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一我们一讲到禅修,就会想到在禅堂里面两腿一盘,监香师父扛着香板走来走去。各自闭目用功,或者数自己的呼吸、或者看话头、或者参话头、或者持咒、或者观想、或者念佛等等。所见都是有人卯足劲头、有人攥紧
 
◎ 大  德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学业、事业、养儿育女皆能有成。而常言道大器晚成,许多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一棵树也得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打方能长大。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经不起时间的磨炼,经不
 
修行的四个先决条件◎ 虚 云 办道(修行)四个先决条件,载于《参禅要旨》一文中,是虚云大师晚年在云居山的开示,一片婆心为修行人指点迷津,以免走错路。真是航海的指南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依教奉行。办道(
 
◎ 明 一 参禅首先要有信心,信有生死这件事可了,信有这么一法可行,信佛佛祖祖已了,我们按照他们所走的路提禅修就能达到目的。这样方才有些样子,才有禅可参,才有生死可了。所以,元贤祖师说:信得及,放得下
 
佛说好医生应具备四个条件◎ 了 寂  释迦世尊在向四众弟子宣讲佛法时,为了令众生对所说的深奥教法能够明了,往往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加以说明。在种种比喻方式中,以医生应病与药来比喻释迦世尊针对不同根性众
 
当法师的必备条件◎ 倓 虚倓虚大师(1875-1963)是中国近现代佛教高僧之一,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法卷传人,是近代将佛陀的精神和思想发扬广大的践行者、革新家、教育家。他戒德庄严,学识渊博,辩才无碍,深
 
念佛往生的条件:一心不乱《佛学常见词汇》指心意专一而不散乱。念佛人念到没有了见思惑,叫做事一心不乱;若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时,叫做理一心不乱。编辑本段《佛光大辞典》1.专注一事,使心不散乱、动摇
 
高端访谈第一个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明海大和尚,并为新书《生命的精神家园》写序。高端访谈以后会陆续采访星云大师一诚大师等国内外名师高僧及国内外企业界大居士。国际上享有
 
 第一:要有信心、愿力。 但这样的人未必一定是个老修行,哪怕他原先从未闻过佛法,临终前突然得遇善知识相告,而且一闻佛法即有愿心,这样的人也叫有信心、有愿力。这样的人只要能够念佛,哪怕临终只念上一声佛号
 
第一、要重视因果,相信佛陀。感应它不是凭空而得的,种瓜才能得瓜,种豆才能得豆。就像听广播,看电视,要转对了频道,才收得到节目。修行也是一样,相信慈悲,慈悲会在我们生活中有所受用;相信佛陀,依照佛陀的教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是原始佛教的究竟果位,南传佛教完全依从原始佛法教诲。但是佛陀灭度六百年后逐渐出现的大乘(北传)佛教却不以为然,认为阿罗汉远未达到佛教的终极,视阿罗汉为“自了汉”。在大乘
 
断淫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断杀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断偷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不
 
首先你一定要信,你若没有信心,那你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缘;既要信自己,又要信他;既要信因果;又要信事理。1、信——自己你要信自己一定能生到极乐世界去。你不要看轻自己说:“喔!我造了很多罪业,我无法
 
一是“即生”成佛《大日经》曰:“于无量劫勤求,修诸苦行,所不能得,而真言门行道诸菩萨,即于此生而获得之。”(《悉地出现品第六,卷三》)也就是说,是在这一生获得成就,而不是依赖下一世。藏密的无上瑜伽部所
 
 对于刚开始学佛的青年来说,怎么在家学佛,有个什么样的进阶过程和要求?是常常苦恼的问题。为此,本期《学佛问答》将分-七个阶段详细讨论“在家学佛的几个条件”,希望能对大家学佛有所裨益。(一)以身作则。怎
 
富楼那努力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他把佛陀对布教工作者应具有十德的训示,奉为座右铭,时时记在心头。佛陀说:布教师应具有十德:1.善知法义德 2.能为宣说德3.处众无畏德 4.辩才无碍德5.方便巧说德 6.
 
换个想法更好郑石岩第一篇当心第一个念头[篇头语]人必须把握第一个念头,它影响我伴随对人、事、物的观感,决定自己眼光投注的重点,当然也左右思考和行动的方向。我把这个接触人与事物的瞬间直觉,取个名字叫第一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与法律,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持父母同意的书面材料和身份证、户籍证明(由派出所开)、体检证明,到你认为有
 
『楞严经』说,不断「淫欲心」而修道,根本无法超脱六尘境界,转变欲界的生存空间,是与清净梵行的果德不相应的。『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又说明「居家菩萨当净修梵行,心不念习淫欲,何况受欲的道理」。『阿含经』上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
 
戒有大、小乘之别,大乘戒以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为始,及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等所列之三聚净专戒;小乘则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相。于印度有五部之分,传入中国、日本后,即有大小乘之异
 
 不净观成就的条件《禅法要解经》“若犯禁戒,不可忏者;若邪见不舍;若断善根及三覆障,所谓厚利烦恼、五无间罪、三恶道报;如是等罪,不应习行。又摩诃衍中(注:指大乘,即菩萨法门)菩萨利根,有实智慧福德,因
 
闭关,按道理来讲,人人都可以闭关的,随时随地都可以闭关的。闭关是很好的。但是有一条一定要记住:戒律要清净才可以闭关。因为这个闭关看着非常容易,实际上也不难——关键是难在哪儿呢?我们如果戒律不清净就盲目
 
要离五盖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
 
轮回就是你的痛你的苦,很痛很痛很苦很苦,没完没了你找不到希望就因为轮回。如果看不到具大苦聚集的轮回,那就不会想出离也同时也不能真正知苦。只是想要靠一时感情想要那份坚决的出离心一心不乱念佛是很难得到的,
 
禅宗产生很长时间后,才出现了净土宗。净土宗是在东晋时,由庐山东林寺的慧远法师设立的。当时,慧远法师看很多人参禅不对机,就设了两个佛堂:一个是禅堂,一个是依据三经(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
 
依据如来的正法规(dhamma)与律(vinaya),以及国家相关规定。欲受戒出家的人,除了要拥有虔诚恭敬且正确的信念之外,尚须具备以下的条件:1.父母亲或监护人的同意许可(佛制可通融),持父母同意的
 
一、亲近善知识众生的烦恼习气都很重,突不破,无法照见五蕴皆空。因此,需要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来引导。善知识能启发你内在的觉性,带领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觉悟,尤其在阅读经典方面,若无师父的教导,就容易以自己的
 
海涛法师开示:在经论里面讲,往生净土的基本的四个条件,我再报告一次:第一个,来,观想福田。也就是说你要经常观想。按照《 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重重的庄严,观想完以后,按照 《观经》看到西方三圣的相好庄
 
有一个观点认为临终时一定要有正念,一定要念头落在阿弥陀佛名号上才能往生。否则便不能往生。这个说法听起来好象蛮有道理。然就净土特别法门往生而论,却不可作这样的判言。如果净业行人念佛功夫良深,临命终时,正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一 参禅的目的1参禅的目的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染污就是妄想执著,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四 参禅与观心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三 个个立地成佛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二 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末,如何纔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
 
惟贤法师答:生西方,一是凭自力,二是凭愿力、弥陀的愿力,要自力、他力相结合,这中间有一个条件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断不离娑婆。念不专一不会升西!等于小孩子走路一样的,你不走,你爹娘硬要把你拉起来走?没得
 
修净业者,首要的目标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成就固然重要,但对于末法时代的众生而言,不能往生,成佛往往就成为一句空话。往生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佛教徒念佛到什么程度才能往生?往生西方,一是凭自力,二是凭愿
 
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什么?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惟贤长老答:生西方,一是凭自力,二是凭愿力、弥陀的愿力,要自力、他力相结合,这中间有一个条件念不一不生极乐,爱不断不离娑婆。念不专一不会升西!等
 
我们的第一个功夫就在这里!话头要怎么带?要找出那个你自己思惟的理路,那叫思惟模式,你自己要带出来! 它不是推理的;在你的生命中,是它运作的方法,是你感受的状况。身根直接对我们的那种影响力,是最好契入的
 
我们经常听到: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可见学佛首先是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需要从哪些方面去努力呢?《无量寿经》告诉我们说:欲生彼国者,
 
完成圆满的三皈依,需要十个因缘(十个条件):1.请师请师就是迎请皈依师。我现在要告诉诸位的是,法师不需要你去迎请,但是为什么要迎请?因为对法的重视,对法的恭敬,对法的责任和担当!也即是因事显理。大家首
 
问:我想到极乐世界去的首要条件,就是必须去掉贪嗔痴慢疑等吗?慈法法师答:经典上没有这样条件。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没一个愿望要求你有什么条件!那是你的极乐世界,与经典上、与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没关系,是你想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进入“止”的前提条件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进入“止”的前提条件如何进入止和观呢?这里,我们可以了
 
《入中论》第九次课程总第十八讲之:进入“观”的前提条件主讲人: 上明下贤法师主办:北大禅学社时间:2009年5月24日晚地点:北京大学二教407室进入“观”的前提条件进入观的必要条件:首先要依止中观正
 
好,我们再看下面的。那么我们前面讲到佛者觉也。那么到底觉悟是觉悟什么事情呢?这从两方面和三方面来说。先看两方面的二义,那么二义当中先看觉察,然后再看觉悟,这两个一起念一遍:一、觉察。对烦恼障。烦恼侵害
 
学佛大悲心,长时无退者,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要学佛的大悲心。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就是一位慈悲究竟圆满的人。菩萨的慈悲还有上,佛的慈悲就无上。在《大集经》世尊开示说:声闻大悲犹如画皮,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法师!我在外地,非常向往弘愿寺,请问如果去弘愿寺都需要什么条件或手续么?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没有条件,只要有信仰念佛,愿意亲近即可。外地可带上身份证。
 
南无阿弥陀佛 师父您好我有一莲友,30多岁,有父母、爱人、孩子,可他想去弘愿寺出家,请问师父:若想在弘愿寺出家,要具备什么条件?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有家庭必须征得家人同意,并有妥善安排,已成家者
 
问题:请问师父:了生脱死需要什么条件?作为凡夫,往生极乐世界又需要什么条件?智随法师:佛教有两大体系:一是靠自己修行,得到一个果位。二是靠他力,仰仗阿弥陀佛愿力证得佛果。自己修行世间讲,你不能靠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