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
忏悔的意思是承认错误,但是承认错误之后,还要负起责任,准备接受这个错误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才是忏悔的功能。
根据佛经,忏悔有三种方法:第一是对自己的良心忏悔;第二是对我们所亏欠的人忏悔;第三则是当众忏悔。在当下承认错误的同时,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
佛教徒通常是在佛前忏悔,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往往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或是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所以会在佛前忏悔,请佛菩萨为我们作证。佛经指出,凡夫的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因此,无论我们如何客观持平,都不免会犯错。尤其我们的记忆总是很快就把错的、坏的事情忘掉,或是不愿想起,甚至于把错误合理化,但是对自己得意的事、对别人的贡献,却又记得牢牢的,而变得自傲自大,不懂得谦虚。所以,无论知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我们都应该忏悔。
其实在我们一生之中,无意间对不起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等最亲近的亲人。我们伤他们的心,让他们受苦受难,而自己并不知道,甚至有时候让人家受苦受难,心中还在幸灾乐祸,说:活该!希望他再更苦一点,这样才能发泄我心中的不满。像这样的心理,都应该要忏悔。如果我们平常能够天天忏悔的话,我们的身心行为,就会愈来愈清净。
如果做错事不忏悔会怎么样呢?佛教徒相信罪有罪报,业有业报。果报有好有坏,好的叫作福报,坏的叫作业报、罪报。如果不忏悔,我们受的苦难就会多些,如果忏悔,受的苦难就少些。
我们的家庭、事业、学业,甚至于健康,都免不了会产生种种的挫折、磨难,这些阻碍、不如意、不顺心,其实都是我们过去在有意、无意间,所造的种种罪业而形成的果报。但是许多人不理解这个观念,一旦果报现前了,就觉得是老天没有长眼睛,而埋怨:像我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老天对我不公平?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事?简直是没有天理公义!甚至会进一步想:天底下根本没有天理、良心!既然人家对我这么坏,凭什么我要对人家好?从此自暴自弃,出现报复的心态,这样不仅害他人深陷苦难,也使自己再受一层烦恼所苦。所谓冤冤相报,无有尽期,真是苦上加苦、罪上加罪,如果还不懂得忏悔,想清楚问题的症结,情况便会愈来愈严重。
如果不忏悔,就像欠债不还一样,总有一天债主会逼上门来,尤其到过年的时候逼得更紧。试想看看,过年、过节如果有债主上门逼债,不是很痛苦吗?忏悔以后,无论有形、无形,无论债主是不是在我们面前,至少我们良心上的负担已经减轻了。
可是忏悔以后,并不等于罪过就此一笔勾消,而是承认错误,愿意承担的意思,是表示欠你的钱我会慢慢的还,等我有钱的时候一定会还,而且会主动还,而且忏悔并不是将所有的过失都推给佛菩萨来负责,如此是误解了忏悔的真正意思,也不符合因果观念。
不肯担负责任,就不会改变自己,业力就永远存在,这种假的忏悔并无法净化内心,而且不忏悔改变,便无法真正肯定自己、接受自己。其实,只要肯接受人是无法逃遁于自己的所作所为的观念,就会提醒自己少做一点错事,这样便能达到防非止恶的功用。所以忏悔之后,不是什么事都没有了,而是要更努力多做功德、多行布施,以积聚善缘。
忏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只要至诚地表明忏悔业障、罪障的决心即可。另外,也可以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它的意思是:由于我过去贪、嗔、痴的心理,造了种种的业,透过行为、语言和思想表现出来,伤害到人,现在我来到佛前真心忏悔,愿佛菩萨给我作证,证明我已经全部忏悔了。
忏悔也可以用拜佛的方式,一边拜一边忏悔,一面念一面拜,或者是念完以后再拜。借由无我的礼拜及《忏悔偈》的反思,就能毫无隐瞒地彻底承认错误,并增加担负责任的勇气,达到忏悔的功用。
End
达照法师当你把这个自我稍微放下一些,你就会发现痛苦也因此放下不少。有时候我们个人的烦恼,包括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的痛苦,事实上很多都是因比较而产生的。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如果你没有比较,恐怕就没有痛
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内容瀚如烟海,对一个初学者来说,不知从何下手。尤其对现在比较忙碌的人们来说,大家很少有时间去寺院系统学习,在忙于工作和生活之间,对于怎样选择入门典籍这个问题都比较关注。如果要学佛,建
圣严法师忏悔的意思是承认错误,但是承认错误之后,还要负起责任,准备接受这个错误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才是忏悔的功能。根据佛经,忏悔有三种方法:第一是对自己的良心忏悔;第二是对我们所亏欠的人忏悔;第三则是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诸法无我是佛教引导众生了悟人生、认识自我,以及整个现象世界的根本理论之一。佛教的无我理论,最初是针对众生的我执而提出的,即所谓因破我法有无我(《中论》观法品第十八)。
仁德上人佛性在六根门头放光,起心动念、见闻觉知,随缘妙用真诚的爱心、慈悲心,没有一点过失,业障习气毛病是情执私心与执着挂碍。如果自己的心被外界的人事物迷住,想不开、过不去,想得死去活来的难受,这就证明
自我的回归◎ 济 群 自我, 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一生都在为所谓的我而奔忙。为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名誉地位、我的财富等,我们所关注的一切,都是围
文:宗源养生道文化 丁于勤(志明)做人做事是人生的一大学问,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东西,塑造人生,创造事业,寻找温馨的港湾,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懂得交流过程中的自我修炼与底线,也可以
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业果法则”,业果是通三世的,将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一句俗语叫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但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悲观的意味,似乎佛教是“宿命论”,今生的一
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两千年。自东汉到唐末是由萌芽而达灿烂的时期,由四代到现时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时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是日趋玄妙,不切实际;实际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
漫谈修行中的自我转化义我们每一个佛弟子都以自我为中心去弘扬佛陀圣教,无论是重视佛教法义的研究与阐扬,以求学术的发达与觉音的遍播,或是建立自我的真理实践,求得真实的菩提道的修证体验。这二种均是依佛陀精神
学习佛法不同于学习世间的学问。世间的学问重于知识性的积累,而学习佛法则重在智慧性的开显。所以学习佛法就是不断改造自我,超越自我的一大过程,把人从庸俗的世界,引入真如的世界,因而大开妙慧,彻证觉道。学习
追求虚荣的比丘愚痴者以自我为中心5~14愚人迫求虚荣渴求于僧群中超前辈领众人受人礼敬供养5~15愚痴者心想让僧俗共知事无论大小有我才成就都由我作主增长贪与慢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苏达玛尊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形成的途径中国佛教哲学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表现出自己的特殊精神面貌和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要了解中国佛教哲学的形成,就要考察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特定的媒介机制、接受机制和扩散机制,考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不思善不思恶才能常住,只思恭敬、信心、福慧、忏悔、三宝恩。这样才不会遇到不如意时生起思善思恶皆是为舍弃三宝,因为自我思善思恶离开三宝自性皆是恶。原标题:华平
随着心向外求而对相的越来越执着,再加自我贪爱而看待的判断,随着以自我看待为本的贪爱享受肯定的推广,能看到的和判断的依据皆是以相的享受和不失享受、提升享受为依据,这些观念已经远离了佛法最终的理念。佛法所
我们应如何清净自我?整个庄严的修行,就在于觉知会做自我的清净。并不是要给自己建立什么计划,如我要清净,这样反倒是个矛盾。觉知当下情况的觉醒,方是清净所在。因此,并没有可得的或可是的,也没有什么特别可做
《净法概述》第三章 净土修行途径方伦居士第一节 集信愿行三资粮净土一法,易行难信,《佛说阿弥陀经》里,释尊亦承认念佛法门是世间难信之法,所以此一法门的骨干,完全是靠信心来建立,靠信心来撑持,有了信心,
展现「自我是佛」的升华藉由关闭诸根之妄动,摄持心念于专一,方能体会无量无边禅的世界,展现「自我是佛」的升华。为什么要说生死大事?为什么你到今天才来?能问「为什么」的人,必然是有思想、有看法、有见解的人
‘慢\’就是骄傲的意思。换言之,也就是自尊心过份强烈。由于长时间太过于保有自己的自尊心,因此,他的内心里面变得很敏感、变得神经衰弱,别人善意的建议,他都会误认为是恶意的攻击跟伤害。由于太过于保护自己,
各位手上有一张讲义,请看第一句话:如果没有一位熟悉古道的向导,将无法进行高山之旅。佛在《阿含经》中经常提到古仙人道--八正道,是三世诸佛的成佛之道,说明修行一定要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各位,生命中最重要的
自己的事情,要看作幻化的,再好的事情也是假的,再痛苦的事情也是一种感受,哪有真的呢?绝不要将十年前的痛苦还带在身上,歹命喔!各位要了解,佛陀说空性,是为了破我执,破烦恼,但空性不离大悲。正因为众生有苦
自己的事情,要看作幻化的,再好的事情也是假的,再痛苦的事情也是一种感受,哪有真的呢?绝不要将十年前的痛苦还带在身上,歹命喔!各位要了解,佛陀说空性,是为了破我执,破烦恼,但空性不离大悲。正因为众生有苦
成佛的唯一途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学佛,是为了成佛。不少人都觉得这句话很虚玄,不禁会疑惑:“我们可能成佛吗?自古以来,究竟有哪些人成佛了呢?”《心经》曰:“三世诸佛。
第一篇 掌握人生方向盘找回真正的自我相信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一定会说:「我就是我啊。」但是你可曾想过,我们所认为的「我」,或者「自我」究竟是什么?你可能因为从小到现在,大家都叫你这个名字
禅自我的提升佛法讲无我,但是众生皆有我。佛在经中,也处处以我自称,如:我如来、我世尊等等,代表著佛也有我。不过,凡夫的我是烦恼的执著,佛的我是对救度众生而言的假名施设。《阿含经》中有四念处观,是要我们
参禅以悟为期。参禅的目的就是为了开悟。世尊出世的一大事因缘,就是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但释迦牟尼佛出世的任务是为了令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出兴于世,都是为此
修行的全过程,就是一个超越自我的过程。《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的语言,就是超越自我,突破自我。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我见。我是在生命主体上产生的一种虚妄分别。照见五蕴皆空,不是要消灭
《阿弥陀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好,下面我们就展开今天的讲座──《阿弥陀经》大意。我想了解一下情况:我们在座的各位莲友,大家会背诵《阿弥陀经》的,请举手,会背诵的……不用谦虚,我看看,有多少人会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