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般剌密帝: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十三】
2025-05-12 09:21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十三】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如来说,这个无上妙明的观见,与那些种种空幻器物六尘境象原来也是一样的,本来都是妙明无上智慧的本真心体,一切妄念生,而成为那色空等等境象,以及能见能闻种种知觉,这就像那二个月亮,哪个是月,哪个又是非月呢?文殊啊!只有一个真正的月,这中间没有什么是月和非月的问题。你观见的那些种种攀缘于形质世界的所闻所见的事物,叫做妄想,从这当中不会有既是又不是的辨证。由于如此精明妙觉的真性,你才能既指示对象又没有指示对象。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阿难对如来说:世尊啊!正如菩萨所说,精明妙觉缘于十方世界而自在常住,没有生也没有灭,这与婆罗门外道修行者娑毗迦罗所说的昏昧道理,以及那些种种苦行修者所说十方世界满布真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同呢?世尊也曾在楞伽山为诸菩萨宣说过这样的道理。那些外道修习者常常说什么事物自在自为,我们却说事物有因缘而生,不是他们那等说法。现在,我看这个妙觉本性就是自在自为的,其不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好像并不是有因有缘而生,好像也不是自在自为的。怎样开启,才使我们不致于陷入他们的邪见,而能够获致本真心性,获得妙明觉知的本性呢?

End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楞严经》经题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灵山大佛-感受佛教世界的静逸和深远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卢志丹:《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二、结成四相非实有

【论文】二?一六又去、来世,非现、非常,应似空华,非实有性。【疏翼】第二别难中,第七有无乖角难。于中有二︰初、难,后、结。初中子段有四︰一、定世有无难,二、生灭非依难,三、灭生相翻难,四、违同顺异难。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三、种子本有说

【论文】二?二○七此中有义: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疏翼】第三广释中,第七新熏本有分别。有三师说︰一、唯本有,二、唯新熏,三、各有二类。此即唯本有说。【述记?卷十三】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于中有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四、种子新熏说

【论文】二?二二○有义:种子皆熏故生。【疏翼】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中,第二唯新熏。【述记?卷十三】自下第二、唯新熏,即胜军祖师[1]难陀尊者义。于中有四︰一、立宗,二、释难,三、引证,四、解违。此第一也。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六、种子六义

【论文】二.二八○然种子义,略有六种:【疏翼】第二广解自相、因相、果相中,第二广释有十门,此为第八门具义多少。【述记?卷十四】十义广种子中,自下第八、具义多少。种有六义,遮余非种。于中有三︰初、总标六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五、合本有新熏说

【论文】二?二三三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疏翼】第七新熏本有分别中,第三师说各有二类。二类各有四文。今先叙本有立宗及引证,后叙新熏立宗及引证。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八、略标第八识相

【论文】二?三三五此识行相、所缘云何?【疏翼】前二十四颂明唯识相中,初一颂半﹝第一颂及第二颂前半﹞略释外难,略标识相。次二十二颂半﹝第二颂后半至第二十四颂﹞广明识相。广明识相中,初十四颂半﹝第二颂后半

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一册 卷二 十七、明熏习

【论文】二?三○二内种必由熏习生长,亲能生果,是因缘性。【疏翼】第一以出体等十门分别中,第十门四缘分别。文分为三︰一、内种为因缘,二、外种为增上缘,三、外共相器为内种果。此即初文。【述记?卷十四】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