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七卷
2025-04-20 13:16

禅林僧宝传 第七卷

天台韶国师

天台国师名德韶。处州龙泉人、生陈氏。母叶、梦白光触体。觉而娠、生而杰异。年十五、有梵僧见之。拊其背曰、汝当出家。尘中无置汝所也。乃往依龙归寺剃发。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後唐同光中、谒舒州投子庵主不契。造龙牙遯禅师问。雄雄之尊、因什么亲近不得。遯曰、如火与火。曰忽语水来、又作么生。遯曰、汝不会我语。又问、天不盖、地不载、此理如何。遯曰、合如是。韶惘然、固要为说。遯曰、道者汝向後自会去。时疏山有矮师叔者。精峭号能啮镞机。韶问、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矮曰、左搓芒绳缚鬼子。曰不落古今请师说。矮曰不说。曰为什么不说。矮曰、个中不辨有无。韶曰师今善说。矮骇之。久而辞去、所至少留。见知识五十四人、括磨搜剥。穷极隐秘、不知端倪。心志俱疲、至曹山。但随众而已、无所咨参。有僧问、法眼禅师曰。十二时中、如何得顿息万缘去。法眼曰、空与汝为缘耶。色与汝为缘耶。言空为缘、则空本无缘。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韶闻悚然异之。又有问者曰、如何是曹源一滴水。法眼曰、是曹源一滴水。於是韶大悟於座下。平生凝滞、涣若冰释、感涕沾衣。法眼曰、汝当大宏吾宗。行矣、无自滞於是。游天台、观智顗禅师遗踪、如故居。睠然有终焉之心。初寓止白沙时。吴越忠懿王、以国子刺台州。雅闻韶名、遣使迎之。申弟子之礼、日夕问道。韶曰、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汉乾佑元年戊申、王嗣国位。遣使迎至尊、事之以为国师焉。韶说法简而要、拨去枝叶。曰古圣方便、犹如河沙。六祖曰、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是为无上心印、至妙法门。我辈称祖师门下士、何以解之。若言风幡不动、汝心妄动。若言不拨风幡、就风幡处通取。若言风幡动处、是什么。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若言色即是空、若言非风幡动。应须妙会、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既非种种解会、合如何知悉。若真见去、何法门不明。虽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洞了。或问如何是古佛心。答曰此问不弱。又问亡僧迁化、向何处去。曰终不向汝道。曰为什么不道。曰恐汝不会。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後化生於莲花之上、为父母说法。未审如何是太子身。曰大家见。上座问。故每曰、大凡言句、应须绝渗漏乃可。僧随问、如何是绝渗漏句。曰汝口似鼻孔。又曰、眼中无色识。色中无眼识。眼识二俱空、何能令见色。是眼则不能自见其己体。若不能自见、云何见馀物。古圣方便、皆为说破。若於此明得寂静法、不寂静法也收尽。明得远离法、不远离法亦收尽。未来现在、亦无遗馀。名一法界、何有遮障、各自信取。僧义寂者、谓韶曰。智者之教、年祀寝远、必多散失。唯新罗国有善本。愿藉禅师慈力、致之使再开、东土人天眼目。於是韶以闻忠懿王。遣使航海、传写以还。而韶适与智者同姓、疑其後身也。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山谷。六月有星、陨于峰顶、林木皆白。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闻僧问法眼。如何是曹源一滴水。而法眼但曰、是曹源一滴水。韶乃开悟。夫问词答语、无所增损。所谓悟者、何自而发之。及观韶所对问者。如问古佛心、对曰此问不弱。如问如何是太子身、对曰大家见上座问。则问答之间、不令意根椿立。盖尝曰、大凡言句、须绝渗漏。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欲见祖师之心、譬如趋越而首燕也与。

筠州九峰玄禅师

禅师名通玄、生程氏。其先郢州长寿人也。幼依郢之仁王寺沙门惠超。超阴察之、外纯深、中颖悟。超奇之、为落发受具。即游洛中、听毗尼部。弃去至武陵、谒德山鉴禅师。鉴时巳腊高、门风益峻。门下未有遘之者。而鉴独以玄为奇。然玄不大彻透。辞去至高安、谒价禅师。价与语喜、抚之曰。掌有神珠、白昼示人。人且按剑、况玄夜乎、子可贵也。玄曰、但不识珠者耳。倘识之亦无昼夜。价称之以为俊士。价殁庐于塔旁三年。而学者来、依从日盛。玄曰、太平时世。饥餐困卧复有何事。吾本无事、汝与么来相寻。是无事生事、无事生事。道人所忌、何不各自歇去。中和初、拜辞其塔。北游久之、南还寓止豫章。南平锺王执弟子礼。北面而师事之。玄厌城居、思超放山林。王为买末山、建精舍。号隆济、以延之。学者风靡而至。或问、自心他心、得相见否。玄曰、自己尚不见、他人何可观。又问、罪福之性。如何了达、得无同异。玄曰、絺绤不御寒。又尝问僧、近自何处来。曰闽岭。玄曰远涉不易。曰不难、动步便到。玄曰、有不动步者么。僧云有。玄曰争得到此间。其僧不能对。玄以杖逐之。玄谓门弟子曰。佛意祖意、如手展握。先师安立五位、发明云岩宗旨。譬如神医冶病。其药只是寻常用者。语忌十成、不欲断绝。机忌触犯、不欲染污。但学者机思不妙。唯寻九转灵丹、云能起死。是大不然。《法华经》有化城一品。佛祖密说、熟读分明。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坐道场、破魔军巳。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跏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言垂成者、言一小劫。言十小劫者、是染污是断绝。又曰、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於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花。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花、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於佛、常击天鼓。其馀诸天、作天伎乐、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馀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於灭度、亦复如是。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言过十小劫者。偏正回互之旨也。祖师曰、藉教悟宗者。夫岂不然哉。伪唐乾宁三年二月十七日。晨兴诫其徒曰。无虚度光阴、无虚消信施。既已出家、唯道是履、名大丈夫。於是寂然在定。至三月二十日乃化。阅世六十有三、坐四十有二夏。

赞曰、岩头曰、但识纲宗、本无寔法。玄言语、忌十成。不欲断绝、机忌触犯。不欲染污者纲宗。也至引法华以证成。明佛祖之密说、泮然无疑。藉教以悟宗、夫岂虚语哉。余至九峰、拜其塔。碑已断坏、不可识。有木碑书、其略如此耳。今其宗枝、皆不及玄所示纲宗、何也。

南康云居齐禅师

禅师名道齐、生金氏、南昌人也。幼依百丈明照禅师得度。种性猛利、经行燕坐。以未明己事为忧。持一钵遍历丛林、学心不息。时法灯禅师、住南昌上蓝。齐往依之。法灯使知藏司。法灯偶见齐呼曰。每见举祖师西来意话。藏主如何商略。齐曰、不东不西。法灯曰、若与么会、了无交涉。曰未审尊意如何。法灯良久曰。西来有甚意便去。齐於是顿悟其旨。初住高安大愚。有搜玄拈古代别之语。盛行诸方、号东禅。尝谓门弟子曰。达磨言、此方经唯楞伽、可以印心。吾读此经、偈曰。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不见於自心、而起於分别。可谓大慈悲父、如实极谈。我辈自不领受、背负恩德、如恒河沙。或问曰、然则见自心、遂断分别乎。齐曰非然也。譬如调马、马自见其影而不惊。何以故、以自知其影、从自身出故。吾以是知、不断分别、亦舍心相也。只今目前、如实而观、不见纤毫。祖师曰、若见现在、过去未来亦应见。若不见过去未来、现在亦不应见。此语分明、人自迷昧。或又问龙济曰。一切钟鼓本无声。如何信之无声齐。曰祖师曰、如鼓声无有作者。无有住处。毕竟空故、但诳凡夫耳。若鼓声是实有。钟声俱击、应不相参。所以玄沙曰。钟中无鼓响、鼓中无钟声。钟鼓不交参、句句无前後。若不当体寂灭。如何得句句无前後耶。後移住幽谷山双林禅院。又迁住云居、凡二十年。至道三年丁酉九月示疾。八日申时令击钟集众。维那白众已集。齐笑叙出家本末。揖谢辅弼丛席者曰。今日老僧以风火相逼。特与诸人相见。且向什么处见。向四大五阴处见耶。六入十二处见耶。是种种处不可见。则只今相问者是谁。若真见得可谓後学有赖。良久曰、吾化後、当以院事累契瑰、乃化。阅世六十有九。坐四十有八夏。

赞曰、余读大愚东禅碑。碑载齐悟契之缘。法灯曰、西来有甚意。以校传灯曰。他家自有儿孙在、之语误也。昔有僧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答曰庭前柏树子。又随而诫之曰。汝若肯我与么道、我则辜负汝。汝若不肯我与么道、我则不辜负汝。而昧者剿之。使古人之意不完、为害甚矣。故并录之。

瑞鹿先禅师

祖师名本先、生郑氏、温州永嘉人也。儿稚不甘处俗。去依集庆院沙门某。年二十五、为沙弥。诣天台国清寺、受满分戒。即造韶国师、服勤十年。住瑞鹿寺、足不历城邑。手不度财帛。不设卧具、不衣茧丝。卯斋终日、宴坐申旦。诲诱门弟子、逾三十年。其志弥厉、谓众曰。吾初见天台、言下便荐。然千日之内、四威仪之中。似物碍膺、如雠同处。一日忽然猛省。譬如洗面摸著鼻孔。作偈三首曰。非风幡动仁心动。自古相传直至今。今後水云人欲晓。祖师真是好知音。又曰、若是见色便见心。人来问著方难答。若求道理说多般。辜负平生三事衲。又曰、旷大劫来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地同天作么形。作么形兮无不是。乃又曰、花严称。佛身充满於法界。是真个也无。且如佛身、既以充满法界。菩萨界、缘觉声闻界。人天修罗界。饿鬼畜生地狱界。应无处蹲。如是理论、大煞聱讹。寻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且道即今五根、所对六境。与汝是同耶是别耶。同则何不作一块。别则如何说唯是一心。大须著精彩。佛法不是等闲。大中祥符元年二月。谓门弟子如昼曰。为我造个卵塔、塔成我行矣。八月望日毕工。远近道俗造山、唯恐其後。是日如平居。至午时、安坐方丈、手结宝印。谓如昼曰、古人曰。骑虎头撩虎尾、中央事作么生。如昼曰、也只是如昼。先曰、汝问我。如昼乃问。骑虎头撩虎尾、中央事作么生。先曰我也弄不出。於是奄然开一目、微视而寂。阅世六十有七、坐四十有二夏。长吏以其事闻。有诏本州常加检视。如昼乃奉其平生所著。竹林集十卷、诗辞千馀首。诣阙上进、诏藏秘阁。如昼特赐紫衣。

赞曰、读先传。校传灯语句、详略少异耳。夫自心非外有、妄尽而自返。则於生死之际、超然自得如此。然余每怪。前圣平日机辩、皆不可犯。至临终之日、皆弭光泯气。洞山曰、吾闲名已谢。临济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今先又曰、我也弄不出。呜呼其有旨要乎。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必成正觉 第七卷

必成正觉 第七卷黄念祖老居士【佛告阿难。尔时法藏比丘说此愿已。以偈颂曰。我建超世志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复为大施主普济诸穷苦令彼诸群生长夜无忧恼出生众善根成就菩提果】本品是必成正觉。上一品发大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