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 律习气不容易了解,但是我们用一种比喻就很容易了解,比如说你每天泡茶,每天泡茶、泡茶,泡习惯了,这个茶叶,泡茶的那个瓶子,把它洗干净,你还闻到什么味道?茶叶的味道。奇怪!这里面一点茶叶都没有,可
 
净界法师问: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对?净界法师答: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
 
宽运法师太虚大师说我们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人生改善,后世增胜,了生脱死,法界圆明。一切都是为了人生改善,但改善一定是脚踏实地,不是患得患失的。如果在空中的楼阁,而且更让我们增加烦恼,而且即使改善了也无
 
是非关怎么过?就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个是是非非、人我是非是太普遍了,这个现象一点也不稀奇。我每次说好像都说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看效果不是太明显,就在我周围,说起话来,三句,都出不了三句,就开始说别人的是
 
问:设曰众缘和合如是则因多果一;曰一迷而有众相,如是则又因一果多;曰瓜熟结实如是则实即是果;曰种实成瓜如是则实又是因矣。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吴捷汉)李炳南答:因结果时,以缘为介,
 
◎ 观 照一位老禅师一直被人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的人。在禅师居住的寺院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全家都是禅师虔诚的信徒。一天,其中一家人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父母一再逼问女儿:谁造的孽? 因为女孩
 
禅 悦佛教认为世事无常,无论什么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归于虚无。正是从这种观点来看,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也都是无常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场词把世间的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论是非,造作口业,恶口妄语,同时也
 
◎ 达 照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时候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在轮回当中出现的问题、毛病有多少,善恶、烦恼有多少,关键的错误就是两个:一个是我
 
  人生其实是非常公平的,它就像一面镜子,你善待你的人生,人生就会善待你;同样,你内心深处敷衍了事,满不在乎,表面看起来好悠哉,事实上并非如此,我们的福报就在敷衍了事中,慢慢溜走。在《阅微草堂笔记》里
 
离人我是非之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一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
 
◎ 净 因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实这首诗中所展现的已经不只是自然界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了一种禅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诗人之所以能守住这份心斋,就在于其心
 
◎ 星 云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
 
如果没有了解死亡的真理,越老或活得越久,对死亡的恐惧便越多。逃避死亡或渴望长寿不老,都如同痴人说梦一般,如此过活,人生必会被持久的焦虑所扰。因此,如果人生远离生死无常的真理,建立在盲目的企望永恒不变的
 
为了这个完美人生,我们对着每一格的任务一刻不停地埋头奔跑,总害怕落后。但花有花时,鸟有归期,人生同样快慢有时。泰戈尔曾说,最好的总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所以不必赶路,按自己的节奏,步履不停走过每个今天
 
别让身体影响心灵的明白修身是修心的基础,要是没打开脉结,你修成的那种空性觉受是不彻底的,而且容易丢失。因为你的心虽然有了智慧,但你的身体仍会给你造成烦恼,这样,身体反倒成了心灵的障碍。你生了病,仍会有
 
当我们朝着光亮行走除了保持好姿态更别忘记内在的重心午后的禅堂,首座和尚正在打坐, 一个小和尚却躺在禅凳上睡觉,还发出呼呼的鼾声。 这时,老方丈推门走入禅堂。小和尚听见声响,微微睁眼瞟了一下,翻个 身继
 
别让佛教沦为私人化的功德信仰李向平人佛关系的私人化现象信仰最初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以后演化为一种纯粹的精神关系,直到形成最纯粹的信仰,才摆脱了社会因素的约束,或者是依赖于社会关系。G·西美尔认为,“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真的毁坏佛堂,就是在佛堂里睡觉、吐口水、擤鼻涕、丢茶渣或者放屁也将堕入恶趣,因此大家在使用佛堂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汉地很多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为了避免因不恭敬而造业,佛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
 
中日的敦煌禅籍研究和敦博本《坛经》、《南宗定是非论》等文献的学术价值杨曾文1943年北京大学向达(19001966)教授到敦煌访查古写经,从当地名士任子宜收藏的写经中发现一册梵夹式蝶装本,上面抄有四个
 
知因果懂理事不去诽谤、排斥、抹黑其他,更不以爱语、好心用心提醒以他人不死寻思去使他人意会是非他人。应常修忏悔,以种种因缘发菩提心,不以是非拉拢、更不以知是非自我道德高居轻慢他人,当一心念佛护持三宝发菩
 
言行之时便是种因之际,修行人须得慎言行,静修心。若遇是非对错,只需淡然处之,不必争辩。争辩非但不能自证,反倒容易让人生起烦恼心。烦恼心一起,所有清净便烟消云散,又谈何修行?事实从不会因为辩或不辩而更改
 
赵朴初答:两个集会都进行了经律的结集。七百比丘的结集,费时八个月之久。万人结集的时间虽未见记载,想也不会很短。可见两派要求解决的不只是关于乞受金银这一问题,而是要求通过经律的再一次编定来贯彻自己一派的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君子丰仁义之干。固礼义之防。则可以审好恶之公。定是非之当。夫是非在一人。则系一人臧否。在一乡。则系一乡利害。在天下。则系天下安危。何可不慎。而率意不当。非是是非哉。宋尹师鲁。处己教
 
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业。生活中说话的机会很多,但是,要说得有意义则不简单。例如:解决他人烦恼,彼此沟通了解,引导他人学佛……等等,如果只是在制造是非,则自己与他人,常常都会两败俱伤。常常听到别人说「人
 
人,生而不平等。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的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人的差异性,有来自先天的业力,及后天的努力与学
 
出家要吃些亏,又要带三分呆,心似寒灰枯木,是非从何处来。是非从哪里来?是非从争强好胜中来,如果你不争强不好胜,甚至你还会学一点吃亏,是非就迎刃而解,是非到你这里就没了,化解掉了。所以古人说,来说是非者
 
这里讲的病就是障碍的意思。人如果在某些方面的修养不到位,就会产生障碍,影响学业、道业、事业的成就。多事为读书第一病读书、学习,包括诵经,都要有闲暇的时间,多一分安静,少一些闲事,静下心来,读些好书。我
 
十善业中身业我们说是:不杀、不盗、不淫;口业就是:不两舌、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那么意业又是什么呢?所谓意业三类就是不嫉、不恚、不痴,其实嫉、恚、痴就是贪、瞋、痴。1.不嫉--嫉是嫉妒有一位诗人曾经
 
禅宗三祖僧璨*《信心铭》一上来就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可见祖师很早就知道了我们参禅的问题所在。我们总是在拣择,在憎爱,在得失是非的圈子里面绕来绕去。所以就没有精力去体究,去叩问我
 
就像我说许多学佛的人,一脸佛相,满口佛话。有同学讲电话,跟对方说要供养什么东西,我在一旁听了就骂,讲什么供养,讲把东西给了人就是了嘛,偏要用供养,为什么满口佛话。学佛久了以后,讲起话来就用另外一套术语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这是讲对『是非』判断不妥当,对於『向背』,向就是亲近,该亲近的你没去亲近,该远离的没去远离,这个不恰当,这叫做「向背乖宜」。仁人君子处处都以仁来做为是非善恶的标准,我们讲用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