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蔡礼旭: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30[海口]
2025-10-19 09:25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集)2004/11/28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档名:52-115-30

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上一堂课提到讲话的态度包含要耐烦,包含讲话的时候要看著对方,包含要有守信的态度。那我们刚好提到在春秋时代有一位读书人叫季札,他并没有在口头上答应别人,但是他心里面已经许诺要把他那一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所以他是连自己的一个起心动念都要坚守信用。我们应该向这样的圣贤人学习,而不是给自己找藉口。当我们时时替自己找藉口,我们自己都会愈活愈不踏实,也会愈来愈得不到他人的信任。

当然言出要必行,但是言出以前,我们还是要考虑「是非宜,勿轻诺」。不要轻易答应别人,你要答应别人以前要考虑,答应的这件事是不是合乎正义?是不是合乎法律?有时候我们答应他的事,可能他太太以后会埋怨我们,也都有可能。所以必须要考虑到这件事情是不是对的,你才能够答应。再来,还要考虑我们自己的能力够不够完成这一个承诺,假如不行,你答应了到时候做不好,你自己也觉得很无奈,对方也会很不舒服,所以答应别人以前要量力而为。而其实我们在答应别人以前,可以先缓和一下,因为现在人很急躁,他要请你帮忙也很急:拜托!你赶快答应好不好?我们假如被他的急躁牵著走,很可能就轻诺。因为他很急躁的时候,对於这件事可能还没有洞察清楚,对於这件事可能心理上自己都还没做好准备,就要拉你一起下。这个时候你跟他一起下,可能走到一半他不干了,那你到底是不是有帮到忙,自己都觉得很纳闷。所以当你保持一段距离先缓和一下,自己考虑一下看清楚,也让对方冷静一下。这个进退之间我们要懂得去拿捏,在很急促之下下的决定,基本上都容易出状况,所以还是搞清楚之后再答应。

另外有几种态度是我们言语当中不可以犯的,在《弟子规.信》这一篇里面有提到「奸巧语,秽污词」。奸巧语就是俗话说的绮语,花言巧语。其实花言巧语心就不忠,心都是有所目的,心是居心叵测,这已经失去忠、失去恭敬,我们不可以用花言巧语去欺骗别人;秽污词,就是一些世俗的脏话,比较粗俗甚至於是骂人的话,这叫恶口。恶口会让人家很不舒服,甚至於会引起人与人当中的冲突。而当我们常常是秽污词,绝对会得不到别人对你的尊重,甚至於人家在背后都会批评你、都会轻视你。

所以言语也是一个人的形象,要保持好。你不要说别人讲话就这么随便,我们同样在一个办公室里面,你就慢慢也讲话随便,那你就得到别人对你的轻贱,我们就没有威仪了。所以不对的事不能跟,像现在办公室很多讲一些绮语,一些黄色笑话,这个风气不可开。当人与人当中都这么随便,很有可能整个团体气氛都搞砸了,甚至於坏人家的心绪,坏人家的工作情绪,这都是不可长的。而当你是主管的时候更应该制止这种风气。当我们大人在讲话当中都很轻慢、很随便,还在那里嬉笑,请问小孩看了学到什么?他就不懂得庄重,不懂得尊重别人,这个流弊都很大。所以我们在小孩面前讲话,一定要更注重形象,更注重遣辞用句,这都是大人很容易疏忽的。因为一论起来情绪就跟著波涛汹涌,也都没顾及到有小孩在旁边。

《弟子规》里面有提到「诈与妄,奚可焉」,诈跟妄就是欺骗,我们说的妄语。一个人为什么会欺骗别人?可能是他有所目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这个心已经偏颇了,不忠了。甚至於是他要掩过饰非,自己犯错了不敢认错,所以妄语来欺瞒。但是用妄语能不能真正把过失盖掉,行不行?要瞒一个过失还要拿二、三个藉口,二、三个理由来盖住,这二、三个理由继续还要再拿多少理由来盖?到最后吹牛到最后就吹破了。所以人假如继续妄语,每天过得很痛苦,每天还要想一大堆如何去掩盖自己的过失,那种日子实在怎么样?很苦!

我有一个学生,他因为缴午餐费,结果拿去挥霍掉了,刚好我来接新班,他就说是因为家里很穷,所以他都拿著这个钱去买一些吃的奶粉给他的弟弟吃,照顾他弟弟。因为我刚接他们二、三天,结果这个孩子讲得我眼泪都快掉下来了,我马上说:来来来,我跟你去你们家,买一些东西给你弟弟吃。这个学生马上说:老师,不用了。后来我就留心观察一下,觉得他的话跟他的母亲有很大的出入,而这个母亲是他的继母。但是我们听话切忌听片面之词,也不能全听他继母的,也不能全听他的,一方面要综合一下,一方面要自己实际了解。

结果刚好有一天,我经过一个电动玩具店,我想进去看看,他都说他很可怜,那我就进去看看,有没有又继续在这里浪费金钱、浪费时间。结果我一走进去看到好几个我的学生,还站起来:老师好。真的很惭愧,因为刚接他们的班,很多孩子家庭状况,基本上隔代教养跟单亲家庭就快要十个孩子,我们看了都觉得很心痛,有时候你还帮不上忙。因为家长的认知有时候不足。我这个学生还真厉害,躲到最里面的一间小房间,结果我就探到底,当这个孩子看到我的时候脸色都发青,因为他骗了我,瞒天过海到最后被我这个侦探给抓住。所以当老师不容易,还要当侦探,还要对学生的言语抽丝剥茧探个究竟。

后来我发现之后,马上就带著他到他们家去对质,结果因为去了之后,明显感觉到继母对於这个孩子;对她的孩子比较偏爱,对这个孩子就比较刻薄一点,所以我们看在眼里也是不动声色,两边协调。因为毕竟孩子做错了,他再怎么说还是要跟继母道歉,完了之后,我们就再跟这个孩子多做沟通。他也希望他的日子好过一点,那就先从自己好好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我们就从中开始给他一些引导,一些提醒,也把这个孩子的亲生母亲找来,大家一起配合。结果这个孩子后来跟我很熟、很好,因为确确实实虽然他被我吓得脸色发青,但是他一定知道老师不是找他麻烦的,老师是为他好。

当然在整个相处过程,我也发觉这个孩子脑筋特别灵活,脑筋不灵活,能够编这么多理由出来吗?我就利用,我们说顺势而为,利用他脑筋很灵活,所以叫他去负责,我们每一次到图书馆看书的时候书很杂,都是他去帮忙办借书,帮忙整理书籍,就分派给他这些工作。所以这个孩子到后来,常常有事没事走到我的面前来说:老师,今天还有没有工作要做?所以你愈给他做,愈给他鼓励,他从中提升他的信心,从中觉得老师很肯定他。所以其实没有孩子喜欢自甘堕落,没有孩子喜欢自暴自弃的,是我们老师跟大人有没有提供一个空间,让孩子去提升他的能力跟自信。

我后来就跟他问了一下,我说:那一段时间你骗老师这么久,你日子怎么样?他说很难受,每一天提心吊胆都在看老师的脸色怎么样。所以确确实实妄语那个日子不好过,我们还是坦坦荡荡。所以《弟子规》说「过能改,归於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假如掩饰,只会是错上加错。孩子从小一定要形成讲真实话的态度,假如孩子从小妄语,「奸巧语」,这一些习惯一养成,孩子还没踏出社会,他的社会信用已经怎么样?已经破产了。所以这个要从小一定要让他扎下懂得讲话守信,讲话讲真实语,绝对不妄语的态度。

那我们接著来考虑讲话的方法。我们也有提到讲话要「凡道字,重且舒」,就是抑扬顿挫要表达出来。然后言语速度要「勿急疾,勿模糊」,不可太快,不可太慢,所以这是讲话的方法。《弟子规》也提到「尊长前,声要低」,但是「低不闻,却非宜」,言语当中的中庸,尊长前不可以大声喧哗,但是跟尊长讲话,你可不能讲得尊长那里:你说什么?这样也是不礼貌。

诸位朋友您有训练过你孩子讲话吗?假如你没有训练,突然他要去应徵的时候,你在那里头很大,孩子连讲话都不会讲。所以表达能力要在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练,所以当孩子跟你在沟通,对你提出一些要求的时候,他讲得不清楚,你说:来,你再讲一次,你刚刚讲太快了,你讲慢一点,妈妈没听清楚。去要求他不断去修正他讲话的语速,讲话的一种抑扬顿挫。这个时候你可要有耐性跟他磨,很多讲话的习惯都是点点滴滴磨出来的。当你能坚持这个耐性,孩子往后要跟你讲话,他就能够调到一个很平稳,讲话很适中的状态来跟你讲。

我们在教读经的老师,常常会让学生上台来分享一下,上个礼拜你做到哪一些孝心、孝行?叫孩子上来讲。一上来就训练,不只讲话训练,站也要训练。现在很多孩子一上台之后,这个手就握在桌子旁边,歪一边,或者手就乱晃,有时候讲的头也晃,不然就往下看。要教!所以这么一训练,哪里不对开始修正,连走路走上来都要训练,「步从容,立端正」。所以孩子讲话也好,行住坐卧就有他的威仪存在,就有他的大将之风,心就定得下来。所以让孩子这样讲,训练他各个方面的讲话状态,讲得好再让他下去,讲不好再一次,再讲不好,一次又一次讲到好再下去。所以教导孩子除了方法之外,还要耐心。所以我们讲话的方法,《弟子规》当中这一些教诲我们也要从自己先做到,然后再来要求小孩子。

劝诫亲人亲友的方法当中,要「谏不入,悦复谏」。悦是时机,复谏的意思就是劝一次没有用怎么样?再劝,还是耐性问题。现在这个时代的人,假如劝一次就听,那这个人一定不是普通人。我上一次跟诸位朋友提醒,有这样的人,您一定要打电话给我,我要找他出来弘扬中国文化,他可能是颜渊的后代,颜渊是不二过。讲话的方法,「号泣随,挞无怨」。纵使被误会了,你还能够坚持劝下去,坚持做下去。所以现在人你要帮别人、要劝别人,要先做到不怕委屈。因为说实在的,现在人打一个比喻,他做人处事就像一亩田,这一亩田地不止是不能种,是地都裂开,里面连只蚯蚓都没有,连一些微生物都没有,这个时候你还指望它明年就给你开花结果,给你收成稻子?这个时候你要打基础,还要做一些有机肥,不是化肥,化肥会让土壤更糟糕,用一些有机肥先给它培植。所以我们现在面对孩子、面对亲友,你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有委曲求全、百折不挠的一种态度。

那言语会产生什么影响?当你的言语确确实实是忠、是信,而这一个忠就是真诚、就是恭敬,必然会让听者很受益、很感动。一定会达到「善相劝,德皆建」的效果、的影响。因为你又坚守信用,所以你的言语也会不断的提升别人对你的信任。所以我们要考虑言语所产生的效果,言语不恭敬,言语妄语、两舌、绮语、恶口,必然造成别人对你的轻视,对你的侮辱。所以这是我们不可以去做的,不可以去表现出来。其实言语的影响性,我们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一句话没有讲好,可能引起一个国家的灾难,一句话没有讲好可能引起一个家庭的分裂、一个团体的退丧。所以我们还是要谨记圣贤教诲,一定要谨言慎行,这是属於「言忠信」的部分。

接下来修身的第二个重要功夫叫「行笃敬」,行为一定要笃实、要恭敬,所以所有的行为存心一定是实实在在、恭恭敬敬的态度。我们的行为在对人当中如何恭敬?在对事、对物当中如何恭敬?我们《弟子规》教得非常详细。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一定是从近处开始下手,一定是从家庭开始落实。所以一个人的仁慈之心从哪里开始学习?从孝、从悌。所以《论语》说「孝悌也者」是什么的根本?「仁之本」,仁爱的根本在孝悌,所以一个人很多处事待人的态度都是从家庭教育开始扎根。所以「行笃敬」,请问行为要先对谁恭敬?第一步一定是对父母恭敬。

我们来看一下对父母如何恭敬?「冬则温,夏则凊」,时时刻刻用一分恭敬心去奉养父母,去看到父母的需要。一个孩子能对父母有这样的恭敬心去奉养,他做事的细心,他体察别人需要的能力,就从这一点一滴当中就形成。有没有一个人很会照顾父母,然后不会照顾别人,有没有这样的?不可能。有没有不会照顾父母很会照顾别人?那也有点颠倒。所以《孝经》里面有一句话,《孝经》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爱他的父母爱他人的人,这是违背一个人的德行。「不敬其亲」,不尊敬他的父母,「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这也是违背礼仪。哪有对父母不恭敬对其他人恭敬,这都不是从一个人的道德出来的。所以爱也好,恭敬也好,一定都是从孝开始下手,对父母的恭敬开始做起。

所以「入则孝」这一篇教诲,影响孩子一生很多重要的做人处事态度。所以当他会「冬则温,夏则凊」,他会照顾别人,他也会变得很细心。现在很多孩子粗心大意,为什么?因为他的脑子里都没有想到别人需要什么,他脑子里每天想著我可以穿什么衣服,我可以吃什么东西,他哪会去关注到别人?他的观察力自然下降。所以教孩子这一些做人处事、洒扫应对,这些态度都会影响他一生的。

「居有常,业无变」,一个人生活规范不能变来变去,孩子假如今天想早睡,明天又想晚睡,一晚睡十二点才睡觉,这样会把身体搞坏。身体一搞坏,其实对父母有没有恭敬?「身有伤,贻亲忧」,所以要居有常,业无变,这个「业」在小孩当中可以做学业,在大人当中可以当事业,假如学业都没有好好学习,常常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偷懒,这个对父母不敬,对学业也怎么样?不恭敬,他的行为已经失去笃实恭敬。所以我们的事业也不能乱换,换来换去你自己不担心,谁担心?父母妻儿担心,所以这个都失去恭敬,都只想著自己,不想干了就不干,这就没有责任心,也没有体恤亲人之心。当然很多人以为换工作换来换去可能会有好机会,这个想法有待商榷,我们在一个工作当中就要认真做一天,提升自己的什么?能力。而且要明白一个人一生的财富,不只是努力就能得来,还要靠我们多多布施,用我们的财物,用我们的经验、劳力去布施,这才是致富的大根大本。所以明理之后你就不会侥幸投机取巧,也不会造成这么多人对你的不放心。

「入则孝」当中提到「事虽小,勿擅为」,所以这也是对人的恭敬。事虽小,勿擅为,今天我们做的很多事造成自己的危险,不能做,这就是对自己恭敬。因为我们的身体一危险就是对父母不恭敬,这个身体是父母延续下来,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身体,所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除了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之外,也不能做出伤害别人身体的事。因为你伤害别人就是不尊敬他,甚至於是不尊敬他的父母亲友。因为当他身体受损,就有一堆人会很伤心,你这样对这么多人就不恭敬,也没有交代。

有一个孩子跟他的同学开玩笑,同学正准备坐下的时候,他就把椅子移开,这个动作大不大?这么小的动作,但是这攸关安全问题。这么一拿开他的同学坐下去,脊椎直接著地,所以终身瘫痪。这一个报导我还放在我的资料夹里面,因为人生你不够谨慎、不够恭敬,都有可能会造成一个人或一个家,甚至於一个国无法弥补的遗憾。所以这个家庭你看就毁掉了,他要终身瘫痪。有比他更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看著他每天要在那里流眼泪,还要帮他擦背,还要付庞大的医疗费。所以我们藉由这个机会引导孩子,用一个同理心去体谅别人,所以你伤害一个人就等於让几十个人痛。

所以我就问小朋友,你的身旁周遭有多少人关心你?他们说差不多五十个。我记得有一次因为好像是今年的元宵节花灯太挤。《弟子规》说「斗闹场,绝勿近」,都已经挤成这个样子了,外面的人还拼命往里挤。结果失控了,很多人就活活被踩死,好像踩死了几十个人。我就跟小朋友说:这一件事几十个人还要再乘以五十,代表有上千个人因为这一件事怎么样?非常难过伤心。而且这几十个人很多是刚好大学毕业,父母几十年的心血统统白费了,国家几十年的栽培也白费掉了。所以只要会危及到他人健康的事,事虽小勿擅为,这是时时提起对人的恭敬。

「物虽小,勿私藏」。小孩子有时候还分辨不出来这个东西都是有主人的,他一看到喜欢就就拿,我们就会告诉他,你假如拿了别人东西,让人家对你失去信任,以后还有没有人要借你东西?还有没有人要跟你做朋友?有时候在讲道理最好的方法就是讲故事,因为孩子他的思考还没有办法很抽象,故事比较具体让他去感受。我们就会跟孩子讲,有一个孩子因为有一次偷了人家东西,所以所有的人就给他贴了一个标签,给他盖一个章「小偷」。有一次他到同学家去玩,结果同学家的钱不见了,诸位小朋友,同学会想到谁?说是他偷的,隔天就当著所有的同学说:我们家的钱,你给我还回来。他是百口莫辩。而这一个朋友这一辈子都记住,他被人家误会,被人家侮辱。

所以绝对「凡取与,贵分晓」,谁的东西绝对不能给人家私自拿来用,那我接著也会跟小朋友说,公物也不能拿。我会问他们说:学校里面这一张桌子是谁的?诸位朋友是谁的?小孩会说:校长买的。那我们接著引导孩子去思考,所以其实很多常识都在生活当中,您可以遇到机会就好好引导。那校长买的,那这个钱是谁给校长的?他们会说:那是政府给校长的。那政府的钱又从哪里来的?这个他们就不一定会答得出来,我们说就是你爸爸妈妈纳税出来的。因为整个社会是互助的团体,我们享受整个国家这么多的建设,这么多的福利,所以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要一起为这个国家社会付出,所以就要纳税。那纳税的人有多少?他们说有十三亿,或者说有十几亿。我说没这么多,你们有纳税吗?说有纳税的是已经有赚钱的才是纳税人,所以我们保守估计纳税的人有四亿人,所以这一张桌子是谁的?四亿人的。你拿了公物你欠多少人?四亿人。我跟小朋友说你欠四亿人,做牛做马你都还不完,所以任何公物绝对不能拿,纵使只是一支笔,一张纸,你都要公私分明。所以这也是对他们从小对公物的一种恭敬之心,有恭敬心才能够廉洁有守。

「亲所好,力为具」,时时想著要做好让父母欢喜,这也是对父母的恭敬。「亲所恶,谨为去」,父母不欢喜我们所养成的一些坏习惯,我们赶快把它改掉。虽然是对父母恭敬,事实上也是对自己的恭敬。「身有伤,贻亲忧」,所以对自己的身体要恭敬。「德有伤,贻亲羞」,所以我们的道德行为有不妥之处,都可能让父母蒙羞。对父母恭敬,绝对不能做出让父母蒙羞之事。这都是对父母落实恭敬,就不是高谈阔论,要落到实处来。

对父母的恭敬不只是对我们好的时候恭敬,当父母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这一分恭敬心也要提得起来。所以古代的人说「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所以大舜的父母对他再不好,他都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想到自己应该尽的本分,还是全心全意孝顺父母。由於这一分至诚的恭敬,才让他的父母回心转意。

在孔子的学生当中有一个贤者叫做闵子骞,他的德行非常好,闵子骞。在孔门四科当中,他是德行最好的学生之一,他的母亲比较早过世,所以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因为继母后来又生了两个弟弟,所以对他就比较刻薄,对他两个弟弟比较照顾。有一年冬天他的母亲用芦花帮他做棉衣,用真正的棉花帮他两个弟弟做衣服,结果刚好他帮他父亲驾车,因为芦花不保暖,看起来又很蓬,还以为很保暖。所以一边驾车冷风飕飕的吹过来,他就发抖,他父亲看了就觉得衣服都穿这么多了还发抖,是不是你有意侮辱你的继母?所以就很生气,拿鞭子抽闵子骞,结果这一鞭鞭下去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一看非常生气,就觉得继母在虐待我这个儿子,所以马上气冲冲的就回家,一进家门打算把他的继母休掉,这个时候很生气!

闵子骞看到这个情况,不只没有幸灾乐祸,马上只提起了一个对继母的恭敬,他就跪下去说:父亲,你不要赶走继母,因为「母在一子寒」,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走了,我们三个兄弟都要寒冷挨饿。所以一个人在这么危急之下没想到自己,想到谁?想到继母,想到兄弟,甚至於想到自己的父亲。父亲假如在盛怒之下做了这些决定,他事后也会后悔,所以这叫真实的德行,念念想著成就别人。所以也由於这一分恭敬,这一分孝心,他的继母觉得很惭愧,一个孩子都会念念为我想,我居然没有这个雅量好好的去照顾这个孩子。所以由於闵子骞的这一分恭敬孝心,扭转了一个家庭的命运。所以还是要用德来感化他人。「亲憎我,孝方贤」,当亲友对我们恶劣的时候,你还能够保持你对他们的关怀,这就是恭敬真正做到了。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对父母的恭敬,在《孝经》里面说道「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生病的时候要多替父母担忧,「丧则致其哀」,父母往生的时候我们要庄严肃穆,「祭则致其严」,父母走了之后,我们每一年在父母的忌日,甚至於重大节日都应该祭祀,所谓「慎宗追远,民德归厚」,我们念念不忘死去的父母老祖宗,也就是不忘他们给我们的教诲,给我们人生的关怀爱护。人有这样的心,绝对不会把人生走得误入歧途,而且会非常厚道,时时知恩报恩。所以中国的孝道也落实在祭祀祖宗之中。

「亲有疾」,父母生病的时候我们要尽心尽力去奉养去照顾。俗话有讲到「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句话错了,为什么?真正的孝子绝对会坚持照顾父母到底。我们有一个朋友,他也三十来岁,他的老祖母把他带大,所以他祖母中风的时候,一个大男人日夜照顾。然后擦身体什么都是他,然后带老祖母抱著、背著去看医生,做得很好,也很让邻里乡党感动。一个能孝敬自己长辈的人,交朋友一定是什么?很有道义。所以在社会上也是很赢得朋友对他的爱戴,后来他也娶了一个很好的老婆,这叫善有善报。所以真正的孝子绝对会尽心尽力照顾父母,绝对不会变心。又有一句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那他不是英雄,这都是给那些假的人找藉口。真正的英雄他一定有他的智慧,有他的定功。当然这个定功要从小开始练,从小就要告诉孩子,远离这一些比较色情暴力的东西,训练他的定力。

「丧三年,常悲咽」,还有「事死者,如事生」,就是我们对父母的恭敬,绝对不会因为他离去而有丝毫的减少。当我们父母离去,一看到父母留下来的东西,我们都会感受到父母一生给我们的这一些照顾,也会在处事待人当中突然想起父母给我们的教诲。父母在的时候我们要全心全意做到,父母不在了我们更要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所谓大孝就是显亲,大孝是显祖宗,所以要有这样的恭敬,才能够宽慰父母跟祖宗在天之灵。

除了对父母要恭敬之外,我们《弟子规》也延续教导要对长辈恭敬,所以《弟子规》的次第那真的是非常有智慧,这也是遵循孟夫子的教诲。孟夫子说「亲亲而仁民」,把对父母的孝心、恭敬心,「亲亲」再延伸对一切人关怀之心。这一切人当然从最近的就是自己的兄弟,还有身边的长者。「仁民」,再推演到一般的人民。仁民再推演出来是什么?「而爱物」,连对山川大地、动物、植物都有这种爱心,恭敬之心。所以能不能一下子连父母都还没有孝敬,然后就跳出来对狗很好,对猫很好,有没有?有!现在人不孝父母,对狗很好,对猫很好;没有拿钱给父母,还带这个狗跟猫去洗三温暖,你看现在人真是颠倒。

所以没有圣贤教诲,人真的不知道怎么做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上天假如没有让孔夫子在我们中国诞生,那我们这一些中国文化传不下来,现在中国人不知道活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要珍惜有孔夫子承传这个尧舜禹汤的大道。我们要好好学习,好好遵循这个教诲,一步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我们来看仁民,从兄弟、从长辈开始做起。「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我们真正打从心里尊重别人,言语就能够忍得下来,所以当你常常能够尊重别人,你可能连一句恶语都不忍心说的,所以我们对人的恭敬,言语的一种轻声细语要在平常就练好,就能够做得到。还有整个生活礼仪,其实都是对人的恭敬心的落实。所以之前我们提到了训练孩子接待的礼仪,训练孩子打招呼的礼仪,训练孩子送客的礼仪,甚至於训练孩子吃饭的礼仪,这都是对人的恭敬之心。假如孩子吃饭的时候,大人都还没坐他就跳上去了;大人还没吃,他就赶快往自己的碗里夹,甚至於喜欢吃的,整盘菜夹一半过来。很多家长还说:来来来,多吃一点。大人没有那个教育的敏感度,真的孩子就毁掉了。所以他处处要有恭敬、要替人著想,他这个敬的功夫,对人设想的功夫才能够形成。

所以这一些礼仪我们也要处处留心,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而这个恭敬心,你只要在他的举手投足训练,当他内化之后,很多你没教他的动作,他也会做出来。举一个例子,我们教一班学生才教差不多两个多月,教他们鞠躬,教他们问好。有一天他的老师在看电视,看一些道德的人讲课,这个孩子走过去的时候,突然他的腰整个弯下来,深怕挡到他的老师看电视。诸位朋友这个动作有没有教?没有,那他为什么会做,七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做?从他的恭敬心发出来的,所以真正一个孩子内化有恭敬心了,他很多的行为他就会到位了。所以我们从点点滴滴生活去下手,自然而然有一天会水到渠成。

像接电话是常常发生的事,我们说接待里面也还有接电话。我有时候打给我们中心一些老师的孩子,会发觉有一点都有做到,当他知道是我打电话去的时候,谈完话之后他绝对不切电话。我说:你怎么不切掉?他说:老师你还没切。你看这么一点滴,他每天都在为谁设想?为别人,恭敬别人,滴水穿石,他的恭敬心就形成了。你看现在很多孩子:不在,就挂下去了。你接的时候觉得怎么样?这个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所以连接电话一定要「长者先,幼者后」。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谢谢。

End

好人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

◎ 传 喜这个世界上是需要好人,还是需要坏人?这世界上好人多,还是坏人多? 你要做好人,那就是珍稀保护动物,哪里会饿死?做好人,你的思想言行都有无量的加持。有人说:师父,我们佛教徒是少数,这世界上大多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在大陆讲学的这一段时间接触到非常多省分的同胞,几乎是每一省都来听课,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一集)2005/8/8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看到这么多朋友大家一起来深入老祖宗的圣贤智慧,我的内心感到十分的喜悦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7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人没有智慧往往本末、真假、是非会搞颠倒了,假如不是看了「大学」这一段话,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9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九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9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昨天我们看了「牵手人生」,昨天晚上我们看了「孔子传」,这样将近有三个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5/8/9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0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举了一只狗的例子,也可以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有灵知的,所谓「蠢动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一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要学习圣贤最重要的要能体会到圣贤这些有德行人的存心,从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三集)2005/8/10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一个人的思想假如从自私出发,那这样的人生走下来,以至於这样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五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5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有提到老师一句重要的教诲、做人处事的道理,很有可能影响学生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8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八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8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我们已经知道的道理都足以让生命走向幸福,只是我们没有用它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四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强调「真龙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世界」,而这一滴水必然是浇到了自己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1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一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1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谈到五伦关系,人人把这五伦关系处好,家庭、社会就太平了。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16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六集)2005/8/11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16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早上提到做学问要有正确的态度,首先当然是要立定志向,学贵立志。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0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0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这一个台风有没有进?没有进了是吧,不然我就连中三元。这在给我们什么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2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二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2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老师好!我们刚刚提到让孩子,你拿钱给他,到底有没有效果,我们为人父母应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4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4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老师好!我们昨天提到教孝是德之本,教孝可以开一个人所有的善良,所谓「百善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3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2005/8/12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3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我们刚刚谈了夫妇的关系,应该要合力把家庭经营好,常常念著对方的付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7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七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7蔡老师,刘林长,林长夫人,诸位法师,华藏耕心教育基金会,李老师、陈老师,诸位老师,诸位志工,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25

幸福人生讲座(第四梯次)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五集)2005/8/13台湾中坜善果林档名:52-138-25诸位朋友大家好!老师好!一个人假如真的知恩,他时时都会尽力去报恩。当我姐姐出嫁那一天,我体会

蔡礼旭:弟子规种子教师研习营二(第十三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们刚刚讲到,我们能去掉这些烦恼习气,我们本有的智慧、德能、相好就可以现前。我们讲到孝悌能够调伏我们的贪念,所以《孝经》里面讲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

蔡礼旭:老师讲(二)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贵宾,诸位长辈、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们看到孔老夫子的圣像就让我想起当初师长的一段教诲,师长说到,学儒就要学孔老夫子,学佛就要学释迦牟尼佛。我们的目标非常的明确。而学释迦牟尼佛、学

蔡礼旭:老师讲(一)

尊敬的诸位法师,尊敬的诸位贵宾,诸位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同胞们,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跟大家一起分享的题目是「家和万事兴」。每次来到马来西亚,我们都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因为家是温暖的地方,是有爱的地方,是有感

蔡礼旭:老师讲(三)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长辈,诸位教育界的同仁,诸位同胞、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每次在向着我们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行礼,都会有一句夫子的教诲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昨天我们说到夫子的志向,希望「老有所终,壮有所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刚刚我们有一个互相的承诺,每天神交古人,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两则历史。这一段话不知道大家熟悉没有?文天祥先生说的,「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夕」。典型,他们的风范、他们的行持,都印在我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七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一开始先来「温故而知新」。我们看《古文读本》第四十八页。熟能生巧,古文我们看多了以后,就愈来愈熟悉了。它有一个过程,但你要喜爱它,你要抱着感恩的心去看它。我们看四十八页,这个故事我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堂课想跟大家作一个交流。就是说从昨天开幕,到「师志为己志」,到今天早上,这样总共三次跟大家作交流,在这三次的交流当中,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听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五集)

蔡老师:大家休息得好吗?昨天我们林学长举到的一个事例,在这里我也再补充一个角度跟大家交流一下。就是这一位主人翁他对他的父母、兄弟非常的好,可是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好像对他太太的体恤不是很够。所以,我们这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四集)

蔡老师:大家好!这一节课我们就上一节课谈到的内容,大家再回顾一下。哪一句、哪一段您印象最深?有什么体会?或者有什么疑问?好,这一位学长,陈学长。陈学长:老师、诸位学长,大家上午好!学生听了上一堂老师的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八集)

蔡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用抽签的好了,有没有签?好,你们的心动了没有?有?没有是吧?如如不动,好样!是吧,要用心像镜子,任何情况来,平等心、平常心应对。我们很多的压力、紧张都来自于没有平常心。我们讲出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集)

蔡老师:大家好。那大家先热热身,我们复习一下刚刚上一节课谈的一些内容。栾学长。栾学长:谢谢老师。上堂课对「父慈子孝」第一条信心,非常有感受,对孩子永远抱有这样一个信念,孩子会愈来愈好。尤其是学习传统文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一集)

蔡老师:大家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当然要移风易俗,首先这些音乐感动我们自己,每一句唱出来的歌曲、歌词,诚心去唱。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谈到的「父子有亲」这个部分,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刚上课的内容。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九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本来是礼拜一到礼拜四,都是第二节课大家复习上一节课,然后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探讨。那现在问题比较少了,所以我们想做一个调整,跟大家讨论一下,就是礼拜一跟礼拜三我们有交流跟回答问题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三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包含昨天听师长的教诲,大家体会比较深的哪一段话、哪一句,跟大家交流一下。你们不要看笔记,现在要讲的是印在心上那一段、那一句。杨学长。杨学长:老师好,我印象比较最深刻的一句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二集)

蔡老师:大家好。我们就这几天的课,大家印象比较深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跟大家分享一下。陈学长。陈学长:老师,各位长辈、学长们好。今天老师讲到,我们女性同胞怀孕的时候,其实我感触很大。在生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当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五集)

大家早安。我们先几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一下。问:第一个,子路让他的同学去做官,边做边学。答:这故事没讲完,对不起对不起。他让同学去当官,孔子说,「你要害死人家的孩子是吧」,子路就觉得,「边做边学就好了嘛,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七集)

我们来看几篇文章,跟我们刚刚从《论语》里面这一些很精辟的经句来再做一个呼应。八十一页,「谏太宗十思疏」。这一篇一来彰显唐太宗很能接受下属的劝谏;第二,魏征也是很有智慧的人,所以他也把整个为人君应有的德

蔡礼旭:第二届进修班课程研讨(第十六集)

大家好!这里有八个问题。我们昨天好像回答了四个问题。随着大家交流的问题,感觉到大家要回去了好像挺紧张的,有一些问题可能希望探讨一下,回去比较安心。好,问题我们找时间再回答,我们先来把这个跟大家交流一下

第一先要做好人

◎ 印 光【原文】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三集)

有一句话说道,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奋斗,是抉择。比方说你开车,你要先抉择对了目标跟方向,你这个车再往那个方向去开,那开车就不会耗油、开错方向了。所以抉择对了方向,很重要。你假如抉择错了方向,开得再快有没有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一集)

大家下午好,中午有没有休息一下?有?好。刚刚我们在跟孔老夫子鞠躬,感受一不一样?有没有想到哪一句话?早上陈真老师有说到,一个人可以从容、可以优雅、可以诚恳。是吧?这个都是很好的态度、修养。怎么样提升自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五集)

同学们下午好。上一节课我们复习一下,我们孝顺父母可以养父母之身,再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还有养父母之慧。我们在《德育故事》里面,像养父母之身方面,很多人为了保护父母,牺牲生命都在所不辞。像有一个女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六集)

诸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们前面四堂课主要讲孝亲,后面这两堂课我们讲到尊师。昨天我们讲到,老师他才能教育我们懂得判断是非善恶,自己的人格、自己的德行往上提升,包含教给我们知识、教给我们才能,都要靠老师的

蔡礼旭:孝亲尊师(第四集)

尊敬的诸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我们昨天跟大家谈到如何孝顺父母,有讲到《孝经》里面讲的,孝子他从五个方面来回报父母的亲恩,有没有人背起来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