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七卷
2025-04-21 07:32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七卷

明教嵩禅师

禅师名契嵩、字仲灵、自号潜子。生藤州镡津李氏。七岁、母钟施以事东山沙门某。十三得度受具。十九游方、时宁风有异女子姚。精严而住山。时年百馀岁、面如处子。嵩造焉、女子留之信宿。中夜闻池中有如戛铜器声。以问女子。女子曰、噫此龙吟也。闻者瑞徵、子当有大名於世行矣。无滞於是。下沅湘、陟衡岳。谒神鼎諲禅师、諲与语奇之。然无所契悟。游袁筠间、受记别於洞山聪公。嵩夜则顶戴观世音菩萨之像。而诵其号、必满十万、乃寝以为常。自是世间、经书章句、不学而能。是时天下之士、学古文。慕韩愈拒我、以遵孔子。东南有章表民。黄聱隅、李太伯、尤雄杰者。学者宗之。嵩作原教论十馀万言。明儒释之道一贯、以抗其说。读之者畏服。未几复游衡岳。罢归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其志盖愍道法陵迟。博考经典、以佛後摩诃迦叶。独得大法眼藏、为初祖。推之下至于达磨多罗、为二十八祖。密相付嘱、不立文字。谓之教外别传。书成游京师。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奏之仁宗皇帝、览之加叹。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下诏褒宠、赐紫方袍、号明教。嵩再表辞让、不许。宰相韩琦大参、欧阳修。皆延见而尊礼之。留居闵贤寺、不受、再请东还。於是律学者憎疾。相与造说以非之。嵩益著书、援引古今、左证甚明。几数万言、禅者增气。而天下公议、翕然归之。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写偈曰、後夜月初明、吾今独自行。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至中夜而化。阇维敛六根之不坏者三。顶骨出舍利、红白晶洁、状如大菽。常所持数珠、亦不坏。道俗合诸不坏。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阅世六十有六、坐五十有三夏。有文集总百馀卷、六十万言。其甥法澄、克奉藏之、以信後世。嵩居钱塘佛日禅院、阇应密学蔡公襄所请也。东坡曰、吾入吴尚及见嵩。其为人常瞋。盖嵩以瞋为佛事云。

赞曰、是身聚沫耳。特苦业所持、寔本一念。首楞严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然但名为融通妄想。念常清净、正信坚固。则名善根功德之力。嵩生而多闻、好辩而常瞋。死而火之、目舌耳毫为不坏。非正信坚固功德力乎。余尝论人之精诚不可见。及其化也、多雨舍利。譬如太平无象。而烝枯朽、为菌芝。嵩其尤著闻者。聪公可谓有子矣。

蒋山元禅师

禅师名赞元、字万宗、婺州义乌人。双林传大士之远孙也。三岁出家、七岁为大僧。性重迟、闲靖寡言。视之如鄙朴人。然於传记、无所不窥。吐为词语、多绝尘之韵、特罕作耳。年十五游方。至石霜、谒慈明禅师。助舂破薪、泯泯混十年。慈明移南岳、又与俱。及殁葬骨石於石霜。植种八年乃去。兄事蒋山心禅师。心殁、以元继其席。舒王初丁太夫人忧、读经山中。与元游如昆弟。问祖师意旨、元不答。王益扣之。元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质一。更一两生来、恐纯熟。王曰、愿闻其说。元曰、公受气刚大、世缘深。以刚大气、遭世深缘。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怀经济之志。用舍不能必、则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经世之志。何时能一念万年哉。又多怒、而学问尚理。於道为所知愚、此其三也。特视名利如脱发。甘澹泊如头陀、此为近道。且当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王再拜受教。自熙宁之初、王入对。遂大用至真拜。贵震天下、无月无耗。元未尝发视。客来无贵贱、寒温外无别语。即敛目如入定、客即去。尝馔僧、俄报火厨库、且及潮音堂。众吐饭苍黄、蚁窘蜂闹。而元啜啖自若、高视屋梁。食毕无所问。又尝出郭、有狂人入寺。手刃一僧、即自杀尸相枕。左右走报、交武於道。自白下门、群从而归。元过尸处、未尝视。登寝堂危坐。职事者侧立、冀元有以处之。而敛目如平日。於是稍稍隐去、卒不问。王弟平甫、豪纵於人物、慎许可。见元即悚然加敬。问佛法大意、元复有难色。平甫固请为说。元曰、佛祖无所异于人。所以异者、能自护心念耳。岑楼之木、必有本、本於毫末。滔天之水、必有原、原於滥觞。清净心中、无故动念。危乎岌哉、甚於岑楼。浩然横肆、甚于滔天。其可动耶。佛祖更相付授。必丁宁之曰、善自护持。平甫曰、佛法止于此乎。元曰、至美不华、至言不烦。夫华与烦、去道远甚。而流俗以之、申公论治世之法。犹谓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如何耳。况出世间法乎。元丰之初、王罢政府。舟至石头、夜造山拜坟。士大夫车骑、填山谷。王入寺、巳二鼓。元出迎、一揖而退。王坐东偏、从官宾客满坐。王环视、问元所在。侍者对曰。已寝久矣、王笑之王。结屋定林、往来山中。又十年、稍觉烦动。即造元相向、默坐终日而去。有诗赠之、其略曰、不与物违真道广。每随缘起自禅深。舌根巳净谁能坏。足迹如空我得寻。人以为实录。元佑之初、曰吾欲还东吴。促辨严俄化、王哭之恸。塔於蒋陵之东。平甫状其行碑山中。

赞曰、舒王尝手题其像曰。贤哉人也、行厉而容寂。知言而能默。誉荣弗喜、辱毁弗戚。弗矜弗克、人自称德。有缁有白、来自南北。弗顺弗逆、弗抗弗抑。弗观汝华、唯食已实。孰其嗣之、我有遗则。予读此词。知其为本色住山人也。

金山达观颖禅师

禅师名昙颖、生钱塘丘氏。年十三、依龙兴寺为大僧。神情秀特、於书无所不观。为词章多出尘语。十八九游京师。时欧阳文忠公、在场屋。颖识之、游相乐也。初谒大阳明安禅师。问、洞上特设、偏正君臣意、明何事。明安曰、父母未生时事。又问、如何体会。明安曰、夜半正明天晓不露。颖惘然弃去。至石门、谒聪禅师。理明安之语、曰师意如何。聪曰、大阳不道不是。但口门窄、满口说未尽。老僧即不与么。颖曰、如何是父母未生事。聪曰、粪墼子。又问、如何是夜半正明、天晓不露。聪曰、牡丹丛下睡猫儿。颖愈疑骇、日扣之、竟无得益。自奋曰、吾要以死究之。不解终不出山。聪一日见普请。问曰、今日运薪乎。颖曰然运薪。聪曰、云门尝问、人般柴、柴般人、如何会。颖不能对。聪因植杖石坐。笑曰、此事如人学书。点画可效者工、否者拙。何故如此、未忘法耳、如有法执、故自为断续。当笔忘手、手忘心、乃可也。颖於是默契其旨。良久曰、如石头曰。执事元是迷、契理亦非悟。既曰契理、何谓非悟。聪曰、汝以此句为药语、为病语。颖曰、是药语。聪呵曰、汝乃以病为药、又可哉。颖曰、事如函得盖、理如箭直锋。妙宁有加者。而犹以为病、兹寔未喻。聪曰、借其妙至是。亦止明理事而已。祖师意旨智、识所不能到。矧事理能尽乎。故世尊曰、理障碍正知见。事障能续生死。颖恍如梦觉、曰如何受用。聪曰语不离窠臼、安能出盖缠。颖叹曰、才涉唇吻、便落意思。皆是死门、终非活路。即日辞去、过京师。寓止驸马都尉李端愿之园。日夕问道。一时公卿多就见。闻其议论、随机开悟。李公问曰、人死识归何所。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李公曰、生则端愿已知。曰、生从何来。李公拟议。颖揕其胸、曰。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对曰、会也。只知贪程、不觉蹉路。颖拓开曰、百年一梦。又问、地狱毕竟是有是无。答曰、诸佛向无中说有、眼见空花。太尉就有中觅无、手搘水月。堪笑、眼前见牢狱不避。心外见天堂欲生。殊不知、欣怖在心、善恶成境。太尉但了自心、自然无惑。进曰、心如何了。答曰、善恶都莫思量。又问、不思量後、心归何所。颖曰、且请太尉归宅。颖东游初、住舒州香炉峰。移住润州因圣。太平隐静、明州雪窦。又移住金山龙游寺。嘉佑四年除夕。遣侍者持书、别扬州刁景纯学士。曰、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景纯开书大惊、曰当奈何、复书决别而已。中夜候吏报、扬州驰书、船将及岸、颖欣然遣挝鼓、升座叙出世本末。谢裨赞丛林者、劝修勿怠。曰吾化、当以贤监寺次补。下座、读景纯书毕。大众拥步、上方丈。颖跏趺、挥令各远立。良久乃化。五年元日也。阅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三夏。颖英气压诸方。荐福怀禅师、诵十玄谈。至祖意、颖曰。当曰十圣未明此旨。特以声律不协、故耳。三贤十圣序、不如是。怀曰、宗门无许事。颖熟视、以手画按。作十字曰、汝识此字乎。汝以谓甑筸耳。怀无能言、颖拂衣去。曰、我要与汝斗死。生吾不敌汝也。

赞曰、东坡曰、佛法浸远、真伪相半。寓言指法、大率相似。至于二乘禅定、外道神通。非我肉眼所能勘验。然临死生祸福之际、不容伪矣。吾视颖之谢世。无以异人适城市之易。然真大丈夫也哉。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七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我们昨天讲到「报答四恩」这一句,还有一个公案还没有讲,今天我们继续来看。安士先生举出「酬恩护法」这一个故事,这是出自于《金汤编》。讲的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七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七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第二瑜伽处之二巳三、缘性缘起所缘3 午一、征云何缘性缘起所缘?午二、释2 未一、明所缘谓于三世唯行、唯法、唯事、唯因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