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需要什么条件
2025-04-08 08:44

闭关,按道理来讲,人人都可以闭关的,随时随地都可以闭关的。闭关是很好的。
但是有一条一定要记住:戒律要清净才可以闭关。因为这个闭关看着非常容易,实际上也不难——关键是难在哪儿呢?我们如果戒律不清净就盲目地闭关,反而造成一种错误的知见,这个很危险。
就像我们走这条路本来走得很正确,但突然就闭关了,而把戒律放在一边了,这时候就光顾着修定去了,所以我们起了魔障。因为戒律不清净。
我们的魔障一旦起来的时候,它会产生一种幻境。因为有一分贪着就是一分魔障,你贪着多少魔障会高出多少。所以一定要严持戒律以后再去闭关,这是很重要的。
有的人可能也问:“师父,你刚出家不长时间就闭关了。你怎么回事?是不是你说话心口不一啊?要求我们不闭关,完了你去闭关?”
我可以给你讲,在我没出家之前我就日中一食。我还没受戒哪,那时候我就不要钱了。你要是能做到,能把五戒持到那种程度,你也可以闭关。所以这个很主要。
一定要有一个什么条件呢?持戒清净的这种程度,你才能去闭关。这是一个。
另外,你还得有一个愿力。你要是能从五台山一步一步走回来也行,它这里有个苦修的精神。我并不是说你们都得上五台山,然后走回来,而是说必须得有个苦修精神,不再贪恋这个世界了。
那时候我走回来是什么想法呢?就想一下闭个十年、二十年,不想见人,不想见谁了。因为对这个世界,通过走已经放下得特别厉害。

那时性空(师当时的弟子)跟我讲,他说:“师父,我这回进山,十年我也不出来了。”但是他没到两年就跑了。所以这个心,一定要死。
另外再一个什么呢?你得为佛教作出你应该做的事情来。这也很主要,得有个资粮。因为我不断地行走,和在碧山寺时的那种发心,都造成闭关的一个因素。
我们大家在常住里想闭关是好事,我希望大家闭关。但是你在常住里付出多少?你要闭关的时候,大家要为你服务的时候,你具不具备大家为你服务的因缘?
另外,你闭关是怎么想?是叫大家服侍你呀?我那时候可不是。我就想我一个人闭关,我谁都不让服侍,不想要人去服侍,那时候就这么想的。但这躲不过去。你越不想,人家越服侍你;你要越想让人服侍你,谁也不管你。
还有一个,就是你有没有贪恋的问题。这几个都是必备的条件,我们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才可以闭关。
不破参,不住山
更主要一个条件,这话我只能跟你们讲,但不一定说要求你们去那么做。就是悟后,开悟了以后再闭关。
禅宗有一句话:“不破参,不住山。”破参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你开悟了,见到自性了,你才能住山。
你不破参不能住山,因为你的知见还在于有为法,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佛,什么是魔,魔是怎么回事,你根本不清楚。
闭关的时候一旦起了魔障,你用什么方法来解救?你修来修去,自己就容易修出一个偏道来。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缘。
当然了,你们现在条件比较好,有师父指导。但是有几个资粮你一定要具足:持戒清净、对常住有所贡献、有所苦修、另外对自己的闭关无所要求。在这些条件都达的到时候,你想不闭关都不行。所以这是很好的因缘。
一定要记住了,你攒什么资粮,将来会有什么结果,什么因缘会有什么结果。你别怕攒因缘,因缘攒得越多,闭关时间越长,成就的因缘越大。
别刚有点修行就马上想闭关了:“我这心里觉得挺没啥意思,我还是闭点关好。”我跟你说,在哪儿你都闭不上。说,“在僧团里不让我闭,这地方不好。我上另外一个地方闭,行不行?”你也照样闭不上。
就算你弄个楼,或在哪个地方有人给你做饭,你只是形式上去闭了。闭完关出来,还不如不闭哪。因为你的知见改变了。你这点资粮全都消耗在那里去了。这也是很危险的事情。

闭关是好事,一定等到资历够了的时候再闭关,不要盲目。说,“我这心里可烦了!”烦了,我们采取别的办法解决。一定等因缘成熟,别盲目地做。
End
◎ 明 一我们一讲到禅修,就会想到在禅堂里面两腿一盘,监香师父扛着香板走来走去。各自闭目用功,或者数自己的呼吸、或者看话头、或者参话头、或者持咒、或者观想、或者念佛等等。所见都是有人卯足劲头、有人攥紧
◎ 大 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
修行的四个先决条件◎ 虚 云 办道(修行)四个先决条件,载于《参禅要旨》一文中,是虚云大师晚年在云居山的开示,一片婆心为修行人指点迷津,以免走错路。真是航海的指南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依教奉行。办道(
◎ 明 一 参禅首先要有信心,信有生死这件事可了,信有这么一法可行,信佛佛祖祖已了,我们按照他们所走的路提禅修就能达到目的。这样方才有些样子,才有禅可参,才有生死可了。所以,元贤祖师说:信得及,放得下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了 寂 释迦世尊在向四众弟子宣讲佛法时,为了令众生对所说的深奥教法能够明了,往往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以说明。在种种比喻方式中,以医生应病与药来比喻释迦世尊针对不同根性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念佛往生的条件:一心不乱《佛学常见词汇》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编辑本段《佛光大辞典》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
第一:要有信心、愿力。 但这样的人未必一定是个老修行,哪怕他原先从未闻过佛法,临终前突然得遇善知识相告,而且一闻佛法即有愿心,这样的人也叫有信心、有愿力。这样的人只要能够念佛,哪怕临终只念上一声佛号
第一、要重视因果,相信佛陀。感应它不是凭空而得的,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就像听广播,看电视,要转对了频道,才收得到节目。修行也是一样,相信慈悲,慈悲会在我们生活中有所受用;相信佛陀,依照佛陀的教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原始佛教的究竟果位,南传佛教完全依从原始佛法教诲。但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后逐渐出现的大乘(北传)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
断淫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断杀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断偷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不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缘;既要信自己,又要信他;既要信因果;又要信事理。1、信——自己你要信自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你不要看轻自己说:“喔!我造了很多罪业,我无法
一是“即生”成佛《大日经》曰:“于无量劫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悉地出现品第六,卷三》)也就是说,是在这一生获得成就,而不是依赖下一世。藏密的无上瑜伽部所
对于刚开始学佛的青年来说,怎么在家学佛,有个什么样的进阶过程和要求?是常常苦恼的问题。为此,本期《学佛问答》将分-七个阶段详细讨论“在家学佛的几个条件”,希望能对大家学佛有所裨益。(一)以身作则。怎
富楼那努力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他把佛陀对布教工作者应具有十德的训示,奉为座右铭,时时记在心头。佛陀说:布教师应具有十德:1.善知法义德 2.能为宣说德3.处众无畏德 4.辩才无碍德5.方便巧说德 6.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
『楞严经』说,不断「淫欲心」而修道,根本无法超脱六尘境界,转变欲界的生存空间,是与清净梵行的果德不相应的。『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又说明「居家菩萨当净修梵行,心不念习淫欲,何况受欲的道理」。『阿含经』上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
戒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戒以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为始,及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等所列之三聚净专戒;小乘则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相。于印度有五部之分,传入中国、日本后,即有大小乘之异
不净观成就的条件《禅法要解经》“若犯禁戒,不可忏者;若邪见不舍;若断善根及三覆障,所谓厚利烦恼、五无间罪、三恶道报;如是等罪,不应习行。又摩诃衍中(注:指大乘,即菩萨法门)菩萨利根,有实智慧福德,因
闭关,按道理来讲,人人都可以闭关的,随时随地都可以闭关的。闭关是很好的。但是有一条一定要记住:戒律要清净才可以闭关。因为这个闭关看着非常容易,实际上也不难——关键是难在哪儿呢?我们如果戒律不清净就盲目
要离五盖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
禅宗产生很长时间后,才出现了净土宗。净土宗是在东晋时,由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法师设立的。当时,慧远法师看很多人参禅不对机,就设了两个佛堂:一个是禅堂,一个是依据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相关规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
一、亲近善知识众生的烦恼习气都很重,突不破,无法照见五蕴皆空。因此,需要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来引导。善知识能启发你内在的觉性,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觉悟,尤其在阅读经典方面,若无师父的教导,就容易以自己的
海涛法师开示:在经论里面讲,往生净土的基本的四个条件,我再报告一次:第一个,来,观想福田。也就是说你要经常观想。按照《 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重重的庄严,观想完以后,按照 《观经》看到西方三圣的相好庄
有一个观点认为临终时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头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这个说法听起来好象蛮有道理。然就净土特别法门往生而论,却不可作这样的判言。如果净业行人念佛功夫良深,临命终时,正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一 参禅的目的1参禅的目的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染污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四 参禅与观心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三 个个立地成佛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二 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纔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
惟贤法师答:生西方,一是凭自力,二是凭愿力、弥陀的愿力,要自力、他力相结合,这中间有一个条件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断不离娑婆。念不专一不会升西!等于小孩子走路一样的,你不走,你爹娘硬要把你拉起来走?没得
修净业者,首要的目标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成就固然重要,但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而言,不能往生,成佛往往就成为一句空话。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佛教徒念佛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往生西方,一是凭自力,二是凭愿
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什么?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惟贤长老答:生西方,一是凭自力,二是凭愿力、弥陀的愿力,要自力、他力相结合,这中间有一个条件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断不离娑婆。念不专一不会升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