难,后、结。初中子段有四︰一、定世有无难,二、生灭非依难,三、灭生相翻难,四、违同顺异难。
【论文】二?一二八有作是难:若无离识实我、法者,假亦应无!【疏翼】大文第二广释第一颂前三句中,第二略释外难重净此三句。【述记?卷十一】自下第二、释外妨难重净三句,此[1]吠世师[2]难也。于中有三︰初
【论文】二?五三有执随眠异心、心所,是不相应行蕴所摄。【疏翼】破不相应有二,第二别破异计中,第二破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化地部计。文分为二︰一、叙计,二、正破。此即初文。【述记?卷十】此是
【论文】二?一○四然诸法执,略有二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疏翼】第二破执法有二,第一破计五文科中,第五解彼法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述记?卷十一】自下第五、解上法执分别、俱生伏断位次。二障三住过
【论文】二?一○○外道余乘所执诸法,异心、心所,非实有性。是所取故,如心、心所。【疏翼】第二破执法有二,初破计五文科中,第四合破小乘外道所能取无。文分为四︰一、所取非有,二、非能取缘彼,三、心、心所如
【论文】二?二○○诸有漏种,与异熟识,体无别故,无记性摄。【疏翼】第三广释中,第六三性分别。文分为二︰一、有漏种三性分别,二、无漏种三性分别。初中又二︰一、唯无记所以,二、通三性所由。此即初中初文。【
【论文】二?一九○一切种相应更分别,此中何法,名为种子?【疏翼】第一合解﹝第二﹞颂上后二句「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中,第二广分别。【述记?卷十三】下[1]、第二广上三相[2]。于中有三︰初、发问
【论文】二?一七三虽已略说能变三名,而未广辨能变三相,且初能变,其相云何?【疏翼】三种三判本颂之第一种三判中,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下二十二颂半﹝第二颂后半颂至第二十四颂﹞广明识相。【述记?卷十二】初一
【论文】二?二○七此中有义: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疏翼】第三广释中,第七新熏本有分别。有三师说︰一、唯本有,二、唯新熏,三、各有二类。此即唯本有说。【述记?卷十三】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于中有
【论文】二?二二○有义:种子皆熏故生。【疏翼】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中,第二唯新熏。【述记?卷十三】自下第二、唯新熏,即胜军祖师[1]难陀尊者义。于中有四︰一、立宗,二、释难,三、引证,四、解违。此第一也。
【论文】二?三四六此中「了」者,谓异熟识于自所缘,有了别用,此了别用,见分所摄。【疏翼】第一解所缘行相中,第二广解,即料简细解。【述记?卷十五】自下、广解。初、广行相,次、广所缘。初中有三︰初、护法菩
【论文】二.二八○然种子义,略有六种:【疏翼】第二广解自相、因相、果相中,第二广释有十门,此为第八门具义多少。【述记?卷十四】十义广种子中,自下第八、具义多少。种有六义,遮余非种。于中有三︰初、总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