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妄想为敌
2024-11-17 13:22
不与妄想为敌
◎ 来 果
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则不行,何以呢?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过去;今人道心不坚,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敌还好,一勇一敌,反过来要降他了,不降不得过。这是甚么道理?
因为,我们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他们一万人个个都是力量很大的。万人是甚么?是贪、嗔、痴、慢、疑,种种的烦恼无明。这一万个念头,是一向纯熟的,不要你去近它,它会自然地随顺你。这一种自然随顺的一个念头,有无量的力量;万个念头,力量更大到不得了。今天用功的一个念头,是向来没有见过,又没有做过,它那里会随顺你?不但不随顺你,还要你去寻它、顺它,可见得一个寻它的念头,极小极生疏,力量很小。
譬如:一个家庭,儿、女、孙、侄,以及眷属,都是自然团结一致的;忽然外面来了一个生人,说:你们出去!这个家是我的。你们看这一家人还肯让他吗?不是要敌他吗?你一人向他们要,他们一家人向你敌,你还敌得过他们吗?我们这一念敌一万个念头,也是如此,一万个妄想是熟的,是家里现成的;这一念用功是生的,是才有的,与它们不同伙。你们想想:如同一个人要他的家,他一家人跟你拼命,你一人还敌得过他一家人吗?同是一理。
那么,敌不过,又是怎么办法呢?不能随顺它去就罢了!办法是有,先要你们明了不能敌它的原因在甚么地方;明白了这个地方,当然才有办法。因为,你一人要与万人敌,你早已有了敌的念头──就是敌的心;心既有敌,念头的形色自然是一个敌的形状,你有了敌的形状表示,当然是因敌人而有的;敌人见你要敌他,他当然要敌你。
譬如:一个人预备与人打仗,一定手上要拿刀,头上戴盔,身上穿甲,站在一个宽大的地方,你有了这个预备;不是对方一万个人也就要来与你相打?他们各人不是也要拿刀、拿枪?这一万个人的刀、枪汹涌地来了,你一见还敢打吗?不是一见就要降他吗?次则,你能预备拿刀、拿枪打人,不但一万人要来与你打,就是一个人、两个人看见,也要与你打。何以呢?你与他是对头,他当然视你也是对头,岂有不打之理?对吗?
这都是譬喻,我们要合喻法。你们以为妄想来了,赶快把念佛是谁打开,把眉耸起来,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就这么与它敌,三敌、两敌,不知、不觉,随妄想去了。半天知道了,以为:奇怪!我参念佛是谁降伏妄想,怎么打了半天妄想,还不知道呢?再来参念佛是谁,一刻业障翻起来了,你还照前一样敌它,三敌、五敌,不知、不觉又随业障去了,还是翻了半天才知道。你们照这样一天到晚与它敌,不知、不觉随顺它,这就是你们用功一人与万人敌;实在今世人不能用。
要怎么样使这一万人化恶为善,一律投诚呢?我们单单的念佛是谁?不明白;究竟是谁?还不知道到底是那一个;妄想来了,我不问它;业障来了,我也不问;总之,不离念佛是谁?佛是那一个念的?任它情来、爱来,种种的不得了,来的再多,我也不问;我还是念佛是那一个?清清爽爽的,历历明明的,不慌、不忙,不急、不缓地参。正是你打你的妄想,我参我的念佛是谁,各人做各人的事;你打妄想也好,你不打也好;我的念佛是甚么人,不知道,总是参。它们的妄想打够了,打到不打了,看看我还是这样参,挠也挠不动;久久的,它不是要向我投降吗?令它至心投诚,不是返妄归真吗?
譬如:我穿一件破衲袍,搭一顶衣,头上戴一顶合掌尖的帽子,我是站着或盘腿子坐在路旁;任是千军、万马,拿刀、拿枪,走经我这里,有甚么关系?不是他走他的?因为我不是他的敌人,他那里会打我?久久的,久久的,他跑来、跑去,跑熟了,他还来请教,请教我谈谈心,很友好的,还不是归顺我吗?你们大家想想,对不对?我与他为敌,他就与我拼命;我不与他为敌,他就亲近我,照常随顺我。
你们想想,我单单一个念佛是谁不明白,任甚么妄想一概不问;不以它为恶友,亦不以它为良朋,不去近它,亦不远它;这样子参禅用功,何等好!足见得这一句念佛是谁认真参究,不与一切妄想、业障为侣,不与天人、修罗为侣,亦不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为侣。
你们恐怕又有一点疑问:说念佛是谁不与妄想、业障为侣还可以,不与诸佛、菩萨为侣,我到有点不相信!对罢!不相信不怪你,我要问你:念佛是谁你参、没有参?假使没有参,你信我的话,参参念佛是谁到底是谁?究竟是谁?你这么一天到晚不断一下子,一点空档子也没有;正在疑情得力的时候,你打开眼睛来望一望:还有佛在,还有祖在吗?这,就要你们自己行到那里才可见到。
参!
摘自《禅七开示录》
End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济群法师很多人会把生命的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 佛 源有的人怕生死,有的人怕进禅堂,修行办道也怕辛苦又怎么得了!实际上用功最快活,所以修道人又称为无心道人,自由自在,无挂无碍。修行就是要有智慧,分别这是好事或坏事都要有智慧,贪玩贪吃,就会吃出一
◎ 净 界 一个人要把心量扩大,要离开所有过去生命经验留下的错误的概念,只有一个方法:把你的内心清空,把你的生命归零。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十年,改变过去生的生命经验所留下的影像,在那里时时勤拂拭,莫使惹
不与妄想为敌◎ 来 果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则不行,何以呢?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过去;今人道心不坚,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敌
【经典原文】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经文解释】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
妄想像一部电影的图影一样。你要看到电影的屏幕,这妄想在哪个地方演?它从哪里冒出来?在哪里?看到屏幕以后,其实它怎么演都很清楚。不会动,不烦它了,不讨厌它痛苦的时候你就让它痛苦,流泪的时候让它流泪,你就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
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如果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记与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四卷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色界生、无色界生、有想生
佛说:公家财物,不与勿取佛门有一副广为传颂的对联杨岐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这幅对联其实是讲了两个感动人心的故事:上联的杨岐,指北宋杨岐方会禅师,他是袁州宜春人,俗姓冷,20岁时出家。杨岐方会禅师
愚痴不理性的徒弟不与愚痴无德者为伍5~2 友不胜于己与我不相等宁可独行居不与愚者伴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大迦叶尊者的徒弟。 大迦叶尊者收了两位徒弟,一位尽忠职守,另一位每当大迦叶劝诫他时
问:若以五法对三自性者,应以名相对依他,妄想对遍计。《楞伽》、《唯识》,皆如此说。今何不然?《楞伽》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生。请观生之一字,此即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也。非谓名相即是妄想。乃是妄想之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
问: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卓之所不解者,疑情与卜度有何区别也?答:宗门之第一义,即不以佛祖圣贤在文字言语上所留传的如何若何为满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即这便谓之疑情,
不怕妄想起 只怕觉照迟佛经说:「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尘劳妄想不可怕,就怕我们没有「禅」、没有「定」、没有「力量」、没有「觉照」。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属我所有,我拥有了整个宇宙虚空,一片云彩、一
我还有这么多业障,妄想这么多,要怎么往生呢?你们每个礼拜都来念佛用功,相信大家业障一定有所减少,在这里念佛,念得越用功心越清净,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就越大,《往生传》里面讲到,莲花上面还刻有你的名字,所
居士问:在生活中很自然地想到下一刻要做的事情,如何可以保持念佛不中断?这样是不是杂念?如果只做不想又如何生活?如何过活?如果患有不治之症,念佛功夫还不能伏住烦恼习气,如何是好?应当求佛加持令自己病情好
发现打妄想常在鼻息跑掉的那个时机,也就是快要看不住了,妄想就跑出来了,然而妄想与鼻息的因果关系,不知谁因谁果就是了?答:鼻息不会跑掉啦,鼻息数不起来的时候是你妄想跑出来的时候,所以,你的重点就是,当你
置心一处而无妄想「禅坐」,是止住妄想之一途;「置心一处」是置心于生命因素中之一处,「息出入」是生命因素中最具体的一项因素。禅修是生命改造工程唯一之道,而所谓静坐之静,若妄想不止,何静之有?故所谓「禅坐
把那些妄想心通通抖落掉!在抖落这些妄想心时,你就会具足那些应有的资粮道。当这些资粮道具足了、妄想心抖落了、心也平静了,那就是:已经到达起跑点了!再来就是冲刺!!────────────────────
观不是想,想是妄想!「观」不是想,你一想,那就是妄想了!─────────────────────数息法,可以使呼吸产生妙用;透过这一连串的训练,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人的力量有多么大。可是,我们现在受到一
看清楚心怎样运作,妄想就会完全停止当在「句中玄」的阶段里是自救不了, 进入「意中玄」以后,可以为人天师,差别就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了解到了心是怎样在运作的时候,你的妄想会完全停止,没有是非、没有争执
能够停住妄想心,真心会起我们人的生命有没有驱动引擎? 你那个生命的动力,发得动还是发不动?你有没有经常的在驱动它?这个就是修行。────────────────────大家喝茶的同时,跟各位提一下,修
这是台中的同修问的,禅修心得。师父,请益(这好像武侠在打擂台,师父,请益!):息出息入由轻、细微,满全身,到腹部,一点在动,很微细,心念有妄想、昏沈、法义,数息一到十、十到一,方法不定,加杂妄念觉迟,
为什么会打妄想?假如觉得息很轻微,那就要注意运动是否不够。这息很轻微跟『在息中观息时发现有味道,然后会发现息的形状跑来跑去』是一样的情况,通常是称做掉举、昏沈掉举,你的心开始在不能掌控了,而且已经有一
数息容易紧张,又重回观呼吸。观得较专注又容易作意,不那么专注又容易打妄想。想全然放松又会逐渐驼背,欲维持脊直又无法全然放松。答: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在想还是在坐?会问这样的问题,他逻辑已经很清楚了;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