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十六】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难回答:世人因为有了日、月、灯的光,就看见了日、月、灯光的相状,这就是观见,如果没有日、月、灯的光,就不能够看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如来说:阿难,如果没有明亮,就看不见,但是,看不见时就应当也看不见昏暗,如果能看见黑暗,那只是说看不见明亮而已,哪里是没有看见呢?阿难,如果在昏暗时看不到明亮,叫做看不见,那么,现在在明亮时看不到黑暗的相状,也应当叫做看不见,这样两种情形,都叫做看不见。如果这两种情形此起彼伏交替出现,并不是你的觉见也在暂时的消灭。所以,应当知道,这两种情形都叫做看见。但是为什么说看不见呢?所以阿难,现在你应知道,看见明亮之时,观见本身并不就是明,看见昏暗时,观见本身也并不是昏暗,看见空无时,观见本身并不就是空无,看见堵塞之时,观见本身就不一定是堵塞,这些道理成立了,你更应当了解,看见了所见之事物时,这个观见之物并不就是你所能见的见,你的观见似乎离开了观见的对象,观见本身是不可能被自己所观见的。你们怎么还在说什么觉见的自在自为,因缘和合而生这些话呢?你们这些人的智慧只及达声闻修行者的标准,狭窄而无真知,不能够真正通达那清净智慧的境界啊!我希望你们能正确思考善加推究,不要耽搁了修证无上觉性的大事啊!
End
合掌的十六个含义◎唯 印合掌的礼仪,我们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掌示礼。合掌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
安住当下,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灵光独耀。这一十六字,就是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方法,基本次第。这一十六字,究竟怎么样在我们的修行中来落实。这四句话,不妨结合《心经》的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
堂舍楼观 第十六卷黄念祖老居士【又无量寿佛讲堂精舍。楼观栏楯。亦皆七宝自然化成。复有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诸菩萨众。所居宫殿。亦复如是。】无量寿国中说法的讲堂、修法的精舍,以及一切楼观栏楯(观音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六十六章 动心禅天遥《宗镜录》四十四卷对于止观的方法,也就是佛学修证的方法,尤其是天台宗修止观的法门,已经整个做了一个结论。四十五卷则介绍华严宗的基本理论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七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七十六章 性情烹造化上次讲到《楞伽经》心量与非心量的问题。佛学有一个无量无边的名词,无量无边是没有边际、没有度数。一般而言,物理世界形而下的任何东西都有度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八十六章 自命超圣反落邪讲到这里,永明寿禅师引经据典论述了众生因贪嗔痴三毒所产生的业系是那么地严重,乃至你不要世间名利权势,想要超出世间悟一个道的境界,这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今天是佛七的最后一天,大家这六天多来,表现得非常好,非常难得,真正发起护世息灾的愿心,一起认真的念佛、学教,希望我们以这样的功德回向这个地区灾难消除、正
尊敬的诸位法师,大德,菩萨,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五句:【禁火莫烧山林。】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很容易懂,安士先生在批注里面说到,「人遇火灾,未必皆丧身命。独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我们刚才一堂课已经讲了「信」,这一部分讲完了。在《弟子规》里面第五个部分讲「泛爱众」,我们就以《弟子规》的七科做为我们这次讲题的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在《弟子规.亲仁》这一章里面,我们看到有下面这句经文说「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一个仁者,反而一般的人都很敬畏他,好像他不是那么容易接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继续来讲「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这一句。这一句经文是整篇《阴骘文》的总纲,是核心,所以我们要花多一点的时间来深入的探讨。这个福田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昨天我们讲到第二十六句「或拜佛念经」,昨天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佛教,以及佛经它是如何结集的,如何传到中国来的。佛不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大家早上好。我们之前跟大家谈到父母慈爱孩子,应该如何把孩子教育好。一开始我们有提到,首先父母他要有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其实父母也好,当老师的也好,当领导的,以至于是长辈的身份,面对晚辈、面对学生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说到宋朝这位臣子卫仲达,他有这个因缘见到阎罗王,了解到我们在人世间做的事情,纵使自己忘了,都是有记录的,「善恶到头终有报」。就了解到他在这一生当中造的恶不少,因为他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刚刚讲到,道德、学问要学、道、立、权,要懂得在运用当中能权变,达到人情练达。刚刚讲到孝、悌、忠,像信,在《礼记?学记》里面有提到「大信不约」。真正非常有信用的人不拘於约定,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提到仁爱的心,读书人是时时在提醒自己,不可忘失替人着想,替家人以至替社会国家着想。我们最后读到的「四方宁静干戈息」,这是读书人的一种心愿,其实我们常常都用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以上所说,太宝贵了,须菩提长老听到这里,深刻理解了佛所说的义趣,不禁感动得涕泪悲泣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个经中,大概解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三巳十五、四种法嗢柁南4 午一、标复有四种法嗢柁南,诸佛菩萨欲令有情清净故说。午二、征何等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五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摄决择分中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之六癸二、诸蕴分位2 子一、略标列问:诸蕴分位有几种?答:有多种。谓得、无想定等心不相应行,广说如前。广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一辛二、品类建立2 壬一、广征问:于如前所举、所开示出离地中,有几品类补特伽罗能证出离?云何建立补特伽罗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三十六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申四、因摄果摄自利利他5 酉一、征起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酉二、标列略说应知三因三果。
第四十六一二O六、本经叙说婆耆舍尊者唱诵诗偈赞叹诸上座比丘,也赞叹佛陀的功德。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许多的上座比丘都跟随在佛陀左右,依止他而住在一起。这
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三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三十六章 了无寄处堪大用是故如来为诸菩萨说,幻术文字求其体相有可得不,求幻之心尚不可得,如何有彼幻相可求?世间事物就是那么在变化,这一切都属于幻术的境界,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四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四十六章 帝都繁华犹谷响在说明观音菩萨修行法门的修持之前,我们必须了解一个前提,那就是假如想超凡入圣。换句话说,一个普通人想训练自己变成一个特殊的超人,必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六章 远峰不近看《宗镜录》第四十四卷,正式谈到止观的问题。止观是一切学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论用何种宗派,何种方法,都包括在止观中。止观的成果是定慧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内容提要:十八天名字: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
第四十八章 仙道与欲界天内容提要:十种仙:地行仙、飞行仙、游行仙、空行仙、天行仙、通行仙、道行仙、照行仙、精行仙、绝行仙、这些都是在人间修炼身心之人,虽不修大乘正觉,但都可以修成一些福德,享千万岁寿命
卷第十八第五十二章 色阴区宇十种幻相内容提要:色阴区宇十种幻相:一、眼前精明流溢,二、体内精明流溢,三、精魄递相离合,四、心魂灵悟心光发明,五、过度刻意用心过分,六、细心密澄洞察幽微,七、五尘并消纯定
第五十一章 认识止观魔事 以免认贼为子内容提要:世尊提醒阿难及大众,在止观中所见到的无数非无漏的十方国土,都是迷顽妄想建立的。应当知道,心中的虚空,犹如太空里的一片浮云;心中的世界,不外是太空中的一粒
第五十三章 受阴区宇十种魔心内容提要:受阴区宇十种魔心:一、引悲魔入心,二、引狂魔入心,三、引忆魔入心,四、引下劣易知足魔入心,五、引常忧愁魔入心,六、引好喜乐魔入心,七、引一分大我慢魔入心,八、引轻
卷第十九第五十五章 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之一内容提要:行阴区宇十外道论:一无因论,二、圆常论,三、一分常论,四、有边论,五、 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六、五阴死后有相论,七、五阴死后无相论,八、五阴死后俱非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内容提要: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六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
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二六立虚无心 成空亡果原文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
卷第二十第五十六章 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之一内容提要:识阴区宇十妄立因果: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五、立妄求因成妄冀果,六、立虚无心成空亡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记与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
卷第三第五章 见性不变 不生不灭内容提要:答波斯匿王:肉身无常,终要坏灭。见性不变,不生不灭。原文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内容提要: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性。原文阿难白佛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