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的宗要是发菩提心
蔡惠明居士讲述
一、大乘法门都重视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双卷经》等,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
此经叙述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为大比丘众一万二千人及普贤、慈氏等诸大菩萨说法,谓过去世自在王时,有国王出家为僧,号法藏,发四十八大愿,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经累积无量德行,在十劫前成佛,号「无量寿佛」。光明寿命最为第一。其国土谓极乐国土,无量功德庄严,国中声闻、菩萨无数,讲堂、精舍、宫殿、楼阁、宝树、宝池等均以七宝严饰,百味饮食随意而至,自然演出各种伎乐,皆是法音宣流。其国人民智慧高明,容貌端庄,但受诸乐,无有众苦,皆能趋向无上正觉的佛道。至于往生有三辈(土、中、下)九品之分。彼国菩萨都得到一生补处,以观世音、大势至为上首。最后释尊劝告弥勒及诸天人等,发菩提心,不存怀疑,精进持名,信心回向,便能在彼国七宝莲花中化生,等等。
此经的宗要就在于发菩提心。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谓菩提心。新译为觉,求正觉之心称菩提心。两者名异而义同。《大日经疏》卷一载:「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梵语 Bodhi音译菩提,意译为觉、道、智,佛教用以指豁然开悟,如人睡醒、如日开朗的彻悟境界。菩提心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佛教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理想最高果位,梵文 Anuttarasmy Rsambodhi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又译「无上正遍知」,谓能觉知佛教一切真理,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境地的智慧,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大乘法门不论参禅、学教、念佛、修密都重发菩提心,因为任何修行都不能离开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心呢?应当包含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六信。信自是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无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若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这是信自,但此「自」字不是有我相的自我,而是指离一切相的自性,也就是指本有的妙明真心。信他是信他佛,应当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出广长舌,决无二言。从而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心求生,更无疑惑
信因信果也是一对:深信散乱持名犹为成佛种子,果能持之以恒,功夫纯熟,安得不生净土。曾有人问蕅益大师:「若人在念佛七日得一心不乱之后,又造恶业,仍能往生否?」大师答得好:「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更无起惑造业之事」。这是从慎因而言的。就信果来说,深信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以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法则井然,一丝不乱。如影随形,响必随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可见信因信果,就是信从念佛之因,得往生之果。从因得果,果不离因。
信事与信理又是一对。事是事相,理是本体。蕅益大师说:「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土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如今年七月,「太空之吻」彗星撞击木星,天体之大,无奇不有。说明三千大千世界,确实客观存在,应信其事。事与理相对,境与心相对。心即是理,境即是事。蕅益大师指出︰「信理者,深信十万亿佛土,实不出我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实无外故。」介尔是形容微小,也就是说当前这一念心性虽然微小,但它本体等同法界。应当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我现前一念所现影。心性如明镜,极乐依正主伴如镜中所现之影。能现影者,是我理体;所现之影,不离境体,能现所现,纯是真心,影虽多种,同为实相。有此六信,就能厌离娑婆,欣往极乐,所以信愿也就是菩提心。
二、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的一体
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者一体。这菩提心不是一般智慧,是大智慧、大慈悲和大愿力并举。梵文Prajan音译般若或波若,意译智慧。佛教用来指如实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为表示它与一般智慧有所不同,因此用音译。大乘佛教称之为「诸佛之母」。慈悲就是拔苦与乐,菩萨以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名慈;以怜悯心拔除众生的痛苦名悲。《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载:「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华严经入法界品》载:「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大愿力,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为度众生,所以要求佛道,而成佛道正是为广度众生,两者是相互联系的。
菩提心分为顺事菩提心和顺理菩提心(或称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唐代新罗高僧元晓法师在他所着《无量寿经宗要》中写道:「无上菩提心,一是顺事发心,二是顺理发心。」顺事发心,就是早晚课诵必诵的四弘誓愿中的:「烦恼无尽誓愿断」,这是断德,能把无边烦恼斩断;「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智德,发心修学无量法门的佛法,学大智慧,没有大智慧就难断烦恼;「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恩德,众生恩是「四恩」之一,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正是为度众生,这是果德。所以发四弘誓愿也就是发起一部份菩提心,名为随事发心,或称世俗菩提心,极为重要,是奠定基础。
进一步要顺理发心。这个心就是自己本有的真心,亦即佛性。「佛性本来清净,为妄念覆盖,如云蔽日,上明下暗」。清除妄念,驱散云雾,真心自现。《金刚经》说:「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定,也即止,「生其心」指慧,也即观。第一义谛是言语道断,离文字言说的。《金刚经》最后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全经的精髓,教导我们要从「缘起性空」的理念基础上悟入般若,要被我执、法执。罗汉虽是出世圣人,但他们认为还有四果可证,未破法执。明心见性要达到我空、法空、空空,最后连空亦要破。「佛说诸法空,为除诸有故」,如果着空,那就坏了,「若复执于空,诸佛不能度」,佛教的殊胜高妙就在于此。顺理菩提心,理是实际理体,简称本体,它是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从容中道。《维摩经》说:「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提心)即是出家。」所以只要顺理发心,同样具足出家功德。
净土三经中,《阿弥陀经》称「小经」,《无量寿经》称「大经」。《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着重以登菩提心为宗要,《阿弥陀经》阐释持名念佛,其人临命终时,一心不乱,弥陀如来以及圣众现前接引,即得往生彼国。小经以信愿持名为宗要,大经以登菩提心为宗要。殊途同归,理事圆融。各随机宜,选择读诵,为往生净土积聚三资粮。清梦东大师十六字箴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则是高度的概括。
佛历二五三八年甲戌立秋于上海佛教居士林
End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无量寿经讲座08(概要)菩提心是这样的大,菩提心量就是这样大,他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在一切空间,包括广大无边。这些众生过去的我要度,现在的我要度,未来的我也要度。包括时间,广大长远,都没有边际。
无量寿经讲座05(概要)《华严经》经末,华严最后一卷,普贤大士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把普贤行愿品列入净土五经之一,这就是证明。《华严》讲了这么多,那么多玄妙,讲到八十篇,最后还是要用,尽除一切诸障碍,
无量寿经讲座06(概要)你念佛名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正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里就这一句佛号的时候,并且就一句的时候,别的妄想就没有了吧,就换掉了百千万亿的妄想杂念。如果念佛啊,我怎么还是妄想纷飞。你不知道
无量寿经讲座12(概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瀚,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都开辟,都开开好了。
无量寿经讲座07(概要)再引证一下《弥陀要解》,澫益大师说吾人现前,一念清净心性。我们每个人当前一念的心,一念的性,不在内不在外,在哪?在里头,在外头,在中间,都不是。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过去心不
无量寿经讲座09(概要)有余涅槃,这才能够从同居土升到方便有余土。四土,同居土的之上是方便有余土,是小果的圣人,阿罗汉所居的土,这种叫做竖出三界。按通常的向上升,升天,出欲界到色界,出色界到无色界,出
无量寿经讲座15(第1品)阿弥陀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从本觉起,我们念佛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最后达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那要是倒过来,把这平等觉作为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
无量寿经讲座14(总释题名)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底故,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乘为大,这是大乘的含义。十二类因缘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是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呀。以是因缘也叫
无量寿经讲座13(概要)自主的本心啊自心啊。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自心他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就是无意的话。郁单是本单四大部洲中郁单,是本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自然
无量寿经讲座20(第二品)就有了数量,无量的智,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如你不通达众生,那你怎么给药呀。众生种种差别呀!种种病呀!这差别相,这叫什么智慧呀,这叫无量
无量寿经讲座16(第一品)这《净影疏》,慧远大师是隋朝的。他说神通已达,叹其德胜。所谓很神异。神异称为神。他神异,凡情所不能达的。什么叫通?没有壅碍叫做通,壅,堵塞了,堵住了,就不通了。通有身通,天眼
无量寿经讲座18(第二品)究竟彼岸,彼岸就是波罗蜜。证到如来到达彼岸。《净影》就是慧远大师他解释究竟涅槃,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这都是《智度论》的话。《净影疏》解释究竟涅槃就是解释究竟
无量寿经讲座17(第二品)又贤护等十六正士,所谓善思惟菩萨、慧辩才菩萨、观无住菩萨、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宝幢菩萨、智上菩萨、寂根菩萨、信慧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
无量寿经讲座19(第二品)还有另外一件事,爱欲同等的难办,那一切众生都不能承当。幸亏只有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最难办,爱欲。一切众生都因为爱欲而证性命,性命就是这么来的,生死之本啊。再有一件事情这么严重不
无量寿经讲座23(大教缘起第三)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护者是护持、维护。佛种性者可以解释六度。我们引征《会疏》的话,他举佛种性四个解释,我们今日举其三个:(一)众生所具佛性,人人都有佛性,众生心中具如来性
后汉支娄迦谶译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编辑说明前 言经 题法会圣众第一德遵普贤第二大教缘起第三法藏因地第四至心精进第五发大誓愿第六必成正觉第七积功累德第八圆满成
大教缘起第三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镜。影畅表里。
必成正觉第七【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 必至无上道 斯愿不满足 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 普济诸穷苦 令彼诸群生 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 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誓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无量寿经今得善本(夏莲居会本)之大事因缘弥显本经即华严、即禅、即密;一切含灵依此度脱(一九九○年十月宣读于日本第三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1)净土第一经。《无量寿经》称为净土第一经,盖由于经中宣示:
无量寿经白话解 前言作者撰写《大乘无量寿经解》后,又著此本《大乘无量寿经白话解》,何以故?作者于本书前言中说:今生幸遇这个无上宝典《大乘无量寿经》,感恩不已,是以一注再注,愿一切有缘人同沾真实之利。据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04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昨天讲到一切大圣,神通已达。什么是大圣,昨天作了一个解释。一句话,是已经断了妄想、分别、执著的人,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大圣。我们在经典中常常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08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下面,我们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往下讲。请大家看这两句经文:【破烦恼城。坏诸欲堑】这两句经文,就是帮助一切众生降伏魔怨。再往下接着看:【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06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这节课,先讲讲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第三愿【广修供养】。这个供养,对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说法。比如说,如果是对长辈叫作供养;如果说对平辈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07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讲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的八相成道。请看下面一段经文:【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1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早晨起来绕佛,有一个非常奇妙的感觉,和同学们说说。什么样的一个奇妙感觉呢?今天早晨,非常的心生欢喜。我自己觉得,这个感觉,就好像我今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0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节课,接着上一节课的内容继续往下讲。度众生须遵守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四弘誓愿之一。前几节课我们曾经提到,要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2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请看下面一段经文:【于是世尊。告阿难言。善哉善哉。汝为哀愍利乐诸众生故。能问如是微妙之义。汝今斯问。胜于供养一天下阿罗汉。辟支佛。布施累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3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这节课我们讲第四品经文:【法藏因地第四】下面,我们首先解释两个名词。第一个名词是〖法藏〗。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万法;藏是含藏的意思。自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9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接着昨天的内容,继续往下讲。请大家看下面这一段经文:【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8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一节课我们开始讲第六品:【发大誓愿 第六】法藏比丘遵从世间自在王佛的教导,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这个大誓愿指本品所说的四十八愿。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0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请看下面一段经文:【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6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一节课我们开始讲第五品:【至心精进第五】第四品是发愿,这一品是解。以至诚心,精进修行,至心、真诚心到了极处。下面请看这一段经文:【法藏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17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看下面一段经文:【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2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请大家看下面两句经文:〖诸佛世界。众生睹者。〗这两句经文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里的众生,只要见到佛光,就生希有心。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起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4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接着往下看经文,这几句经文非常重要。【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这六句经文,重要在什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3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咱们开始学习第七品经文:【必成正觉第七】这一品经文,是法藏比丘在他的老师世间自在王佛面前,说出了他的四十八大愿以后,又以偈颂的形式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30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三品经文:【寿众无量第十三】这一品经文,是为我们说明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极乐世界的人数无量。两个无量,阿弥陀佛的寿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31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十五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菩提道场第十五】这一品经文,是四十八大愿中的第四十一大愿树现佛刹愿的成就,主要是介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6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我们接着上集的内容往下讲。请大家看这几句经文:【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先看下面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8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十一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国界严净第十一】这一品经文,是世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环境的庄严清净。现在旅游的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9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十二品经文,这品经文的题目是:【光明遍照第十二】这一品经文,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也就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人事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27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接着昨天讲的内容往下进行。今天,我们讲第九品和第十品。因为这两品的经文都不长,所以这一节课可以讲两品。现在我们开始说第九品:【圆满成就第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32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前面,我带大家去看了阿弥陀佛讲堂两边的菩提树,高达四百万里,一定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再带大家去参观一下阿弥陀佛和菩萨们所住的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33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今天这节课交流的内容比较多。我总结可能这节课有三多吧。第一多:是内容比较多,因为这个内容都是第十七品的。如果你分两节课讲呢,就少。一节课
刘素云复讲《无量寿经》第35集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弥陀佛!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十品经文。我们还得继续旅游,继续参观游览西方极乐世界的美景。这一品经文是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风和雨,这个风是什么风呢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