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
2025-04-21 06:31

禅林僧宝传 第八卷

圆通缘德禅师

禅师名缘德、生杭州临安黄氏。年十七、师事东山老宿勤公、剃发受具。神观靖深、中空外夷。以精进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诸方。烂熳丛席。至襄州清谿、谒进禅师。栖迟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国日。德混迹南昌之上蓝寺。楚国宋公齐丘、至於经堂。僧众趋迎。德阅经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顾答。宋公问、上座看甚经。德举示之。宋公异焉。力请住舍利幽谷双岭诸刹。德无所事去留。所至颓然默坐而已。而学徒自成规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绳贯其褶处。夜申其裙、以当被。後主闻其名、致至金陵。问佛法大意、留禁中。又创寺以居之。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施钱建寺、於庐山之阴。石耳峰之下。开基日、得金像观世音於地中。赐名圆通焉。本朝遣使、问罪江南後主、纳土矣。而胡则者据守九江不降。大将军曹翰部曲、渡江入寺。禅者惊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呵曰、长老不闻。杀人不贬眼将军乎。德熟视曰。汝安知有不惧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而已曰、禅者何为而散。德曰、击鼓自集。翰遣裨校击之、禅无至者。翰曰、不至何也。德曰、公有杀心故尔。德自起击之、禅者乃集。翰再拜、问决胜之策。德曰、非禅者所知也。太平兴国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脱离世缘、乃在今日。以衲衣并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门人累青石为塔。曰他日塔作红色。吾再至也、乃化。阅世八十、坐六十有三夏。谥曰道济禅师。

南塔光涌禅师

禅师名光涌、豫章丰城章氏子。母乳之夕、神光照庭。厩马皆惊、因以光涌名之。七岁诵诗礼、晓大义。十三学经论、辄能讲解。开元寺有尊宿。史忘其名、有异能解。见涌叹曰、法中俊人也。以维摩经旨决授之。时仰山寂禅师、住南昌之石亭寺。涌父事之得度。十九诣襄州、寿山寺戴律师受满分戒。北游谒临济。临济曰、汝师明眼。乃不事之、远游何为。涌因南归、执勤累岁。先是石亭见来参者。必问曰、来作么。曰礼觐和尚。又问还见和尚么、曰见。又问和尚何似驴。参者无能对、脱对亦不契。忽问涌、涌对曰。光涌见和尚、亦不似佛。石亭曰、若不似佛、似个什么。涌曰、若更有所似、与驴何别。石亭大惊曰、凡圣两忘、情尽体露。吾以此语验人。巳二十年、无决了者。噫子真利根、当自保任。吾不能尽、子异日当自知耳。指以谓人曰。此子肉佛、可以化人也。石亭殁、涌然第三指、以报法。又然第二指、以报亲。伪唐天佑元年。南昌帅南平王锺传。尽礼迎至府。使至不起。於是州牧县尹至不起。道俗顿集亦不起。乃共诉之曰。师不起、贻群县之咎。於是不得巳从之。遂嗣石亭法席。学者归之如云。十四年秋还仰山。伪唐升元二年夏、无疾而化。阅世八十有九坐七十夏。

洞山守初禅师

禅师名守初、出於傅氏。凤翔良原人也。儿时、闻钟梵声。辄不食危坐终日。母吕试之、不喂亦不索。年十六跪白求出家、吕许之。依渭州崆峒沙门志谂剃发。诣泾州舍利、律师净圆受具足戒。始游律肆、执卷坐睡。弃去历咸秦。自襄汉南、至长沙坐夏。夏休诣云门偃禅师。偃问近离何处。对曰查渡。又问夏在何处。对曰湖南报慈。又问几时离。对曰八月二十五。偃曰、放汝三顿棒。初罔然良久。又申问曰、适来只对、不见有过。乃蒙赐棒、实所不晓。偃呵曰、饭袋子。江西湖南、便尔商略。初默悟其旨曰。他日正当、於无人烟处。不畜粒米、饭十方僧。即日辞去、北抵襄汉伪汉。乾佑元年。众请住洞山、禅其律居。谓学者曰、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诸方只具啐啄同时眼。不具啐啄同时用。到此实难得人。但爱不动一尘、不拨一境、见事便道。若此辈东西南北、不知其数。要得脱略窠。臼活人眼目。不道都无、但可言少。皆坐不达根原。落在阴界、妄以为安不。知陷在死水、弄个无尾胡孙。腊月三十日。鼓巳打破、胡孙走却。手脚忙乱、悔无所及。若是衲僧、冻杀饥杀。终不著渠鹘臭布衫。本朝太平兴国六年。尚书石公襄帅赵公。交章奏初有道行。化于此邦、补助圣化。有旨赐徽号、紫伽梨、旌异之。住山四十年、道遍天下。淳化元年秋七月。无疾跏趺而化。阅世八十有一、坐六十有五夏。

南安岩严尊者

禅师讳自严、生郑氏、泉州同安人也。年十一弃家。依建兴卧像寺沙门契缘为童子。十七为大僧、游方至庐陵。谒西峰耆宿云豁。豁者清凉智明禅师高弟、云门嫡孙也。太宗皇帝、尝诏至阙。馆於北御园舍中。习定久之、恳之还山。公依止五年、密契心法。辞去渡怀仁。江有蛟、每为行人害。公为说偈诫之、而蛟辄去。过黄杨峡。渴欲饮、会溪涸。公以杖掷之、而水得。父老来聚观、合爪以为神。公遁、去武平南黄石、岩多蛇虎。公止住、而蛇虎可使令。四远闻之大惊、争敬事之。民以雨旸男女祷者。随其欲应念而获。家画其像、饮食必祭。邻寺僧死。公不知法当告官、便自焚之。吏追捕坐庭中。问状不答、索纸作偈曰。云外野僧死、云外野僧烧。二法无差互、菩提路不遥。而字画险劲、如擘窠大篆。吏大怒以为、狂且慢已。去僧伽梨、曝日中。既得释、因以布帽其首。而衣以白服。公恨所说法、听者疑信半。因不语者六年。岩寺当输布、而民岁代输之。公不忍折、简置布束中祈免。吏张晔欧阳程者、相顾怒甚。追至问状不答、以为妖。火所著帽明鲜。又索纸作偈曰。一切慈忍力、皆吾心所生。王官苦拘束、佛法不流行。自是时亦语。去游南康槃古山。先是西竺波利尊者经始。谶曰、却後当有白衣菩萨、来兴此山。公住三年、而成丛林。乃还南安。江南眠槎、为行舟碍。公舟过焉、摩挲之曰。去去莫与人为害槎。一夕荡除之。有僧自惠州来。曰河源有巨舟著沙。万牛挽不可动。愿得以载砖、建塔于南海。为众生福田。公曰此阴府之物。然付汝偈取之。偈曰、天零灞水生、阴府船王移。莫立沙中久、纳福荫菩提。僧即舟倡偈、而舟为动。万众欢呼、至五羊。有巨商、从借以载。僧许之、方解索。俄风作、失舟所在。有沙弥无多闻性。而事公谨愿。公怜之、作偈、使诵、久当聪明。偈曰、大智发於心、於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於是世间章句、吾伊上口。公示人多以偈。然题赠以之中四字於其後。莫有识其旨者、异迹甚著。所属状以闻诏佳之。宰相王钦若。大参赵安仁巳下、皆献诗。公未尝视、置承尘上而已。淳化乙卯正月初六日。集众曰、吾此日生、今正是时。遂右肋卧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谥曰定光圆应禅师。

赞曰、圆通诮曹将军、而不屈。问军旅事而不答。此其识能知宗也。南塔初不受南平王之请。及闻移祸及人、因屑就之。此其行高一世也。学者囿於法爱。故初公语分生死、所以发其机。至於定应、则全提大用。於其化时曰。吾此日生、於化时而曰生。最後之训也。临祸福死生之际。能如彼四老人。则正宗巳坠之纲、尚可理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积功累德 第八卷

积功累德 第八卷黄念祖老居士愿文每天念一遍,当然很好,但这只是熏习而已。要根据自己的愿出生行动,才真成为你的愿。愿要起行,有行无愿,是盲目的行动;有愿无行,只是虚浮狂愿,甚至只是狂想曲,所以一定要有行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一章 除五浊恶见 依无生因地内容提要:世间可以造作的法,有哪个不变坏?虚空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虚空始终不坏灭。把浊水置于器皿中,静置一处,沙土自会下沉,见到清水,这是初伏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二章 察烦恼根本 辨六根功德内容提要:世界的世,指时间迁流;世界的界,指空间方位。眼根只有八百功德,耳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舌根圆满具足一千二百功德,鼻根只有八百功德,身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