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2025-04-21 06:26

禅林僧宝传 第十卷

重云晖禅师

禅师名智晖、咸秦人、生高氏。童稚时、至精舍、辄留止如家。圭峰温禅师、见而异之、为剃发。年二十、受满足戒。师事高安白水本仁禅师。十年而还洛京。爱中滩佳山水。创屋以居、号温室院。日以施水给药为事。人莫能浅深之。梁开平五年、忽欲还圭峰。山行翛然深往、坐岩石间、如常寝处。顾见磨衲数珠、铜瓶棕笠、藏石壁间。触之即坏、敛目良久曰。此吾前身道具也。因就其处建寺、以酬夙心。方剃草、有祥云出众峰间。遂名曰重云。虎豹引去。有龙湫、险恶不可犯。晖督役、夷塞之、以为路。龙亦移他处、但见云雷随之。後唐明宗闻而佳之。赐额曰长兴。住持馀四十年。节度使王彦超微时。尝从晖游、欲为沙门。晖熟视曰、汝世缘深。当为我家垣墙。彦超後果镇永兴、申弟子之礼。周显德三年夏。诣永兴与彦超别。嘱以护法。彦超泣曰、公遂忍弃弟子乎。晖笑曰、借千年亦一别耳。七月二十四日书偈一首曰。我有一间舍、父母为修盖。住来八十年、近来觉损坏。早拟移别处、事涉有憎爱。待他摧毁时、彼此无妨碍。乃跏趺而化。阅世八十有四。坐六十有四夏。初晖居中滩、有病比丘。为众恶弃之。比丘哀曰、我以夙业白癞。师能为我洗摩。晖为之无难色。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归视疮痂、亦皆异香也。

瑞龙璋禅师

禅师名幼璋、唐相国夏侯孜之犹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镇广陵。璋方七岁、游慧照寺。闻诵《妙法莲华经》。於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难之、璋因不饮食。不得巳许之。依慧远禅师剃发。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十五、游方。至高安、见白水、又谒署山。二大老皆器许焉。咸通十三年、见腾腾和尚者、於江陵。腾腾嘱曰、汝往天台。寻静而居、遇安即止。已而又见憨憨和尚者。憨拊之曰、汝却後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萨、王於江南。于时我法乃昌、遂去。璋至天台山、於静安乡建福唐院。巳符腾腾之言。又住隐龙院。中和四年、浙东饥疫。璋於温台明三郡、收瘗遗骸数千。时谓悲增大士。乾宁中、雪峰尝见之。以棕榈拂子授璋而去。天佑三年、钱尚父遣使童建。赍衣服香药、入山致请至府。署志德大师。馆于功臣院、日夕问道。辞还山、尚父不可。乃建瑞龙寺於城中、以延之。禅者云趋而集。又契憨憨之语。尝谓门弟子曰。老僧顷年、游历江外、岭南荆湖。但有知识丛林、无不参问来。盖为今日与诸人聚会。各要知个去处。然诸方终无异说。只教诸人歇却狂心、休从他觅。但随方任真、亦无真可任。随时受用、亦无时可用。设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昼作夜。更饶善巧、终不能指东为西。脱或能尔。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事。若是学语之流、不自省巳知非。直欲向空里采花、波中取月。还著得心力么。汝今日各自退思。忽然肯去、始知。瑞龙老汉、事不获已。迂迥太甚、还肯么。天成二年丁亥四月。璋从尚父乞坟。尚父笑曰、师便尔乎。遣陆仁璋者、择地於西关建塔。塔毕、璋往辞尚父、嘱以护法恤民。还安坐而化。阅世八十有七。坐七十夏。诏改天台隐龙、为隐迹云。

林阳端禅师

禅师名志端、福州俞氏子。受业於南涧寺。年二十四、谒安国弘瑫禅师。有僧问、万象之中、如何独露身。瑫举一指。其僧惘然而退。端忽契悟。至夜启瑫曰。今日见和尚一指、乃知和尚用处。瑫曰、汝见何道理。端亦举一指。瑫笑令去。寻住林阳。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木马走似烟、石人趁不及。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曰竹箸一文一双。有僧夜至方丈。端以衲蒙首。僧忽搴衲。问谁、僧曰某乙。端曰泉州沙糖、舶上槟榔。僧不解、端瞠目。曰会么。曰不会、曰汝若会即廓清五蕴、吞尽十方。又谓门弟子曰、佛法无许多般。但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存即凡、情忘即佛。教中谓之称性缘起。则俯仰进止、屈申谦敬。无一法可转变、有生住异灭相。况我祖师门下、合作何理论。开宝元年八月作偈曰。来年二月二、与汝暂相弃。?灰散长江、勿占檀那地。道俗皆写记之。越明年正月二十八日。郡人竟入山。二月一日、太守亦至。从官驺史侦伺、信宿如市。二日饭罢。端升座叙行脚本末、辞众。有长老圆应者、出众问曰。云愁雾惨、大众呜咽。未当告别、愿赐一言。端垂一足。进曰、法镜不临於此土。宝月又照於何方。端曰、非汝境界、曰恁么、则沤生沤灭、还归水。师去师来、是本常。端作嘘声、复与数僧酬答罢、归方丈。至亥时问众曰。世尊灭度时节是何日。对曰二月十五日子时。端曰吾今日子前。於是泊然而化。阅世七十八、坐六十夏。

双峰钦禅师

禅师名竟钦、益州人、生郑氏。少为大僧、於峨眉谿山黑水寺。出蜀南抵韶石云门、得心法。即就双峰之下。创精舍以居、号兴福。开堂之日、匡真禅师躬临证明。僧问、宾头卢应供四天下、还遍也无。钦曰如月入水。又问、如何是用而不杂。钦曰明月堂前垂玉露。水精殿里撒真珠。於是匡真以谓、类已加敬焉。太平兴国二年三月。谓门弟子曰、吾不久去。汝矣可砌个卵塔。五月二十三日工毕。钦曰、後日子时行矣。及期适云门爽禅师。温门舜峰诸老夜话。侍者报三更。钦索香焚之、合掌而化。阅世六十有八。坐四十有八夏。

九峰诠禅师

禅师名道诠、生刘氏、吉州安福人也。童子便弃家。师事思禅师。思为剃落、受具足戒。闻长沙慧轮禅师道价、思一见之。时马氏窃据荆楚、与建康接壤。诠年二十馀。结友冒险造焉。会马氏灭、刘言有其地。以王逵代刘言领其事。逵见诠辈、疑以为江表谍者。捕缚欲投江中。诠怡然无怖。逵异之、以问轮曰。此道人视死如见鼻端。何种人乃能尔。轮曰彼盖为法忘躯之人。闻老僧虚名、故来决择耳。逵释之加敬、诠傲然而去。依延寿十年。轮殁诠还庐山。乾德初、庵於东南牛首峰之下。开宝五年、洪帅林仁肇。请住九峰、赐大沙门。僧问、承闻和尚、亲见延寿来、是否。诠曰、山前麦熟也未。问九峰山中还有佛法也无。诠曰有。曰如何是九峰山中佛法。诠曰石头大底大、小底小。问如何是学人自巳。诠曰床窄先卧、粥稀後坐。问古人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如何。诠曰明日路口有市。太平兴国元年。南康牧张南金、迁以居归宗。雍熙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中夜。跏趺辞众而化。阅世五十有六、坐三十夏。

龟洋忠禅师

禅师名慧忠、泉州人、生陈氏。幼依龟洋山得度。游方至华州。谒草庵法义道人、留十馀年。南还旧山、痛自韬晦。会昌初、诏天下废释氏教。及宣宗即位、诏重兴之。而忠笑曰、仙去者未必受箓。成佛者未必须僧。遂过中不食、不宇而禅。迹不出山者三十年。以三偈自见。曰雪後始知松柏操。云收方见济淮分。不因世主令还俗。那辨鸡群与鹤群。多年尘土自腾腾。虽著伽梨未是僧。今日归来酬本志。不妨留发候然灯。形容虽变道常存。混俗心源亦不昏。试读善财巡礼偈。当时岂例是沙门。谓门弟子曰。众生不能解脱者、情累耳。悟道易、明道难。问如何得明道去。忠曰、但脱情见、其道自明矣。夫明之为言信也。如禁蛇人、信其咒力药力。以蛇绾弄、揣怀袖中无难。未知咒药等力者、怖骇弃去。但谛见自心、情见便破。今千疑万虑、不得用者。是未见自心者也。忽索香焚罢、安坐而化。全身葬於无了禅师塔之东。後数年塔忽自坼裂、连阶丈馀。寺将发僧视之。是夜宴寂中、见无了禅师曰。不必更发也。今为沈陈二真身。无了生沈氏、见马祖云。

赞曰、近世以身徇法。如此数老者鲜矣。予观其言、皆约而明。校其履践、诚而不杂。故能於死生之际、明验昭著。然初不闻俨临万众、四事供养者也。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皆愿作佛 第十卷

皆愿作佛 第十卷黄念祖老居士【佛说阿弥陀佛为菩萨求得是愿时。阿阇王子。与五百大长者。闻之皆大欢喜。各持一金华盖。俱到佛前作礼。以华盖上佛已。却坐一面听经。心中愿言。令我等作佛时。皆如阿弥陀佛。】本品是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二十八章 圆通本根二 眼鼻舌身意内容提要:阿那律陀旋见循元。周利盘特迦反息循空。憍梵钵提还味旋知。毕陵伽婆蹉纯觉遗身。须菩提旋法归无。(观辉按:此章为何只说眼鼻舌身意五根,不说

观辉居士: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卷 第三十章 圆通本根四 地火水风空识内容提要:乌刍瑟摩谛观暖触流通无碍。持地菩萨持平心地离一切尘。月光童子谛观水性悟得通达。琉璃光法王子观风无依悟得菩提。虚空藏菩萨观空无边妙力圆明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