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抱怨是败德之行
2024-10-19 12:35

人有抱怨的习惯,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爱吗?下属对上司抱怨,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吗?抱怨之害,尤有甚者,列举如下:

一、抱怨是丧志之始:人一旦心中满怀怨恨,所谓怨天尤人,总觉得世间不公平,觉得天下人都对不起自己,这就是人生危险的讯号。因为你对社会的热情不够,对人生的际遇认识不清,对自己的付出心有不甘,对自己的获得有所不满,因此愤愤不平,怀忧丧志,人生从此一蹶不振。其实,这个社会必定先要有所付出,才能赢得相对的收入;你只是抱怨付出,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二、抱怨是结仇之源:抱怨绝对不能获得欢喜,你抱怨人家一分,别人回给你的可能是加倍的排斥。合伙人本来是共同打拼,但你总抱怨对方的不足,难道对方就会满意、钦佩你吗?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相同的,怨人者,人恒怨之,管鲍之交就是说鲍叔牙不介意管仲,在钱财、事业上没有半句怨言,所以两人才能相知相惜,才会有好的结果。

三、抱怨是败德之行:人一旦有了抱怨,情绪一定非常恶劣,就借酒浇愁。有的人甚至一不做,二不休,因为对家庭抱怨多,他干脆不回家,整日徘徊在酒廊舞厅里;因为对公司有很多不满,他可以请假出游,甚至泄露机密,使公司受到损失。抱怨的结果,可能对方损失有限,但自己则有更大的败德之行。例如抱怨父母者,成了不孝儿女;抱怨朋友者,最后反目成仇;抱怨同事者,明争暗斗。种种败德的行为,都由于抱怨而产生,殊为可怕。

不仅如此,世上很多的打斗、毁坏、嗔杀等行为,也都是因为抱怨而起。一个人如果时时心存善念,纵使受了委屈,被人欺负,只要自己有修养,稍加忍耐,也就过去了。假如感到利益不均,或者为人所侵占,也不能为了虚浮的财利,造下难以弥补的冤仇,最后受害最大的还是自己。

因此,一个人一旦心中有了抱怨的念头,自己应该立刻有所警觉,自己要懂得回心反省。凡事能够将心比心,抱怨又由何而生?

摘自《星云大师开示》

End

抱怨是败德之行

人有抱怨的习惯,却不知道这个习惯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夫妻相互抱怨,能永久恩爱吗?下属对上司抱怨,上司会欣赏这样的人吗?抱怨之害,尤有甚者,列举如下:一、抱怨是丧志之始:人一旦心中满怀怨恨,所谓怨天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

般若显净土之妙净土成般若之行江味农念佛一法,尤为断念方便之方便。不令他念而念佛,亦是转换一个念头。而念佛更视作观亲切,念佛则是净念,换一个清净念,以治向来染浊之念。并令一心念之,又是以纯一之念,治向来

净土经论:楞严之行门与禅密问题

楞严之行门与禅密问题即诸法而通法性即定刺而成性定以律仪清净为基楚以密咒诵持为扶助楞严经中最主要的,即是楞严之行门。阿难遭摩登伽之难,蒙佛说咒度脱。本经第七卷上,阿难复请佛说咒。佛说咒时,顶上放光,光中

惟贤法师:何为唯识之行?

问:何为唯识之行?惟贤法师答:若能通达万法皆不离识,依多闻熏习,缘法义为境,以四种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四如实智(如实了达四种寻思),渐修五重唯识观(遣虚存实、舍滥留纯、摄末归本、隐劣显胜、遣相

净宗法师:信在称名之行中

因此,但能「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信在其中矣。只要能够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所谓的信就在当中了。不需要在六字名号之外(也不可能在六字名号之外)、在称名念佛之外再寻找信心。所以,信心的内涵就是六字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