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五卷
2025-04-21 07:38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五卷

大沩真如喆禅师

禅师名慕喆、出于临川闻氏。闻族寒、喆又幼孤。去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为童子。试所习、得度具戒。为人刚简有高识。以荷法为志、以精严律身。翠岩真禅师、游方时。喆能识之。真好暴所长、以盖人、号真点胸。所至犯众怒、非笑之。喆与之周旋二十年。虽群居、不敢失礼。真住两刹、喆阴相之成法席。有来学者、且令见喆侍者。谓人曰、三十年後、喆其大作佛事、真殁、塔於西山。心丧三年。乃去依止黄蘖。遂游湘中。一钵云行、鸟飞去留、为丛林重轻。谢师直守潭州。闻其风而悦之、不可致。会岳麓法席虚。尽礼迎以为出世。累日而後就。俄迁住大沩。众二千指、无所约束、人人自律。唯粥罢、受门弟子问道、谓之入室。斋罢必会大众茶。诸方才月一再、而喆讲之无虚日。放参罢、喆自役作使。令者在侧如路人。晨香夕灯、十有四年。夜礼拜持茅、视殿庑灯火。倦则以帔蒙首、假寐三圣堂。初犹浴、至老不浴者十馀年。绍圣元年有诏。住大相国寺智海禅院。京师士大夫、想见风裁。丛林以喆静退、以畏烦闹、不敢必其来。喆受诏欣然、俱数衲子至。解包之日、倾都来观、至谓一佛出世。院窄而僧日增、无以容。则相枕地卧。有请限之者。喆曰、僧佛祖所自出。厌僧厌佛祖也。安有名为传法、而厌佛祖乎。汝安得不祥之言哉。喆爱人以德。事不合必面折之。说法少缘饰、贵贱一目。问学者、赵州洗钵话、上人如何会。僧拟对、喆以手托之曰、歇去。自其分座接纳、至终未尝换机。明年十月初八日。无疾说偈、与众别。良久遂化。阇维得舍利。大如豆、光洁明彻。目睛齿爪、皆不坏。门弟子分塔沩山京师两处。

赞曰、真如平生。以身为舌、说比丘事。及其霜露果熟、则众圣推出。予观其潜行密用、于山间树下。至於死生之际、奇瑞之验。乃在或天子之都。其亦乘愿力、而至者耶。

云居佑禅师

禅师名元佑、王氏、信州上饶人也。年十三、师事博山承天沙门齐晟。二十四得度具戒。时南禅师在黄檗。即往依之、十馀年。智辩自将、气出流辈。众以是悦之少。然佑不恤也。南公殁、去游湘中。庐於衡岳马祖故基。衲子追随、声重荆楚间。谢师直守潭州。欲禅道林之律居。尽礼致佑、为第一世。佑欣然肯来。道林蜂房蚁穴、间见层出。像设之多、冠於湘西。佑夷廓之、为虚。堂为禅室、以会四海之学者。役夫不敢坏像设。佑自锄弃诸江曰。昔本不成、今安得坏。吾法尚无、凡情存圣解乎。六年而殿阁崇成。弃之去游庐山。南康太守陆公畤、请住玉涧寺。徐王闻其名、奏赐紫方袍。佑作偈辞之曰。为僧六十鬓先华。无补空门愧出家。愿乞封回礼部牒。免辜庐老衲袈裟。人问其故。佑曰、人主之恩、而王者之施。非敢辞以近名也。但以法未等耳。昔惠满不受宿请。曰、天下无僧、乃受汝供。满何人哉。王安上者舒王之弟。问法於佑、以云居延之。佑曰、为携此骨、归葬峰顶耳。登舆而去。疾诸方死必塔者曰。山川有限、僧死无穷。它日塔将无所容。於是於开山宏觉塔之东、作卵塔曰。凡住持者、非生身不坏。火浴雨舍利者。皆以骨石填于此。其西又作卵塔曰。凡僧化、皆以骨石填于此。谓之三塔。绍圣二年七月七日。夜集众说偈而化。时秋暑方炽、而颜如生。阇维得五色舍利。有光吞饮映夺、久乃灭。山林忽皆华白。阅世六十六、坐四十有二夏。佑清癯发白不剪、风度英特。说法好讥呵诸方。雅自称王佑上座云。

赞曰、余少时游庐山。谒公于玉涧道林堂。是时公方病起。扶杖出依绳床。瘦骨尽露。神观超诣。如世所画须菩提。所示数语、皆可诵。呜呼今无复见此老矣。其所施为、补丛林甚多。特载其一二。矫蔽彰著者、以激後学云。

隆庆闲禅师

禅师名庆闲、福州古田卓氏子也。母梦胡僧授以明珠、吞之而娠。及生白光照室。幼不近酒胾。年十一、事建州升山沙门德圆。十七得度、二十远游。性纯至、无所嗜好。唯道是究。貌丰硕、寡言语。所至自处、罕与人接。有即之者、一举手而去。以父事南禅师、南公钟爱之。时与翠岩顺公、同在黄檗。顺时时诘问闲。闲横机无所让。顺诉于南公曰。闲轻易、且语未辩触净。南公曰、法如是、以情求闲。乃成是非、其可哉。闲尝问南公、文首座[即云庵也]、何如在黄檗时。南公曰、渠在黄檗时、如人暴富、用钱如粪土。尔来如数世富人、一钱不虚用。南公尝以事至双岭。闲自翠岩来上谒。南公问、什么处来。对曰、百丈来。又问、几时离。对曰、正月十三。日南公曰、脚跟好痛三十棒。对曰、非但三十棒。南公喝曰、许多时行脚、无点气息。对曰、百千诸佛、亦乃如是。曰、汝与么来。何曾有纤毫、到诸佛境界。对曰、诸佛未必到庆闲境界。又问、如何是汝生缘处。对曰、早晨吃白粥。至今又觉饥。又问、我手何似佛手。对曰、月下弄琵琶。又问、我脚何似驴脚。对曰、鹭鸶立雪非同色。南公咨嗟、而视曰。汝剃除须发、当为何事耶。对曰、只要无事。曰、与么则数声清磬是非外。一个闲人天地间也。闲曰、是何言与。曰伶利衲子。闲曰、也不消得。南公曰、此间有辩上座者、汝著精彩。对曰、他有什么长处。曰、他拊汝背一下、又如何。闲曰作什么。曰、他展两手。闲曰、甚处学得这虚头来。南公大笑、闲却展两手。南公喝之。又问、忄龙忄龙松松、两人共一碗。作么生会。对曰、百杂碎。曰、尽大地是个须弥山。提来掌中、汝又作么生会。对曰、两重公案。南公曰、这里从汝胡言汉语。若到同安如何过得。[时英邵武在同安、作首座、闲欲往见之。]对曰、渠也须到这个田地、始得。曰、忽被渠、指火炉曰。这个是黑漆火炉。那个是黑漆香卓。甚处是不到处。对曰、庆闲面前、且从恁么说话。若是别人、笑和尚去。南公拍一拍、闲便喝。明日同看僧堂。曰、好僧堂。对曰、极好工夫。曰、好在甚处。对曰、一梁拄一柱。曰、此未是好处。闲曰、和尚又作么生。南公以手指曰、这柱得与么圆。那枋得与么扁。对曰、人天大善知识。须是和尚始得。即趋去、明日侍立。乃问、得坐披衣、向後如何施设。闲曰、遇方即方、遇圆即圆。曰、汝与么说话犹带唇齿在。对曰、庆闲即与么、和尚又作么生。曰、近前来、为汝说。闲抚掌云、三十年用底、今朝捉败。南公大笑云、一等是精灵。南公在时、学者巳争归之。及殁、庐陵太守张公鉴、请居隆庆。未期年、钟陵太守王公韶、请居龙泉。不逾年、以病求去。庐陵道俗、闻其弃龙泉也、舟载而归。居隆庆之西堂、事之益笃。元丰四年三月七日。告众将入灭、说偈乃入浴。浴出裸坐、方以巾搭膝、而化。神色不变为。著衣手足和柔、发剃而复出。太守来观、愿留全身。而僧利俨曰、遗言令化阇维。薪尽火灭、跏趺不散。以油沃薪、益之乃化。是日云起风作、飞瓦折木。烟气所至、东西南北、四十里。凡草木沙砾之间。皆得舍利如金色、碎之如金沙。道俗购以金钱。细民拾而鬻之。数日不绝。计其所获、几数斛。阅世五十有五、坐三十有六夏。初苏辙子由、欲为作记。而疑其事、方卧阽梦有呵者曰。闲师事何疑哉、疑即病矣。子由梦中作数百言、甚俊伟。而其铭略曰。稽首三界尊、闲师不止此。愍世狭劣故、聊示其小者。子由其知言哉。

赞曰、潜庵为余言。闲为人气刚而语急。尝同宿见其坐、而假寐。梦语衮衮、而领略识之。皆古衲机缘。初以为适然、已而每每连榻、莫不尔。盖其款诚於道、精一如此。唐道氲讥明皇。曩於般若、闻薰不一。而沉伫想、自起现行。闲之去留、践履之验。非闻熏不一者也。

云盖智禅师

禅师名守智、生於剑州龙津陈氏。幼依剑浦林重院。沙门某、为童子。年二十三得度。受具於建州开元寺。初出岭、至豫章。谒大宁宽禅师。时法昌遇公、方韬藏西山。智闻其饱参诣之。至双岭寺、寺屋多僧少、草棘满庭、山雪未消。智见一室邃僻、试揭帘。闻叱诟曰、谁故出我烟。盖遇方附湿薪火、藉烟为暖耳。智反走、遇呼曰、来汝何所来。对曰大宁。又问、三门夜来倒、知否。智愕曰、不知。遇曰、吴中石佛、大有人不曾得见。智不敢犯其词、知其为遇也。乃敷坐具、愿亲炙之。遇使往谒真点胸。久之无大省发。然勤苦不费剪爪之功。及谒南禅师於积翠、依止五年。又见英邵武於同安。南公殁、南游首众僧於石霜。谢师直闻其名、以书抵智曰。果游岳道由长沙、幸屈临庶款晤。师当恕其方以官。守不当罪其坐致也。智过师直、师直问曰。庞居士问马大师。无弦琴因缘、记得否。智曰记得。师直曰、庞公曰、弄巧成拙。是宾家是主家。智笑指师直曰。弄巧成拙、师直喜之。出世住道吾。俄迁住云盖十年。疾禅林便软暖、道心澹泊。来参者、掉头不纳。元佑六年、退居西堂。闭户三十年。湘中衲子、闻其接纳容入室。则堂室为满。智为人耐枯淡。日犹荷锄理蔬圃。至老不衰、政和四年、年九十矣。潭师周种仁熟。遣长沙令佐诣山请供。智以老辞。令佐固邀曰。太守以职事、不得入山。遣属吏来迎意勤。乃不往贻山门之咎。智登舆而至。入开福斋罢鸣鼓。智问其故。曰、请师住持此院。智心知堕其计、不得辞乃受之。明年三月七日、[或云七月七日]升座说偈曰。未出世、头似马杓。出世後、口如驴觜。百年终须自坏、一任天下卜度归。方丈安坐、良久乃化。阇维得五色舍利、经旬。细民拨灰、烬中犹得之。坐六十六夏。

赞曰、余止云盖、依止之二年。详闻黄蘖翠岩故时事。曰、南公住黄龙。天下有志学道者、皆集。南公视之、犹不怿。从容问其意。曰、我见慈明时。座下虽众不多、然皆堂堂龙象。今例寒酸、不上人眼。佛法盛衰、自今日始也。云盖今又老矣。丛林去南公巳五十年。当时号寒酸者、亦不可见。余因传其平生、感之遂并记。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钟茂森:《文昌帝君阴骘文》研习报告(第二十五集)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文昌帝君阴骘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五句和二十六句。【或奉真朝斗。】这句话是文昌帝君劝导我们敬奉神明,学习道家的这些教诲。『真』和『斗』都是道家里仙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五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五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声闻地初瑜伽处出离地品第三之四寅六、善友性3 卯一、征云何名善友性?卯二、释2 辰一、广分别2 巳一、释2 午一、由八因缘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