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八卷
2025-04-21 07:50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八卷

法昌遇禅师

禅师名倚遇、漳州林氏子也。为人奇逸、有大志。自剃发受具、即杖策游方。名著丛林。浮山远禅师、尝指以谓人曰。後学行脚样子也。辞远谒南岳芭蕉庵主谷泉。三至三遭逐、犹谒之。泉揕之曰、我此间、虎狼纵横。尿床鬼子、三回五度、来觅底物。遇曰、人言庵主见汾州。泉乃解衣抖擞曰。汝谓我见汾州、有多少奇特。遇即礼拜、问曰。审如庵主语、客来将何祗待。泉曰、云门胡饼、赵州茶。遇曰、谢供养。泉曰、我火种也未有。早言谢、谢什么。遇乃去、至北禅贤禅师。问曰、近离什么处。遇曰、福严。曰、思大鼻孔长多少。遇曰、与和尚当时见底一般。曰、且道老僧见时长多少。遇曰、和尚大似不曾到福严。贤笑曰、学语之流。又问、来时马大师健否。遇曰、健。曰、向汝道什么。遇曰、令北禅莫乱统。贤曰、念汝新到、不欲打汝。遇曰、倚遇亦放过和尚、乃罢。遇因倒心师事之。时慈明禅师、住兴化、过贤公室。遇侍立、看其谈笑。贤曰、汾阳师子、可杀威狞。慈明曰、不见道、来者咬杀。贤曰、审如此。汾阳门下、道绝人荒耶。慈明举拂子曰。这个因甚到今日。贤未及对、遇从旁曰。养子不及父、家门一世衰。贤呵曰、汝具什么眼目、乃敢尔。遇曰、若是咬人师子、终不与么。慈明将去、至龙牙像前。指以问遇曰、谁像。遇曰龙牙。慈明曰、既是龙牙像、何乃在北禅。遇曰、一彩两赛。慈明曰、像在此、龙牙在什么处。遇拟对、慈明掌之曰。莫道不能咬人。遇曰、乞儿见小利。慈明呵逐之。贤公除夕、谓门弟子曰。今夕无可分岁。共烹露地白牛。大家围炉、向榾柮火、唱村田乐。何也、免更倚他门户、旁它墙。乃下座。有僧从後大呼曰、县有吏至。贤反顾问所以。对曰、和尚杀牛、未纳皮角耳。贤笑掷暖帽与之。僧就拾得、跪进曰。天寒还和尚帽子。贤问遇曰、如何。遇曰、近日城中纸贵、一状领过。後还江南、再游庐山、寓止圆通。时大觉琏公、方赴诏。辞众曰、此事分明、须荐取。莫教累劫受轮回。遇问曰、如何是此事。曰荐取。遇曰、头上是天、脚下是地。荐个什么。曰、不是知音者、徒劳话岁寒。遇曰、岂无方便。曰、胡人饮乳、反怪良医。遇曰、暴虎凭河、徒夸好手。拍一拍归众。後游西山、睠双岭深邃、栖息三年。与英邵武、胜上座游。应法昌请、决别曰。三年聚首、无事不知。检点将来、不无渗漏。以拄杖画一画曰。这个且止、宗门事作么生。英曰、须弥安鼻孔。遇曰、临崖看浒眼、特地一场愁。英曰、深沙努眼睛。遇曰、争奈圣凡无异路。方便有多门。英曰、铁蛇钻不入。遇曰、有甚共语处。英曰、自缘根力浅、莫怨太阳春。却画一画。宗门且止、这个事作么生。遇欲掌之。英约住曰。这漳州子、莫无去就。然也是我致得。法昌在分宁之北。千峰万壑、古屋数间。遇至止安乐之、火种刀耕。衲子时有至者、皆不堪其枯淡。坐此成单丁。开炉日、辄以一力挝鼓。升座曰、法昌今日开炉。行脚僧无一个。惟有十八高人、缄口围炉打坐。不是规矩严难。免见诸人话堕。直饶口似秤追、未免灯笼勘破。不知道绝功勋、安用修因证果。喝一喝云、但能一念回心。即脱二乘羁锁。大宁宽禅师至。遇画地作此牛相、便曳?出。翌日未升座、谓宽曰。昨日公案如何。宽画此牛相、即抹撒之。遇曰、宽禅头、名下无虚人。乃升座曰、忽地晴天霹雳声。禹门三级浪峥嵘。几多头角为龙去。虾蟹依前努眼睛。南禅师至、遇方植松。南公曰、小院子、栽许多松作么。遇曰、临济道底。曰、栽得多少。遇曰、但见猿啼鹤宿、耸汉侵云。南公指石曰、这里何不栽。遇曰、功不浪施。曰、也知无下手处。遇却指石上松曰。从什么处得此来。南公大笑曰、苍天苍天。乃作偈曰。头戴华巾离少室。所携席帽出长安。鹫峰峰下重相见。鼻孔元来总一般。又画此囗相示之。遇和曰、葫芦棚上挂冬瓜。麦浪堆中钓得虾。谁在画楼沽酒处。相邀来吃赵州茶。又画此囗相答之。南公曰、铁牛对对黄金角。木马双双白玉蹄。为爱雪山香草细。夜深乘月过前溪。又画此囗相示之。遇曰、玉麟带月离霄汉。金凤衔花下彩楼。野老不嫌公子醉。相将携手御街游。又画此○答之。时南公道被天下、丛林宗之。而遇与之酬唱、如交友。一时豪俊多归之。宝觉心禅师问曰。不是风兮、不是幡。黑花猫子面门斑。夜行人只贪明月。不觉和衣渡水寒。岂不是和尚偈耶。遇曰然、有是语。宝觉曰、也大奇特。遇曰、汝道、祖师前段为人、後段为人。对曰、祖师终不妄语。遇曰、意作么生。对曰、岂不见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遇曰、如狐渡水、有甚快活。曰、师意如何。遇以拂子摇之。对曰、也是为蛇画足。遇曰、乱统作么。对曰、须是和尚始得。徐德占布衣时、未为人知。遇特先识之、山中往来、为法喜之游。及其将化、前一日、作偈别德占。德占时方丁太夫人忧、居家。偈曰、今年七十七、出行须择日。昨夜问龟哥、报道明朝吉。德占大惊、呼灵源叟、俱驰往。遇方坐寝室。以院务什物付监寺曰。吾自住此山、今三十年。以护惜常住故、每自莅之。今行矣、汝辈著精彩。言毕举手中杖子曰。且道这个付与阿谁。德占灵源、屏息无答者。掷于地投床、枕臂而化。

赞曰、予观法昌契悟。稳实宗趣淹博。荷担云门气无丛林。其应机施设、锋不可犯。殆亦明招独眼龙之流亚欤。然所居荒村破院。方其以一力挝鼓。为十八泥像说禅。虽不及真单徒之有众。亦差胜生法师之聚石、味其平生。未尝不失床顿足、想见标致也。

杨岐会禅师

禅师名方会、生冷氏、袁州宜春人也。少警敏滑稽、谈剧有味。及冠不喜从事笔砚。窜名商税、务掌课最。坐不职当罚、宵遁去。游筠州九峰、[或云潭州道吾。]恍然如昔经行处、眷不忍去。遂落发为大僧。阅经闻法、心融神会。能痛自折节、依参老宿。慈明禅师、住南原。会辅佐之、安乐勤苦。及慈明迁道吾石霜。会俱自请领监院事。非慈明之意、而众论杂然称善。挟楮衾入典金穀。时时蠢语、摩拂慈明。诸方传以为当。慈明饭罢、必山行。禅者问道、多失所在。会阚其出未远、即挝鼓集众。慈明遽还、怒数曰。少丛林、暮而升座。何从得此规绳。会徐对曰。汾州晚参也、何为非规绳乎。慈明无如之何。今丛林三八念诵罢。犹参者、此其原也。慈明迁兴化。因辞之、还九峰。萍实道俗、诣山请住杨岐。时九峰长老勤公、不知会。惊曰、会监寺亦能禅乎。会受帖问答罢、乃曰。更有问话者么、试出相见、杨岐今日性命、在汝诸人手里。一任横拖倒拽、为什么如此。大丈夫儿、须是当众决择。莫背地里、似水底按胡卢相似。当众勘验看、有么。若无、杨岐失利、下座。勤把住曰、今日且喜得个同参。曰、同参底事作么生。勤曰、杨岐牵犁、九峰拽耙。曰、正当与么时、杨岐在前、九峰在前。勤无语、会托开曰。将会同参、元来不是。自是名闻诸方。会谓众曰、不见一法、是大过患。拈拄杖云、穿过释迦老子鼻孔。作么生道得脱身一句。向水不洗水处、道将一句来。良久曰、向道莫行山下路。果闻猿叫断肠声。又曰、一切智通无障碍。拈起拄杖云。拄杖子向汝诸人面前逞神通去也。掷下云、直得乾坤震裂、山岳摇动。会么、不见道、一切智智清净。拍绳床曰。三十年後、莫道杨岐龙头蛇尾。其提纲振领、大类云门。又问来僧曰。云深路僻、高驾何来。对曰、天无四壁。曰、踏破多少草鞋。僧便喝。会曰、一喝两喝後作么生。曰、看这老和尚、著忙。会曰、拄杖不在、且坐吃茶。又问来僧曰。败叶堆云、朝离何处。对曰、观音。曰、观音脚根下一句、作么生道。对曰、适来相见了也。曰、相见底事作么生。其僧无对。会曰、第二上座、代参头道看、亦无对。会曰、彼此相钝置。其验勘锋机、又类南院。庆历六年、移住潭州云盖山。以临济正脉付守端。

白云端禅师

禅师名守端、生衡州葛氏[或云周氏]。幼工翰墨、不喜处俗。依茶陵郁公剃发。年二十馀、参颙禅师。[或鹏禅师]颙殁、会公嗣居焉。一见端奇之、每与语终夕。一日忽问、上人受业师。端曰、茶陵郁和尚。曰、吾闻其过谿有省。作偈甚奇、能记之否。端即诵曰、我有神珠一颗。日夜被尘羁锁、[或云常被尘劳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青山万朵。会大笑起去。端愕视左右、通夕不寐。明日求入室、咨询其事。时方岁旦。会曰、汝见昨日作夜狐者乎。端曰、见之。会曰、汝一筹不及渠。端又大骇、曰何谓也。会曰、渠爱人笑、汝怕人笑。端于是大悟、於言下辞去遍游。庐山圆通讷禅师。见之自以为不及、举住江州承天。名声爆耀。又让圆通以居之、而自处东堂。端时年二十八。自以前辈让善丛林、责巳甚重。故敬严临众、以公灭私。於是宗风大振。未几讷公厌闲寂。郡守至、自陈客情。太守恻然目端。端笑唯唯而已。明日升座曰。昔法眼禅师、有偈曰。难难难、是遣情难、情尽圆明一颗寒。方便遣情犹不是。更除方便太无端。大众且道、情作么生遣。喝一喝下座、负包去。一众大惊、挽之不可。遂渡江、夏於五祖之闲房。舒州小刹、号法华。住持者如笼中鸟、不忘飞去。舒守闻端高风、欲以观其人。移文请以居之。端欣然杖策来。衲子至无所容。士大夫贤之、迁居白云海会。升座顾视曰、鼓声未击已前。山僧未登座之际、好个古佛样子。若人向此荐得。可谓古释迦不前、今弥勒不後。更听三寸舌头上。带出来底、早巳参差。须有辩参差眼、方救得完全、有么。乃曰、更与汝老婆。开口时、末上一句正道著。举步时末上一步、正踏著。为什么鼻孔不正。为寻常见鼻孔顽了、所以不肯发心。今日劝诸人、发却去。良久曰一、便下座。其门风峻拔如此。僧请问、慧超问法眼、如何是佛。曰汝是慧超。端作偈、示之曰。一文大光钱、买得个油糍。吃放肚里了、当下便不饥。又问、僧问云门。如何是透法身句。曰、北斗里藏身。端又作偈曰。九衢公子游花惯。未第贫儒感慨多。冷地看他人富贵。等闲无耐幞头何。

赞曰、杨岐天纵神悟、善入游戏三昧。喜勘验衲子、有古尊宿之遗风。庆历以来、号称宗师。而白云妙年俊辩。胆气精锐、克肖前懿。至于应世、则唾涕名位。说法则荡除知见、乃又逸格。如大沩之有寂子。玄沙之有琛公。临济法道未甚寂寥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上一回我们讲到「广行三教」这一句,意思还没有讲完全。安士先生在《广义节录》的批注里面解释这句解释得非常详细,他在发

钟茂森:君子修身之道—由弟子规入论语(第二十八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君子修身之道」。我们刚才就讲到「余力学文」。要力行跟学文并重,光力行而不学文,就「任己见,昧理真」。人能成就圣贤,唯有靠好学。在《论语.阳货第十七篇》有这么一章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八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三子五、学4 丑一、征云何为学?丑二、标谓三胜学。丑三、列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谓三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