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般剌密帝: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十八】
2025-05-12 09:55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十八】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什么叫做别业妄见?阿难,譬如有人眼睛生有红色翳膜,他在夜里看灯光,就会看到圆形的灯影,并且有种种颜色。这是什么意思?这时灯光成为圆形并且有种种色彩,这到底是灯的颜色呢?还是这个眼睛长有翳膜的人的观见的颜色?阿难,假若这是灯的颜色,为什么眼睛没有长翳膜的人看不见这种光影颜色呢?这光影颜色,只是长红翳的人才能看见。假若这是观见的颜色,那么观见本身就成了事物。那眼睛长有红翳人看见圆形灯影,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这种光影是离开灯而独立的,那么,看那些屏帐桌椅,也会有圆形影子出现。如果这圆影是离开观见而独立的,那就不应该是用眼去看的结果。这又怎么会是红眼翳的人看见的圆影呢?所以,应当知道,这事物只在灯那里,因为眼睛有病才看得到圆影,圆影和观见都因为长了翳膜的缘故才会产生如此情形,但是,观见的翳盲,并不是眼睛有病才致如此的。所以,不应当说这个圆影是灯还是观见,或者是非灯和非见。就像那第二个月亮既不是月亮的本性也不是月亮的影子。为什么这样说?那第一一个月亮本是由于指头捏在眼睛上而产生,你们这些世俗智慧的人,用不著去说,这种捏所作成的根无是有形质的还是无形质的,是分别出来的观见还是真正的观见,这里也是这个道理,那眼睛翳盲所致的圆影,现在想要分辨什么是灯,什么是见,与分辨非灯和非见有什么不同呢?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什么叫做同分妄见?阿难,我们居住的阎浮提洲,除了大海水之外,陆地上有三千之数的小洲,正中间有一大洲,其地域中有二千三百个大国,其它的小洲散布在各个海域,它们当中有的有二、三百个国家,有的只有一、二个国家或者四、五十个国家。阿难,如果这当中有一个小洲,其域只有两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感受到恶缘,那么这个小洲所有众生,都会看到一切不祥的景像,也许看见两个太阳,或者看见两个月亮,甚至看见日食月晕,或者是慧星飞逝,或许是彩虹当空这些种种恶相。但是这一个国家人民所看见的,本来是另一个国家人民没有看见的,和没有听见的。

End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楞严经》经题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灵山大佛-感受佛教世界的静逸和深远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卢志丹:《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二、结成四相非实有

【论文】二?一六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华,非实有性。【疏翼】第二别难中,第七有无乖角难。于中有二︰初、难,后、结。初中子段有四︰一、定世有无难,二、生灭非依难,三、灭生相翻难,四、违同顺异难。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三、种子本有说

【论文】二?二○七此中有义: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疏翼】第三广释中,第七新熏本有分别。有三师说︰一、唯本有,二、唯新熏,三、各有二类。此即唯本有说。【述记?卷十三】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于中有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四、种子新熏说

【论文】二?二二○有义:种子皆熏故生。【疏翼】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中,第二唯新熏。【述记?卷十三】自下第二、唯新熏,即胜军祖师[1]难陀尊者义。于中有四︰一、立宗,二、释难,三、引证,四、解违。此第一也。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六、种子六义

【论文】二.二八○然种子义,略有六种:【疏翼】第二广解自相、因相、果相中,第二广释有十门,此为第八门具义多少。【述记?卷十四】十义广种子中,自下第八、具义多少。种有六义,遮余非种。于中有三︰初、总标六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五、合本有新熏说

【论文】二?二三三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疏翼】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中,第三师说各有二类。二类各有四文。今先叙本有立宗及引证,后叙新熏立宗及引证。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八、略标第八识相

【论文】二?三三五此识行相、所缘云何?【疏翼】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中,初一颂半﹝第一颂及第二颂前半﹞略释外难,略标识相。次二十二颂半﹝第二颂后半至第二十四颂﹞广明识相。广明识相中,初十四颂半﹝第二颂后半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七、明熏习

【论文】二?三○二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疏翼】第一以出体等十门分别中,第十门四缘分别。文分为三︰一、内种为因缘,二、外种为增上缘,三、外共相器为内种果。此即初文。【述记?卷十四】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