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十卷
2025-04-19 13:11

碧岩录 第十卷

⊙碧岩录第九十一则

垂示云:超情离见,去缚解粘,提起向上宗乘,扶竖正法眼藏,也须十万齐应八面玲珑,直到恁么田地,且道还有同得同证同死同生的么?试举看。

举,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侍者云:扇子破也。官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侍者无对。投子云:不辞将出,恐头角不全。雪窦拈云:我要不全的头角。石霜云:若还和尚即无也。雪窦拈云:犀牛儿犹在。资福画一圆相,于中书一牛字,雪窦拈云:适来为什么不将出?保福云:和尚年尊,别请人好。雪窦拈云:可惜劳而无功。

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此事虽不在言句上,且要验人平生意气作略,又须得如此藉言而显。于腊月三十日,著得力,作得主,万境皂然,睹之不动,可谓无功之功,无力之力。盐官乃齐安禅师。古时以犀牛角为扇,时盐官岂不知犀扇子破,故问侍者,侍者云:扇子破也。看他古人,十二时中常在里许撞著磕著。

盐官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且道他要犀牛儿作什么?也只要验人知得落处也无。投子云:不辞将出,恐头角不全。雪窦云:我要不全的头角。亦向句下便投机。石霜云:若还和尚即无也。雪窦云:犀牛儿犹在。资福画一圆相,于中书一牛字,为他承嗣仰山,平生爱以境致接人明此事。雪窦云:适来为什么不将出?又穿他鼻孔了也。保福云:和尚年尊,别请人好。此语道得稳当,前三则语却易见,此一句语有远意。雪窦亦打破了也。

山僧旧日在庆藏主处理会道:和尚年尊老耄,得头忘尾,适来索扇子,如今索犀牛儿,难为执侍。故云:别请人好。雪窦云:可惜劳而无功。此皆是下语格式,古人见彻此事,各各虽不同,道得出来,百发百中,须有出身之路,句句不失血脉。如今人问著,只管作道理计较,所以十二时中,要人咬嚼教滴水滴冻,求个证悟处。看他雪窦颂一串云:

犀牛扇子用多时,问著原来总不知。

无限清风与头角,尽同云雨去难追。

犀牛扇子用多时,问著原来总不知。人人有个犀牛扇子,十二时中,全得他力,为什么问著总不知去著?侍者投子,乃至保福,亦总不知,且道雪窦还知么?

不见无著访文殊,吃茶次,文殊举起玻璃盏子云:南方还有这个么?无殊云:寻常用什么吃茶?著无语。若知得这个公案落处,便知得犀牛扇子有无限清风,亦见犀牛头角峥嵘。四个老汉恁么道,如朝云暮雨一去难追。雪窦复云,若要清风再复,头角重生,请禅客各下一转语。问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时有一禅客出云:大众参堂去。这僧夺得主家权柄,道得也杀道,只道得八成,若要十成,便与掀倒禅床。

尔且道:这僧会犀牛儿不会?若不会却解恁么道?若会雪窦因何不肯伊?为什么道抛钩钓鲲鲸,只钓得个虾蟆,且道毕竟作么生?诸人无事,试拈掇看。

⊙碧岩录第九十二则

垂示云:动弦别曲,千载难逢。见兔放鹰,一时取俊。总一切语言为一句,摄大千沙界为一尘。同死同生,七穿八穴,还有证据者么?试举看。

举,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未拈花已前,早有这个消息,始从鹿野苑,终至拔提河,几曾用著金刚王宝剑。当时众中,若有衲僧气息的汉,绰得去,免得他末后拈花,一场狼藉。世尊良久间,被文殊一拶,便下座,那时也有这个消息。释迦掩室,净名杜口,皆似此这个则已说了也。如肃宗问忠国师造无缝塔话。又如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之语。看他向上人行履,几曾入鬼窟里作活计。

有者道:意在默然处。有者道:在良久处,有言明无言底事,无言明有言底事。永嘉道:默时说说时默。总恁么会,三生六十劫,也未梦见在。尔若便直下承当得去,更不见有凡有圣。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日日与三世诸佛,把手共行。后面看雪窦自然见得颂出:

列圣丛中作者知,法王法令不如斯。

会中若有仙陀客,何必文殊下一槌。

列圣丛中作者知,灵山八万大众,皆是列圣,文殊普贤,乃至弥勒,主伴同会,须是巧中之巧,奇中之奇,方知他落处。雪窦意谓,列圣丛中,无一个人知有。若有个作家者,方知不恁么。何故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雪窦道:法王法令不如斯,何故如此?当时会中,若有个汉,顶门具眼,肘后有符,向世尊未升座已前,觑得破,更何必文殊白槌。

《涅槃经》云:仙陀婆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水,三者器,四者马。有一智臣,善会四义,王若欲洒洗,要仙陀婆,臣即奉水,食索奉盐,食讫奉器饮浆,欲出奉马,随意应用无差。灼然须是个伶俐汉始得。只如僧问香严:如何是王索仙陀婆?严云:过这边来。僧过,严云:钝置杀人。又问赵州:如何是王索仙陀婆?州下禅床,曲躬叉手。当时若有个仙陀婆,向世尊未升座已前透去,犹较些子。世尊更升座,便下去,已是不著便了也,那堪文殊更白槌。不妨钝置他世尊一上提唱,且作么生是钝置处?

⊙碧岩录第九十三则

举,僧问大光:长庆道因斋庆赞,意旨如何?大光作舞。僧礼拜。光云:见个什么便礼拜?僧作舞,光云:这野狐精。

西天四七,唐土二三,只传这个些子,诸人还知落处么?若知免得此过,若不知依旧只是野狐精。有者道,是裂转他鼻孔来瞒人。若真个恁么,成何道理?大光善能为人,他句中有出身之路。大凡宗师,须与人抽钉拔楔,去粘解缚,方谓之善知识,大光作舞,这僧礼拜,末后僧却作舞,大光云这野狐精,不是转这僧,毕竟不知的当。尔只管作舞,递相恁么,到几时得休歇去。大光道野狐精,此语截断金牛,不妨奇特。

所以道,他参活句,不参死句。雪窦只爱他道这野狐精,所以颂出。且道这野狐精,与藏头白海头黑,是同是别?这漆桶,又道好师僧,且道是同是别?还知么,触处逢渠。雪窦颂云:

前箭犹轻后箭深,谁云黄叶是黄金?

曹溪波浪如相似,无限平人被陆沉。

前箭犹轻后箭深,大光作舞是前箭,复云这野狐精是后箭。此是从上来爪牙。谁云黄叶是黄金,仰山示众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记吾言,汝等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所以假设方便,夺汝粗识,如将黄叶止小儿啼,如将蜜果换苦葫芦相似。古人权设方便为人,及其啼止,黄叶非金,世尊说一代时教,也只是止啼之说。这野狐精,只要换他业识,于中也有权实,也有照用,方见有衲僧巴鼻。若会得,如虎插翼。

曹溪波浪如相似,倘忽四方八面学者,只管大家如此作舞,一向恁么,无限平人被陆沈,有什么救处?

⊙碧岩录第九十四则

垂示云:声前一句,千圣不传,面前一丝,长时无间。净裸裸赤洒洒露地白牛,眼卓朔耳卓朔金毛狮子,则且置,且道:作么生是露地白牛?

举,《楞严经》云: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楞严经》云: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雪窦到此,引经文不尽,全引则可见,经云: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辞多不录。

阿难意道,世界灯笼露柱,皆可有名,亦要世尊指出此妙精元明,唤作什么物,教我见佛意。世尊云,我见香台。阿难云,我亦见香台,即是佛见。世尊云,我见香台则可知,我若不见香台时,尔作么生见?阿难云,我不见香台时,即是见佛。佛云,我云不见,自是我知,汝云不见,自是汝知。他人不见处,尔如何得知?

当我收敛我的眼睛不看外物的时候,你怎么看不到我那敛着的眼睛时的见性呢?你如果看得见我那敛着的眼睛不看外物时的见性(指视觉),那你所看到的,当然就不是我那闭眼不看的物象,而是看到了我的见性;如果你看不到我敛着眼睛不看不看外物时的见性,当然见性就不是物体了。既然如此,那不就是你的妙明真心吗?

古人云,到这里,只可自知,与人说不得。只如世尊道: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若道认见为有物,未能拂迹。吾不见时,如羚羊挂角,声响踪迹,气息都绝,尔向什么处摸索?经意初纵破,后夺破。雪窦出教眼颂,亦不颂物,亦不颂见与不见,直只颂见佛也。

全象全牛翳不殊,从来作者共名模。

如今要见黄头老,刹刹尘尘在半途。

全象全牛翳不殊,众盲模象,各说异端,出《涅槃经》。僧问仰山:和尚见人问禅问道,便作一圆相,于中书牛字,意在于何?仰山云:这个也是闲事,忽若会得,不从外来;忽若不会,决定不识。我且问尔,诸方老宿,于尔身上,指出那个是尔佛性,为复语的是,默的是?莫是不语不默的是?为复总是,为复总不是?尔若认语的是,如盲人摸着象尾。若认默的是,如盲人摸着象耳。若认不语不默的是,如盲人摸着象鼻。若道物物都是,如盲人摸着象四足。若道总不是,抛本象落在空中。如是众盲所见,只于象上名邈差别。尔要好,切莫摸象,莫道见觉是,亦莫道不是。祖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争得染尘埃。又云:道本无形相,智慧即是道。作此见解者,是名真般若。明眼人见象得其全体,如佛见性亦然。

全牛者出《庄子》。疱丁解牛,未尝见其全牛,顺理而解,游刃自在,更不须下手,才举目时,头角蹄肉,一时自解了。如是十九年,其刃利如新发于硎,谓之全牛。虽然如此奇特,雪窦道,纵使得如此,全象全牛与眼中翳更不殊,从来作者共名模,直是作家,也去里头摸索不着。自从迦叶,乃至西天此上祖师,天下老和尚,皆只是名摸。

雪窦直截道:如今要见黄头老,所以道,要见即便见,更要寻觅方见,则千里万里也。黄头老,乃黄面老子也,尔如今要见,刹刹尘尘在半途。寻常道:一尘一尘刹,一叶一释迦。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只向一尘中见。当恁么时,犹在半途,那边更有半途在,且道在什么处?释迦老子,尚自不知,教山僧作么生说得?

⊙碧岩录第九十五则

垂示云:有佛处不得住,住著头角生;无佛处急走过,不走过,草深一丈。直饶净裸裸赤洒洒,事外无机机外无事,未免守株待兔。且道总不恁么,作么生行履?试举看。

举,长庆有时云: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二种语。不道如来无语,只是无二种语。保福云:作么生是如来语?庆云:聋人争得闻。保福云:情知尔向第二头道。庆云:作么生是如来语?保福云:吃茶去。

长庆保福在雪峰会下,常互相举觉商量。一日平常如此说话云: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二种语。梵语阿罗汉,此云杀贼。以功能彰名,能断九九八十一品烦恼,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此是无学阿罗汉位。三毒即是贪嗅痴。根本烦恼,八十一品,尚自断尽,何况三毒!长庆道:宁说阿罗汉有三毒,不说如来有二种语。大意要显如来无不实语。《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又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世尊三百余会,观机逗教,应病与药,万种千般说法,毕竟无二种语。

他意到这里,诸人作么生见得?佛以一音演说法则不无,长庆要且未梦见如来语在,何故?大似人说食终不能饱。保福见他平地上说教,遂问:作么生是如来语?庆云:聋人争得闻。这汉知他几时在鬼窟里作活计来也。保福云:情知尔第二头道。果中其言,却问师兄作么生是如来语,福云:吃茶去。枪头倒被别人夺去了也。

大小长庆,失钱遭罪,且问诸人,如来语还有几个?须知恁么见得,方见这两个汉败缺。仔细检点将来,尽合吃棒,放一线道与他理会。有的云保福道得是,长庆道得不是。只管随语生解,便道有得有失,殊不知,古人如击石火,似闪电光,如今人不去他古人转处看,只管去句下走,便道长庆当时不便用,所以落第二头。保福云:吃茶去。便是第一头。若只恁么看,到弥勒下生,也不见古人意。若是作家,终不作这般见解。跳出这窠窟,向上自有一条路。尔若道聋人争得闻有什么不是处,保福云吃茶去有什么是处,转没交涉。

是故道,他参活句,不参死句。这因缘与遍身是通身是因缘一般,无尔计较是非处,须是尔脚跟下,净裸裸地,方见古人相见处。五祖老师云:如马前相扑相似,须是眼辨手亲。这个公案,若以正眼观之俱无得失处,辨个得失。无亲疏处,分个亲疏。长庆也须礼拜保福始得。何故这个些子,巧处用得好,如电转星飞相似。保福不妨牙上生牙,爪上生爪。颂云:

头兮第一第二,卧龙不鉴止水,

无处有月波澄,有处无风浪起。

棱禅客棱禅客,三月禹门遭点额。

头兮第一第二。人只管理会第一第二,正是死水里作活计。这个机巧,尔只作第一第二会,且摸索不著在。雪窦云:卧龙不鉴止水。死水里岂有龙藏?若是第一第二,正是止水里作活计。须是洪波浩渺白浪滔天处,方有龙藏。正似前头云澄潭不许苍龙蟠。不见道:死水不藏龙。又道:卧龙长怖碧潭清。所以道无龙处有月波澄,风恬浪静;有龙处无风起浪,大似保福道吃茶去,正是无风起浪。

雪窦到这里,一时与尔打迭情解颂了也。他有余韵,教成文理,依前就里头,著一只眼,也不妨奇特。却道棱禅客棱禅客,三月禹门遭点额。长庆虽是透龙门底龙,却被保福蓦头一点。

⊙碧岩录第九十六则

举,赵州示众三转语。

赵州示此三转语了,末后却云:真佛屋里坐。这一句忒杀郎当。他古人出一只眼,垂手接人,略借此语,通个消息,要为人。尔若一向正令全提,法堂前草深一丈,雪窦嫌他末后一句漏逗,所以削去,只颂三句。泥佛若渡水,则烂却了也,金佛著渡炉中,则熔却了也,木佛若渡火,便烧却了也,有什么难会?雪窦一百则颂古,计较葛藤,唯此三颂直下有衲僧气息。只是这颂也不妨难会,尔若透得此三颂,便许尔罢参。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

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这一句颂分明了。且道为什么却引神光?二祖初生时,神光烛室,亘于霄汉。又一夕神人现,谓二祖曰:何久于此,汝当得道时至,宜即南之。二祖以神遇遂名神光。久居伊洛,博极群书,每叹曰:孔老之教祖述风规。近闻达摩大师住少林,乃往彼晨夕参扣。达摩端坐面壁,奠闻诲励,光自忖曰:昔人求道,敲骨出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如?

其年十二月九日夜大雪,二祖立于砌下,迟明积雪过膝,达摩悯之曰:汝立雪于此,当求何事?二祖悲泪曰:惟愿慈开甘露门,广度群品。达摩曰:诸佛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无有是处。二祖闻诲励,向道益切,潜取利刀,自断左臂,致于达摩前。

摩知是法器,遂问曰:汝立雪断臂,当为何事?二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师安心。摩曰:将心来,与汝安。祖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云:与汝安心竟。后达摩为易其名曰慧可。后接得三祖灿大师,既传法隐于舒州皖公山。属后周武帝破灭佛法沙汰僧,师往来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积十余载无人知者。宣律师《高僧传》,载二祖事不详。三祖传云,二祖妙法不传于世,赖值末后依前悟他当时立雪。所以雪窦道: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立雪若未休,足恭谄诈之人皆效之,一时只成雕伪,则是谄诈之徒也。

雪窦颂泥佛不渡水,为什么却引这因缘来用?他参得意根下无一星事,净裸裸地方颂得如此。五祖寻常教人看此三颂,岂不见洞山初和尚有颂示众云:五台山上云蒸饭,古佛堂前狗尿天,刹竿头上煎馅子,三个胡孙夜簸钱。又杜顺和尚道:怀州牛吃禾,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又傅大士颂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又云:石人机似汝,也解唱巴歌。汝若似石人,雪曲应须和。若会得此语,便会他雪窦颂:

金佛不渡炉,人来访紫胡。

牌中数个字,清风何处无。

金佛不渡炉,人来访紫胡。此一句亦颂了也。为什么却引人来访紫胡?须是作家炉鞲始得。紫胡和尚,山门立一牌,牌中有字云:紫胡有一狗,上取人头,中取人腰,下取人脚,拟议则丧身失命。凡见新到便喝云:看狗!僧才回首,紫胡便归方丈,且道为什么却咬赵州不得?

紫胡又一夕夜深于后架叫云:捉贼,捉贼。黑地逢著一僧,拦胸捉住云:捉得也,捉得也。僧云:和尚,不是某甲。胡云:是则是,只是不肯承当。尔若会得这话,便许尔咬杀一切人,处处清风凛凛。若也未然,牌中数个字,决定不奈何。若要见他,但透得尽方见,颂云:

木佛不渡火,常思破灶堕。

杖子忽击著,方知辜负我。

木佛不渡火,常思破灶堕。此一句亦颂了。雪窦因此木佛不渡火,常思破灶堕。嵩山破灶堕和尚,不称姓字,言行叵测,隐居嵩山。一日领徒,入山坞间,有庙甚灵,殿中唯安一灶,远近祭祀不辍,烹杀物命甚多。师入庙中,以拄杖敲灶三下云:咄汝本砖土合成,灵从何来?圣从何起?恁么烹杀物命。又乃击三下,灶乃自倾破堕落。须臾有一人,青衣峨冠,忽然立师前设拜曰:我乃灶神,久受业报,今日蒙师说无生法,已脱此处,生在天中,特来致谢。师曰:汝本有之性,非吾强言。神再拜而没。

侍者曰:某甲等久参侍和尚,未蒙指示,灶神得何径旨,便乃生天?师曰:我只向伊道,汝本砖土合成,灵从何来?圣从何起。侍僧俱无对。师云:会么?僧云:不会。师云:礼拜著。僧礼拜。师云:破也,破也,堕也,堕也!侍者忽然大悟。后有僧举似安国师,师叹云:此子会尽物我一如。灶神悟此则故是,其僧乃蕴成身,亦云破也堕也,二俱开悟。且四大五蕴,与砖瓦泥土,是同是别?

既是如此,雪窦为什么道:杖子忽击著,方知辜负我?因甚却成个辜负去?只是未得拄杖子在。且道雪窦颂木佛不渡火,为什么却引破灶堕公案?老僧直截与尔说,他意只是绝得失情尘意想。净裸裸地,自然见他亲切处也。

⊙碧岩录第九十七则

垂示云:拈一放一,未是作家,举一明三,犹乖宗旨。直得天地陟变四方绝唱,雷奔电驰云行雨骤,倾湫倒岳瓮泻盆倾,也未提得一半在。还有解转天关能移地轴的么?试举看。

举,《金刚经》云: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金刚经》云: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只据平常讲究,乃经中常论。雪窦拈来颂这意,欲打破教家鬼窟里活计。昭明太子科此一分,为能净业障。教中大意说此经灵验,如此之人先世造地狱业,为善力强未受,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此经故能消无量劫来罪业,转重成轻转轻不受,复得佛果菩提。据教家,转此二十余张经,便唤作持经,有什么交涉。

有的道,经自有灵验。若恁么,尔试将一卷放在闲处看,他有感应也无?法眼云:证佛地者,名持此经。经中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且道唤什么作此经?莫是黄卷赤轴底是么?且莫错认定盘星。

金刚谕于法体坚固,故物不能坏,利用故,能摧一切物。拟山则山摧,拟海则海竭,就谕彰名,其法亦然。此般若有三种,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实相般若者即是真智,乃诸人脚跟下一段大事,辉腾今古,迥绝知见,净裸裸赤洒洒者是;观照般若者即是真境,二六时中,放光动地,闻声见色者;文字般若者即能诠文字。即如今说者听者,且道是般若不是般若?

古人道:人人有一卷经。又道:手不执经卷,常转如是经。若据此经灵验,何止转重令轻,转轻不受,设使敌圣功能,未为奇特。不见庞居士听讲《金刚经》,问座主曰:俗人敢有小问,不知如何?主云:有疑请问。士云:无我相无人相,既无我人相,教阿谁讲阿谁听?座主无对,却云:某甲依文解义,不知此意。居士乃有颂云:无我亦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争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称名。此颂最好,分明一时说了也。

圭峰科《四句偈》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四句偈义,全同证佛地者,名持此经。又道: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此亦是四句偈。晦堂云:话堕也不知。

雪窦于此经上指出,若有人持此经者,即是诸人本地风光本来面目。若据祖令当行,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亦斩为三段。三世诸佛十二分教不消一捏,到这里设使有万种功能,亦不能管得。如今人只管转经,都不知是什么道理,只管道我一日转得多少,只认黄卷赤轴巡行数墨,殊不知全从自己本心上起,这个唯是转处些子。大珠和尚云:向空屋里堆数函经,看他放光么?只以自家一念发底心是功德,何故?

万法皆出于自心。一念是灵,既灵即通,既通即变。古人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若见得彻去,即是真如。忽未见得,且道作么生唤作真如?《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尔若识得去,逢境遇缘,为主为宗。若未能明得,且伏听处分。雪窦出眼颂大概,要明经灵验也。颂云:

明珠在掌,有功者赏。

胡汉不来,全无伎俩。

伎俩既无,波旬失途。

瞿昙瞿昙,识我也无?

明珠在掌,有功者赏。若有人持得此经,有功验者,则以珠赏之。他得此珠,自然会用,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万象森罗,纵横显现,此是有功勋。法眼云:证佛地者,名持此经。此两句颂公案毕。

胡汉不来,全无伎俩。雪窦裂转鼻孔,也有胡汉来,则教尔现,若忽胡汉俱不来时,又且如何?到这里,佛眼也觑不见,且道是功勋是罪业,是胡是汉?直似羚羊挂角,莫道声响踪迹,气息也无,向什么处摸索?至使诸天捧花无路,魔外潜觑无门。

是故洞山和尚一生住院,土地神觅踪迹不见。一日厨前抛撒米面,洞山起心曰:常住物色,何得作贱如此?土地神遂得一见,便礼拜。雪窦道,伎俩既无,若到此无伎俩处,波旬也教失途。世尊以一切众生为赤子,若有一人,发心修行,波旬宫殿,为之振裂,他便来恼乱修行者。雪窦道,直饶波旬恁么来,也须教失却途路无近傍处。雪窦更自点胸云:瞿昙瞿昙,识我也无?莫道是波旬,任是佛来,还识我也无?释迦老子尚自不见,诸人向什么处摸索?复云:勘破了也。且道是雪窦勘破瞿昙,瞿昙勘破雪窦?具眼者试定当看。

⊙碧岩录第九十八则

垂示云:一夏唠唠打葛藤,几乎绊倒五湖僧。金刚宝剑当头截,始觉从来百不能。且道作么生是金刚宝剑?贬上眉毛,试请露锋芒看。

举,天平和尚行脚时参西院,常云:莫道会佛法,觅个举话人也无。一日西院遥见召云:从漪。平举头。西院云:错。平行三两步。西院又云:错。平近前。西院云:适来这两错,是西院错,是上座错?平云:从漪错。西院云:错。平休去。西院云:且在这里过夏,待共上座商量这两错。平当时便行,后住院谓众云:我当初行脚时,被业风吹到思明长老处,连下两错,更留我过夏,待共我商量。我不道恁么时错,我发足向南方去时,早知道错了也。

思明先参大觉,后承嗣前宝寿,一日问:踏破化城来时如何?寿云:利剑不斩死汉。明云:斩。寿便打。思明十回道斩,寿十回打云:这汉著甚死急将个死尸抵他痛棒。遂喝出。其有一僧,问宝寿云:适来问话的僧,甚有道理。和尚方便接他。宝寿亦打,赶出这僧。且道宝寿亦赶这僧,唯当道他说是说非,且别有道理,意作么生?后来俱承嗣宝寿。

思明一日出见南院,院问云:甚处来?明云:许州来。院云:将得什么来?明云:将得个江西剃刀,献与和尚。院云:既从许州来,因甚却有江西剃刀。明把院手掏一掏,院云:侍者收取。思明以衣袖拂一拂便行。院云:阿剌剌,阿剌剌。

天平曾参进山主来,为他到诸方,参得些萝卜头禅在肚皮里,到处便轻开大口道,我会禅会道,常云:莫道会佛法,觅个举话人也无。屎臭气熏人,只管放轻薄。且如诸佛未出世,祖师未西来,未有问答,未有公案已前,还有禅道么?

古人事不获已,对机垂示,后人唤作公案。因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后来阿难问迦叶:世尊传金蝠外别传何法?迦叶云:阿难。阿难应诺。迦叶云:倒却门前刹竿著。只如未拈花阿难未问已前,甚处得公案来?只管被诸方冬瓜印子印定了便道:我会佛法奇特,莫教人知。天平正如此,被西院叫来连下两错,直得周 惶怖分疏不下,前不构村后不迭店。有者道:说个西来意,早错了也。殊不知西院这两错落处,诸人且道落在什么处?

所以道,他参活句不参死句。天平举头,已是落二落三了也。西院云错,他却不荐得当阳用处,只道我肚皮里有禅,莫管他,又行三两步。西院又云错,却依旧黑漫漫地。天平近前,西院云:适来两错,是西院错,是上座错?天平云:从漪错。且喜没交涉,已是第七第八头了也。西院云:且在这里度夏,待共上座商量这两错。天平当时便行,似则也似,是则未是。也不道他不是,只是赶不上,虽然如是,却有些子衲僧气息。

天平后住院谓众云:我当初行脚时,被业风吹到思明和尚处,连下两错,更留我度夏,待共我商量。我不道恁么时错,我发足向南方去时,早知道错了也。这汉也杀道,只是落第七第八头,料掉没交涉。

如今人闻他道发足向南方去时,早知道错了也,便去卜度道,未行脚时,自无许多佛法禅道;及至行脚,被诸方热瞒,不可未行脚时,唤地作天,唤山作水,幸无一星事。若总恁么作流俗见解,何不买一片帽戴,大家过时,有什么用处?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若论此事,岂有许多般葛藤。尔若道我会他不会,担一檐禅,绕天下走,被明眼人勘破,一点也使不着。雪窦正如此颂出:

禅家流,爱轻薄,满肚参来用不着。

堪悲堪笑天平老,却谓当初悔行脚。

错错,西院清风顿销铄。

禅家流,爱轻薄,满肚参来用不着。这汉会则会,只是用不得,寻常目视云霄,道他会得多少禅,及至向烘炉里才烹,原来一点使不着。五祖先师道:有一般人参禅,如琉璃瓶里捣糍糕相似,更动转不得,抖擞不出,触着便破。若要活泼泼地,但参皮壳漏子禅,直向高山上,扑将下来,亦不破亦不坏。

古人道,设使言前荐得,犹是滞壳迷封,直饶句下精通,未免触途狂见。堪悲堪笑天平老,却谓当初悔行脚。雪窦道,堪悲他对人说不出,堪笑他会一肚皮禅,更使些子不著,错错,这两错,有者道,天平不会是错。又有的道,无语的是错,有什么交涉。殊不知这两错,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是他向上人行履处。如仗剑斩人直取人咽喉命根方断。若向此剑刃上行得,便七纵八横,若会得两错,便可以见西院清风顿销铄。雪窦上堂,举此话了,意道错。我且问尔,雪窦这两错,何似天平错,且参三十年。

⊙碧岩录第九十九则

垂示云:龙吟雾起,虎啸风生。出世宗猷,金玉相振。通方作略,箭锋相拄。遍界不藏,远近齐彰,古今明辨,且道是什么人境界?试举看。

举,肃宗帝问忠问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国师云:檀越踏毗卢顶上行。帝云:寡人不会。国师云:莫认自己清净法身。

肃宗皇帝,在东宫时,已参忠国师,后来即位,敬之愈笃,出入迎送躬自捧车辇。一日致个问端来,问国师云:如何是十身调御?师云:檀越踏毗卢顶上行。国师平生一条脊梁骨硬如生铁,及至帝王面前,如烂泥相似。虽然答得廉纤,却有个好处。他道:尔要会得,檀越须是向毗卢顶宁 页上行始得。他却不荐,更道:寡人不会。国师后面忒杀郎当落草,更注头上底一句云:莫错认自己清净法身。所谓人人具足,个个圆成。看他一放一收,八面受敌。

不见道:善为师者,应机设教,看风使帆。若只僻守一隅,岂能回互。看他黄檗老善能接人,遇著临济,三回便痛施六十棒,临济当下便会去。及至为裴相国,葛藤忒杀,此岂不是善为人师。

忠国师善巧方便,接肃宗帝,盖为他有八面受敌的手段。十身调御者,即是十种他受用身。法报化三身,即法身也。何故?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据法身,则一片虚凝,灵明寂照。

太原孚上座,在扬州光孝寺,讲《涅槃经》,有游方僧,即夹山典座,在寺阻雪,因往听讲,讲至三因佛性、三德法身,广谈法身妙理,典座忽然失笑。孚乃目顾,讲罢令请禅者问云:某素智狭劣,依文解义,适来讲次,见上人失笑,某必有所短乏处,请上人说。典座云:座主不问,即不敢说。座主既问,则不可不言。某实是笑座主不识法身。孚云:如此解说,何处不是?典座云:请座主更说一遍。孚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典座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识得法身量边事,实未识法身在。孚曰:既然如是,禅者当为我说。典座曰:若如是,座主暂辍讲旬日,于静室中端然静虑,收心摄念,善恶诸缘一时放却,自穷究看。

孚一依所言,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鸣,忽然契悟,便去叩禅者门。典座曰:阿谁?孚曰某甲。典座咄曰:教汝传持大教,代佛说法,夜半为什么醉酒卧街?半曰:自来讲经,将生身父母鼻孔扭捏,从今日已后,更不敢如是。看他奇特汉,岂只去认个昭昭灵灵,落在驴前马后。须是打破业识,无一丝毫头可得,犹只得一半在。

古人道:不起纤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但识常寂灭底,莫认声色。但识灵知,莫认妄想。所以道: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达摩问二祖:汝立雪断臂,当为何事?祖曰:某甲心未安,乞师安心。摩云:将心来,与汝安。祖曰:觅心了不可得。摩曰:与汝安心竟。二祖忽然领悟。且道正当恁么时,法身在什么处?

长沙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如今人只认得个昭昭灵灵,便瞠眼努目弄精魂,有什么交涉?只如他道莫认自己清净法身,且如自己法身,尔也未梦见在,更说什么莫认?教家以清净法身为极则,为什么却不教人认?不见道:认著依前还不是。咄,好便与棒。

会得此意者,始会他道莫认自己清净法身。雪窦嫌他老婆心切,争奈烂泥里有刺。岂不见洞山和尚接人有三路,所谓玄路、乌道、展手。初机学道,且此三路行履。僧问师:寻常教学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洞山云:不逢一人。僧云:如何行?山云:直须足下无私去。僧云: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山云:?梨因什么颠倒?僧云:什么处是学人颠倒处?山云:若不颠倒,为什么认奴作郎。僧云:如何是本来面目?山云:不行鸟道。须是见倒这般田地,方有少分相应,直下打迭教削迹吞声,犹是衲僧门下沙弥童行见解在。更须回首尘劳,繁兴大用,始得。雪窦颂云:

一国之师亦强名,南阳独许振嘉声。

大唐扶得真天子,曾踏毗卢顶上行。

铁锤击碎黄金骨,天地之间更何物。

三千刹海夜沉沉,不知谁入苍龙窟。

一国之师亦强名,南阳独许振嘉声。此颂一似个真赞相似。不见道至人无名,唤作国师,亦是强安名了。国师之道,不可比伦,善能恁么接人,独许南阳是个作家。大唐扶得真天子,曾踏毗卢顶上行。若是具眼衲僧眼脑,须是向毗卢顶上行,方见此十身调御。佛谓之调御,便是十号之一数也。一身化十身,十身化百身,乃至于百亿身,大纲只是一身,这一颂却易说。

后颂他道莫认自己清净法身,颂得水洒不着,直是难下口说。铁锤击碎黄金骨,此颂莫认自己清净法身,雪窦忒杀赞叹他,黄金骨一锤击碎了也。天地之间更何物,直须净裸裸赤洒洒,更无一物可得,乃是本地风光。一似三千刹海夜沉沉,三千大千世界香水海中有无边刹,一刹有一海,正当夜静更深时,天地一时澄澄地,且道是什么?切忌作闭目合眼会。若恁么会,正堕在毒海。不知谁入苍龙窟?展脚缩脚,且道是谁?诸人鼻孔一时被雪窦穿却了也。

⊙碧岩录第一百则

垂示云:收因结果,尽始尽终,对面无私,元不曾说,忽有个出来道,一夏请益为什么不曾说,待尔悟来向尔道,且道为复是当面讳却,为复别有长处,试举看。

举,僧问巴陵:如何是吹毛剑?陵云:珊瑚枝枝撑着月。

巴陵不动干戈,四海五湖多少人舌头落地,云门接人正如此,他是云门的子,亦各具个作略。是故道:我爱韶阳新定机,一生与人抽钉拔楔。这个话正恁么地也。于一句中,自然具三句,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浪句,答得也不妨奇特。

浮山远录公云:未透底人,参句不如参意;透得底人,参意不如参句。云门下有三尊宿,答吹毛剑俱云了,唯是巴陵答得过于了字,此乃得句也。且道,了字与珊瑚枝枝撑着月,是同是别?前来道三句可辨,一镞辽空,要会这话,须是绝情尘,意想净尽,方见他道珊瑚枝枝撑着月。若更作道理,转见摸索不着。

此语是禅月怀友人诗曰:厚似铁围山上铁,薄似双成仙体缬。蜀机凤雏动蹶蹩,珊瑚枝枝撑着月。王凯家中藏难掘,颜回饥汉愁天雪。古桧笔直雷不折,雪衣石女蟠桃缺。佩入龙宫步迟迟,绣帘银簟何参差。即不知驱龙失珠知不知。(此为贯休《还举人歌行卷》)巴陵于句中,取一句答吹毛剑,则是快剑刃上吹毛试之,其毛自断,乃利剑,谓之吹毛也。巴陵只就他问处,便答这个话,头落也不知。颂云:

要平不平,大巧若拙。

或指或掌,倚天照雪。

大冶兮磨砻不下,良工兮拂拭未歇。

别,别,珊瑚枝枝撑着月。

要平不平,大巧若拙。古有侠客,路见不平,以强凌弱,即飞剑取强者头,所以宗师家,眉藏宝剑,袖挂金锤,以断不平之事。大巧若拙,巴陵答处,要平不平之事,为他语忒杀伤巧,返成拙相似,何故?为他不当面挥来,却僻地里,一截暗取人头,而人不觉。

或指或掌,倚天照雪。会得则如倚天长剑,凛凛神威。古人道: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亦非存。光境俱忘,复是何物?此宝剑或现在指上,忽现掌中。昔日庆藏主说到这里,竖手云:还见么?也不必在手指上也。雪窦借路经过,教尔见古意,且道一切处不可不是吹毛剑也。所以道:三级浪高鱼化龙,痴人犹戽夜塘水。

《祖庭事苑》载《孝子传》云:楚王夫人,尝夏乘凉抱铁柱感孕,后产一铁块,楚王令干将铸为剑,三年乃成双剑,一雌一雄。干将密留雄,以雌进于楚王。王秘于匣中,常闻悲鸣,王问群臣,臣曰:剑有雌雄,鸣者忆雄耳。王大怒,即收干将杀之。干将知其应,乃以剑藏屋柱中,因嘱妻莫耶曰:日出北户,南山其松。松生于石,剑在其中。妻后生男,名眉间赤,年十五问母曰:父何在?母乃述前事,久思惟剖柱得剑,日夜欲为父报仇。楚王亦募觅其人,宣言:有得眉间赤者厚赏之。眉间赤遂逃。俄有客曰:子得非眉间赤邪?曰:然。客曰:吾甑山人也,能为子报父仇。赤曰:父昔无辜,枉被荼毒。君今惠念,何所须邪?客曰:当得子头并剑。赤乃与剑并头,客得之进于楚王,王大喜。客曰:愿煎油烹之。王遂投于鼎中。客诒于王曰:其首不烂。王方临视,客于后以剑拟王头堕鼎中,于是二首相啮,寻亦俱烂。川本无此楚王一段。

雪窦道此剑能倚天照雪。寻常道倚天长剑光能照雪,这些子用处,直得大冶兮磨砻不下,任是良工拂拭也未歇。良工即干将是也,故事自显。雪窦颂了,末后显出道:别别,也不妨奇特,别有好处,与寻常剑不同,且道如何是别处?珊瑚枝枝撑着月,可谓光前绝后独据寰中,更无等匹,毕竟如何?诸人头落也!老僧更有一小偈:

万斛盈舟信手喀,却因一粒瓮吞蛇。拈提百转旧公案,撒却时人几眼沙。

后序

雪窦颂古百则,丛林学道诠要也,其间取譬经论或儒家文史,以发明此事,非具眼宗匠时为后学击扬剖析,则无以知之。

圆悟老师,在成都时,予与诸人请益其说,师后住夹山道林,复为学徒扣之,凡三提宗纲,语虽不同,其旨一也,门人掇而录之,既二十年矣,师未尝过而问焉,流传四方,或致榧驳,诸方且因其言以其道不能寻绎之,而妄有改作,则此书遂废矣,学者幸谛其传焉。

宣和乙已春暮上休, 人关友无党记。

重刊圆悟禅师碧岩集疏

雪窦《颂古百则》,圆悟重下注脚,单示丛林,永垂宗旨,经也;学人机锋捷出,大慧密室勘辨,知无实诣,毁梓不传,权也。此书诸佛正眼,列祖大机,两经钳锤,一无瑕秣,兹欲与大慧长书并驾,同《圜悟心要》兼行,揭杲日于迷途,指南于慧海,快然一睹,开彼群愚,相与圆成,不无利益,幸甚。

右伏以,十七岁便悟云门睦州,可道是口头三昧,二百年不见碧岩雪窦,忽遭渠手下一交,怎忘得弓冶裘箕,莫断却儿孙种草,随人去脚跟后转,谁下得钓龙钩,有个具眼目的来,不看作系驴橛,此事当如筏喻,他时自会筌忘。家家门户透长安,前者呼后者应,种种因缘归大数。昔之废今之兴,莫怪山僧口多,终是老婆心切。不读东土书,安知西来意,重兴一代宗风。虽无南去雁,看取北来鱼,便有十分消息,持同文印。读无尽灯谨疏。

圆悟老祖居夹山时,集成此书,欲天下后世知有佛祖玄奥,岂小补哉。老妙喜深患学者不根于道,溺于知解,由是毁之,谓其父子之间矛盾,可乎?今辱中张居士重为板行,果何谓哉。览者宜自择焉。

大德壬寅中秋,住天童第七世法孙比丘净日拜手谨书。

圆悟禅师,评唱雪窦和尚颂古一百则,剖决玄微,抉剔幽迭,显列祖之机用,开后学之心源,况妙智虚凝,神机默运,晶旭辉而玄扃洞照,圆蟾升而幽室朗明,岂浅识而能致极哉。后大慧禅师,因学人入室,下语颇异,疑之,才勘而邪锋自挫,再鞠而纳款自降,曰:我《碧岩集》中记来,实非有悟。因虑其后不明根,专尚语言以图口捷,由是火之以救斯弊也。然成此书,火此书,其用心则一,岂有二哉。辱中张明远偶获雪堂刊本及蜀本,校订讹舛,刊成此书,流通万古,使上根大智之士,一览而顿开本心,直造无疑之地,岂小补云乎哉。

延绑丁已迎佛会日,径山住持比丘帝陵拜书以为后序。

儒门子贡极有功于东家圣人,藉令良马见鞭影而奔,皆如瞠若乎后之颜子,吾圣师游乎何言之天久矣,灵山会上,四众海集,世尊拈花宗旨,诸人罔措,独迦叶尊者,微为之破颜,与吾教中一唯之外口耳俱丧,同一顿彻悬悟,当时曾参,不直下剖击忠恕之秘钥,岂惟门人之惑滋甚,千载之下,何以气一贯之迷云乎。异时成都佛果圆悟老禅,笏夹山丈室,拈提雪窦《颂古百则》,其大弟子杲上座,惧学人泥于言句,辜负从上诸祖,取老和尚舌头,一截并付烈焰,烟而扬之拉 堆,自以巨壑太虚投置毫滴,如古德德山卖弄油糍婆前,此疏钞已埃冷而无余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花落碧岩,阳坡如绣。历过去劫,死灰复燃。不知何许,许多葛藤,一一从辱中张居士手栽无影树子上,全体败露,直得般若无说诸天雨花,百七八十年,衲僧蓦地横穿鼻孔,从前不曾嗅底宝熏,一旦水涌云蒸,于八万四千毛孔,悉普悉遍,可谓甚深希有,难值难遇之事。已而居士二子得心疾,或谓,勤宝经杲上座毁板,居士不当拾遗烬,而日月光景之故,受如是报,居士者疑其说,以质于予。

予谓,圆悟门人人人而杲上座,碧岩自碧,何得有说,杲上座见月亡指,遂乃追尤古佛,毒燎亘天。倒却刹竿,不放一线。彼未尝识月者,谁将乘一指而示之。或者又谓,杲上座火此书,盟之社鬼者深重,居士二子之患正坐此。予谓,当杲上座灼然秉炬时,炼得故纸通红,何缘密室通风,老勤巴命门舌根,别自有不坏处,一星迸散,明月空山,张居士那里得这消息来,把天然一段西蜀锦机,依旧织作旧日花样,意者主林神阴为之地,诃护至今,料亦是此书合出世因缘时节。清凉池上,针芥相逢,则书写读诵,为人演说之功,应获殊胜福德。何况金石刻镂,展转流布。居士二子之心疾根本,本不在此。客作汉妄以情识卜度,居士缘其目前不足计拔之祸福,亦以情识卜度之,是相随赴火坑也,岂不冤哉。

冥验记,沛国周氏,三子并喑。一日有客造门曰:君可内省宿愆。忽猛忆儿时见燕巢三子,伺其母出,各以一蒺藜吞之,斯须共毙,母还悲鸣而去,常自悔责。客曰:君既知悔责,罪今免矣。三子即皆能言。然则居士二子之病风丧心,得无亦有可悔恨之事乎?谈般若者: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居士能于此有省,纵无始劫来所造诸业,当应时消灭,即君二子之心疾,当如周氏三子之应时能言,可以不疑。

世尊住世,四十九年,六百函文字,覆藏遍界。若从杲上座之说,万年一念,更踪迹什么?向上禅林无限尊宿,有两句最端的,曰:任尔即心即佛,我但非心非佛。今而后有谤如来正法轮者,君但应之曰:任汝说杲上座的是,我只说勤老师的是。若不如是,即恐燎却面门,四百四病一时发矣,将如居士二子心疾何。不见古人道,养子方知父母恩,居士学佛知恩,临老忏悔,他日作家炉鞲,跳出丈六金身,不知还见勤老师真个扬眉竖拂否。若还一句荐得,向道佛祖有誓,罪不重科,莫殃及他家儿孙好。虽然如是,且得没交涉,是年延绑丁巳中元日,海粟老人冯子振题。

碧岩集行于世者数版,卷套多多,到上学徒盛笈,非便也。故予欲成小字,缩行省纸册,有年所矣。安政丁巳秋,笃信檀士戮力舍财,喜资上木,即命剞劂氏,事既竣焉,喜舍刊粹制本贱价,固予初志也。若夫碧岩曲节,先哲序跋善美尽尽,予何言乎。简省刻成,故书詹言于策端,尔安政六年岁在己未秋七月初吉。

敕住华园玉桃庵主万宁玄汇敬识。(录自《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二套)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