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光鲜亮丽却也咄咄逼人,有人其貌不扬却让人心生好感。前者让人窒息,后者让人舒服。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貌不惊人,也许才不出众,却在无形中有着一股别样的魅力,让你想要与之接近,放下心防,倾诉心
《佛光菜根谭》之生活◎ 星 云 一等婆媳:如母女般的亲密;二等婆媳:如朋友般的尊重;三等婆媳:如君臣般的严肃;劣等婆媳:如冤家般的相聚。一等父母:爱念子女,教以圣贤之道;二等父母:供给无乏,帮助成
我向来是有话直说的,这就是我的忍道!有话直说不是尖酸刻薄,而是真诚相待;有话直说不是心机百转,而是坦率自然。语言就像孔雀的翠羽,蛟龙的鳞片,有话直说恰是最绚丽的所在。有话直说,似山谷凉风,冬日暖阳,于
《菜根谭》中说: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这三点不仅是修德远害的法门,更是一个人修养的最好体现。01不责人小过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犯错误的过程。人生在世,谁能不犯错误
《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让一步和宽一分,是处世的法门。举动虽小,实则有四两拨千斤之效。1处世让一步为人处世让别人一步,是高明之举,因为让一步
《菜根谭》是一部为关于人处世的奇书,成书四百多年以来,颇受赞誉。古人云咬得菜根香,寻出孔颜乐,《菜根谭》中的智慧包罗万象,以儒家思想为根底,又融合了释道两家的思想,蕴含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义。而且文字空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蛾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菜根谭》人是脱离不了社会的,立身和处世是分不开的。处世需立身,立身则为了处世。立身,最好高一步;处
林语堂曾说过中国人最糟糕的特点之一就是:遇事忍耐。他承认:忍耐是国人崇高的品德,但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以至于变成了一种恶习。一味地忍,是一种懦弱。而真正的忍,是有底线的。忍字拆开,就是心上悬着一把刀,中
《菜根谭》是明代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与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菜根谭》是儒释道三教真理的结晶,有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
生活中,我们学过太多讲话的技巧,比如要学会赞美,学会夸人,学会说漂亮的话。但从没人教过我们,怎么说丑话?能把丑话说好,其实是一个人高级的情商。丑话,是对于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做一种预判,做好最坏的打算
身边总能碰到这样的人,总是一副毒舌的样子吐槽别人的小幸福。女生收到男朋友送的项链,他就吐槽对方没本事,送那么廉价的东西;孩子考上了一个一本大学,他就说不是985大学,上出来也没有什么用。其实,我们不该
懂得自嘲的男人更受人喜爱,他们知世故而不世故,善自嘲而不嘲人。一个擅于自嘲的男人,是拥有极高的情商的,他们擅于把糗事和生活酿成一首打油诗,是洞明了一切世事之后,做到的人情练达,是一种成熟且高超的能力。
1. 说话让人舒服不揭人短。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是锋锐的武器,一不小心就会伤到人,所以说话不能随便。古人说:当着矮人,别说短话。说话的时候,不要揭人伤疤,不然只能害人害己。人活一张脸,
不是每一个人都值得珍惜,不是每一段时光都值得铭记。生活就像一个大的困兽场,人人深陷其中,挣脱不得。我们在时间长廊中遇到很多人,有人相遇,有人别离,有人相逢一笑,有人反唇相讥。不是所有人都配的得上你的真
聪明有很多种,最高级的聪明是靠谱。靠谱,说起来简单,落下去复杂,世上聪明人太多,靠谱的人却很少。巴菲特曾说:靠谱是比聪明更重要的品质。如果说聪明是一株果树,那靠谱一定是最甜的果实;如果说聪明是攀登的云
1、八字与相上会有特殊印记符号。2、有三星、七星的标志,斑点或痣一类的,组成星图。3、阴阳分离,身体或身体某个部位,最明显的是看手。攥起拳头的时候,手心和手背之间的颜色突然变化,白的和红的有一明显界限
【论文】五?七九已引圣教,当显正理。【疏翼】第二别答即别以教理为量中,第二依隐经以理证有。【述记?卷三十】理中有三︰初、结前生后,次、依标正释,后、总结。此、结前显教,生后隐教,诤理取之。【疏翼】此即
问:第八识是无覆无记,第七识是有覆无记,则第八识中之种子因有善恶果则无记之无记,及三性中之无记,抑是有覆或无覆,抑何者为有覆何者为无覆,何以皆不标示明白。遍行既通一切识一切性,是否当以其通第八识者曰无
第十九课 法相宗 (六)十三、伏断二障上述小乘作生空观,断烦恼障证涅槃,大乘作法空观,断所知障证菩提,不过粗言其梗概。其实,此二障尚有分别起与俱生起之分,由邪师、邪教、邪思惟等,后天环境所养成的障惑,
第廿二课 读经录要 (三)大般涅槃经二十九、菩萨守戒,虽不与女人和合,然而见女人时,相与言语戏笑,或虽不嘲笑,而闻女人璎珞环钏种种诸声,心生爱者。或虽不嘲笑,然见他人男女相逐,便生贪著。或虽俱不如是,
第十五课 法相宗(二)四、五位百法俱舍宗立七十五法,成实宗立八十四法,以总括宇宙万有 (1)。本宗则立五位百位,五位者:一、心法,又名心王,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百法者:心
第廿三课 真言宗 (一)一、显密略义与小史在佛法中,有所谓显教与密教,显教者:即应须佛释迦牟尼如来,说一切大小乘教法,其文其义,明显易知,故称为显教。密教者:即法身佛大日如来 (1) 说内证的真言教法
第二十一课 读经录要 (二)大般涅槃经十六、若人发粗恶言,诽谤正法,永不改悔惭愧者,或犯四重 (1) 作五逆罪 (2),自知定犯,而不怖畏惭愧,不 肯发露 (3)。于佛法无护惜建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
第十四课 法相宗 (一)一、此宗的别名及其所根据的经论本宗是穷明万法性相之宗,故名法相宗。又依唯识论 (1),明万法唯识之理,故亦名唯识宗。佛灭九百年间,无著菩萨由阿逾陀国讲堂,每夜升兜率天,听弥勒菩
第廿二、廿三、廿四课综合指要1.照第二十二课,第二十九则经文看来,修大乘的行者,其所持的戒律,是否清净?是关系于心中的思想,及其外表的行为。在这二者之间,若外表虽不曾做出戒的事,而心中确有此思想,例如
第廿六课 真言宗 (四)十一、六种无畏无畏是安稳苏息之义,一切众生,被烦恼所缚,不得自在,若修至此处,则能分别解脱,得到安稳苏息,故名无畏。一、善无畏。世间善人,持五戒十善,其心安乐,离恶道怖,此则名
第二十课 读经录要 (一)大般涅槃经一、佛对诸比丘言:我前所说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今当说常、乐、我、净。夫无常者众生,常者法身,苦者外道,乐者涅槃,无我者生死,我者如来,不净者有为法,净者正法
第廿四课 真言宗 (二)五、两部曼荼罗金刚界曼荼罗,及胎藏界曼荼罗,称为金胎两部曼荼罗。如来的智慧,能破诸惑障,而证实相之理,坚固锐利,有如金刚,所以称为金刚界,这是表修显的智。众生的本有性德,摄持含
第廿五、廿六、廿七课 综合指要1.说句实在的话:咒陀罗尼,并不秘密,最秘密的,便是诸佛和每一众生的妙真如性。三世如来所说的一切密咒,还是从这一个,妙真如性海里,所演译出来的。若把诸咒喻作儿子,那么,无
第廿五课 真言宗 (三)八、六大缘起地水火风空识六者,体性广大,周遍法界,名为六大。自有情的身心,乃至无情的山河器物,凡坚硬者,皆属地大,流湿者,皆属水大,光热属火,动转属风,间隔属空,知觉属识,前五
第廿七课 禅宗 (一)一、宗门禅节起源和特点大梵天问佛决疑经载 (1):「梵王 (2) 至灵山 (3),以金色波罗花 (4) 献佛,舍身为床坐,请佛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默然无言,一时百万人天,悉
第廿八课 禅宗 (二)四、见性此宗所重者,惟在见性,所谓见性者,即断绝思路,直显真心。利根行者,在六根接触六尘的一 刹那间,以一念相应慧,截住现业流识,回光返照,便见即身本具,上同诸佛,下等含识,灵明
第廿九课 禅宗 (三)佛祖语录摘要释迦牟尼佛有梵志,两手各托一株花献佛,佛命放下,梵志放下右手一株花,佛又命放下,梵志复放左手一株花,佛再命放下,梵志说:吾今两手俱空,更放下个什么?佛说:汝当放舍外六
第八课 天台宗 (一)一、天台宗的渊源北齐 (1) 慧文禅师,,读大智度论「三智 (2) 在一心中得」之句,又读中论 (3)「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之偈,遂悟入即空即假即中
第四、五、六课综合指要1.相传华严经由文殊与阿难结集后,藏入龙宫,后龙树入龙宫见之,有三种本,乃取下本,流传世间,其说近于神话,未必尽可信。以意思之,释尊灭后数百年间,印度皆盛行小乘教,大乘经典,湮没
第五课 华严宗 (二)四、法界缘起与法界三观本宗以法界 (1) 无尽起 (2),皆一心所显发。心的作用,不可思议,旷荡虚寂,全包法界,孕育万有。一切法互为缘起,重重无尽,一多相容,大小互入 (3),一
第六课 华严宗(三)七、十玄缘起十玄缘起者,谓此十玄妙法,互为缘而起他,故曰十玄缘起,系示四种法界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相者。能通此义,则可以入华严大经的玄海,故又名十玄门。但至相大师 (1) 与贤首大师
第三课 律宗 (三)九、通别二戒三聚净戒及广中略三种戒戒有通别之分,通戒即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 是以摄律仪遏止一切之恶,属止持义。二、摄善法戒,是以摄善法积集一切之善,属作持义。三、摄众生戒,亦名
第七课 华严宗 (四)八、六相圆融此宗更分析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相状,而立有六相的教义。六相者: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名总相。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
第九课 天台宗 (二)四、百界千如此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 (1),或名为「如 (2)」,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
第七、八、九课综合指要1.诸法皆一生之所含容,亦一性之所生起,法相虽多,总不出性量,行者若能悟证自性,则于诸法,无不通达。圆解者:圆通的见解,于真俗二谛,理无留滞,行布处无非圆融,圆融处宛然行布。众生
第一、二、三课 综合指要1.人类本来是多欲的凡夫,一切见思惑,悉皆存在。学佛之后,只能算是迷途初返,若论身口意三业,尚未能尽符矩范,所以佛才制定许多戒律,以防非止恶,生善利生。在圣凡位阶中,真正不需要
第十六课 法相宗 (三)六、种子与现行前七识所作的善恶业,其气分感入第八识中,留下与本业同样的习气,将来能发生自类果者名为种子;亦如植物中,种下那一种的核,将来一定会生出那一种的果。第八识中,或善或恶
第四课 华严宗 (一)一、华严经有三本三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为释尊成道后,三七日间所说。此经由文殊菩萨与阿难结集后,藏入龙宫,后龙树菩萨入龙宫见之,据说有上中下三种本,上本有十大千世界微尘数
第十课 天台宗 (三)八、 一心三观宇宙万有,悉含有空假中三种谛理,已详前课,今所言者,系对此三谛,加以观察,即空观假观中观,是为三观,此三观皆具于一心之中,名一心三观。作此三观,能破三惑之暗,而成三
第十七课 法相宗 (四)八、五法楞伽经唯识论等,把一切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诸法,归纳为五法。五法者:第一相,森罗万象的事物,情 ① 与无情 ②,千态万状,其形相各各不同,是为相。第二名,依彼种种相,假设
第十八课 法相宗 (五)十、三能变据此宗的教义,宇宙万有,有情及无情,都是由识体所变现出来的:见分和相分,见分是见闻觉知,相分是一切境界。所有的见相二分,都是由八个识所综合变现,有分工合作之用,并非某
第十二课 三谕宗 (一)一、此宗源流佛灭后七百年间,龙树菩萨造中观论,简称中论,及十二门论,这都是依据佛说般若经,阐扬中道的空义者。他的弟子提婆菩萨,又造百论,广破外道小乘,是为三论。姚秦弘始三年,鸠
第十三课 三论宗 (二)四、二谛此宗立谛,以诠一切的言教,二谛者:一为真谛,二为俗谛 (1)。真谛指中道实相的理体,泯一切法,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经论中,若说无修无证,无智无得,离性离相,无所有,毕
第二课 律宗 (二)五、印度戒律分裂为五部佛在世时,因事制戒 ,随机散说,由是乃有戒律。佛灭后,优婆离结集律藏,升座诵读,共八十次,名八十诵律,这是戒律的根本。后百余年,去圣渐遥,有一部份放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