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二卷
2025-04-21 07:25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二卷

黄龙南禅师

禅师章氏、讳惠南、其先信州玉山人也。童龆深沉、有大人相。不茹荤、不嬉戏。年十一弃家、师事怀玉定水院智銮。尝随銮出、道上见祠庙。辄杖击火毁之而去。十九落发、受具足戒。远游至庐山归宗。老宿自宝集众坐。而公却倚实、时时眴之。公自是坐必跏趺、行必直视。至栖贤依諟禅师。諟莅众进止有律度。公规摸之三年。辞渡淮、依三角澄禅师。澄有时名、一见器许之。及澄移居泐潭、公又与俱。澄使分座接纳矣。而南昌文悦见之、每归卧叹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会同游西山、夜语及云门法道。悦曰、澄公虽云门之後、然法道异耳。公问所以异。悦曰、云门如九转丹沙、点铁作金。澄公药汞银、徒可玩。入锻即流去。公怒以枕投之。明日悦谢过、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受人死语也。死语其能活人哉。即背去、公挽之曰。即如是、谁可汝意者。悦曰、石霜楚圆手段、出诸方。子欲见之、不宜後也。公默计之曰。此行脚大事也。悦师翠岩、而使我见石霜。见之有得、於悦何有哉。即日辨装。中涂闻慈明不事事、慢侮少丛林。乃悔欲无行、留萍乡累日。结伴自攸县登衡岳、寓止福严。老宿号贤叉手者、大阳明安之嗣。命公掌书记。泐潭法侣、闻公不入石霜、遣使来讯。俄贤卒、郡以慈明领福严。公心喜之、且欲观其人、以验悦之言。慈明既至、公望见之。心容俱肃、闻其论、多贬剥诸方。而件件数、以为邪解者。皆泐潭密付旨决。气索而归。念悦平日之语、翻然改曰。大丈夫、心膂之间。其可自为疑碍乎。趋诣慈明之室曰。惠南以闇短、望道未见。比闻夜参、如迷行得指南之车。然唯大慈、更施法施、使尽馀疑。慈明笑曰、书记已领徒游方。名闻丛林。借有疑、不以衰陋鄙弃。坐而商略、顾不可哉。呼侍者进榻、且使坐。公固辞、哀恳愈切。慈明曰、书记学云门禅、必善其旨。如曰放洞山三顿棒。洞山于时应打、不应打。公曰、应打。慈明色庄而言。闻三顿棒声、便是吃棒。则汝自旦及暮、闻鸟鸣鹊噪。钟鱼鼓板之声、亦应吃棒。吃棒何时当已哉。公瞠而却。慈明云、吾始疑不堪汝师、今可矣。即使拜、公拜起。慈明理前语曰。脱如汝会云门意旨。则赵州尝言、台山婆子、被我勘破。试指其可勘处。公面热汗下、不知答、趋出。明日诣之、又遭诟骂。公惭见左右即曰。政以未解、求决耳。骂岂慈悲法施之式。慈明笑曰、是骂耶。公於是默悟其旨。失声曰、泐潭果是死语。献偈曰、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以路为雠。慈明以手点没字顾公。公即易之、而心服其妙密。留月馀辞去。时季三十五。游方广後洞。识泉大道、又同夏。泉凡圣不测、而机辩逸群。拊公背曰、汝脱类汾州、厚自爱。明年游荆州、乃与悦会于金銮。相视一笑曰。我不得友兄及谷泉、安识慈明。是秋北还、独入泐潭。澄公旧好尽矣。自云居游同安。老宿号神立者、察公倦行役。谓曰、吾住山久、无补宗教。敢以院事累子。而郡将雅知公名、从立之请。不得巳受之。泐潭遣僧来、审提唱之语。有曰、智海无性、因觉妄以成凡。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便尔休去、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僧归举似澄、澄为不怿。俄闻嗣石霜。泐潭法侣多弃去。住归宗、火一夕而烬。坐抵狱、为吏者、百端求其隙。公怡然引咎、不以累人。唯不食而已、久而後释。吏之横逆、公没齿未尝言。住黄檗结庵於溪上、名曰积翠。既而退居曰、吾将老焉。方是时江湖闽粤之人。闻其风而有在於是者、相与交武。竭蹶于道、唯恐其后。虽优游厌饫、固以为有馀者。至则怃然自失、就弟子之列。南州高士潘兴嗣延之、尝问其故。公曰、父严则子孝。今日之训、後来之范也。譬诸地尔、隆者下之、洼者平之。彼将登于千仞之上。吾亦与之俱、困而极于九渊之下。吾亦与之俱、伎之穷。则妄尽而自释也。又曰、姁之妪之、春夏之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之所以成熟也、吾欲无言、得乎。以佛手驴脚生缘三语、问学者、莫能契其旨。天下丛林、目为三关。脱有酬者、公无可否。剑目危坐、人莫涯其意。延之又问其故。公曰、巳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吏问可否、此未透关者也。住黄龙法席之盛。追媲泐潭、马祖、百丈大智。熙宁二年三月十七日。馔四祖惠日两专使。会罢起、跏趺寝室前。大众环拥、良久而化。前一日说偈。又七日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山之前嶂。阅世六十有八、坐五十夏。[或云、阅世六十有六、坐三十有七夏。]大观四年春、敕谥普觉。

赞曰、山谷论临济宗旨曰。如汉高之收韩信。附耳语而封王。即卧内而夺印。伪游云梦、而缚以力士。绐贺陈豨、而斩之钟室。盖汉高无杀人剑、韩信心亦不死。宗师接人、病多如此。临济宗旨、止要直下分明。钳锤付在嫡子亲孙。予观黄龙、以三关语、锻尽圣凡。盖所谓嫡子亲孙、本色钳锤者也。

云峰悦禅师

禅师生徐氏、名文悦、南昌人也。七岁剃发於龙兴寺。短小粹美、有精识。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常默坐下板、念耆宿之语。疑之曰、吾闻临济、在黄檗三年。黄檗不识也。陈尊宿者教之、令问佛法大意。三问而三被打、未闻谆谆授之也。至大愚而悟、则为江西宗。耆宿教我、意非徒然。我所欲闻者异耳。时荆州金銮有善、筠州大愚有芝。悦默欲先往造芝。或不契则诣荆州。至大愚见屋老僧残、荒凉如传舍。芝自提笠、日走市井、暮归闭关高枕。悦无留意、欲装包发去。将发而雨、雨止而芝升座。曰、大家相聚吃茎韭。若唤作一茎韭、入地狱如箭射。下座无他语。悦大骇、夜造丈室。芝曰、来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后生趁有色力、何不为众乞饭去。我忍饥不暇、暇为汝说法乎。悦不敢违、即请行。及还自冯川、芝移住西山翠岩。悦又往从之、夜诣丈室。芝曰、又欲求佛心法乎。汝不念乍住、屋壁疏漏、又寒雪。我日夜望汝、来为众营炭。我忍寒不能、能为汝说法乎。悦又不敢违。入城营炭、还时维那缺。悦夜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烂却。堂司一职、今以烦汝。悦不得语而出。明日鸣楗椎坚请。悦有难色、拜起欲弃去。业巳勤劳、久因中止。然恨芝不去心、地坐後架。架下束破桶盆、自架而堕。忽开悟、顿见芝从前用处。走搭伽梨、上寝堂。芝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悦再拜汗下、不及吐一词而去。服勤八年、而芝殁。东游三吴、所至丛林改观。雪窦显禅师尤敬畏之。每集众茶、横设特榻、示礼异之。闻南禅师住同安。自三衢入鄱阳。来归谒古塔主。遂首众僧於芝山。南禅师遣使迎之。又首众僧於同安。久之南昌移文、请住翠岩。方至首座出迓问曰。德山宗乘即不问。如何是临济大用。悦厉语曰、汝甚处去来。首座拟对、悦掌之。又拟申语。悦喝曰、领众归去。於是一众畏仰。示众曰、昔年曾到、今日复来。非惟人事重荣、抑亦林泉增气。且道如何是不伤物义一句。良久曰、天高东南、地倾西北。问僧曰、汾州言。识得拄杖子、行脚事毕。举杖曰、此是拄杖子。阿那个是行脚事。僧无对。悦荷之曰、直入千峰万峰去。又问僧、盘山言。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无瑕、如何。僧无对。悦曰、似地擎山、如石含玉。从何得此消息耶。住山俭约、躬自力田。田夫夜穴塍窃水。悦遣两力、逻得之。田夫窘推甲堕水、视之巳死。乙走白县。吏来验则甲盖诈也。抵狱坐、使之当著缝掖。龙兴一老僧、以医出入府中。夜闻往、恳白府主曰。如悦者佛法龙象也。岂宜使出丛林耶。府主曰、法如是。奈何以度牒付之。悦得以夜驰、依吉州禾山。山中有忌之者、将不利于悦。悦又造南岳、依承天勤禅师。十年不出户。道遂大显著、学者归心焉。乃出住法轮。给舂监刈、皆自董之。见挟幞负包而至者、则容喜之。见荷担者、颦頞曰、未也。更三十年跨马行脚也。悦与潭州兴化铣禅师友善。铣住持久、老於迎送。悦屡劝其、弃之归林下。铣不果、一日送客。堕马损臂、以书诉於悦。悦以偈答之曰。大悲菩萨有千手。大丈夫儿谁不有。兴化和尚折一枝。只得九百九十九。铣笑曰、负负无可言。俄迁住云峰。嘉佑七年七月八日。升座辞众、说偈曰。住世六十六年、为僧五十九夏。禅流若问旨归、鼻孔大头向下。遂泊然而化。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禹溪之北。

赞曰、黄檗大用如涂毒鼓。尝挝之而死临济。置之二百年。矣芝公又一挝之而死云峰。余读其语句。如青山白云、开遮自在。碧潭明月、捞漉方知。至其发积翠以见慈明。发晦堂以见积翠。至公法道、则有大愚陈睦州之韵。呜呼丛林方叹、其不肯低手。故嗣之者无闻、是何足以知悦哉。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黄念祖: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

决证极果 第二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复次阿难。彼佛国土。无有昏暗火光日月星曜昼夜之象。亦无岁月劫数之名。复无住著家室。于一切处。既无标式名号。亦无取舍分别。唯受清净最上快乐。】决证极果,阿弥陀佛的大愿就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

光明遍照 第十二卷黄念祖老居士经中正在讲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种种庄严,这些庄严,都是事相,所以有人感觉净土法门跟《金刚经》好像是两回事。但《净修捷要》中托彼依正(借彼土的依报、正报),显我自心(来显明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