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2025-04-20 12:52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卷

韶州云门大慈云弘明禅师

禅师名文偃、姑苏嘉兴人也。少依兜率院得度。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博通大小乘。弃之游方、初至睦州。闻有老宿饱参。古寺掩门、织蒲屦养母。往谒之、方扣门。老宿揕之曰、道道。偃惊不暇答。乃推出曰、秦时?度轹钻。随掩其扉、损偃右足。老宿名扌甚道踪、嗣黄蘖断际禅师。住高安米山寺。以母老东归。丛林号陈尊宿。偃得旨辞去、谒雪峰存。存方堆桅坐、为众说法。偃犯众出、熟视曰、项上三百斤铁枷、何不脱却。存曰因甚到与么。偃以手自拭其目趋去。存心异之。明日升座曰。南山有氅鼻蛇。诸人出入好看。偃以拄杖撺出、又自惊栗。自是辈流改观。又访乾峰。峰示众曰、法身有三种病、二种光须是一。一透得更有照用。同时、向上一窍偃乃出。众曰庵内人为什么不见庵外事。於是乾峰大笑曰。犹是学人疑处在。乾峰曰、子是什么心行。曰也要和尚相委。乾峰曰、直须恁么、始得稳坐。偃应喏喏。又访曹山章公问。如何是沙门行。章曰、吃常住苗稼者。曰便与么去时如何。章曰汝还畜得么。曰学人畜得。章曰汝作么畜。曰著衣吃饭、有什么难。章曰何不道、披毛戴角。偃即礼谢。又访疏山仁。仁问、得力处道将一句来。曰请高声问。仁即高声问。偃笑曰、今早吃粥么。仁曰吃粥。曰乱叫唤作么。仁公骇之。又过九江、有陈尚书。饭偃而问曰。儒书即不问。三乘十二分教、自有讲师。如何是衲僧行脚事。曰曾问几人来。曰即今问上座。偃曰即今且置。作么生是教意。曰黄卷赤轴。偃曰此是文字语言。作么生是教意。曰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忘。偃曰、口欲谈而辞丧、为对有言。心欲缘而虑忘、为对妄想。作么生是教意。尚书无以詶之。偃曰、闻公常看《法华经》、是否。曰不敢。曰经曰、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且道非非想天、有几人退位。又无以詶之。偃呵讥之而去。造曹溪礼塔。访灵树敏公、为第一座。先是敏不请第一座。有劝请者、敏曰。吾首座已出家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行脚、悟道久之。又请、敏曰、吾首座已度岭矣、姑待之。少日偃至。敏迎笑曰、奉迟甚久、何来暮耶。即命之、偃不辞而就职。俄广主刘王、将兴兵。就敏决可否。敏前知之。手封奁子、语侍者曰。王来、出以似之。於是怡然坐而没。王果至、闻敏已化、大惊问。何时有疾、而遽亡如是耶。侍者乃出奁子。如敏所诫呈之。王发奁得简曰。人天眼目、堂中上座。刘王命州牧何承范、请偃继其法席。又迎至府开法。俄迁止云门光泰寺。天下学者、望风而至。示众曰、江西即说君臣父子。湖南即说他不与么。我此间即不如此。良久曰、汝还见壁么。又曰、从上来且是个什么事。如今抑不得已、且向诸人道。尽大地有什么物、与汝为缘为对。若有针锋许、与汝为隔为碍。与我拈将来。唤什么作佛、唤什么作祖。唤什么作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将什么为四大五蕴。我与么道、唤作三家村里老婆说话。忽然遇著本色行脚汉。闻与么道、把脚拽向阶下、有什么罪过。虽然如是、据个什么道理、便与么。莫趁口快、向这里乱道。须是个汉始得。忽然被老汉脚跟下寻著、没去处、打脚折。有什么罪过、即与么。如今还有问宗乘中话者么。待老汉答一转了、东行西行。又曰、尽乾坤一时将来、著汝眼睫上。汝诸人闻恁么道。不敢望汝出来、性燥把老僧打一掴。且缓缓、子细看。是有是无、是个什么道理。直饶汝向这里明得。若遇衲僧门下、好槌脚折。又曰、三乘十二分教、横说竖说。天下老和尚、纵横十字说。与我拈针锋许、说底道理来看。与么道、早是作死马医。虽然如此、且有几个到此境界。不敢望汝言中有响、句里藏锋。瞬目千差、风恬浪静。又曰、我事不获巳、向汝道。直下无事、早是相埋没也。更欲踏步向前。寻言逐句、求觅解会。千差万别、广说问难。嬴得一场口滑。去道转远、有什么歇时。此个事、若在言语上。三乘十二分教、岂是无言。因什么道、教外别传。若从学解机智得。只如十地圣人、说法如云如雨。犹被佛呵、谓见性如隔罗縠度。以此故知。一切有心、天地悬殊。虽然如是、若是得底人。道火何曾烧口。终日说事、何曾挂著牙齿。何曾道著一字。终日著衣吃饭。何曾触一粒米、挂一缕丝。然犹是门庭之说。须是实得与么、始得。若约衲僧门下。句里呈机、徒劳伫思。直饶一句下、承当得、犹是瞌睡汉。偃以足跛、尝把拄杖行见众。方普请举拄杖曰。看看北郁单越人。见汝般柴不易。在中庭里、相扑供养汝。更为汝念般若经曰。一切智智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别无断故。众环拥之、久不散。乃曰、汝诸人。无端走来、这里觅什么。老僧只管吃饭屙屎、别解作什么。汝诸方行脚、参禅问道。我且问汝、诸方参得底事。作么生、试举看。於是不得已。自诵三平偈曰。即此见闻非见闻。回视僧曰、唤什么作见闻。又曰、无馀声色可呈君。谓僧曰、有什么口头声色。又曰、个中若了全无事。谓僧曰、有什么事。又曰、体用无妨分不分。乃曰、语是体、体是语。举拄杖曰、拄杖是体、灯笼是用。是分不分。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又至僧堂中、僧争起迎。偃立而语曰、石头道、回互不回互。僧便问、作么生是不回互。偃以手指曰、这个是板头。又问作么生是回互。曰汝唤什么作板头。永嘉云、如我身空法亦空。千品万类悉皆同。汝立不见立、行不见行。四大五蕴、不可得。何处见有山河大地来。是汝每日把钵盂噇饭。唤什么作饭。何处更有粒米来。僧问、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如何。偃以拄杖空中敲曰。阿耶阿耶。又击板头曰、作声么。僧曰、作声。曰这俗汉。又击板头曰、唤什么作声。偃以乾佑元年七月十五日。赴广主诏、至府留止供养。九月甲子、乃还山。谓众曰、我离山得六十七日。且问汝、六十七日事作么生。众莫能对。偃曰、何不道、和尚京中吃面多。闻击斋鼓曰、鼓声咬破我七条。乃指僧曰、抱取猫儿来。良久曰、且道鼓因甚置得。众无对者。乃曰、因皮置得。我寻常道、一切声是佛声。一切色是佛色。尽大地是个法身。枉作个佛法知见。如今拄杖、但唤作拄杖。见屋但唤作屋。又曰、诸法不异者。不可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後为无异者哉。但长者长法身、短者短法身。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举拄杖曰、拄杖子不是常住。忽起立、以拄杖击绳床曰。适来许多葛藤、贬向什么处去也。灵利底见、不灵利底著我热谩、偃契悟广大。其游戏三昧、乃如此。而作为偈句、尤不能测。如其纲宗偈曰。康氏圆形滞不明。魔深虚丧击寒冰。凤羽展时超碧汉。晋锋八博拟何凭。又曰、是机是对对机迷。辟机尘远远尘栖。夕日日中谁有挂。因底底事隔尘迷。又曰、丧时光、藤林荒。徒人意、滞肌尪。又曰、咄咄咄、力口希。禅子讶、中眉垂。又曰、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塞却咽喉、何处出气。笑我者多、哂我者少。每顾见僧即曰、鉴咦。而录之者、曰顾鉴咦。德山密禅师、删去顾字、但曰鉴咦。丛林目以为抽顾颂。北塔祚禅师作偈曰。云门顾鉴笑嘻嘻、拟议遭渠顾鉴咦。任是张良多智巧、到头於是也难施。偃以南汉乾和七年四月十日。坐化而示。即大汉乾佑二年也。以全体葬之。本朝太祖乾德元年。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梦偃以拂子招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我在塔久、可开塔乎。托时奉使韶州、监修营诸寺院。因得绍庄之语、奏闻奉圣旨。同韶州牧梁延鄂至云门山。启塔见偃颜貌如昔。髭发犹生。具表以闻。有旨李托迎至京师。供养月馀、送还山。仍改为大觉禅寺。谥大慈云匡真弘明大师。

赞曰、余读云门语句。惊其辩慧涡旋波险。如河汉之无极也。想见其人、奇伟杰茂、如慈恩大达辈。及见其像、颓然伛坐胡床。广颡平顶、类宣律师。奇智盛德、果不可以相貌得耶。公之全机大用、如月临众水。波波顿见、而月不分。如春行万国。处处同至、而春无迹。盖其妙处、不可得而名状。所可知而言者、春容月影耳。呜呼、岂所谓命世亚圣大人者乎。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