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2025-04-20 13:26

禅林僧宝传 第三卷

汝州风穴沼禅师

师讳延沼。以伪唐乾宁三年十二月、生於馀杭刘氏。少魁礧、有英气。於书无所不观。然无经世意。父兄强之仕、一至京师。即东归、从开元寺智恭律师。剃发受具、游讲肆。玩法华玄义、修止观定慧。宿师争下之、弃去游名山。谒越州镜清怤禅师、机语不契。北游襄沔间、寓止华严。时僧守廓者、自南院颙公所来。华严升座曰。若是临济德山、高亭大愚。鸟窠船子下儿孙。不用如何若何。便请单刀直入。廓出众便喝、华严亦喝。廓又喝。华严亦喝、廓礼拜起。指以顾众曰。这老汉一场败缺。喝一喝归众。风穴心奇之、因结为友。遂默悟三玄旨要。叹曰、临济用处如是耶。廓使更见南院。问曰、入门须辨主、端的请师分。南院左拊其膝。风穴便喝、南院右拊其膝。风穴亦喝。南院曰、左边一拍且止。右边一拍作么生。风穴曰、瞎南院反取拄杖。风穴笑曰、盲枷瞎棒。倒夺打和尚去。南院倚拄杖曰。今日被黄面浙子钝置。风穴曰、大似持钵不得诈言不饥。南院曰、子到此间乎。曰是何言欤。南院曰好问汝。曰亦不可放过、便礼拜。南院喜赐之坐。问所与游者何人。对曰、襄州与廓侍者同夏。南院曰、亲见作家。风穴於是俯就弟子之列。从容承禀、日闻智证。南院曰、汝乘愿力。来荷大法、非偶然也。问曰、汝闻临济将终时语不。曰闻之。曰临济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渠平生如师子、见即杀人。及其将死、何故屈膝妥尾如此。对曰、密付将终、全主即灭。又问、三圣如何亦无语乎。对曰、亲承入室之真子。不同门外之游人。南院颔之。又问、汝道四种料简语、料简何法。对曰、凡语不滞凡情、即堕圣解。学者大病、先圣哀之。为施方便、如楔出楔。曰、如何是夺人不夺境。曰新出红炉金弹子。{竹造}破阇梨铁面门。又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曰刍草乍分头脑裂。乱云初绽影犹存。又问、如何是人境俱夺。曰蹑足进前须急急。促鞭当鞅莫迟迟。又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曰常忆江南三月里。鹧鸪啼处百花香。又问曰、临济有三句、当日有问。如何是第一句。临济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存。风穴随声便喝。又曰、如何是第二句。临济曰、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赴截流机。风穴曰、未问巳前错。又问曰、如何是第三句。临济曰、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风穴曰、明破即不堪、於是南院以为、可以支临济。幸不辜负兴化先师、所以付托之意。风穴依止、六年辞去。後唐长兴二年、至汝水。见草屋数椽依山、如逃亡人家。问田父、此何所。田父曰、古风穴寺。世以律居、僧物故、又岁饥。众弃之而去、馀佛像鼓钟耳。风穴曰、我居之可乎。田父曰可。风穴入留止。日乞村落、夜燃松脂。单丁者七年。檀信为新之、成丛林。伪晋天福二年。州牧闻其风、尽礼致之。上元日开法、嗣南院。伪汉乾佑二年、牧移守郢州。风穴又避寇往依之。牧馆于郡斋。寇平、汝州有宋太师者。施第为宝坊、号新寺。迎风穴居焉。法席冠天下、学者自远而至。升座曰、先师曰。欲得亲切、莫将问来问。会么、问在答处、答在问处。虽然如是、有时问不在答处。答不在问处。汝若拟议、老僧在汝脚跟底。大凡参学眼目、直须临机。大用现前、勿自拘於小节。设使言前荐得。犹为滞壳迷封。句下精通、未免触途狂见。应是向来依他作解。明昧两岐、与汝一切扫却。直教个个如师子儿、吒呀地。对众证据、哮吼一声。壁立千仞、谁敢正眼觑著。觑著即瞎却渠眼。又曰、若立一尘。家国兴盛。野老颦頞。不立一尘。家国丧亡、野老安贴。於此明得、阇梨无分、全是老僧。於此不明、老僧即是阇梨。阇梨与老僧。亦能悟却天下人。亦能瞎却天下人。欲识阇梨么。拊其左膝曰、这里是。欲识老僧么。拊其右膝曰、这里是。於时莫有善其机者。伪周广顺元年、赐寺名广慧。二十有二年。以宋开宝六年癸酉八月旦日。登座说偈曰。道在乘时须济物。远方来慕自腾腾。他年有叟情相似。日日香烟夜夜灯。至十五日、跏趺而化。前一日手书别檀越。阅世七十有八。坐五十有九夏。有得法上首。住汝州首山念禅师。

汝州首山念禅师

禅师讳省念。生狄氏、莱州人也。幼弃家、得度於南禅寺。为人简重、有精识。专修头陁行、诵《法华经》。丛林畏敬之、目以为念法华。至风穴、随众作止、无所参扣。然终疑教外有别传之法、不言也。风穴每念、大仰有谶。临济一宗、至风而止。惧当之、熟视座下。堪任法道、无如念者。一日升座曰。世尊以青莲目、顾迦叶。正当是时、且道个什么。若言不说、而说又成埋没先圣。语未卒、念便下去。侍者进曰、念法华无所言、而去何也。风穴曰渠会也。明日念与真上座、俱诣方丈。风穴问真曰、如何是世尊不说说。对曰、勃姑树头鸣。风穴曰、汝作许多痴福何用。乃顾念曰、何如。对曰、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风穴谓真曰、何不看渠语。又一日升座、顾视大众。念便下去。风穴即归方丈。自是声名重诸方。首山在汝城之外、荒远处。而念居之将终身焉。登其门者、皆丛林精练衲子。念必勘验之。留者才二十馀辈。然天下称法席之冠、必指首山。尝问僧、不从人荐得底事、试道看。僧便喝、曰好好相借问、恶发作么。僧又喝。念曰、今日放过即不可。僧拟议、念喝之。又问僧、近离何处。曰襄州。曰夏在何处。曰洞山。念曰还我洞山鼻孔来。僧曰不会。念曰却是老僧罪过。又问僧、近离何处。对曰广慧。曰穿云不渡水渡水。不穿云。离此二途、速道。曰昨夜宿长桥。念曰、与么则合吃首山棒也。曰尚未参堂。曰两重公案。僧曰恰是。念曰耶耶。又问僧、近离何处。对曰襄州。曰有事相借问、得么。对曰便请。念曰鹞子过新罗。僧入室、念便喝。其僧礼拜、便打之。僧曰、如何是不生不灭法。曰新罗人吃冷淘。夜有僧入室。念曰谁、僧不对。曰识得汝也、僧笑。念曰、更莫是别人么。因作偈曰、轻轻踏地恐人知。语笑分明更莫疑。知者只今猛提取。莫待天明失却鸡。尝谓众曰、佛法无多子。只是汝辈、自信不及。若能自信、千圣出头来、无奈汝何。何故如此。为向汝面、前无开口处。祗为汝自信不及、向外驰求。所以到这里。假如便是释迦佛。也与汝三十棒。然虽如是、初机後学、凭个什么道理。且问汝辈、还得与么也未。良久曰、若得与么、方名无事。又曰、诸上座、不得胡喝乱喝、寻常向汝道、宾即始终宾。主即始终主。宾无二宾、主无二主。若有二宾二主。即是两个瞎汉。又曰、我若立、汝须坐。我若坐、汝须立。坐即共汝坐、立即共汝立。虽然如是、到这里、著眼始得。若也定动中间、即千里万里。何故如此。如隔窗见马骑相似。既然如此、直须子细。不得掠虚好。他时後日、赚著汝。有事近前、无事珍重。因举、临济曰。今日更不用如何若何。便须单刀直入。还有出来、对众证据者么。时有僧出、礼拜起便喝。临济亦喝、僧又喝。临济亦喝、僧礼拜。临济曰、须是这僧即得。若是别人、三十棒。一棒校不得。为这僧会宾主句。他一喝不作一喝用。且道前一喝是、後一喝是。那个是宾、那个是主。所以老僧寻常向汝道。这里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时以喝作问行。有时作探竿影草。有时作踞地师子。有时作金刚王宝剑。若作问行来时、须急著眼始得。若作探竿影草时、你诸人合作么生。若作踞地师子时、野干须屎尿出始得。若作金刚王宝剑用时、天王也须脑裂。只与么横喝。竖喝总唤作好道理商量。却既知如此、也须亲近上流。博问先知、自已亲证始得。莫与么掠虚、过却平生。他时後日、因果历然。僧问、学人乍入丛林、乞师指示。曰阇梨在老僧会、多少时。对曰已经冬夏。曰莫错举似人。乃曰、若论此事。寔不挂一元字脚、便下座。尝作纲宗偈曰。咄哉拙郎君[*汾阳注曰、素洁条然*]。巧妙无人识[*运机非面目*]。打破凤林关[*荡尽玲珑性*]。著靴水上立[*尘泥自异*]。咄哉巧女儿[*汾阳曰、妙智理圆融*]。撺梭不解织[*无间功不立*]。看他斗鸡人[*旁观审腾距。争功不自伤*]。水牛也不识[*全力能负、不露头角*]。念道被天下、移宝安山广教院。众不过四十辈。老於宝应。淳化三年十二月初四日。留僧过岁、作偈曰。吾今年迈六十七。老病相依且过日。今年记取明年事。明年记著今年日。至明年十二月初四日。升座辞众曰、诸子谩波波、过却几恒河。观音指弥勒、文殊不奈何。良久曰、白银世界金色身。情与无情共一真。明暗尽时都不照。日轮午後示全身。午後泊然而化。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首山。嫡嗣昭禅师。

汾州太子昭禅师

禅师讳善昭、生俞氏、太原人也。器识沉邃、少缘饰、有大智。於一切文字、不由师训、自然通晓。年十四、父母相继而亡。孤苦厌世相。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不喜观览。或讥其不韵。昭叹之曰、是何言之陋哉。从上先德行脚、正以圣心未通。驱驰决择耳、不缘山水也。昭历诸方、见老宿者、七十有一人。皆妙得其家风。尤喜论曹洞。石门彻禅师者、盖其派之魁奇者。昭作五位偈。示之曰、五位参寻切要知。纤毫才动即差违。金刚透匣谁能晓。唯有那吒第一机。举目便令三界静。振铃还使九天归。正中妙挟通回互。拟议锋铓失却威。彻拊手称善。然昭终疑、临济儿孙、别有奇处。最後至首山问。百丈卷簟意旨如何。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昭曰、师意如何。曰象王行处绝狐踪。於是大悟。言下拜起、而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处。服勤甚久。辞去、游湘衡间。长沙太守张公茂宗。以四名刹请昭、择之而居。昭笑、一夕遯去。北抵襄沔、寓止白马。太守刘公昌言、闻之造谒。以见晚为叹。时洞山谷隐皆虚席、众议归昭。太守请择之。昭以手耶揄曰。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职也。前後八请、坚卧不答。淳化四年、首山殁、西河道俗千馀人。协削牍、遣沙门契聪。迎请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昭闭关高枕。聪排闼而入。让之曰、佛法大事、静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忧宗旨坠灭。幸而有先师。先师已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趋辨严吾行矣。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天下道俗、慕仰不敢名、同曰汾州。并汾地苦寒、昭罢夜参。有异比丘、振锡而至、谓昭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言讫升空而去。昭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时楚圆守芝号上首、丛林知名。龙德府尹李侯、与昭有旧。虚承天寺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罚、复至曰。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昭笑曰、老病业已不出院。借往当先後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师诺、则先後唯所择。昭令设馔、且俶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阅世七十有八、坐六十五夏。

赞曰、风穴倦游。见草屋单丁、止住者七年。首山精严、不出山者二十年。汾州俨临人天。不越阃者三十年。是皆哲人、事业之见於微细者也。然犹卓绝如此。况其大者乎。吾何足以知之。然观其死生之际。如贾胡传吏、留即留、去即去。呜呼是其所以起临济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大教缘起 第三卷

大教缘起 第三卷黄念祖老居士底下是别序。别序是本经独有的序。经中世尊放光现瑞,阿难请问,世尊回答,演出弥陀愿海、第一希有难逢法宝《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尔时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