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十七卷
2025-04-21 07:13

禅林僧宝传 第十七卷

浮山远禅师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於是断发、受具足戒。谒汾州昭公。又谒汝海省公。皆受记别。天禧中、游襄汉隋郢。至大阳、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延叹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证。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受辞去。依滁州琅琊觉禅师。应舒州太平兴国寺请。说法为省公之嗣。次住姑苏天平山、又住浮山。既老退休於会圣岩。因阅班固九流、遂拟之作九带。叙佛祖教义、博采先德机语、参同印证。其一曰、佛正法眼带。其二曰、佛法藏带。其三曰、理贯带。其四曰、事贯带。其五曰理事纵横带。其六曰屈曲带。其七曰妙挟兼带。其八曰金针双锁带。其九曰、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巳传诵。远曰、若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巳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也见得亲切分明。却请出来、说看。说得分明、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不亲切、说不相应。唯依吾语、而为已解、则名谤法。大众到此如何。众无语、远叱去之。举僧问夹山、如何是夹山境。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後。鸟衔花落碧岩前。法眼曰、我二十年来、将作境语会。远曰不作境会、作么生会。僧曰、师意如何。曰、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或远云、直饶不作境语会、亦未会在。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也。]远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初欧阳文忠公、闻远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远坐其旁。文忠收局、请远因棋说法。乃鸣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後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远偈语妙密、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赞曰。黄金打作鍮石箸。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动。无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延公赞、曰。黑狗烂银蹄、白象昆仑骑。於斯二无碍、木马火中嘶。远雅自称柴石野人。殁时巳七十馀。少时与达观颖公。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远以智脱之。众以其晓吏事、号远录公。

投子青禅师

禅师名义青、本青社人、李氏子也。七龄颖异、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试《法华经》、得度为大僧。其师使习百法论。叹曰、三只涂远、自困何益哉。入洛中听华严五年。反观文字、一切如肉受串。处处同其义味。尝讲至诸林[或作楮林]菩萨偈曰、即心自性。忽猛省曰、法离文字、宁可讲乎。即弃去游方、至浮山。时圆鉴远禅师退席、居会圣岩。远梦得俊鹰畜之。既觉而青适至。远以为吉徵。加意延礼之、留止三年。远问曰、外道问佛。不问有言、不问无言时如何。世尊默然。汝如何会。青拟进语、远蓦以手掩其口。於是青开悟、拜起。远曰、汝妙悟元机耶。对曰、设有妙悟、也须吐却。时有资侍者在旁曰。青华严今日、如病得汗。青回顾曰、合取狗口。汝更忉忉、我即便呕。服勤又三年。圆鉴以大阳皮履布直裰付之曰。代吾续洞上之风。吾住世非久、善自护持、无留此间。青遂辞出山。阅大藏於庐山慧日寺。熙宁六年还龙舒。道俗请住白云山海会寺。计其得法之岁。至此适几十年。又八年移住投子山。道望日远禅者日增。潜通暗证者比比有之。异苗翻茂、果符前谶。青平生不畜长物。弊衲楮衾而已。初开山慈济有记曰。吾塔若红、是吾再来。邦人偶修饰其塔、作玛瑙色。未几而青领院事。山中素无水、众每以为病。忽有泉出山石间、甘凉清洁。郡守贺公、名为再来泉。元丰六年四月末、示微疾。以书辞郡官诸檀越。五月四日、盥沐升座。别众罢、写偈曰。两处住持无可助道。珍重诸人不须寻讨。遂泊然而化。阇维收舍利灵骨。以闰六月、塔于寺之西北、三峰庵之後。阅世五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无为子杨杰、为赞其像曰。一支履、两牛皮。金乌啼处木鸡飞。半夜卖油翁发笑。白头生得黑头儿。[一本云、黑头生得白头儿。]有得法上首一、名道楷禅师。

天宁楷禅师

禅师名道楷、沂州沂水人、生崔氏。为人刚劲孤硬。自其少时、即能辟谷学道。隐伊阳山中、後游京师。籍名术台寺、试所习、得度具戒。谒青华严於淮山海会。问、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饭。离此之外、别有为人言句也无。青曰、汝道寰中天子敕。还假禹汤尧舜也无。楷拟酬之、青以拂子摵之。曰、汝发意来、早有二十棒也。於是、楷悟旨於言下、再拜即去。青呼曰、且来。楷亦不顾。青曰、汝到不疑之地耶。楷以手掩耳。後掌众食。青问、厨务勾当良苦。对曰不敢。曰、汝炊饭耶、煮粥耶。对曰、人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炊饭。曰、汝作什么。对曰、和尚慈悲、放他闲去。又尝从青游园。青以拄杖付楷曰、理合与么。对曰、与和尚提鞋挈杖、不为分外。曰、有同行在。对曰、那一人不受教。青遂休去。至晚青谓曰、早来说话未尽。对曰、更请举看。青曰、卯生日戍生月。楷即点灯来曰、上来下去、总不空然。对曰、在左右、理合如此。曰、奴儿婢子、谁家屋里无。对曰、和尚尊年、阙他不可。曰与么殷勤。对曰、报恩有分。元丰五年、北还沂。闲居马鞍山。遂出世说法。初住沂州之仙洞。後迁西洛之招提龙门。又迁住郢州之大阳。隋州之大洪。皆一时名公卿、为之劝请。洞上之风大震西北。崇宁三年有诏、住东京十方净因禅院。大观元年冬、移住天宁。差中使押入、不许辞免。俄开封尹李孝寿奏。楷道行卓冠丛林。宜有以褒显之。即赐紫伽梨、号定照禅师。楷焚香谢恩罢、上表辞之。曰、伏蒙圣慈、特差彰善阁。只候谭祯。赐臣定照禅师号、及紫衣牒一道。臣感戴睿恩。已即时焚香升座、仰祝圣寿讫。伏念臣行业迂疏、道力绵薄。常发誓愿、不受利名。坚持此意、积有岁年。庶几如此传道、後来使人专意佛法。今虽蒙异恩、若遂忝冒。则臣自违素愿、何以教人。岂能仰称陛下所以命臣住持之意。所有前件恩牒、不敢只受。伏望圣慈察臣微悃。非敢饰词。特赐俞允臣没齿行道、上报天恩。上闻之、以付李孝寿。躬往谕朝廷旌善之意。而楷确然不回。开封尹具以闻。上怒收付有司。有司知楷忠诚[一本知楷疏舂]、而适犯天威。问曰、长老枯瘁有疾乎。楷曰、平日有疾、今实无。又曰、言有疾、即於法免罪谴。楷曰、岂敢侥幸称疾、而求脱罪谴乎。吏太息、於是受罚。著缝掖编管缁州。都城道俗、见者流涕。楷气色闲暇。至缁州僦屋而居。学者益亲。明年冬敕放令自便。庵于芙蓉湖中。数百人环绕坐卧。楷虑祸[或作患之]、乃日各食粥一杯。不堪者稍稍去。在者犹百许人。政和七年冬、敕赐所居庵额华严禅寺。明年五月十四日、无疾而殁。先写偈付侍者曰。吾年七十六、世缘今已足。生不爱天堂、死不怕地狱。撒手横身三界外。腾腾任运何拘束。初楷在大阳。青华严遣果侍者。以大阳皮履直裰付之。楷以付襄州洞山道微。微退罢还浙东、殁於双林小寺。今取以还鹿门山。建阁藏之曰藏衣。楷偈句精深有旨法。作五偈、述其门风。一曰妙唱不干舌。偈曰、刹刹尘尘处处谭。不劳禅子善财参。空生也解通消息。花雨岩前鸟不衔。二曰死蛇惊出草。偈曰日炙风吹草里埋。触他毒气又还乖。暗地若教开死口。长安依旧绝人来。三日解针枯骨吟。偈曰、死中活得是非常。密用他家别有长。半夜髑髅吟一曲。冰河红焰却清凉。四曰铁锯和三台。偈曰、不是宫商调、谁人和一场。伯牙何所措、此曲旧来长。五曰古今无间、偈曰、一法元无万法空。个中那许悟圆通。将谓少林消息断。桃花依旧笑春风。楷旧隐与虎为邻。虎尝乳四子月馀。楷阚其出、往视之。腥臭不可言。窃携其一还。虎得彘曳至。弄穴前伏地、喜见脊尾。但见三子怒、以足跑地吼。群鸟皆鸣翔其上。楷即放还之。其寄伊阳宰韩承议偈曰。老爱依山人事稀。虎驯庵畔怪来迟。寥寥石室尘埃满。不知何日是归期。又曰、数里无人到、山黄始觉秋。岩间一觉睡、忘却百年忧。

赞曰、宗门尚继嗣。则若依彷世典礼。为之後者、为之子。远使青续洞上巳坠之纲、是也。然青楷父子、任重道远。皆能刻苦、生死以之卒。勃然而兴、贤矣哉。

End

面壁九年的禅宗初祖达摩大师

达摩大师面壁九年(一说十年)的故事,在我国历史上传为佳话。达摩大师,全名是菩提达摩(?-528年),本是南天竺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为僧。在南朝宋末时航海到达我国广州。后到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修炼,终日

“立雪断臂”的禅宗二祖慧可大师

慧可(487-593年),北魏、北齐时僧人。俗姓姬,初名神光,后称慧可,又作僧可。洛阳武牢(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慧可早年在洛阳龙门的香山从宝静法师出家,在永穆寺受具足戒,后周游各地,学习大小乘经义。

禅林金敬

禅林金敬◎王殿卿身在海中休觅水,日行岭上莫寻山。唤回痴梦尘机息,惟有春风不世情。安禅不必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云破月来花弄影,心静无事即生长。      选自《圣言善语》

禅宗与信仰

◎ 明 贤身心放下坐下来,一刹那之间禅就会现前。禅是无处不在的,我们今天要谈的是:有人心就有禅宗,有生死就有信仰。禅是心地法门。我们之前就谈过,为什么三教能同源?就是因为人同此心。禅所谈的不仅是人心同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黄念祖: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

苏轼与禅宗

苏轼与禅宗◎ 吉晓凡创作佛禅诗几乎贯穿了苏轼一生。彼时,禅宗思想盛行,恰逢苏轼政治失意、远离朝廷。由此,苏轼自觉地接受佛禅思想并融会贯通,将佛禅融入自己的诗作创作。不仅如此,禅宗也对苏诗的思想内容产生

禅宗高僧憨山祖师生平纪实

憨山大师(一五四六至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县(今属安徽)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是中国近代禅宗最大的成就者。憨山大师的母亲具超凡慈智,生平敬奉观音大士。年轻时夜梦观音大士携一童子走进家门后

禅宗的精神

◎ 巴 宙禅宗学派的简洁提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性成佛。这就是传统所认为的菩提达摩思想。但是,如果我们对公元八世纪以后兴盛的禅宗检讨一下,我们就会认为禅宗更符合发扬光大的禅宗学派。现在,

略述禅宗的见行

◎ 智 圆禅宗虽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但祖师大德们为了有助于弟子证悟,也留下了不少著作与语录。从中可明显看出真正禅宗的见行。菩提达摩祖师作了《大乘入道四行论》,把修行方法分为理入与行入两种。理入是借助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禅宗的本质

◎ 铃木大拙在菩提达摩将禅佛教从西方即南印度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了两百年安静与稳定的发展,坚定的在这儒家与道家之地生了根。禅的宗旨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由谁说出来的, 我们无法考

禅宗的人文意义

◎ 楼宇烈禅宗在很多方面恢复了原始佛教那种以人为根本的理念,反复强调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皈依者皈依自性。自性皈依,所以它不是外在的。禅宗里面有一个说法,《坛经》里说:佛是自性做,莫向身外求。自性迷

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

◎ 智 圆【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宁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稍乘,二门俱破。】这里说的是当时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以及修余宗和修净土比例分配的问题。修禅宗和修净土的关系首先,参禅的人到

日本的禅宗

日 本 的 禅 宗◎ 铃木大拙禅宗之以完美的形式传入日本,是在封建时期开始之际──这就是在镰仓时代。它的单纯,直接与有效,立刻赢得日本武士的心,武士们开始拜访禅寺。禅宗并没有早期佛教那种只被有闲阶级所

禅宗与净土宗的同与异

净 慧关于净土宗,各位都不陌生。因为我们这个居士林主要以修净土为主。想想看,我们这个地方,每天二十四小时,佛号不断,走进来,如同置身于莲池海会中一般,令人感到身心清净。请问:这身心清净来自何方?应该说

《楞伽经》与禅宗之关系

◎ 印 海四卷本《楞伽经》是达摩传授给二祖慧可,并对他说仁者依行,自得度也,这是《景德传灯录》及《续高僧传》中所记载。达摩是中国禅宗的初祖,继承者是慧可二祖,二人之间,如此亲手授受,可见本经在禅宗中是

禅宗与净土

◎ 一 诚一、绪 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门,一主自力,一倡他力,其基

对于禅宗的误读

◎ 王建光 解释学是当代西方新兴的一种学术文化思潮和学术方法,但是,诠释的方法也一直是中国文化学习传承中的重要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尤其是经学家们就曾在文本的学习中应用过解释学的方法。他们早就发现

禅宗·静默的哲学

◎ 冯友兰禅或禅那是梵文Dhyana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从释迦牟尼佛直接传下来,传到菩提达摩,据说

禅宗对诗词的影响

禅宗对诗词有过什么影响◎ 潘桂明才诗说: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禅与诗在唐以后过从甚密,互相影响,互为补充,这早是历史事实了。两者都需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刘丽禅宗以禅定修持为其求证的骨干,所谓涅槃、性空、真如、妙有的教理法则,以及达成圆满佛果的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六通(天眼通、天耳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宗密(780841)在其所著《禅源诸诠集都序》一文中认为,禅修是三乘学人欲求圣道的必由之途。然修禅者不可不知,禅法乃有浅深阶级之不同。他把禅门分为五等,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

禅定及禅宗

◎ 金开诚在论证心、身、境三界的关系时,僧肇认为,因为以执心为本的妄心变化,而迷失真一,由此而现出了虚妄不实的三界。他举例说:譬如有人于金器藏中,常观于金体,不睹众相;虽睹众相,亦是一金。既不为相所惑

《禅宗正脉》

《禅宗正脉》是禅宗祖师大德参禅悟道时的机缘语录节选本,共十卷,明代如卺撰,成书于弘治二年(1489),收在《万续藏》第一四六册、《禅宗全书》第九册。本书作者鉴于《五灯会元》浩繁难读,故将之缩减抄录成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禅宗的一花开五叶◎ 李光钦一花开五叶这句话出自达摩大师的偈语: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含义就是禅宗法脉的概括。有人曾把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当作是五种智慧的花瓣盛开之后,显示

禅宗修持法

月溪禅师参禅方法始终没有正式介绍到西洋,故西洋学者对于超越经验的实在问题,亦始终无法解决。有的学者如康德之流,遂以为人的智识能力,仅能认识相对的感觉思维之世界,对于绝对的超越的本体世界,无论如何努力,

禅宗的传承

◎ 蔡志忠祖师西来,驻锡少林传承禅宗,少林寺成为禅宗祖庭,天下第一名刹。中国的禅宗是由少林寺开始展开!二祖慧可梁武帝大通元年十二月九日,有位名叫神光的禅僧为了求法,就通宵站在洞外不动。达摩问:你一直站

雪漠:大手印、大圆满、禅宗

1、大手印和大圆满◎问:香巴噶举与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等等派别有什么异同之处?●雪漠:入道口不同,传承不同,哲学不同,教法不同。同的是证果之后的境界。◎问:请您谈谈大手印和大圆满的区别?●雪漠:究竟

赵州禅师对禅宗文化的影响有多大

在禅宗发展史中,佛性论有数种表现形态,如佛性内在论、佛性修现论、佛性显现论等。道元对先尼外道计佛性为内在之“我”、以及将佛性比喻为草木之种子等说法皆予以批判,反对将佛性视为内在于众生的一种实体。同时,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末世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维摩诘经嘱累品第十四末法,或说末世,全称正法末世。佛预见佛法流传的演变,指出佛法的流传有三个时期,:(1)正法时,有教、有行、有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一地狱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一《六祖坛经》决疑品说:“贪嗔是地狱。”说天堂、说地狱,都是化佛说,为对治愚夫三毒而施设的譬喻之辞。地狱天宫皆为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一远离和合非和合相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一章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二色身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忏悔品第六之五指人们的血肉之躯。色究竟天宫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四章修行到了色界四禅的最高境界,脱离了欲界色界的烦恼,但还有自心的微细烦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众生劫烧,我土安隐。心冥觉性。识智无生。身土依真,染净俱泯。廓通法界,清净湛然。圆遍虚空,含裹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三发明起灭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妄念执我,不能自见。慧照朗然,显发心性。今既开悟,妄念非我。即以冥真之慧。照于起灭之念。起之与灭,皆知如真。发清净心于禅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三陀罗尼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法供养品第十三第五十一章《大智度论》卷五云∶ “何以故名陀罗尼?云何陀罗尼?答曰∶陀罗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七划之二佛母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六第四十四章十方诸佛从此流出,所以称为佛母。佛地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菩萨十地不分次第,地地都是如来地,任择一地入手都可修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二彼圆觉性非止合故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觉如何寻师择法觉本无念,见念即乖。性本灵明,迷照亦失。念无而有,既然止息令无。照有而隐,何不观察令显?又真本无念,念即乖真。性本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一现诸净土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序分无念而应缘,如明镜无心而现像。净土、秽土,随众生之所宜。净者示之以宝玉,秽者示之以瓦砾。美恶自彼,于我无定。无定之土,乃名净土。现魔魔业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三法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妙行无住分第四佛经中的“法”字,含义很多,略举如下:一、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第六尘“法”尘,简称为法。意是心的功能,法是客观事物在心中的反映,包括人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九划之一垢尽对除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知幻非真,垢即尽除。本来无幻无垢,菩萨亦假立也。甚深秘密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秘密有二:一、如来之密藏

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八划之四弥勒菩萨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弥勒何得永断轮回意译慈氏。姓慈,名阿逸多。意译无胜,胜德过人之意。弥勒是一生补处等觉菩萨。由前面舟行岸移等譬喻,悟得真随妄转。弥勒菩萨进一

观辉居士: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七卷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内容提要:十八天名字: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

禅宗衣钵相传的故事

过去,有一位非常虔诚的居士,平时处处行善,走路时连一只蚂蚁也不踩踏。可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突发得了严重的痛风病,难受的要命。她,静心思考,觉得这都是自己未学佛之前罪业太多而至。于是,他以超强的忍耐力默

禅宗法脉之十祖 胁尊者

十祖胁尊者,中印度人,姓氏未详。处胎六十年,将诞之夕,母梦白象载一宝座,座置一明珠,入门乃生,生而神光烛室,体有奇香。及长虽谷食,绝无秽滓,本名难生,后侍九祖,执侍左右,未尝睡眠,谓其胁不至席,遂号胁

禅宗、显宗、密宗之间有什么不同

佛学分为显密两宗禅宗,法华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属于显宗的一个分支,密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有“理”、“因”、“本觉”三个方面的

显宗、密宗、禅宗有什么关系

密宗和显宗属于藏传佛教,而禅宗属于汉传佛教。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常常有一语点醒梦中人之势。密宗:智慧与方便合一,修行过程从浅入深,环环相扣,能够即身成佛。其实在根本上来说,