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般剌密帝: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七】
2025-05-12 09:08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七】

阿难。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阿难。若即心者。法则非尘。非心所缘。云何成处。若离于心。别有方所。则法自性。为知非知。知则名心。异汝非尘。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于汝。若非知者。此尘既非色声香味。离合冷暖。及虚空相。当于何在。今于色空。都无表示。不应人间。更有空外。心非所缘。处从谁立。是故当知。法则与心。俱无处所。则意与法。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你常常在思维之中,与善、恶、无记结缘,然后生成种种意念法尘。这些法尘是从心想里生出,还是可以离开心想另有处所的?阿难,如果它是从心想中生出,那么,意念不是尘物,不是心想可以结缘的,怎么能够独立出来,而有地方安住呢?如果它可以离开心想另有处所,那么,意识法尘的自性是可以自知的还是不可以自知的?如果意识是可以自知的,这就是心。但是这个心是离开你另外安住的呢?或是一种缘物,如同另外一个心一样?这时既有一个你,又有一个你的心。如此而言,为什么要说你的心能够离开你而另有处所呢?如果意识不可以自知,那么,意识这个尘相,既不像色、声、香、味、分合、冷暖等物相,也不像虚空的相状,它到底在哪里呢?不论是在色尘,还是在虚空,都没有任何显示,这人间处处,哪里还有一个空无之外的处所让它安住?这个心没有了能够结缘的事物,那个可以安住的处所就无法安立了。所以应当知道,意识法尘和心都无处安立,这就是说,意和法两处只是虚妄,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俱备自在自为本性。

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另外,阿难,为什么说十八界本来是如来自性妙明真如?

阿难。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因色所生。以色为界。阿难。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纵有汝识。欲将何用。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汝识不迁。界从何立。从变则变。界相自无。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若兼二种。眼色共生。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阿难,正如你所明了的,眼根和色境结为因缘,产生眼识。眼识是从眼根生出的,是以眼见为界别呢,还是从色境里生出的,以色境为界别?阿难,如果眼识从眼根里生出,那么,既然没有色空等景象,就没有可以分别了知的事物,纵然你有眼的识力,又有什么用处?你所见的又不具备青、黄、红、白等等颜色,没有什么可以标示的,又从哪里产出界别区分呢?如果眼识从色境里生出,那么,当空无色境时,眼识就应当消逝不在。那又怎么能够识知虚空性呢?当色境有变化,你识知到色境的变化迁移,你的眼识并不迁变,那么界别从何而立呢?如果眼识随著色相的变迁而变化,那么界别也在迁变之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界别区分。眼识不变就是恒常。眼识既然从色境里生出,就不可能识知到虚空。如果眼识从眼根里生,又从色尘里生,那当它和根、尘相合时,就会发生分离,一半与根合,一半与色尘合,当它和根、尘相离时,一半与根合,一半与尘合,于是,造成眼识的杂乱,怎么能够识别区分而成为界别呢?所以,眼根和色境结缘,生出眼识的界别区分,这三处只是虚妄,这就是说,眼根、色境,以及眼识界,既不是因缘和合而生,也不是自在自为。

End

南怀瑾:《楞严经》最重要的一段: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千万背来哟!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哟!真的哟,比什么咒语都厉害哦!佛都告诉我们了。这叫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就在这一段。你们听《楞严经》,这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指要

叙言在这个大时代里,一切都在变,变动之中,自然乱象纷陈。变乱使凡百俱废,因之,事事都须从头整理。专就文化而言,整理固有文化,以配合新时代的要求,实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是任重而道远的,要能耐得凄凉,

蕅益大师与《楞严经》

◎ 慧 云蕅益大师(1599一1655),是明末清初四位高僧中最年轻的一位。大师的一生,受《楞严经》影响极大,可以说《楞严经》的思想与义理一直伴随并启发着大师,包括他的出家、修持、度众。其间过程,记载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读《楞严经》而开悟的几位禅师◎ 觉 禅《楞严经》内容丰富,被誉为小三藏,各个宗派都可以在本经中找到呼应处,如天台引之说止观,禅门援以证顿超,净宗取以归弥陀,中观由此见性空。但在汉传佛教八宗之中,《楞严

楞严经意旨

◎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者为众生示现询问,而

《楞严经》大意

《楞严经》大意◎ 虚 云方才有几位询问《楞严经》意旨,兹乘大众在此机缘,略说概要。此经原有百卷,而此土所译,只有十卷。初四卷示见道,第五、第六等卷示修行,第八、第九卷渐次证果,最后并说阴魔妄想。阿难尊

《楞严经》经题

◎ 达 照见道部分是讲《楞严经》讲法的缘起,以及如何见道。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楞严经》的经题。经题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经》。这个全称实际上包含了三藏

灵山大佛-感受佛教世界的静逸和深远

灵山大佛坐落于无锡马山秦履峰南侧的小灵山地区,该处原为唐宋名刹祥符寺之旧址,为保存古迹,在恢复祥符寺的同时,兴建八十八米高的露天青铜释迦牟尼佛立像。大佛所在位置是唐玄奘命名的小灵山,故名灵山大佛。景区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 劝持叙

劝持叙首楞严王,具足万行。总持三昧,熏修奢摩他路。开示众生,妙在一门超出。由庆喜恨多闻而未全道力,故迦文因妄见而直指人心。七处之征,宝镜磨尘而本明自现。八还之辨,金錍刮膜幻影随消。斥攀缘,则心不是心。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卢志丹:《楞严经》的神秘传奇

佛教界自古有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的说法。《妙法莲华经》传入中国较早,而《楞严经》则较晚。在《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之时,就已久负盛名了。公元580年,有位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拜访天台宗的智者大

修净土法门能不能读楞严经

1、楞严经所讲意义很深,大家在读楞严经时,一定要用心去读,这样才能知道经文当中所讲的意义,才能更加的了解楞严经。2、楞严经是重要经文,大家在读的时候,要一字一句的读诵每一句,在读的时候也要看清经文中的

《楞严经》解读五浊中的“见浊”

见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到了劫浊产生了以后,概念已经有了,我外在的世界,你就以现在的根身,这个根身你怎么以为

《大佛顶首楞严经》中关于金刚藏王菩萨的介绍

阿难当知:你应该知道。是咒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这个咒,常常的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那么多的金刚藏王菩萨;不单他自己,而且还有菩萨的种族。“那由他”是印度的十四个大数目之一

佛陀有没有说过楞严经

《楞严经》,具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

张秉全:楞严经十番显见纲要

楞严经十番显见纲要大佛顶是性法,是如来了义修证的密因。首楞严是修法,是菩萨万行所依的一切事究竟坚固的自性大定。此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阿难示堕淫室,文殊奉佛持咒往护,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以

禅宗典藏:虚堂和尚语录(卷三)

虚堂和尚语录卷第三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禅寺语录侍者德惟似泾如阜编庆元府请疏朝散郎。集英殿修撰。知庆元军府事。兼管内劝农使兼沿海制置使陈昉撰右伏以。尊者放光明。指八祥六胜之地。育王捧舍利。现十洲三岛之区。

紫虚居士:楞严经中所描述的五十种阴魔

楞严经中所描述的五十种阴魔紫虚居士一.楞严经第九卷有详细描述禅定中的五十种魔相,在本文中,我们仅把这五十种禅定中妄起的心念与产生的魔相,做如下简要的说明,详细情形请参考紫虚居士所注释的楞严经:1.定中

曾琦云:《楞严经》漫谈

《楞严经》漫谈曾琦云前面两章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强调了禅修中渐修的作用,为神秀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同时也推荐了慧能南宗石头禅法,因为石头禅居于中道,既有慧能的特点,又调和了诸家,对

梁乃崇:《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

《楞严经》里的能知与被知梁乃崇教授看完《楞严经》「七处征心、十番显现」这部分,我有一个感觉:我讲的「能知和被知」,《楞严经》经文已经通通概括了,只是相对于我所讲的「能知与被知」,经文讲的实在太复杂、太

林清玄:大佛头上的避雷针

我带孩子到南部乡下去玩,顺道参访南台湾的寺庙,才发现台湾的大佛愈来愈多,而且好像在比高一样,十几层楼高的大佛到处都是。有一些很小的寺庙前面也盖了大佛,在视觉上造成一种荒谬之感。有一天,我带孩子去参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