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一卷
2025-04-21 07:18

禅林僧宝传 第二十一卷

慈明禅师

慈明禅师、出全州清湘李氏、讳楚圆。少为书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隐静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公连眉秀目、颀然丰硕。然忽绳墨、所至为老宿所呵。以为少丛林。公柴崖而笑曰。龙象蹴踏、非驴所堪。尝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间。与守芝谷泉俱结伴、入洛中。闻汾阳昭禅师。道望为天下第一。决志亲依。时朝廷方问罪河东。潞泽皆屯重兵。多劝其无行。公不顾渡大河、登太行。易衣类厮养、窜名火队中。露眠草宿、至龙州。遂造汾阳。昭公壮之。经二年、未许入室。公诣昭、昭揣其志、必骂诟。使令者或毁诋诸方。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一夕诉曰。自至法席巳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尘劳念。岁月飘忽、巳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语未卒、昭公熟视骂曰。是恶知识、敢裨贩我。怒举杖逐之。公拟伸救。昭公掩其口。公大悟曰、乃知临济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辞去。依唐明嵩禅师。嵩谓公曰。杨大年内翰。知见高、入道稳实。子不可不见。公乃往见大年。大年问曰、对面不相识。千里却同风。公曰、近奉山门请。大年曰、真个脱空。公曰、前月离唐明。大年曰、适来悔相问。公曰、作家。大年喝之。公曰恰是。大年复喝。公以手画一画。大年吐舌曰、真是龙象。公曰、是何言与。大年顾令别点茶曰。元来是家里人。公曰、也不消得。良久又问、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公曰、切。大年曰、作家作家。公曰、放内翰二十拄杖。大年拊膝曰、这里是什么处所。公拍掌曰、不得放过。大年大笑。又问、记得唐明悟时因缘否。公曰、唐明闻、僧问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或有或汝]水东流。大年曰、只如此语意如何。公曰、水上挂灯球。大年曰、与么则辜负古人去。公曰、内翰疑则别参。大年曰、三脚虾蟆跳上天。公曰、一任蹦跳。大年乃又笑。馆于斋中、日夕质疑智证。因闻前言往行、恨见之晚。朝中见驸马都尉李公。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师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谒奈何。大年默然、归语公曰。李公佛法中人。闻道风远至。有愿见之心。政以法不得。与侍从过从。公黎明谒李公。李公阅谒、使童子问。道得即与上座相见。公曰、今日特来相看。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当道种青松。公曰、不因今日节、馀日定难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公曰、脚头脚底。李公乃出坐定。问曰、我闻西河、有金毛师子、是否。公曰、什么处得此消息。李公喝之。公曰、野犴鸣。李公又喝。公曰、恰是。李公大笑。既辞去、问临行一句。公曰、好将息。李公曰、何异诸方。公曰、都尉又作么生。曰、放上座二十拄杖。公曰、专为流通。李公又喝。公曰、瞎。李公曰好去。公曰诺诺。自是往来杨李之门。以法为友。久之辞还河东。大年曰、有一语、寄唐明。公曰、明月照见夜行人。大年曰、却不相当。公曰、更深犹自可、午後更愁人。大年曰、开宝寺前金刚。近日因什么汗出。公曰、知。大年曰上座临行、岂无为人句。公曰、重叠关山路。大年曰、与么则随上座去也。公作嘘声。大年曰、真师子儿。公还唐明。李公遣两僧讯公。公於书尾画双足。写来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毫千里馀、金椁示双趺。人天浑莫测、珍重赤须胡。公以母老南归。至筠州、首众僧於洞山。时聪禅师居焉。先是汾阳谓公曰。我遍参云门尊宿儿孙。特以未见聪为恨。故公依止。又三年、乃游仰山。杨大年以书抵宜春太守黄宗旦。使请公出世说法。守虚南原致公。公不赴、旋特谒候守愿行。守问其故。对曰、始为让、今偶欲之耳。守大贤之。住三年、弃去省母。以白金为寿。母诟曰、汝定累我入泥犁中、投诸地。公色不怍、收之辞去。谒神鼎諲禅师。諲首山高弟、望尊一时。衲子非人类精奇、无敢登其门者。住山三十年、门弟子气吞诸方。公发长不剪、弊衣楚音。通谒称法侄、一众大笑。諲遣童子问、长老谁之嗣。公仰视屋曰、亲见汾阳来。諲杖而出顾见、顽然问曰。汾州有西河师子、是否。公指其後、绝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諲回顾相矍铄。公地坐脱支履、而视之。諲老忘所问、又失公所在。公徐起整衣。且行且语曰。见面不如闻名。遂去、諲遣人追之不可。叹曰、汾州乃有此儿耶。公自是名增重丛林。定林沙门本延有道行。雅为士大夫所信敬。諲见延称、公知见可兴临济。会道吾席虚。延白郡请以公主之。法令整肃、亡躯为法者集焉。示众曰、先宝应曰。第一句荐得、堪与祖佛为师。第二句荐得、堪与人天为师。第三句荐得、自救不了。道吾则不然。第一句荐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荐得、无绳自缚。第三句荐得、四棱著地。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住也乾坤失色、日月无光。汝辈向什么处出气。良久曰、道吾为汝出气。乃嘘一声、卓拄杖而起。又曰、道吾打鼓、四大部州同参。拄杖横也、挑挂乾坤大地。钵盂覆也、盖却恒沙世界。且问、汝辈向何处、安身立命。若也知之、北俱卢州吃粥吃饭。若也不知、长连床上吃粥吃饭。後住石霜、当解夏谓众曰。昨日作婴孩、今朝年已老。未明三八九、难踏古皇道。手铄黄河乾、脚踢须弥倒。浮生梦幻身、人命久难保。天堂并地狱、皆由心所造。南山北岭松、北岭南山草。一雨润无边、根苗壮枯槁。五湖参学人、但问虚空讨。死脱夏天衫、生著冬月袄。分明无事人、特地生烦恼。喝一喝。时真点胸者。为善侍者折难、自金銮还。公呵曰、解夏未一月、乃已至此。破坏丛林、有何忙事。真曰、大事未透脱故耳。公曰、汝以何为佛法要切。真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公诟曰、面皱齿豁、犹作此见解。真不敢仰视曰、愿为决之。公曰、汝问我答。真理前语而问之。公曰、无云生岭上、有月落波心。真遂契悟、住南岳福严。以大法授南禅师、语在南传。僧问、临济两堂首座。一日相见、同时喝。临济闻之升座曰。大众要会临济宾主句。问取堂中二禅客、此意如何。公作偈曰。啐啄之机箭柱锋。瞥然宾主当时分。宗师悯物明缁素。北地黄河彻底浑。又问、赵州勘婆子、师意如何。公亦作偈曰。赵州勘破婆子、叶落便合知秋。天下几多禅客、五湖四海悠悠。明日升座曰。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要会个中意、日午打三更。遂一喝云、且道是宾是主。还有分得者么。若也分得、朝打三千暮打八百。若也未能、老僧失利。移住兴化、康定戊寅、李都尉遣使邀公曰。海内法友、唯师与杨大年耳。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顿觉衰落。忍死以一见公。仍以书抵潭帅敦遣之。公恻然、与侍者舟而东下。舟中作偈曰。长江行不尽、帝里到何时。既得凉风便、休将橹棹施。道过琅琊。觉禅师出迎、大喜曰。有众之累、不得躬造。受曲折而惠然。辱而临之、天赐我也。公为逗留、夜语及并汾旧游。觉曰、近有一老衲至。问其离何所、曰杨州。问船来陆来、曰船来。问船在何处、曰岸下。问、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其僧恚曰、杜撰长老、如麻似粟。遣人追不及、云是举道者。顷在汾州时尚少。举陆沉众中、不及识之。公笑曰、举见处才能自了。而汝堕负、何以为人。觉屏息汗下。公为作牧童歌。其略曰、回首看、平田阔。四方放去休拦遏。一切无物任意游。要收只把索头拨。小牛儿、顺毛捋。恐上高坡四蹄脱。日已高、休喂草。捏定鼻头无少老。一时牵向圈中眠。和泥看渠东西倒。觉默得其游戏三昧。至京师、与李公会月馀。而李公果殁。临终画一圆相。又作偈献公。偈曰、世界无依、山河匪碍。大海微尘、须弥纳芥。拈起幞头、解下腰带。若觅死生、问取皮袋。公曰、如何是本来佛性。李公曰、今日热如昨日。随声便问、公临行一句作么生。公曰、本来无窐碍、随处任方圆。李公曰、晚来困倦、更不答话。公曰、无佛处作佛。李公於是泊然而逝。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闻李公之化、与圆问答、加叹久之。公哭之恸、临圹而别之。有诏赐官舟。南归中途、谓侍者曰。我忽得风痹疾。视之口吻已?斜。侍者以足顿地曰。当奈何平生呵佛骂祖、今乃尔。公曰、无忧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而今而後、不钝置汝。遂以明年至兴化。正月初五日、沐浴辞众、跏趺而逝。阅世五十有四。坐夏三十有二。李公之子、铭志其行於兴化。而藏全身於石霜。公平生以事事无碍行心。凡圣所不能测。室中宴坐、横刀水盆之上、旁置草鞋。使来参扣者下语、无有契其机者。又作示徒偈曰。黑黑黑、道道道、明明明、得得得。又冬日榜僧堂。作此字囗二二三儿囗囗。其下注云。若人识得、不离四威仪中。有首座者、见之谓曰。和尚今日放参。慈明闻而笑之云。

赞曰、有际天之云涛。乃可容吞舟之鱼。有九万里之风。乃可负垂天之翼。三世如来之法印重任也。岂寻常之材、可荷担乎。余观慈明、以英伟绝人之姿。行不缠凡圣之事。谈笑而起临济于将仆。叱吒而死黄龙之偷心。视其施为、不见辙迹、未三世而死为绳墨。谚曰、字经三写乌焉成马。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二十九界因七尘合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佛经用六根、六尘、六识分析人们心识的生灭。六根指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五根即感觉器官的生理构造及其功能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二划之一二十五有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东南西北四部洲,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趣,四禅天,四空天,无想天、净居天,梵王天,六欲天,称为二十五有。梵王在初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