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般舟三昧的念佛见佛的原理是什么
2025-04-01 12:14

般舟三昧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âvasthita-samādhi是大乘汉传佛教念佛法门中的“常行三昧”,以行走为主,口诵佛号,以此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直到证得念佛三昧的一种念佛专修法门。印顺导师在著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三节中说道:《般舟三昧经》为念佛法门的重要经典,其意义是“现在佛悉立在前的三昧”。“现在佛”,是指十方现在一切佛。

般舟三昧是大乘汉传佛教出家、在家四众弟子所共同修习的念佛法门之一。般舟三昧修习成就者,能够在“定中”见到十方现在的一切佛,所以,此念佛的修行方法名为“般舟三昧”。

经过修习而成就“般舟三昧”之人,不但能见到阿弥陀佛,还能见到十方诸佛,并且,能够与所见的佛一问一答,听佛演说法义,这是修习三昧成就后,出现于佛弟子心中的事实。关于这一类修习三昧的宗教经验,在当时古印度的大乘佛教中很普遍,流行。例如:西元三至五世紀之间,从北印度传来,如果佛弟子心中有什么疑问,可以自己入定上升兜率天去问弥勒菩萨Maitreya。又西元四世紀,无著菩萨夜昇天宮于慈氏菩萨住所,授《瑜伽师地论》。

End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念佛往生的原理

念佛往生的原理太虚大师讲  胡继欧记──二十年八月在华北居士林──佛法明因缘所生法,有两种力:一、可思议力,二、不可思议力。如依何等因得何等果,造何等业感何等报,有何等境起何等心,有何等心明何等境,由

陈柏达: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

改变命运的原理 第四章一、吉凶祸福的根源心念为什么会有吉凶祸福的现象呢?原来只要我们一动念,我们的心地中就留下印象(种子)。所以古代人把心称为心地或心田,真是太有道理了。我们每起了一个善念,就会在心地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引言一、错误的见解一般人对于命运的看法多半是有偏差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在宿命论和自由论这两个圈子里打转。赞成宿命论的人认为:一切事情都是命中注定和神安排好的。努力的结果,只是白费心机。万事只

念佛法门的两个根本原理

一、 了解念佛法门原理的必要性尝与某法师交谈,彼谓净土法门,乃方便法,非究竟道。闻之,心中黯然。不想一位研教多年的法师,竟有如此见地,世尊叹息净土法门乃极难信之法,信然。于净土经典,蕅益大师赞为“华严

冯达庵:天眼通原理

初刻天眼通原理序神通境界。非散心凡夫所能测度。定力深者始克知之。内容区分六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境通。六漏尽通。第六之通。惟成佛与阿罗汉而后能。其余五通。上自菩萨。下迄外道。

宋智明: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佛性与修行佛性是宇宙人生的内在根本,是十法界或净或染的实相本体;修行则是悟证佛性的手段和显发本是妙德的途径。对於佛性与修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和体验,可以看出一个佛教徒的精神面貌与修为素养。通过观察而知,

宋智明:第六章 养生六妙门 第—节 六妙门的养生原理

第六章 养生六妙门六妙门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佛家功法。在养生方面,也有其特殊的意义,其中转移、随顺、寂止、妙观、返本、清净的六道养生之门,门门中有无数变化,功能全面,可以使人在修养心性、怡悦天年的「养生」

般舟三昧的修行方法是什么

“力励运转作意者,谓修始业未得作意,所有作意。”极力勉励自己,“始业”是开始修行时,“未得作意”,观也观不起来,影像也没有,佛学五根、六尘都搞得很透彻,但是用功不上路。作意始终做不好,观想也观不起来,

什么是般舟三昧

昼夜经行念佛方法(也叫行般舟),不同于一般的散心念佛,它是净土宗最早的修炼方法,是以前祖师大德用来快速突破某些关口的闭关秘法,秉持常精进不休息,大勇猛,大精进,大行持的原则,在长时间经行中念佛,并结合

般舟三昧是什么意思

般舟三昧,又称“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般舟三昧是以一日一夜或更长时间经行不断,不坐不卧,不停念阿弥陀佛的修行法门。能快速破除睡盖。连续行走九十天能快速证得般舟三昧,十方诸佛皆在前立。一者不得有世间

修持般舟三昧的功德利益有哪些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而说偈言。】用偈子来表述了。【谁当受持此三昧。彼于福聚不可量。斯等戒行无尘垢。本心清净犹如镜。】“谁当受持此三昧”?就是受持此三昧的人。“彼于福聚不可量。”他的福德资粮不可量,

般舟三昧可以修吗

当然可以修。但较难修。奉劝各位,还是修持名念佛,比较容易。因为,持名念佛,下手易,成功高,三根普被。古今来许多净宗大德都是持名念佛,往生净土的,《净土圣贤录》有记载的。你如果持名念佛都没修好,又想要修

般舟三昧经的第一品是什么

问事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祇迦邻竹园中,与大比丘众,比丘五百人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尘垢,生死悉除而得自在,心已解脱照明于慧,譬如大龙圣智通达,所作已办众行具足,弃捐重担所欲自从,已舍诸有其行

般舟三昧的念佛见佛的原理是什么

般舟三昧pratyutpanna-buddha-sammukhâvasthita-samādhi是大乘汉传佛教念佛法门中的“常行三昧”,以行走为主,口诵佛号,以此清净自己的身、口、意三业,直到证得念佛

修般舟三昧成就哪四种见佛机制

第一个是现前见佛。般舟三昧是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立的三昧。以前我念过药师佛,念过观世音菩萨圣号,念过文殊菩萨真言,行法稍一用功的时候,得见形象并不复杂,但是若能问法,是还需要一定进趣性的。我们一般所谓的见

修般舟三昧能消业障吗

在所有佛法修行的法门中,最难的就是这个法门,能够修下来,也就是九十天能够走下来的,历史上最有名的就是天台祖师,宋朝的慈云遵式大师。慈云遵式大师当时已经病得很重,不断地吐血,可能是肺痨,就是现在的肺结核

般舟三昧经的第二品是什么

行品第二佛告跋陀惒菩萨:“若有菩萨所念现在,定意向十方佛。若有定意,一切得菩萨高行。何等为定意?从念佛因缘,向佛念意不乱,从得黠不舍精进,与善知识共行空,除睡卧,不聚会,避恶知识近善知识,不乱精进,饭

因果报应的原理是什么

菩萨自性常生快乐,菩萨他常生快乐,所以也能令众生悉欢喜;因为菩萨他本身是快乐的,众生见到菩萨都生快乐,被菩萨影响,也都不忧愁了。这好像什么呢?就好像一面大圆镜似的。大圆镜在你面前现出来,你若是欢喜,

紫虚居士:佛像开光的意义与原理

佛像开光的意义与原理(及法器与念珠加持的意义)药师山紫虚居士讲述叶政盛整理一、佛像开光的意义与原理开光是牵涉到精神界与物质界的一种交流,就是佛菩萨怎样利用佛像来做事情。佛菩萨是精神界的层次,佛像是物质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

交易原理之7:在智慧上做交换梁乃崇教授布施、度众生,以及佛菩萨的加持等都是在做交换;中国人说的「礼尚往来」、「教学相长」,也是一种交换,这些都是智慧上的交换。好比说我们不太懂得修行时,修行要有进步太难

梁乃崇:测不准原理

讲「测不准」之前,我们先问测量是什麽?测量是「人的心智」运用「仪器方法」衡量「被测物」,所以「人的心智」贯穿整个测量过程。比如,一个人用尺测量楼房的高度,这个人必须具备知识和智慧,才能测量出正确的高度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1:认识间接贡献

交易原理之1:认识间接贡献梁乃崇教授「交易行为」不仅是时下强调经济挂帅,甚至是主导国势强弱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交易行为」的确是主导富裕与否的关键,但其影响之广绝不是表面所见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2:间接贡献的力量庞大

交易原理之2:间接贡献的力量庞大梁乃崇教授为了让大家更明白透过交易所得到的贡献,我们看下面这个公式:我现在用代表人、家、公司、机构、国等等主体,P=+++,「N」可以从1到N,P代表全世界。我们把算做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3: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的比较

交易原理之3: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的比较梁乃崇教授我们来比较一下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直接贡献有创造、设计、制作等,它的特征显而易见,产量稀少,成本高;而间接贡献是透过交易来的,量极大,成本极低,但是隐而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4:交易的模式与内容

交易原理之4:交易的模式与内容梁乃崇教授一般所谓的交易是指狭义的产品、服务之类的交易,这是一种用金钱做媒介的商业模式的交易;而广义的交易则是只要是交换,中间没用钱做媒介都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知识或智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6:和佛的世界做交换

交易原理之6:和佛的世界做交换梁乃崇教授佛法中的回向动作,其实就是一种交换;一有了交换,间接贡献就出现了。像我们做了布施后,若再做回向,对方就会得到很多间接贡献,他们的困难与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经过回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5:间接贡献让修行进步神速

交易原理之5:间接贡献让修行进步神速梁乃崇教授是完美、充足?或是有缺陷?何者是贡献?何者是伤害?认定权在心,但是心是可以被迷惑的。商业世界的广告之所以很盛行,就是为了要影响你的判断:把一个东西说得很好

梁乃崇:交易原理之8:间接贡献有如不住相布施

交易原理之8:间接贡献有如不住相布施梁乃崇教授间接贡献和直接贡献在基本的想法上是有不同的地方。这个问题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当苹果电脑麦金塔系列写出作业系统时,微软还没没无闻;可是当时麦金塔想:麦金塔很

蒋维乔:因是子静坐卫生实验谈 第二章 静坐的原理

第二章静坐的原理第一节静字的意义地球一刻不息在那里转动,我们人类在地球上面,比蚂蚁还小得多,跟着地球去动,自己一点不知道;但自己无时无刻也在自由行动,即使睡眠时,心脏的跳动,也绝不能停止。这样说来,宇

净土经论:般舟三昧经(卷上)

般舟三昧经卷上(一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问事品第一佛在罗阅只摩诃桓迦怜。摩诃比丘僧五百人皆得阿罗汉独阿难未。尔时有菩萨名[台-台 (犮-乂 又)]陀和与五百菩萨俱。皆持五戒。

净土经论:般舟三昧经(卷中)

般舟三昧经卷中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无著品第五佛告[台-台 (犮-乂 又)]陀和。是菩萨三昧当云何譬。如佛今于若前说经。菩萨当作是念。诸佛悉在前立。当具足念诸佛端正。悉欲逮见一一想。当想识无有能见诸佛

净土经论:般舟三昧经(卷下)

般舟三昧经卷下后汉月氏三藏支娄迦谶译请佛品第十跋陀和菩萨政衣服。长跪叉手白佛言。我欲请佛及比丘僧。明日于舍食。愿佛哀受请。佛及比丘僧默然悉受请。跋陀和菩萨知佛已受请。起至摩诃波喻提比丘尼所。白比丘尼言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解脱痛苦的原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经文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无自性,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将这段经文称

梦参法师:般舟三昧的问答

【问】:有一部经叫《般舟三昧经》,尼众能不能行般舟三昧?【答】:不论是谁都可以。修行不分比丘跟比丘尼,僧众跟尼众是一样的。总说僧宝的时候,就包括比丘尼众。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这个僧宝,不是专指男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